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主要人物表

主要人物表

南子:衛靈公王后。
顏回是孔門八派顏氏之儒、孔子四大高足之首。
宰予:
原憲(前525——?),姓原,名憲,字子思。春秋末年魯國人。小孔子三十六歲。終身未仕。只任過孔子家宰(管家),對孔子晚年能安心教學及整理文獻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崇尚仁德,不貪財,不出仕,安貧樂道,孔子死後,隱居衛國。儒家八派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哲人雖已乘鶴去,
顏刻:
子羽是孔子的關門弟子。拜師時間雖不長,但極其努力,學有成就,孔子為此感嘆自己曾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去世后,子羽南下到楚國講學,有三百多弟子,對孔子思想南下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北有子夏,南有子羽,足見澹臺滅明的影響。
顏回是最刻苦,最好學,最重仁道的學子,他才思敏捷,聰明天慧,他「聞一能知十」,且從不遷怒於人,從不犯二過,是最有道德的人。孔子評價說:「自從有了顏回,弟子們相處如親兄弟。」顏回視孔子如父親,他評價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深。」忠於孔子仁禮思想亦步亦趨。顏回死時年僅四十一,孔子痛如喪子,悲呼:「天喪我矣!天喪我矣!」
冉求(前522——前489),姓冉,名求,字子有。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出身寒微。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冉求多才多藝,擅長政事,尤長於理財,曾為季氏兩代家臣。冉求能文能武,曾與樊遲起率兵擊退齊國的侵犯,從而深得魯君及季氏的嘉獎,並聽從了冉求的建議,接回了奔波在外的孔子。因幫助季氏推行用田制而使孔子十分生氣,批評他助紂為虐,並要弟子們抨擊他,但冉求對孔子依然敬重。
著有《孝經》。孔子死前將孫子子思拜師于曾參。成為了影響甚大的思孟學派,對繼承及弘揚孔子思想起到了主幹作用。
一句名言一錘音,
高柴(前521——?),姓高,名柴,字子羔。春秋末年衛國人。小孔子三十歲。身材矮小,其貌不揚,性格耿直。孔子說他愚,他很有行政能力,曾任費邑宰,跟隨孔子周遊列國。篤行孝道,父母死泣血三年。孔子歸國后,與子路一起到衛國,任士師(司法官)。衛國內亂,逃回魯國。任士師時,秉公執法而不結怨,曾叛處一罪犯刖刑(砍腳刑)。高柴出逃時,他不但不怨恨,還幫高柴逃離出城,孔子嘆道:「善為吏者樹德,不善為吏者樹怨。」後任魯國武城宰、成邑宰,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無違:孔子女兒。
孔子去探望他時,從窗口握住他的手,悲痛地說,這樣好的人,怎麼竟得了惡疾。

二、孔子主要弟子(見后)

公西赤(前509——?),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又稱公西華。春秋末年魯國人。小孔子四十二歲。生性瀟洒,很注重儀錶。孔子問及抱負,他說:「想任宗廟祭祀官及與外國盟會時,身穿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司儀。」孔子認為禮儀官關乎國家大體,並說這是大事。他出使齊國時,肥馬輕裘,表現了他對儀錶的重視。他成功九*九*藏*書地主持了孔子的葬禮,因而以禮儀聞名於世。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千古不朽震古今。
顏回(前521——前481),姓顏,名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歲。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高足。列為孔門十賢之首,最為有德之人。
公冶長,姓公冶,名長,字子長。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女婿。品德好,性格開朗,通鳥語。曾坐過監牢,孔子不嫌他,認為他是無罪的,還把女兒嫁給他。
顏無繇:
陳亢:
顏征在:姓顏,名征在。孔子母。
子張:
子游:
子貢(前520——?),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衛國人。小孔子三十一歲。出身貧寒。個性豁達仁義,善經商而富有,常資助孔子,長於外交言辭,有將才。齊伐魯時,曾遊說于齊、吳、越、晉諸國,救了魯。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是孔子左右臂,孔子被困厄于陳蔡時,他遊說于楚,引來救兵使孔子師徒得以解圍。他評價孔子如日月,不能超過。
陳滔公:陳國國君。

三、政界人物

漆雕開:
曾參:
孟懿子(前531——前481),姓仲孫,名何忌,謚號懿。春秋末年魯國人。出身貴族。其父孟僖子是魯國權貴三桓之一,孟僖子臨死遺囑孔子是大聖人,要孟懿子和其弟南宮敬叔拜孔子為師。孟懿子遵父囑拜孔子為師。但並非真心求學,不過是圖個名氣而已。孔子「墮三都」時,他暗中抵制,使孔子的宏偉計劃落空,孔子也被擠出了政壇。因他曾支持過孔子早期辦學,所以,孟懿子只能算是孔子的一般弟子。
商瞿(前522——?),姓商,名瞿,字子木。春秋末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喜好《易經》,晚年孔子講《易》,他得益最深,協助孔子整理《易經》,孔子傳《易》于商瞿,孔子死後,商瞿講《易》,傳給楚人軒臂子弘,商瞿對《易》學的傳播及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魯襄公:(前572——前542)魯國國君。
孔飯:字子思,孔鯉之子,孔子的孫子。
衛靈公:衛國國君。
曾點:
陳亢(前511——?),姓陳,名亢,字子亢,子禽。春秋末年衛國人。小孔子四十歲。好學好問,《論語》記載,陳亢問孔鯉:你真幸運,是老師的兒子,老師一定單獨教海你吧!孔鯉說:父親從未單獨教我,只有一次父親在庭院里站著,我路過時,被父親叫住,問我學詩了嗎,我說沒有,父親說不懂詩,無以言,又一次父親教導我不懂禮,無以立。陳亢頓悟,我只問一件事卻知道了學《詩》,習禮的重要性,並了解了老師把兒子與學生一視同仁,可見我是問一知三了。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一生不從仕,特別注重道德修養,視榮華富貴為糞土。為抗拒季氏請他任私邑宰,他差點去跳汶河。年輕時,後母虐待他,他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求父親不要休後母,后又以德報怨,善待後母而孝名遠傳。孔門十哲之一。
司馬耕(?——前481),姓司馬,名耕,字子牛。春秋末年宋國人。出身貴族,宋權臣司馬桓艇之弟。善言談,性急躁,九-九-藏-書為人仗義。因其兄圍困孔子,從而與之斷絕兄弟關係,后自悲:「人都有兄弟,獨我沒有。」子夏安慰他:「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他憂懼其兄作亂,孔子鼓勵他:君子不憂不懼。他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無加:孔子侄女,孟皮之女。
吳王夫差:吳國國君。
晚年致力於教學,培養弟子三千,七十二賢十哲人,並整理詩書、定禮樂、修《易經》,寫《春秋》,為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偉大的、不朽的貢獻。
他長於政事,做過季氏宰,並任衛國蒲邑宰(縣令)。其死後孔子悲痛欲絕。孔子四高足之_。
顏回出身貧寒,孔子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自始至終跟隨孔子,不離左右,並跟隨孔子周遊十四國。
楚昭公:楚國國君。
孔子最偉大之處有三:一是提出仁禮思想,奠定了中國的政治觀;二是提出有教無類,砸碎了貴族才能受教育的鎖鏈,開創了全民教育的新紀元;三是提出「舉賢才」、「學而優則仕」,打破了貴族世襲的舊官制,開了舉賢才的先河。
《論語》中的許多言論已成為千古名言,幾千年來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建樹產生了不朽的影響。難怪前賢曰:「半部《論語》治天下。」
中國文化之父。中國思想體系的奠基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締造者,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一部《論語》治天下,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二千五百年來對中華民族的精神風範及思想政治,產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響。
晏/嬰:齊國丞相。
顏刻,姓顏,名刻,字子驕。春秋末魯國人。常為孔子駕車,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在過匡地時,因說了一句當年陽虎就是從這個缺口到匡地的話,而使孔子被誤為陽虎以致被匡人圍困。孔子被衛靈公召去招搖過市,他問孔子為什麼以此為恥,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及教育家。
孔子和釋迦牟尼處於同一世紀,孔子思想和釋迦牟尼一樣,現已遍及世界。孔子的《論語》已成為了人性的燈塔,幾千年來對中國及世界人性的美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撞響寰宇鏗鏘聽;
《論語》是孔子去世後由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篡的偉大巨著。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彙集。
越王勾踐:越國國君。
子夏是孔子晚年弟子,他協助孔子整理「六經」,纂寫《春秋》,對弘揚中國文化起到了巨大作用。孔子死後,在西河講學,弟子三百,聲勢很大。
子路:
冉耕:
南宮敬叔:
宓子賤:
孔子名言圖
林放:
漆雕開(前540_——?),姓漆雕,名開,字子開、子若。春秋末魯國人,一說蔡人。小孔子十一歲。終身不仕,但十分好學。對《尚書》頗有研究,協助孔子整理文獻並認為人性有善有惡。生性剛勇,不畏強|暴,曾受刑致殘,但身殘志不殘。孔子死後升帳教學,崇者甚多,成為很有聲勢的儒家八派之一。孔門七十九*九*藏*書二賢之一。
冉求:
巫馬施:
公冶長:
顏無繇(前545——?),姓顏,名無繇,字路。春秋末魯國人。顏回之父。小孔子六歲。是孔子早期弟子,對孔子早期辦學校給予了很大支持。顏回死時,他要求孔子把車賣了,給顏回買木槨,孔子認為是違禮,沒有同意。不過在子貢等的資助下,顏回仍得到了厚葬。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魯國卞邑(今山東泗水縣)人。小孔子九歲。出身貧寒。生性剛勇耿直,豪爽仗義。孔子說自從有了子路,再也聽不到辱罵他的惡言了。
孟皮:字伯尼,孔子庶兄。
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春秋末年魯國人。公伯寮是孔子門徒中惟一一個出賣孔子的學生。孔子「墮三都」遭到抵制時,公伯寮向季孫氏進讒,誹謗子路。大夫子服景伯對孔子說:「這種小人,我可以讓他暴屍街頭。」孔子搖搖頭說:「我的主張不能實現,並非他一人的阻力,這是命啊!」與孔子廣闊的胸襟相比,公伯寮更顯得渺小可憐。
陽虎:季孫氏的家宰。
子夏:
魯哀公:(前494——前467在位)魯國國君。
正是:
有若(前518——?),姓有,名若,字子有。春秋末魯國人。小孔子三十三歲。以孝悌為本,且篤崇禮仁,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相貌酷似孔子,故孔子死後,曾被弟子們尊為孔子擁戴。並有功于《論語》的編纂。與顏子、曾子一起被稱為有子,成為了孔子弟子中惟一的三子之一。
公良孺:
高柴:
叔孫氏:魯國權臣,三桓之一。
曾為武城侯,為孔子四高足之一。
公良孺,姓公良,名孺,字子正。春秋末年陳國人。曾以私車五乘助孔子周遊列國。為人忠耿,性勇而仗義,當孔子被圍于匡、蒲,公良孺挺身而出,率五乘之眾與蒲人搏鬥,護衛孔子衝出重圍。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樊須(前505——?),姓樊,名須,字子遲,亦稱樊遲。春秋末魯國人。小孔子四十六歲。勇武善謀,年少時曾協助冉求抗齊取得了大捷,孔子歸魯后,收為弟子。樊遲好學也喜歡發問。他問孔子種莊稼,被孔子嘆為平庸之人,但樊遲問仁,孔子答日:愛人,卻成為了《論語》名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公西赤:
孔子時代的魯國四君:
孔鯉:字伯魚,孔子之子。
曾點,姓曾,名點,字子皙,也稱曾皙。春秋末魯國人。曾參之父。出生年月不詳。性格狂放,好遐想。藐視權貴,季武子死時,他曾依門而歌。他痛恨禮崩樂壞,深感克己復禮的重要,從而深得孔子賞識。他是孔子第一個弟子,他和顏路對孔子辦杏壇紿予了很大的支持。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二、孔門四高足十哲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
商瞿:
樊須:
有若:
原憲:
南宮敬叔(前531——?),姓仲孫,名閱。春秋末年魯國人。出身貴族,是魯國三桓之一。權臣孟僖子之子,孟懿子之弟。曾遵父遺囑與孟懿子一起拜師孔子。他比他的哥哥更好學,曾與孔子一起到洛陽周王朝考察周禮,並對孔子辦學給予read•99csw.com了支持。
亓官氏:孔子妻,宋國人。
顏回:
巫馬施(前521——?),姓巫馬,名施,字子旗,亦稱子期。春秋末魯國人。小孔子三十三歲。崇尚仁義,不為富貴所動。一次在陳國時,他和子路到宛丘台砍柴,見一富翁率百輛豪華車來遊玩,子路問他如果能得到如此富貴,就可以不跟孔子學了,你願意嗎?巫子期聽了,像受到了污辱一樣,生氣地回道:「我是這種見利忘義,貪圖富貴的人嗎?你怎麼可以這樣問我。」子路聽了一震,無言而獨自下了山。足見巫子期的人品。巫子期的義利觀與孔子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相吻合。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並護衛於左右。崇尚義勇,衛國內亂時,為護主英勇就義,被剁成肉醬。
宰予(前522——前458),姓宰,名予,字子我、宰我。春秋末年魯圉人。小孔子二十九歲,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因能言善辯被孔子列為與子貢並列的言語科之首。曾被孔子派往出使齊、楚。深受楚昭王及宰相令尹子的欽佩,以至令伊子因懼怕宰予的才華而勸阻楚昭王任用孔子。
子貢:
孔子不愧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孔子已不僅是中國的孔子,而且是世界的孔子;已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而且是人類的自豪。
林放,姓林,名放,字子丘。魯國人。孔子早期弟子。他曾向孔子探索禮的形式和本義,受到孔子的稱讚。
齊景公:齊國國君。
蒯聵:衛國太子。後來的衛定公。
子張(前503——?),姓顓孫,名師,字子張。春秋末年陳國陽城(今河南淮陽)人。小孔子四十八歲。出身微賤,儀錶堂堂,為人洒脫。孔子說他「師也辟」(個性偏激),跟隨孔子周遊列國,篤守忠信;曾把「忠、信」二字寫在衣帶上以作警示。孔子晚年協助孔子整理文獻,是孔子晚年年輕弟子三傑之一。孔門七十二賢。孔子死後,在陳國升帳講學,盧勢顯赫,被列為儒家八派之首。

孔子主要弟子簡介

冉雍:
澹臺滅明(前522——?),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春秋末魯國人。小孔子四十九歲。孔門七十二賢,外形欠佳,但德行極好,廉潔奉公,光明磊落,子游向孔子舉薦他時,曾誇他「行不由徑」(不走後門),沒有公事不進子游的辦公室。
季孫氏:魯國權臣,三桓之一。
曾參(前505——前432),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歲。出身沒落貴族家庭。從小即師從孔子,並隨孔子周遊列國,性格內向,守忠信,長於內省,提出「君子慎獨」及「吾日三省吾身」等不朽名言。篤行仁孝,提倡忠恕。
孔紇:姓孔,名紇,字叔梁。孔子父親,為陬邑大夫。
澹臺滅明:
冉雍(前522——?),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末年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出身賤人。跟孔子周遊列國。氣量寬宏,篤行仁德,被孔子列為德科之一。性格內向,不善言辭,有卓越的政治見解。孔子主張「舉賢才」,因而不認為他出身賤人就不可入仕,相反,認為他可以面南而君天下。曾任季氏宰。孔門十哲之一。
魯定公:(前509——前495)魯國國君。
琴張https://read.99csw.com
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末年吳國人。小孔子四十五歲。是孔門中的少壯派。擅長文學及從政。被孔子列為文學科之首。曾協助孔子整理文獻,篤敬禮樂,任武城宰時,曾以禮樂教化而受孔子稱讚。在孔子禮樂治國啟發下提出大同小康,與子夏、子張,並列為孔子晚年著名三門徒,孔門十哲之一。
三、孔門七十二賢(主要者)
琴張,姓琴,名牢,字子開。衛國人。是孔子早期弟子。個性狂放。與衛國宗魯交好。宗魯死於衛國內亂,琴張請求前往弔喪,孔子說宗魯死於非義,不同意琴張去弔唁,琴張聽從。
閔損:
南官適,姓南宮,名適,字子容。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侄女婿。崇尚道德,人品好而被孔子稱為君子。他常吟誦《詩經》中的「白圭之玷(毛病),尚可磨也;斯言之玷,無可為也。」足見其十分慎言行。孔子評價他政治清明時,有官可做,政治昏暗時,他也不會出什麼問題。認為他可保平安,所以把死去父親的侄女許配給他。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宰予個性豪爽不拘小節,因白天睡覺被孔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但他對孔子依然崇敬不改,認為孔子「賢于堯舜」。他還反對三年守孝,是除子路之外,敢於向孔子發難的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南宮适:
冉耕(前544——?),姓冉,名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魯國人。比孔子小七歲。出身寒賤。謙恭誠懇,一生行善,以德行著稱,被孔子列為德科之一。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善於處理日常事物。並被孔子舉為中都宰。晚年不幸染惡疾而死。孔門十哲之一。個人修養十分突出,深受弟子們的敬重。
孔子名言主要出典于《論語》
衛出公:衛國國君。
公伯寮:
因其藐視權勢,耿直不阿,以德行著稱,而被孔子稱為君子。
孔子死後,他守墓六年。之後,曾活躍于列國為宣傳孔子思想起到了巨大作用,不愧為孔子四高足之一。
魯昭公:(前541——前510)魯國國君。
閔損(前536——前487),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小孔子十五歲。出身貧寒。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性格內向少言,行為謙恭端正。以德著稱,被孔子列為與顏回平行的德高弟子。生性忠厚寡言,孔子贊他「人不言,言必有中」。
一、孔子
孔忠:孔子侄子,孟皮之子。
子夏從孔子「舉賢才」悟出「學而優則仕」,砸碎了貴族世襲官制,開了舉賢人的光河,對後世影響甚大,為孔子弟子十哲之一。
孟懿子:
宓子賤(前521——?),姓宓,名不齊,字子賤。春秋末年魯國人。小孔子三十歲。善於從政,曾歷任魯國單父宰,政績突出。以仁治色,以至「民不忍欺」,孔子認為他還可以治理更大的地方。

一、孔子親屬

孟孫氏:魯國權臣,三桓之一。
老聃:春秋末年傑出的思想,家,道家思想的鼻祖。東周國家守藏吏。
司馬耕: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衛國人。小孔子四十四歲。出身貧寒。擅長文學,思維敏捷,曾對孔子問禮,提出仁為內核,禮為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