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下卷 名垂千古 二十二、天子召見

下卷 名垂千古

二十二、天子召見

於是三個王子各自暗結死黨以爭高下。李建成與四弟李元吉聯合陷害世民,他們曾以發動政變、獻烈馬、下酒毒等招,欲將李世民置於死地,李世民幾次大難不死,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先發制人謀劃了玄武門之變。
「芝,就是月亮。」
「那麼說,種子論就是法師取回來的真經?」
洛陽,自西周宰相周公營建為東都始,至大唐已是有七個王朝在此建都的千年古都了。
「好啦,好啦,都過去十七年了,不提了,坐下吧!那時所以禁關是因為邊寇突厥侵擾,現已被歸伏,邊境安寧,邊關自然也就開放了。聽說法師過關時險些喪生,後來又九死一生,歷經艱險方到達天竺?」
玄奘又說:「印度戒日王時期,就相當於皇上您統一天下的時期,跟大唐一樣,佛學、文學都空前發達,還產生了兩大詩集《摩呵婆羅多》及《羅摩衍那》。」
玄奘朝皇帝施了大禮後退出殿門。
玄奘回答:「這部史詩主要體現了印度強調善終必勝惡的佛家道德。」
「玄奘遵旨。」
唐高祖武德九年三月四日(公元626年)這一天早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倆,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騎馬來到玄武門,準備朝見父皇。將至城門時,忽然發現異常,二人正想轉身返回,李建成忽然聽見李世民在身後喚他「兄長」便回頭看,不想被李世民一箭射中后心窩,當場身死。李元吉見狀撥馬欲逃,也被李世民的部下趕上當場亂箭射死。之後,李淵被迫讓位,李世民即了皇位,改元貞觀是為太宗。
玄奘含掌澍禮道:「承蒙太子殿下親迎,玄奘不勝榮幸。」
「甚好,朕即告之房玄齡安排,法師今後如有什麼要求可直接找他亦理。」
玄奘還講了于闐國從前有一個國王娶了東國(指中國)人為王妃。王妃出塞時,把桑蠶種縫在帽子里躲過了邊卡的檢查,把桑蠶帶到了他們的國家。
唐太宗被玄奘的儀錶震住了,嘆道:
洛陽宮太極殿里,唐太宗李世民正在批閱奏文,這位天子與佛教僧人從來就有著不解之緣。據說,隋末,李世民與洛陽王世充激戰兵敗后,李世民被敵兵追到少林寺,被少林寺十三名棍僧相救,後來身為秦王的李世民還曾藉助少林寺武僧平定內亂。
太宗又贊道:「法師是出家人,按理也已脫離塵俗,但聽說法師一路上捨命求法、廣濟蒼生,朕十分欽佩。」
唐太宗又饒有興緻地問那些國家的國情、兵力及王朝,玄奘都一一作了精闢的描述。唐太宗聽了十分滿意,深被玄奘的學識及口才所折服。
「對,《瑜伽師地論》就是講唯識論的真經。貧僧準備首先將此佛經翻譯出來。」
是啊!歷經千幸萬苦求來的佛經全是梵文,怎能不譯為華文?否則自己十七年的辛苦不是都付之東流了嗎?
「是,父皇。」
「那……」太子想了想說,「那他在菩提樹下七天七夜悟道成佛,他悟出了什麼?」
「這是右宰相長孫無忌。」
「噢,原來是強調『識』。」唐太宗接過宮女送來的茶,飲了一口饒有興趣地問:
天子聽了龍心大悅,笑著說道:「法師過言了,朕哪裡有如此天威。」
「朕一定要拜讀。那第二個時期呢?」太宗急切地問。
玄奘點了點頭說:「是。」
太宗嘆道:「沒想到外國也跟中國一樣,也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
玄奘又說:「貧僧所以要到天竺取經,就是為了尋求涅粲境界是否存在。戒賢法師通過《瑜伽師地論》的講解,使我頓悟,佛學並非四大皆空,而是有識的存在,識好比種子,這就是唯識宗的種子理論。」
美麗富饒的洛陽,一直是歷代帝王控制中原九*九*藏*書的要都。洛陽兩面環山,中有洛水穿過,全城方圓二十里,主街多達八條,城中分內宮城、外官城及外郭城。遠遠望去宮殿金碧輝煌,尚未入街市即已見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可以想象城內的繁華景象。
唐太宗聽了點了點頭,表示理解。玄奘懸著的心才像一塊石頭落了下來。
唐太宗又說:「法師,我想聽聽印度的歷史。」
玄奘於是說:「貧僧在印度參觀菩提樹院時,在菩提樹西北有一座塔,叫鬱金塔,高四丈,是漕矩吒國的大商人所建。後來,有一次,大商人遇海難時與同船人齊誦觀自在菩薩后獲救。他們回來后便去瞻仰佛聖跡,並用鬱金香和泥塗抹塔身,從此塔馥香四溢,以後人們就都往佛塔上塗鬱金香,所以現在印度又稱為鬱金國。」
太子上前對玄奘施禮道:
「玄奘遵旨。」
唐太宗點了點頭道:「噢,解釋得很好。以後我們就管天竺叫印度吧。」
玄奘抓緊接見結束前趕快向皇帝提出他的心愿,懇請皇帝支持他的譯經工作,便稟道:
唐太宗眼睛一亮,說:「很好,太子代父出宮迎接。」
唐太宗又說:「須用僧侶最高禮節,不得慢待。此人雖是出家人,但志向遠大,膽識非凡,若以之治國必為良相,我將於紫宸殿接見,通知重臣陪見。」
玄奘說:「月亮,是晚上的太陽,起名月亮,那就意味著萬事萬物生生不死,輪迴不息,好比晚上沒了太陽,但仍有月亮照臨。」
「月亮?太有意思啦!那……為什麼要叫月亮?」
「李治奉父皇旨恭請法師人宮。」
唐太宗又說:「法師所讜都是漢代張騫、班超所不知的,因為他們沒有到過天竺,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也沒有記載,所以朕建議法師應寫一部書,把西域各國的所聞所見總結錄入,法師以為如何?」
玄奘忙答道:「我聽說能乘疾風的人,就能無所不往。自從陛下統御天下后,陛下的仁德感化八方,陛下的威名傳遍四海,大唐的名氣也早已侍遍西域。我之所以受到各國君主的禮遇,無非得仰于陛下您的天威,我之所以往來無阻,難道不是得利於陛下您的神助?」
太宗說:「少林寺太遠了,聯在長安為太后興建了一座弘福寺,寺中的禪院十分安靜,你們到那裡去譯經不是很好嘛。」
玄奘被官吏們帶領至洛陽官門外,太子早已率群臣等候在金水橋。
玄奘點頭道:「皇上聖明。」
「法師博學善辯,又諳熟西域,如能為大唐外交,出使西域,必功德超前。」
「請陛下原諒,貧僧實不敢從命。貧僧是出家人,最忌殺生,再說按佛門規矩也是不忍觀看戰爭的。望陛下諒解。」
玄奘答道:「佛祖覺悟到人生無常,都是輪轉于生死輪迴之中。人人都有佛性,只是被煩惱纏繞住了。於是他決心救苦救難,普度眾生,便到伽耶去初轉法論(說法)去了。」
「噢,是這樣。」唐太宗點了點頭。
玄奘忙起立請罪道:「玄奘當年去時,已再三表奏,但未蒙允許,無奈求法心切,只好私行。專擅之罪,現深感慚懼,懇請陛下降罪!」
在城門外恭迎玄奘的地方官吏,一面差人向皇宮通報,一面恭迎玄奘入城。
洛陽是玄奘的故里,離別二十多年了,洛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玄奘興奮地看著繁榮的街市及金碧輝煌的宮殿,心裏萬分激動。
唐太宗指了指御座旁的坐椅,請玄奘落座后,自己也歸坐。太監在一旁忙著侍茶。
「法師走好,太子代送。」
唐太宗見玄奘答應寫書,心中更悅,因見玄奘有治國之才,又想到今後征討西域不能缺他,如果讓他read.99csw.com去做西域的外交使節,必然對大唐征討或安寧西域都有利,於是便說:
玄奘又說:「皇上知道印度為什麼叫鬱金嗎?」
快到洛陽了,就要被皇帝召見了,玄奘心裏忐忑不安,他惟恐皇上支持譯經的願望不能實現。是啊,城郊到處是軍營帳篷,如今皇帝要親征高麗,千軍萬馬調集洛陽正整裝待命,皇帝還顧得上嗎?萬一皇上說,譯經之事,待朕出征回來再說,可就糟了,要知道出征討遼可不是短期的戰事。
唐太宗頻頻點著頭,此時,不僅太子專心聽著,武媚娘也站在唐太宗身後聽了起來。
唐太宗又指了指立在右側的長孫無忌,向玄奘介紹說:
唐太宗指了指李治說:「這是太子,就不用介紹了,你們已經認識。」
唐太宗說:「法師,朕想先聽聽天竺國的歷史文化。請法師先講講,為什麼叫天竺國?」
唐太宗請玄奘喝茶,自己也呷了一口,然後若有所思地問道:
「第三個時期就是我在印度的時候,叫戒日王時期。名震九州的戒日王統一了五印度,使印度又獲得了統一。」
「皇上聖明。」玄奘合十道。
「『識』是什麼意思?」
「啊!皇上真是太聖明了。不錯,是相當於我國的戰國到秦代。」
因即位不光彩,所以他當了皇帝后拚命勤政,包括實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平定東突厥、高昌國,平定了邊患,又送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贊干布和親,開創了西域的相平,促進了漢藏文化的交流,終於使唐朝進入了貞觀盛世,也證實了唐太宗李世民確是一位英主。但太宗立功心重,不顧重臣的勸阻,又舉兵準備東征高麗,現已集數十萬大軍于洛陽,正準備御駕親征高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
唐太宗插道:「阿育王時期相當於我國的秦始皇時期,因為秦始皇統一了六國。」
侍吏來報:
玄奘嘆道:「皇上聖明。」
「陛下,法師在鴻臚寺住宿,天晚恐怕趕不回去。」
「噢,《吠陀》相當於《詩經》,太好了,法師帶來了嗎?」
唐太宗見玄奘答應在弘福寺住持,這樣可以加大該寺的知名度,心中大悅,便滿口答應道:
「陛下,玄奘自幼皈依佛門,已虔心於佛學,並不諳熟孔學。若要我還俗,那無異於讓舟船離開河道而到陸地行走,那麼非但不能走一步,舟船本身也必將被損壞。所以玄奘但求畢生行道以報國恩。」
玄奘謙恭地說:「萬歲過獎了。」
「法師當年出去為何不報?」
唐太宗聽了饒有興緻地問:「哦,法師講講,這兩部史詩都是什麼內容,能跟我們的唐詩相比嗎?」
太宗想了想說:「沒聽說過,願聽,請講。」
玄奘正想著不覺已到了洛陽城下。
皇帝笑著說:「法師免禮!」並親切地扶起了玄奘。
「帶來了。」
「是,謝陛下。那玄奘就告辭了。」
李淵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元吉為齊王。秦王李世民在開國創業中南征北戰,統一了全國,其軍功遠遠勝過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在隨父消滅諸霸統一大唐的過程中,轉戰千里,在馬背上屢建大業,功高蓋過諸兄弟。
玄奘合十謝過,又接著說:「《摩呵婆羅多》是講婆羅多國的一對堂兄弟及其後代為爭奪王位發生的故事。其中,長兄名叫難敵,生性陰險而殘忍,他雖然奪得了王位卻仍不放過他的五個堂兄弟。於是為了置五個堂兄弟于死地,他想出了一條條毒計,但那五個堂兄弟都大難不死。最後,他與五個堂兄弟展開了激戰,戰爭十分悲慘、壯烈,最終五個堂兄弟獲勝,可是他們都不願爭當國王,而把王位讓給了孫子。老read.99csw•com大堅陣最後和他的愛犬升了天國。而堂兄難敵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是。」
「都說法師相貌奇偉,今日得見,果然儀錶超凡。」
唐太宗又介紹了幾位大臣后一擺手,太子和群臣歸坐。
「好,朕一定拜讀。」唐太宗興奮地表示。
玄奘聽了暗嘆皇帝的學識,他欠了欠身說:
玄奘答道:「佛性,就是修佛的最高境界。人人皆有佛性,就是指人人都可以成佛。」
「謝陛下,只是弘福寺近日百姓都涌去看熱鬧,有點妨礙法事,請派人防守,以免出什麼亂子。」
也許是因為唐太宗與佛家有著一段特殊的關係,所以玄奘法師的到來使皇帝十分興奮。唐太宗在隋末打江山時,曾得少林寺僧侶相助,所以唐太宗與佛學頗有感情。更重要的是,唐太宗又常藉助佛僧鞏固權位及收攏人心。因此,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唐太宗的皇位是藉助佛僧的階梯而上的,所以唐太宗對佛學有著特殊的干係就不奇怪了。
玄奘自謙道:「陛下過獎了,法師不過是熟讀佛經而已。」
玄奘認真地說:「識,就是心識。識,好比種子,尤其阿賴耶識就是發生三世生死輪迴的根本。我們創立唯識宗,就是承認涅槃境界是存在,否則一切都虛幻了,修持就將失去意義。」
玄奘運回長安后十五天(公元645年2月23日),在洛陽被大唐天子唐太宗召見。
玄奘風塵僕僕地從西京長安騎馬多日,方來到東都洛陽。
父親李淵在打江山時,曾許願若能平定天下,當以世民為太子。然而,李淵當上皇帝后,自食其言,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於是耿耿於懷。太子自知李世民的雄心,將來必不肯在一人之下,便對他猜忌有加。
唐太宗說:「哦,故事確實很悲壯。」
唐太宗見玄奘不願還俗的態度堅決,只得作罷。
「父皇,玄奘已快到洛陽宮了。」太子跪拜后稟道。
太宗又嘆道:「朕十分驚嘆法師孤身一人,卻能行程五萬里,歷時十七年,從中國往返天竺,實屬超前壯舉。法師太了不起,朕很想聽聽法師是怎樣戰勝險惡的。」
玄奘聽說要叫他寫書,雖然心裏怕影響譯經工程,但又不敢拒絕,只得躬身說道:
玄奘在太子及眾臣的陪同下登上九階台,便見唐太宗笑著在殿門外親迎。玄奘忙上前一步跪拜下去,說:
唐太宗又問道:「法師,這次到天竺取到的真經是什麼?」
「法師既不願還俗從政,那何不與朕一起東征,一方面可以領略東域風俗,一方面也可在戰鬥之餘,與我聊聊。」
太宗請玄奘用點心。
「佛僧玄奘參見皇上,願皇上萬歲,萬萬歲!」
「謝皇上!」
「寫西域各國見聞的書,請法師儘快完成。」
長孫無忌忙還禮道:「法師免禮,臣今日得見謁法師實老身萬幸之至。」
玄奘忙合掌道:「貧僧見過宰相大人。」
「那另一部呢?」武媚娘問。
太子聽了謝道:「法師講的真透徹,我還想再問什麼叫佛性?為什麼人人皆有佛性?」
武媚娘就是大唐宮中的少女時的武則天。她以貌美出名而被唐太宗召入宮內封為才人,又由於她有一雙嫵媚的眼睛,唐太宗又賜予她媚娘之稱。那時因唐太宗最鍾愛的長孫皇后中年去世,倍感孤獨的皇帝終於被武媚娘迷住了,武媚娘因而得以經常侍陪唐太宗於左右。
玄奘便說:「印度另一部史詩《羅摩衍那》更有名,可以說婦孺皆知。『羅摩』是印度古代的一位英雄,『衍那』指故事,意即羅摩的故事。故事講恆河上游有一個國家名叫阿瑜陀。國王有三個王后,共生有四個兒子。老國王想把王位傳給長子羅摩,可是九九藏書他最寵愛的小王后想讓她自己生的兒子婆羅多繼位。於是她開始陷害羅摩兄弟,不得已羅摩帶著妻子悉多及弟弟逃到了大森林。老國王悲傷而死。小王后的兒子繼了位。羅摩兄弗逃到森林后又慘遭惡魔的百般陷害,並劫走了他美麗的妻子,關在了海島上。羅摩兄弟英勇地與惡魔作鬥爭,後來在大大小小的神猴,以及曾被他們救活的金翅鳥的幫助下,終於戰勝了惡魔,救出了妻子悉多。他們為人民除了害,被阿瑜陀百姓迎回了故土,弟弟婆羅多感動至極便把王位還給了哥哥羅摩,後來羅摩成為了印度敢與邪惡作鬥爭的英雄形象的化身。」
太宗聽了哈哈笑道:
「法師,我想請你解答幾個問題。」
「皇上問得真好,真經解決了我西行取經的目的。十七年前我對佛學界的嚴重分歧感到萬分困惑,包括我和哥哥長捷法師的分歧。他們認為萬物皆空,不僅涅槃境界不存在,佛經也不存在,也是空的。總之,一切都是虛幻的。如此下去,修佛將失去任何意義。」
唐太宗聽了嘆道:「印度也跟中國一樣,人民歡迎的是扶正驅邪的英雄。」
玄奘未加思索即回答道:「回太子殿下,因為當時佛祖想替人們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
「宣。」
於是太子李治、宰相長孫無忌等將玄奘一直送至官門。
「啟稟萬歲,太子李治求見。」
太子李治問道:
太宗點頭:「哦,是這樣。」
玄奘又說道:「……那麼,涅槃究竟存在不存在?佛究竟是不是空的?對此,真經作了很好的解答。真經講唯識論,強調了識的存在,世間一切法都只是識,即『萬法皆識』,所謂『唯識境空』(主觀存在,客觀空有),這就為涅架的存在、佛性的存在、生死輪迴的存在提供了佛學依據,所以真經對空宗和有宗的分歧緣由作了解答。(小乘佛教認為主客觀皆有,大乘空宗認為主客觀皆空,大乘有宗則主張主有客空。)」
「哦,種子論……」皇帝在仔細地揣摩著。
玄奘便將西域幾個主要大國的皇帝作了介紹,包括佛寺、山川地理、氣候、物產、風俗等,不時還穿插了一些傳奇故事,唐太宗聽得津津有味。
唐太宗又說:「聽說法師到過西域一百多個國家,朕很想知道各國狀況,請法師簡介一下。」
玄奘又接著說道:「第二個時期是阿育王時期,英勇蓋世的阿育王統一了十六國,建立了孔雀王時期。印度終於實現了統一,並開始強盛起來,可是後來又陷入了分裂。」
武媚娘很有興趣地問:「法師請介紹一下那兩部史詩的內容。」
唐太宗本是個愛才敬賢的君主,見玄奘不僅毅力堅忍而且才華出眾,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想把他留在身邊。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唐太宗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天子,在他即位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實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而且他還有徹底掃除西邊突厥隱患的決心,所以對西域情況急需了解,這就是他寧可延緩出征日期,也要接見玄奘的緣由。
太宗饒有興趣地說:「印度?好,比叫天竺好。那……印度是什麼意思?」
「釋迦牟尼為什麼要出家?」
「法師請進宮!」
唐太宗又嘆道:「朕十分驚嘆法師孤身一人,卻能行程五萬里,歷時十七年,從中國往返天竺,實屬超前壯舉。法師太了不起啦,朕很想聽聽法師是怎樣戰勝險惡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宗李淵的次子。隋末隋煬帝時期多次爆發農民起義,隋王朝已是風雨之燭。隋煬帝荒淫暴政,對下猜忌,李淵父子見隋朝大勢已去,便舉兵滅了隋朝,隋煬帝被殺,李淵即了皇位,改國號為唐,從此,中國進入了大九_九_藏_書唐時代。
當時太宗正準備東征,大批軍士聚集在洛陽,軍務十分繁忙,原打算只作短暫會見,豈料竟從卯時(早晨七時)談到酉時,(下午七時),長孫無忌忙提醒皇帝:
唐太宗嘆道:「法師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才思敏捷,難怪在天竺國無遮大法會上十八天無人敢向法師挑戰。」
玄奘聽了心裏一驚:要我還俗從政,斷然不可!把帶回來的經卷譯為華文,讓佛學得以弘揚光大才是我的意志。他擔心皇上下旨,便堅定地稟道:
玄奘說:「好。印度是一個古老的國家,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是釋迦牟尼十六國時期,相當於我國孔子春秋時期。那時除了誕生了偉大的佛學之外,還誕生了印度最早的文史哲融為一體的詩集巨著——《吠陀》。《吠陀》相當於我國偉大的《詩經》。」
玄奘聽了又是一驚:天哪!如真的去陪侍皇上輾轉沙場,那我的譯經任務豈不落了空?這是絕對不行的。於是急忙說道:
太監端來了點心。
長孫無忌是唐太宗、唐高宗兩朝宰相,又是國舅,其妹是唐太宗最鍾愛的長孫皇后。長孫無忌年輕時與唐太宗是知交,曾跟當年的秦王李世民起兵太原,征戰諸霸,建立大唐,又為李世民謀划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當上皇帝后,他與房玄齡並列為宰相。唐太宗的太子承乾被廢后又擁立長孫皇后的兒子李治為太子,他與房玄齡共為唐太宗的左右臂,同樣權傾朝野。
可是唐太宗興緻正濃,不管長孫無忌的提醒,又說道:
玄奘回答道:「貧僧這次在印度聽戒賢大法藏講《瑜伽師地論》,強調了『萬法(物)唯識』,即世界上一切都是『識』變的。」
唐太宗又問:「請法師再講一下,真經主要能解決什麼根本問題?」
玄奘這次拜謁唐太宗,是他佛道旅途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由於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他要翻譯六百多卷梵文佛經的願望終於得到了實現。從此,玄奘進行了長達十九年直至他生命結束的翻譯佛經工作。
可是正當媚娘即將飛黃騰達的時候,宮中卻傳出惡言:唐三代后,武氏將代天下。唐太宗聽了將信將疑,武媚娘的命運也難卜吉凶。武才人深感宮廷的險惡。從此,她漸漸變得狠毒了起來,她下定決心,不再去依附哪個男人,啷怕他是皇帝,她要讓自己當皇帝。
唐太宗聽了笑道:「自西域通后,我們絲綢桑蠶技術早已傳到了他們那裡,不用再縫在帽子里了。以後我們還要多與西域交流。」
「好。」唐太宗起身送玄奘至殿堂門,到門口,唐太宗又叮囑道:
「噢,是這樣。」太宗點了點頭。
「哦,天竺,以前叫身毒,也叫賢豆,其實正確發音應該叫印度。」
「太子殿下請講。」
「是,父皇。」太子應著退下。
玄奘回答道:「貧僧不大懂詩,只是在少年時代跟父親學過《詩經》,不過依貧僧所見,水平是很高的。」
玄奘便說:「這兩部史詩在印度可以說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其中,《摩呵婆羅多》,『摩呵』即偉大,『婆羅多』即一個部族的名稱,意思就是偉大的婆羅多……」
玄奘還給唐太宗講了印度西海岸的女兒國,唐太宗聽了哈哈大笑。
玄奘在弘福寺稍作安頓之後,便急匆匆啟程赴東都洛陽,他一心要趕在唐太宗東征之前能得到拜謁。玄奘所以要急於見到皇帝,並非功利名譽使然,而是要譯經工作得到皇上的支持。
「陛下,貧僧從天竺帶回佛經六百多部,想到嵩山少林寺翻譯經文。那裡遠離塵世,可以專心翻譯。少林寺是魏孝文帝所造,寺院環境不錯,昔日菩提留支三藏,曾在那裡譯經。故玄奘請求在那裡為國家翻譯佛經,特請陛下恩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