0%
後記

後記

與其說本書是筆者從事文學作品創作的嘗試,毋寧說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1989年,筆者開始本書的試寫,並完成了南京六二三事件、董必武上海之行、周恩來虎穴會見張克俠等篇章,但因工作變動羈絆,一直未能如願,直到2004年夏在青年詩人張國凡等人激勵下,方欣然動筆。
從那時起,本人就有一種強烈願望,一定要把這一驚心動魄、瞬息萬變、頭緒紛繁的事件以文學作品九九藏書的形式表現出來,以緬懷周恩來、鄧穎超董必武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教育更多的人們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民奔好抗的時候不忘創業的艱難,警示人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同時,樹立民族自信心,警惕美國霸權主義對中華復興的阻撓和干涉。
為歷史的再現和真實反映南京談判期間、周恩來領導南京局開展的艱苦卓絕的鬥爭,本書中沒有設計一個九_九_藏_書虛假的、文學化的任務,記載的所有事件也都有文獻佐證。
作者
1987年,筆者在參加《中共中央南京局》一書史料的徵集和編寫工作時,有幸接觸了國共南京談判期間珍貴的歷史資料,採訪了原中共代表團的許多工作人員和知情者,親耳聽到章文晉、童小鵬、童陸生、袁超俊、李金德、劉寧一、許滌新、連貫九-九-藏-書、夏衍、陳舜瑤、劉恕、成潤、朱友學、郭正、紀鋒以及一直在周恩來、鄧穎超身邊構成的許多老同志,講述跟隨周恩來戰鬥在南京、上海等地的感人故事。
尤為一提的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第二編研部主任寥心文研究員在百忙之中細緻審讀了書稿,並提出了中肯的意見。
由於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環境,國共南京談判本身就是極富色彩、充滿戲劇性、史詩般的大事件。
協作過九九藏書程中,筆者參考了的文獻資料、回憶資料、報刊資料以及網際網路上公布的資料、研究成果、相關作品,有的直接引用。
謹此,表示最深誠的感謝!
鑒於水平所限,本書的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懇切希望讀者能夠提出寶貴意見,不勝感謝!
2005年10月18日
原《中共中央南京局》編寫組成員、中共南京市委黨史辦離休幹部吳文熙、編九-九-藏-書寫組成員、江蘇省周恩來研究會秘書長王廣達等同志,不辭辛苦細細校閱,並提出很多好意見;老朋友、中共江蘇省委黨史辦劉順發、張開明二位處長,從本書動筆就一直十分關心,幫助出謀劃策;省著名作家李鳳宇撥冗指正,使本書增色不少;南京周恩來圖書館、南京市委黨校圖書館提供了不少查找資料的方便,中共南京市委黨史辦領導蔣曉星、庄小軍及馬維瑜、余翔、吳斌、蔣燕萍等同志給予擊打鼓舞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