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七章 孟良崮戰役:戰績輝煌 1、毛澤東高瞻遠矚

第十七章 孟良崮戰役:戰績輝煌

★作戰時間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
★作戰地區 山東省蒙陰縣孟良崮地區
★作戰目的
解放軍 國民黨軍3兵團之一第1兵團不待其他兵團行動,孤軍冒進,位於其右翼中心的整編第74師,號稱國民黨嫡系部隊「五大主力」之首,進攻態勢最為突出。華野當機立斷,向整編第74師發起進攻,全殲該師于孟良崮地區。
國民黨軍 泰蒙戰役后,華野主力撤至萊蕪、新泰以東地區隱蔽待機。敵誤以為華野被迫後撤,遂集中3個兵團採取「東壓北擠」的戰術,企圖在魯中山區與華野主力決戰。

1、毛澤東高瞻遠矚

華野的耐心等待,使敵情終於發生了變化。
5月4日、6日,中央軍委接連發出指示,要求華東野戰軍:「敵軍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機,處置甚妥。只要有耐心,總有機會殲敵。你們後方移至膠東、渤海、膠濟線以南廣大地區均可誘敵深入,讓敵佔領萊蕪、沂水、莒縣,陷敵于極端困境,然後殲擊,並不為遲。唯第一、要有極大忍耐心;第二、要掌握最大兵力;第三、不要過早驚動敵人後方。」(《毛澤東軍事文集》第4卷,第52頁)「目前形勢,敵方要急,我方並不要急。鑒於青駝寺教訓,尤不宜分兵,不但1.6兩九*九*藏*書縱不宜過早分出,即7縱亦似宜暫留濱海地區一個月左右,作為鉗制之用,一個月後看情形再行南下。因此,五六兩月你們除以7縱位於濱海外,其餘全部似宜集中萊蕪、沂水地區休整待機,待敵前進或發生別的變化,然後相機殲擊。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總有殲敵機會。凡行動不可只估計一種可能性,而要估計兩種可能性,例如調動敵人,可能被調動,亦可能不被調動,可能大部被調動,亦可能只有小部被調動。凡在局勢未定之時,我主力宜位於能應付兩種可能性之地點」九九藏書
中央軍委在介紹了西北解放軍在陝北殲滅胡宗南部的經驗之後強調說:「所不同的山東地區較狹,你們兵力甚大,轉動不易,自應因地制宜,一切望按情況決定。」(《毛澤東軍事文集》第4卷,第58~59頁)這兩份電報,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體現。
這時,擔任右路進攻的第1兵團司令湯恩伯更是忘乎所以,改變了密集靠攏、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戰法,不待第2、第3兵團統一行動,即以整編第74師為主,以整編第25、第83師在左右兩翼配合,於11日自蒙陰東南的垛庄東西地區北進,限「read.99csw•com文日(12日)攻略坦埠」,企圖乘隙佔領沂水至蒙陰的公路;以已劃歸該兵團指揮的第7軍和整編第48師主力自湯頭、葛溝地區向沂水方向推進,掩護整編第74師的右翼;以整編第65師位於蒙陰,待機東進。
華東野戰軍據此重新決定:野戰軍主力後退一步,集結于萊蕪、新泰、蒙陰以東地區,放開正面,讓國民黨軍大胆前進,以便創造戰機,待機殲滅;第1、第7縱隊暫停南下,以免分散兵力和過早地驚動敵人;已經南下的第6縱隊隱蔽于魯南,待機配合主力作戰。
陳毅、粟裕為尋找合適的戰機,於5月3日九_九_藏_書向中央軍委請示:魯中敵人集中,不好打,準備分兵讓第1、第6縱隊進入魯南敵後,第7縱隊進入蘇北敵後,以扯散敵人重點進攻的兵力。
在這個關鍵時刻,毛澤東顯示出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湯恩伯於5月10日下午發布命令:「共軍主力退據莒縣、沂水、坦埠、淄博等地區」,「國軍決跟蹤進剿,進出於莒縣、沂水、悅庄、淄博之線」。以第1兵團進佔坦埠、沂水一線;以第2兵團向博山、張庄方向進攻;以第3兵團集結于新泰、蒙陰地區,待第1、第2兵團攻勢得逞后,協力向東發展進攻,企圖在魯中山區圍殲華東野戰軍。九_九_藏_書中央社還發出電訊宣稱:「北上國軍9日晨進抵蒙陰要塞雁翔關一帶地區,對集中萊蕪之共軍主力,即將展開決定性的殲滅戰。」(《中央日報》,1947年5月10日)
國民黨國南線、西線部隊在新泰、蒙陰會合后,不見我軍主力去向,蔣介石和陳誠認為我軍「攻勢疲憊」,已向淄川、南麻、坦埠等地退卻。於是命令湯恩伯的第1兵團向坦埠地區大舉進攻。
華野苦心等待的殲敵戰機終於出現了。
1947年5月3日,粟裕指揮4個縱隊圍困新泰,準備打11師,因王敬久兵團迅速來援,我軍不能速戰取勝,即主動撤圍。泰蒙戰役因此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