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卷 1938年8月~1942年6月 第二十六章 我們總算贏了

第二卷 1938年8月~1942年6月

第二十六章 我們總算贏了

美國人從來極其推崇實用主義。
……
二、全國軍隊積極打擊敵人,並積極準備大規模的戰略反攻。
然而,七月十六日夜,首相近衛文麿以內閣總辭職的方式,令松岡洋右下台了。一天後,在近衛文麿重新組閣的政府中,出任外相的是海軍大將豐田貞次郎。
日本人覺得他們上了美國的當。
從十二月一日到十二月七日這一個星期內,太平洋上是一種不堪忍受的寂靜。我們都知道日本已經決定了他的行動,但是他將向何處進攻,我們卻還不知道。我們為日本打算:最好是只進攻英屬馬來亞與荷屬東印度,而不驚動美國。那時候,英國與荷蘭非向日本宣戰不可,美國卻不必對日宣戰。英國添加了一個對日戰爭,在遠東方面,自認無法招架日本,卻仍然不能獲得美國的參戰,這難道不是日本的上策?美國如果不直接被日本攻擊,美國國會是否願意參戰,大有問題。幾個月前,美國延長強迫兵役法,國會下議院,僅以一票的多數通過。這個間不能容發的關頭,令人咋舌!假若這個法案不以一票多數通過,美國豈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得很猛烈的時候,卻要解散他的陸軍?在十二月一日到十二月七日這一個星期內,英國所最恐懼的,也就是這一點。
就在日軍橫掃東南亞之時,一九四二年一月二日,希特勒在柏林西南部萬湖附近的一座別墅里,召開了納粹政府十四個部門的聯合會議,會議議題是如何處理猶太人。最後決議:為種族優異的日耳曼人騰出生存空間,就必須在地球上徹底滅絕猶太人,史稱《萬湖會議紀要》。
德軍大舉入侵蘇聯,丘吉爾的判斷是:希特勒打垮蘇聯后,歐洲大陸盡收囊中,德軍就將轉而進攻英倫三島。換句話說,如果蘇聯垮了,英國也就完了。而只要斯大林堅持作戰,就等於在為英國贏得準備戰爭的時間。所以,德軍入侵蘇聯的當晚,丘吉爾即在廣播演說中宣布,英國將給予蘇聯一切經濟和技術援助。與此同時,美國人也意識到,當希特勒征服了歐洲后,法西斯德國絕不會就此止步,下一個危險之地難保不是美洲。促使希特勒滅亡,也符合美國的利益。因此,羅斯福也在蘇德戰爭爆發后宣布向蘇聯提供援助。
……今日前方最大惡德為精神敗壞,上下交征利而不以為恥。若干戰區之部隊竟至公開走私,且有以合作社等為名而實行走私者,不僅喪失軍營,怠弛鬥志,亦且放縱敵諜,引致敵軍,過去中條山之戰,鄭州之戰,以及第三戰區浙東之戰,究其失敗之因,純由走私為祟,以致敵人混入我陣地而未之察覺,甚至長江大河最難跨越之天險,亦被敵人偷渡而任其馳騁自如。今後應若何徹底整頓,以洗刷此莫大之污點,此實為我高級將領目前最大最重之責任。同時我前方軍官之私人生活舉凡嫖賭等之惡習,更應嚴格檢察,上下交儆,務期緊張嚴肅,刻苦勤勞,俾風紀得以整飭,精神藉以振奮。
美國人捲入戰爭的歷史命運已經不可逆轉。
面對日本的強硬,美國於十一月二十六日提出了著名的「赫爾照會」。美國國務卿赫爾召見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提出了基於之前日美雙方所提建議的新的調節方案,即「赫爾照會」。方案共列十項條款,其中最為重要的四條是:
日本人逐漸感到,美國人似乎也在利用談判拖延時間以備戰。特別是對於中國問題,美國人明顯傾向於中國的抗日力量——美國國會正式批准了對中國的援助計劃,通過《租借法案》不但向重慶提供貸款、汽車、飛機等,還向中國派出了志願航空隊和軍官顧問團。更有甚者,就在日美擬定《諒解方案》的同一時間,中、美、英、荷四國的軍事人員在新加坡召開參謀會議,決定一旦日軍進入南太平洋,將聯合對日採取「對抗手段」,並建議在中國部署美國空軍以直接威脅日本本土。——儘管四國參謀會議的建議尚未得到美國政府的首肯,但著實讓日本人嚇出一身冷汗。
首先他們佔據著地理上的優勢。日本在太平洋上有不少「託管」島嶼,是發動戰爭的良好前沿基地。從這些島嶼出發,向北和向東可以攻擊夏威夷、關島和威克島;向西可以攻擊菲律賓;向南可以攻擊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乃至澳大利亞。日本千島群島的港口和機場,向北可以直接威脅阿留申群島;日本從中國奪取的海南島以及南部沿海地區的空軍基地,可以掩護日本海軍向南的攻勢。特別是日軍佔領安南后,其前進基地接近了馬來西亞,能夠非常便捷的支援針對馬來半島以及英國最重要的海軍基地新加坡的作戰。
日本可以用武力得到。
美國是世界上反共的核心國家。此刻,他之所以制止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的進攻,原因只有一個:中國人必須一致抗日,在美國的援助下,將日軍主力死死拖在中國戰場上。至於中國國內的政治或軍事紛爭,只要會導致抗日力量削弱,統統不符合美國的利益。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整個抗戰期間,美國人與中國共產黨人極其友好。美國人始終認為,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意志上,中國共產黨要比蔣介石的國民黨堅定得多也堅強得多——無論是汪精衛的偽政權,還是助紂為虐的偽軍,都是從國民黨陣營中分裂出去的,而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團結民眾,頑強作戰,紀律如鐵,意志如鋼。
負責向美國遞交備忘錄的,是日本駐美國大使野村吉三郎。他事後表示因為翻譯和謄寫電文,七日下午一時五十分才從大使館出發,走進美國國務卿赫爾辦公室已是下午二時二十分。而在此之前一個小時,日本海軍已向珍珠港發動大規模攻擊——日本人的「事先通告」成功地變成了「事後通告」。赫爾國務卿把日本大使送來的備忘錄摔在桌子上:「這種充滿無恥謊言與歪曲事實的文書,是地球上任何國家所難想象的。」
謹拜受「鷲」的敕命——「日出」為「山形」。
只有一個人反對這樣做,即時任日本外相松岡洋右。
而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對國會的演講中稱:
中國抗戰部隊雖然番號很多,貌似兵力不少,但往往「平時領一師之餉,臨戰不能作半師之用」。導致這一現象,皆因部隊長官虛報傷亡以及吃空餉十分嚴重:
《大西洋憲章》簽訂后,丘吉爾依然憂心忡忡:沒人知道斯大林是否能夠守住莫斯科,蘇聯與英國都已危在旦夕,如何才能讓置身戰火之外的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強國美國參戰呢?
八月,英美之間簽訂了著名的《大西洋憲章》。
無論哪一條付諸實施,都意味著日本要放棄所有的「擴張成果」。
全軍將士士氣愈益旺盛,在皇威之下誓死完成任務,以慰聖懷。
美國輿論大嘩。
此時此刻,從地理上看,這個星球除了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外,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已捲入了戰爭。那麼,必須有一個國際組織出現以聯合所有的反法西斯國家。在這種渴求的促使下,一九四一年八月九日至十二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停泊于大西洋北部紐芬蘭附近阿根夏灣的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和美國巡洋艦「奧古斯塔」號上進行了會談。會談涉及三個核心問題:如何制止日本在太平洋發動新的進攻、如何援助依舊與德軍苦戰的蘇聯,以及是否有必要發表一個聯合宣言。在對蘇聯的援助上,英美之間沒有分歧,為了「讓俄國保持一條活躍的戰線」,兩國都表示將全力支持斯大林。但是在對日本的態度上,丘吉爾希望堅決遏制日本,羅斯福只同意對日本發出警告。最後,英美兩國簽訂了《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的聯合宣言》。這個通稱為《大西洋憲章》的聯合宣言,最終文本涉及的竟然是世界秩序問題,甚至是「摧毀德國納粹暴政后」的世界秩序問題——戰爭才剛剛開始,便規定戰後秩序,其前瞻性令人驚愕,或許只有充當「世界領導人」的感覺最為良好的英美兩國才能如此。《大西洋憲章》規定:兩國不謀求領土擴張;反對未經有關民族同意的領土變更;尊重各國人民有自由選擇政府形式的權利;在尊重現有義務的同時,使一切國家在平等條件下進行貿易和獲得原料;促進一切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在世界範圍內摧毀納粹暴政后,保障國際和平與安居樂業;放棄使用武力,實行裁軍;在「建立更廣泛和更持久的普遍安全體系以前」,解除侵略國家的武裝,等等。
如果十二月八日那天日本得到了德軍從莫斯科撤退的消息,日本人會驟然停止對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攻擊嗎?
五月,德軍出動空降第七師、山的步兵第五師以及若干獨立部隊,在兩個軍的航空兵和七十多艘海軍艦船的支持下,攻擊由英軍和希臘軍隊防守的地中海東側門戶克里特島。島上只有六輛坦克,沒有作戰飛機,還有三萬人的英軍和一萬四千人的希臘部隊。德軍傘兵在航空兵密集轟炸后實施空降,但遭到島上守軍的頑強抵抗。德軍用飛機和滑翔機把山的步兵第五師空投下來,徹底扭轉了戰局,英軍在防守崩潰後撤往埃及。此戰,德軍損失四千餘人和兩百多架戰機;英軍傷亡近一萬五千人,海軍損失了一艘航母、三艘戰列艦、六艘巡洋艦和七艘雷擊艦;而希臘軍隊傷亡與被俘一萬人以上。德國控制了地中海東部航線,英國喪失了地中海內的重要戰略據點。
那些昨晚沒有喝醉的水兵起床了,一邊懶散地洗漱刮臉,一邊盤算著這天該到哪裡去消磨明媚卻無聊的時光。
三、美日兩國政府,關於在中國的外國租界與居留地及其他有關的各種權益,包括一九〇一年義和團事件議定書所載各種權利,如在中國的治外法權等,均須放棄。
第十四軍,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下轄第十六、第四十八師團以及第六十五旅團,在菲律賓方面作戰;
杉山:中國內的廣大,以致未能按預定獲得結束,實不勝惶恐之至。
日本人認為,橫在他們面前的對手只有一個:美國。
東條英機首先闡述了日本不能接受美國開列的條件以及必須開戰的理由:「如果帝國屈服於美國壓力,將不僅喪失帝國的威信,不能完成結束中國事變的使命,而且結果勢將使帝國的生存和獨立也陷入危險境地。因此,十分明顯,依靠外交手段已經完全不能貫徹帝國的主張。另一方面,美英荷中等國愈發加強其對我國的經濟、軍事壓迫,無論從我國國力的角度講,還是從作戰的重點來看,都絕不能允許這種狀態繼續發展下去。尤其作戰方面的要求,更不允許再拖延時間。事已至此,為了打開目前危局,以求生存和獨立,帝國已到了不得不對美英荷開戰的地步了。」
六、制裁親日派與親德派,肅清敵人的第五縱隊。
「根據既定方針極力防止美國參戰」,萬一美國參戰,帝國「行使武力的實際和方法,應自主的決定之」;
島上的珍珠港不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基地嗎?
日軍大本營和內閣聯席會議一致認為:「沒有討論的餘地,唯有開戰而已」。
鋁原料鐵礬土,每月可得一萬七千噸;
羅斯福總統非常清楚,一旦切斷了日本的石油進口,美日之間距離戰爭也就不遠了。他在華盛頓的講演中說:
面臨著從莫斯科戰線敗退的德國軍事當局,擔心這一事態對德國國民及全軍士兵的士氣影響極大,所以禁止一切報道。甚至對我們這些盟邦的使臣,也是保密的。由於這種原因,我們了解到這方面的詳細情況的時候,已經是日美開戰以後的事了。我們在德國是負有重任的,而對這樣重大的戰局變化卻無法知道,每想到不能及時迅速地向本國報告,實在感到遺憾。如果能迅速地把當時的情況報告本國,日本的歷史也許變成了另外一種情況。實在遺憾!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一日,日軍大本營陸軍部和海軍部聯合發布作戰命令:下達給南方軍的「大陸命第五六九號」,下達給南海支隊的「大陸命第五七〇號」,下達給中國派遣軍的「大陸命第五七二號」以及下達給聯合艦隊的「大海令第九號」。所有命令的核心內容是:「帝國決定對美國、英國和荷蘭開戰」,南方軍進入泰國,南海支隊攻佔關島和俾斯麥群島,中國派遣軍攻佔香港,聯合艦隊「攻佔美國、英國、荷蘭在東南亞的主要根據地」。九*九*藏*書
美國人不認為他們有理由捲入戰爭。
戰後,當這個聯合組織演變成「聯合國」的時候,中國不但成為聯合國創始國之一,而且按照當時的規定,理所應當地成為當然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東條英機對歷史走向的判斷是:
「為促使蔣政權早日屈服,進一步從南方各地加強壓力」;
一、無論世界形勢如何演變,帝國將堅持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為確立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的方針。
或許正如丘吉爾所說,美國人的判斷是:如果日本南下太平洋,只會對別人的殖民地下手,日本人還沒有膽量招惹美國。只是,如果據此認為美國對日本的擴張野心沒有警惕,也有失公允。
《大西洋憲章》的簽訂是丘吉爾焦慮之後的精心策劃。
日本人認為他們不會失敗。
二日下午二時,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致電南方軍總司令官寺內壽一:
第二十五軍,司令官山下奉文中將,下轄近衛師團以及第五、第十八師團,在馬來方面作戰;
蔣介石政權的政治死敵是日本人扶持的汪精衛偽政權。這個也打著國民黨旗號的南京偽政府,令重慶的國民政府十分尷尬。儘管汪精衛的政治影響力很弱,但終究是受到日本強大軍力支持的。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導致一些意志薄弱且利欲熏心的國民黨軍將領投敵叛變。一九四一年二月,國民黨軍魯蘇戰區游擊縱隊副總指揮李長江,率領所部第一支隊司令丁聚堂、第二支隊司令顏秀五、第六支隊司令陳才福、第七支隊司令秦慶霖、第十支隊司令范傑,共計三萬多官兵投敵,立即被汪精衛編成了「和平建國第一集團軍」。三月,國民黨軍江蘇保安第三路總指揮楊仲華投敵,被汪精衛任命為蘇皖邊區綏靖總司令。四月,國民黨軍蘇北第八十九軍副參謀長兼第一一七師參謀長潘干丞、魯蘇聯軍西北集團軍總指揮劉相圖先後率部投敵。五月,國民黨軍游擊第六縱隊司令男梅軒率部投敵。七月,國民黨軍江南遊擊第十八縱隊司令周九如率部投敵。十一月,國民黨軍第三十九集團軍第六十九軍軍長畢澤宇和教導師師長文大可在山東韓城率部投敵。投敵之風最後竟然刮到了空軍。九月,國民黨軍空軍第一大隊分隊長張惕勤,隊員湯厚漣和梁文華,駕駛戰機在宜昌投敵。進入一九四二年之後,第三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孫良誠,帶著他的新編第六師師長王清瀚、暫編第三十九師師長趙雲祥、第一八一師師長陳光然、新編第十三旅旅長黃貞泰、特務旅旅長郭俊峰,以及冀察戰區游擊第一縱隊司令丁樹本、第二縱隊司令夏維禮,警備處處長孫玉田等將領一股腦兒投敵。汪精衛隨即將這堆人編成了「和平建國第二方面軍」。
日本人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賭注,那就是德國絕對不會戰敗,歐洲的戰事將會越演越烈。
戰爭武器是要用鋼鐵支撐的,美國每年的鋼鐵產能是日本的十二倍以上,汽車產能是日本的一百零五倍。
以上判斷表明,從確信德國不敗的觀點出發,大本營和政府對歐洲戰局最關心的,主要是德、英、蘇能否單獨媾和的問題。因為日本擔心對美、英、荷開戰後,一旦歐洲出現和平,將造成只剩下日本一國以美英等國為對手在太平洋上作戰的最壞局面。
清晨,被湛藍海水環繞的瓦胡島曙光初照。
天皇:日美開戰,陸軍能在多少時期內結束戰爭?
二、「日出」定為「山形」。
……
戰略貴金屬鎳,每月可得六千噸;
今茲不幸,與美英兩國開啟釁端,洵非得已者,豈朕之志哉?曩者,中華民國政府不解帝國之真意,妄自滋事,擾亂東亞之和平,卒使帝國操戈而起,于茲已四年有餘矣。幸而國民政府有所更新,帝國與之結善鄰之誼,互相提攜。然重慶殘存政權,恃美英之庇蔭,兄弟鬩牆,罔知悔改。美英兩國支援殘存政權,助長東亞之禍亂,假和平之美名,逞稱霸東洋之野心,並進而勾結與國,于帝國周圍增強武備,向我挑戰,更對帝國之和平通商橫加阻撓,終於斷絕經濟關係,對帝國生存予以重大威脅。朕飭政府通過和平談判恢復事態,隱忍彌久,而彼方毫無退讓之精神,徒遷延時局之解決,近則反愈益增大經濟上軍事上之威脅,以圖使我屈從。長此以往,帝國多年來爭取東亞安定之努力,悉將化為泡影,帝國之存立亦將瀕於危殆。事既至此,帝國今為生存與自衛計,唯有毅然奮起,粉碎一切障礙。皇祖皇宗神靈在上,朕深信爾等眾庶之忠勇,必將恢弘祖宗之遺業,迅速剷除禍根,確立東亞永久之和平,以期保全帝國之光榮。
四、向日本軍隊、日本人民,向朝鮮、台灣、安南各民族,向中國淪陷區的人民,進行反對日本法西斯的更加廣大的宣傳鼓動,為建立日本內部的反法西斯陣線而鬥爭。
這一時間,離日本偷襲珍珠港不足一小時。
九日,中國共產黨發布《中國共產黨為太平洋戰爭的宣言》,認為日本策動太平洋戰爭,是非正義性的掠奪戰爭,而美英等各國的抵抗,是保衛獨立自由與民主的正義的解放戰爭。全世界的反法西斯陣線已經最後地明朗化,在美英等國的豐富資源和強大軍力支持下,在中國人民英勇不屈作戰的情況下,日本侵略者最後的失敗已經註定。為此,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八項任務:
同日,中國國民政府還發布了「對德、意宣告立於戰爭地位文」。
一九四二年的中國應該怎樣生存下去?
三、八路軍及新四軍繼續忍受艱難困苦,堅持華北、華中敵後抗戰,粉碎敵人的「掃蕩」,大量的牽制敵人。
日本海軍大將野村直邦,是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委員,希特勒對盟友們封鎖了德軍在莫斯科失利的消息,以致野村直邦認為,如果日本能夠及時地獲得消息,「歷史也許變成了另外一種情況」:
丘吉爾甚至要為大洋彼岸的國會表決提心弔膽。
同樣在與德國人苦戰的還有英國人。
一九四二年來臨了。
五月,德國最大的戰列艦「俾斯麥」號率隊進入北大西洋,英國派出最大的戰列艦「胡德」號和新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率隊前往迎戰。五月二十二日,兩支艦隊交火,「威爾士親王」號中彈,「胡德」號被擊沉。英國海軍當即再派「英王喬治五世」號、「卻敵」號戰列艦和「勝利」號航空母艦率隊參戰,仍未擊潰德國海軍艦隊。頑強的英國海軍又派出了「聲威」號戰列艦、「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以及「謝菲爾德」號巡洋艦組成的艦隊。終於,英國海軍成功攔截了「俾斯麥」號。二十七日,當時世界上裝甲最厚、樣式最新、威力最大的「俾斯麥」號戰列艦,被難以計數的魚雷擊中沉沒。英國空軍與德國空軍在海峽上空的格鬥也同時進行著。儘管英倫本土遭受到持續不斷、瘋狂至極的轟炸,但英國人表現出空前的團結與堅強。英國首相丘吉爾站在德軍轟炸后的倫敦廢墟中,只向英國民眾重複著一句話:只要英倫三島不沉沒,英國就不會屈服!但是,英國是一個島國,它沒有巨大的國土可供戰略周旋。一旦英國空軍和海軍在與德軍的血拚中消耗殆盡,德軍的步兵和坦克衝上英國本土之時,就是整個英國淪陷之日。在這樣一個歷史時刻,全世界沒有比英國更盼望它可靠的盟友美國參戰的了,儘管美國在物質上已傾盡全力支持英國。
石油:戰爭第一年,特別是佔領荷屬東印度后,每月可以掠奪三十萬千升;戰爭進行到第三年,每月得到的石油可達四百五十千升以上。
政治上,國民黨政權對全國的控制力進一步下降。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國民政府至少有效地控制著長江下游的幾個最富饒的省份。而珍珠港事件爆發時,國民政府的權力機構早已被日軍從富饒之地趕走。從國民政府的版圖上看,其控制的國土連一半都不到,且多數是貧窮落後的省份。即使在名義上控制的西南部,由於歷史的原因,國民政府也被半獨立的地方權力系統所制約著,「國家統一」這句話早已名存實亡。山西是閻錫山的地盤,為了自己的地盤利益,閻錫山始終游移在國民黨、汪偽政權與日本人之間,蔣介石的軍隊依舊不能進入山西一兵一卒。在更為遙遠的甘肅、青海、寧夏和綏遠,地方政權被民族首領或遠離中央系的軍人控制著。新疆的盛世才與蘇聯的關係,西藏的達賴喇嘛與英國的關係,都遠比與重慶的關係密切得多。雲南的龍雲和蔣介石始終關係緊張,廣東和廣西仍是粵系和桂系的天下。即使是陪都所在地四川,國民政府的權力也受到川系軍閥勢力的掣肘——對於一個處在戰爭狀態中的政府,徵稅、徵兵、發展經濟和部署軍隊都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強有力的政權控制力來應對大規模作戰是難以想象的。可是,國民政府的權力似乎就在重慶附近的小範圍有效,政令和軍令一旦出了重慶就很難發揮效力,在各地權力機構沿襲甚久的半割據狀態的種種陋規面前,除了折中屈服之外蔣介石政府似乎別無他法。
日本向美國開戰了。
四、美日兩國政府,關於任何一方國與第三國締結的任何協議,均同意該國不得作與本協議的根本目的,即太平洋地區全般和平的確定及保持,有矛盾的解釋。
島上的珍珠港內,停泊著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九十四艘各類戰艦。
四、受到本電后望僅就第二項回復。
一九四一年底至一九四二年初,中國人先是被美國捲入戰爭的消息驚喜,然後又被日軍在東南亞的所向披靡震驚。悲喜交加中,流傳在中國大地上關於戰爭的消息五花八門,有人說美國的飛機把日本東京炸爛了,日本很快就要投降了;有人說正相反,美國和英國都已經向日本投降了,中國也會因此打不下去的。傳言滿地飛的原因,是中國民眾對自己的政府乃至對整個世界的不信任。
二、美國政府與日本政府,除對以重慶為臨時首都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外,不得對中國其他任何政府或政權,作軍事、政治及經濟的支持。
此前,日本不斷謀求不與美國發生衝突,而美國針對日本提出的談判建議,提出了他們十分強硬的反建議:滿洲應該歸還中國,無條件從中國撤軍,中國必須享有無差別待遇,日美貿易須固定在事變前的額度上。美國人明明知道日本無法接受,可就是照著日本人的痛處來。對此,松岡洋右的形容是:蠻不講理,駭人聽聞,自日本有外交以來「還沒碰到過這樣的事情」。——美國人的「蠻不講理」令松同洋右體會深切。他認為,如果日本沒有做好對英美同時開戰的準備,就不能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如果硬要南進法屬印度支那,就一定會導致與英美髮生不可收拾的衝突。
但是,日美會談始終未能上升級別,因此也就無法獲得正式的外交成果。
希特勒使原本對立的蘇聯與英美成為同盟。
所以,日本的歷史不會變成「另外一種情況」。
天皇:當中國事變發生之時,你以陸軍大臣身份,曾說過在一個月內結束事變,可是現在已過了四年,仍然未獲解決。
現在由於日本在珍珠港對我們進攻,所有問題一下子都解決了。我的第一感覺是得救了,優柔寡斷就此完結了。危機使我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的方式到來了。事到如今,國民的團結用不著擔心了。過去在不愛國的人民中表現的冷淡和分裂狀態,令人非常擔憂,現在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日本必須繼續擴展不斷掠奪。
六月二十四日,日本陸軍部和海軍部共同擬定了《適應形勢演變的帝國國策綱要》。其方針是:
九月五日,日本天皇召見了陸軍參謀總長杉山元和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君臣開始了這樣的對話:
此時,日軍已為南進太平洋編成南方軍,總司令官為寺內壽一大將。南方軍下轄:
「如蘇德戰爭的進展情況對帝國極為有利,就行使武力解決北方問題」;
日美之間似乎只剩下戰爭這一條路了。
德軍正在一路狂飆沖向整個歐洲。
儘管《日美諒解方案》不是正式的外交文檔,卻依舊讓日本的政客們「高興得不得了」。日本人認為,只要美國承認日方的基本條件,就能暫時避免日美之間發生衝突。「今日我們國力的消耗很大,亟需迅速解決事變,以便恢復並培養國力。雖有一部分人主張南進,但統帥部現在既無此準備也沒有信心。所以就培養國力來說,實有暫時與美國提攜,充實物資,以圖將來之需要。」——日本人的思路是:由於被中國戰場拖累得國力和軍力消耗太大,必須暫時與美國合作,設法利用美國對蔣介石政權的影響,迅速解決中國問題。只要能從中國戰爭的泥潭中擺脫出來,養精蓄銳、擴大軍備、培養戰力,到時候再與美國翻臉去爭奪太平洋利益為時不晚。九九藏書
美國提出的每一條,都讓日本人感到徹骨的疼痛。
用於耐磨合金的錫,每月可得一千二百噸;
酒精生產的原料糖漿,每月可得五千噸;
日本人知道這些條件美國人絕不會答應。
就在世界性反法西斯聯盟組建的同時,日軍橫掃東南亞。
入侵蘇聯的規模龐大的德軍自西向東挺進,目標是莫斯科。六月,德軍第一坦克集群與蘇軍西南方面軍的機械化軍展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這種戰爭樣式,與中國軍隊以刺刀、步槍、手榴彈和迫擊炮為主要武器的作戰相比,彷彿不是在一個星球上。交戰雙方數千輛坦克猛烈地撞擊在一起,蘇聯廣袤無垠的大平原頓時變成駭人的「鍊鋼工地」:烈焰沖騰,鋼鐵熔化,人為螻蟻。二十六日,蘇軍機械化第九、第十九、第八、第十五軍抵達戰場,向德軍第一坦克集群的兩翼發動突擊,兩軍你退我進你進我退,拉鋸戰持續數天之久。儘管蘇軍沒能徹底擊退德軍,但嚴重遲滯了德軍的推進速度。在製造了一望無際的鋼鐵廢墟后,雙方僵持在斯特爾河與戈倫河之間的羅夫諾、杜布諾地區。七月,德軍的坦克集群突破了蘇軍防線,以兩晝夜推進一百一十公里的速度,抵近基輔以西二十公里處,長達一個多月的基輔戰役開始了。蘇軍的五個集團軍圍繞著基輔與德軍苦苦鏖戰到九月,德軍在基輔以南強渡第聶伯河,坦克第一集群和第二集群在蘇拉河西岸的洛赫維察地區會合,蘇軍西南方面軍陷入重圍。蘇軍被迫放棄基輔,重圍中的六十六萬人被殲。蘇軍退守第聶伯河地域后,黑海沿岸的敖德薩成為後方堡壘。蘇軍的黑海艦隊和獨立步兵部隊頑強固守,而德軍必須切斷蘇軍的黑海運輸通道,雙方在激烈的爭奪中不斷地向敖德薩增援,直到蘇軍南方面軍作戰區域出現危機,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向頓巴斯突擊時,蘇聯最高統帥部才決定放棄敖德薩。在德軍的瘋狂進攻和狂轟濫炸中,黑海艦隊不但撤出了全部部隊,還撤出了一萬五千居民、五百門火炮、一千多輛汽車、一百六十三輛拖拉機以及近三萬噸的各類物資。在這座城市的邊緣,最後阻擊德軍的是蘇聯游擊隊隊員,他們寧死不退,直到身後的敖德薩成為一座空城。
儘管戰爭的時日可能會持續很長。
第十五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中將,下轄第三十三師團和第五十五師團(缺一部),在泰國和緬甸方面作戰;
無論如何,戰爭怎樣才能像丘吉爾預言的那樣「我們總算贏了」呢?
更令日本人心驚的是,皖南事變后,美國不斷向重慶方面施加壓力,特別是何應欽於七月五日到西安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對共產黨中樞所在地陝甘寧地區進行武力進攻后,美國人提醒蔣介石,美國援助中國的目的是打擊日本,因此不會漠視運往中國的武器被用來助長內戰。如果國共不能實現具體的軍事合作,將嚴重影響美國的援華政策。七月十九日,蔣介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調整與共產黨的關係,中止對陝甘寧邊區的攻擊。總之,決不能因為美國人的不放心,導致國民政府最大的外援中斷。
美國不是對日本實行運嗎?
這是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宿命。
接替西尾壽造出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的畑俊六上將,接到日本即將對美國開戰的消息時猶如「晴天霹靂一般」。他認為:「光是一個中國,日本的力量已經跟不上,不止現地軍要依靠中國大陸以圖生存,日本的總動員資源也要取自中國」,這是日本人不得不承認的嚴酷現實。為此,畑俊六向大本營建議:如果從中國抽調兵力去太平洋打仗,派遣軍就要從華中、華南,至少從武漢地區撤退。在確保華北和華中三角洲的局面下,重慶政府壓力減小,或許會願意進行對話。儘管畑俊六強調他的建議關係到「日本民族的生存問題」,但是東京似乎認為他的意見「不足掛齒」。
國民政府最大的困難莫過於經濟的瀕臨崩潰。隨著東南沿海主要城市和港口的相繼淪陷,中國自十九世紀末艱辛起步的單薄的工業化成果化為泡影。日軍佔領東北、華北和東南沿海后,之所以在兵力匱乏的情況下堅持駐軍,主要是為掠奪中國的資源以供日本國內之需。日本掠奪中國的資源,無論手段還是數量,都達到了駭人的程度。在華北和東北,日本人設立的各種「開發公司」,完全控制了資源開發以及工農業生產和銷售,大量的煤炭、礦石和稀有金屬礦產被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僅一九四〇年,日本人就從華北運走煤炭四百五十萬噸、鐵礦石三十萬噸、棉花四十二萬擔。日本還利用中國的工農業產品為其出口創匯,他們以低廉的價格收購農副產品,然後向全世界販賣,一九四〇年,這種交易給日本帶來了一億三千萬日元以上的外匯收入。日本軍隊實行「以戰養戰」的方式,殘酷地掠奪佔領地的糧食和各種戰略物資,其中華東等地盛產的各種稀有金屬更是支持日本軍火工業的主要原料的來源。鎢、鉛、銻、錫、鐵、金等各種礦石以及石油、油頁岩、大理石、石膏等等,日本人都瘋狂攫取,使得每一處中國佔領區都猶如日本工業的原料倉庫。抗戰爆發后,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工礦企業搬遷到內地,但生產能力十分有限,加上日軍連續不斷的轟炸和封鎖,國民政府所能控制的工業生產幾乎倒退到了清末的水平,甚至還不如晚清洋務運動時期。——連一部汽車都不能製造的中國,面對能夠生產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大炮、坦克以及航空母艦的日本,其國力和軍力的懸殊可想而知。
日軍朝著緬甸席捲而去,那裡與中國的雲南省接壤,日軍就要抄中國的後路了。
中國人心無所依。
至少在工業能力和綜合國力上日本沒法與美國相比。
撤兵是個要害。關於撤兵問題,陸軍極為重視。如果應允美國主張,則中國事變的成果將完全喪盡,進而危及滿洲國的存在,並動搖對朝鮮的統治。帝國聖戰的目的並非吞併、無賠償。自中國事變以來,我死亡數十萬人(一九四一年十月八日即大東亞戰爭開始時,因中國事變陸軍戰死約十八萬四千人),遺族更數倍於此,而且負傷數十萬人,更有幾百萬軍隊及一億的國民在戰場及後方含辛茹苦,另外所費國幣已達數百億。當然與其這樣,不如模仿各國先例要求割讓領土。然而帝國以寬容態度,理所當然地以駐兵來保持事變的成果,不必對世界有什麼顧慮,不必服從美國的巧妙壓迫。如果對於鞏固華北蒙疆的態勢,稍存客氣之念,則將危及滿洲建設的基礎,貽將來禍患無窮,更將再引起戰爭。絕對不能答應再回復到滿洲事變以前的小日本。
美國人立刻宣布了一系列制裁日本的手段,包括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以及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同日,美國宣布在菲律賓成立遠東軍區,任命麥克阿瑟中將為司令。
九月,經過政界和軍界的反覆磋商,日本制訂出如下決策:「帝國為了確保自存自衛,在不惜對美(英、荷)一戰的決心之下,大致以十月下旬為目標,完成戰爭準備。」依此,日本向美國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談判條件:「美英不得干涉或妨害帝國處理中國事變」;「封閉滇緬公路,不得軍事、政治和經濟上援助蔣政權」;「美英在遠東不得採取威脅帝國國防的行為」;「恢復同帝國的通商,並自西南太平洋的兩國領土供應帝國生存上所必需的物資」;「對帝國同泰國和荷屬東印度之間的經濟合作須予以友好的協助」等等。
在太平洋上,美國海軍主力是太平洋艦隊,共有戰列艦九艘、航空母艦三艘、重巡洋艦兩艘、輕巡洋艦十八艘、驅逐艦五十四艘以及各類潛艇二十二艘。護衛珍珠港海軍基地的陸軍兵力約五萬九千人。再加上夏威夷以西同盟國的地面部隊,總兵力約三十八萬餘人。只是,日本人根本看不起同盟國的部隊,認為那就是一群由義勇兵、雇傭兵和當地人組成的大雜燴。
三、為達上述目的,帝國決心排除一切障礙。
蔣介石在軍事委員會禮堂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中央常委特別會議。絕大多數與會者建議中國立即向德、意、日宣戰。蔣介石認為,宣戰是必須的,前提是與美、英、蘇協商立場,中國方面的三個條件應該得到滿足:一、太平洋反侵略各國成立正式同盟,由美國領導推舉同盟國聯軍總司令;二、美、英、蘇、中一致對德、意、日宣戰;三、在戰爭勝利之前,誰也不能與日本單獨媾和。
工業用鹽,每月可得七千噸。
直屬部隊:第二十一師團,第二十一獨立混成旅團,第四獨立混成聯隊,以及第三、第五飛行集團和第二十一獨立飛行隊。
突然,晨光中傳來刺耳的馬達聲。
接著,日軍又攻佔英國遠東軍總司令部所在地新加坡,英軍總司令帕西瓦爾中將及七萬官兵投降,向日軍交出步槍六萬支、山炮三百門、高射炮一百門,要塞炮五十門以及軍用汽車一萬輛——當時中國全國的汽車總數才五千輛。
這正是爆發於歐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空前混戰的時刻。
十月,中國戰場上的第二次長沙會戰已接近尾聲,日美談判也臨近了日本軍方限定的最後期限。首相近衛文麿不想讓談判失敗,向軍方再次提出,可否應允美國人的條件從中國撤兵?以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為代表的軍方立場強硬,決不讓步,最終導致近衛文麿辭職。出於必須能夠控制勢力強大的陸軍部的考慮,天皇下達敕令由東條英機出任首相併負責組閣。東條英機隨即提出了三個方案供閣僚和軍方思考:一是向美國妥協,極力避免戰爭;二是決心開戰,且在政略和戰略上立即實施;三是外交和戰爭準備同時進行。日本人思考之後的結論是:外交可以繼續進行,開戰已經不可避免,時間預定在十二月初。
東條英機內閣對歐洲戰局作出過如下判斷:
一、日本政府自中華民國及法屬安南,撤退一切陸、海、空軍兵力及警察。
還是日軍偷襲珍珠港的那天,日軍對菲律賓美軍機場和海軍基地實施突襲,瞬間便摧毀了美軍停在機場上的半數以上的重型轟炸機和三分之一以上的戰鬥機。接著,日軍先遣隊開始登陸作戰,至二十二日,第十四軍主力全部登陸成功。同時,日軍還在棉蘭老島和霍洛島成功登陸。麥克阿瑟指揮的駐菲律賓作戰力量,只有美軍和菲律賓軍隊各一萬二千人以及民兵十一萬人,擁有輕型坦克一百零八輛、B-17轟炸機三十五架、P-40戰鬥機七十二架以及幾門大炮,這點兒家當根本抵擋不住日軍的攻擊。麥克阿瑟和他的美國兵一向看不起日軍,認為日本兵綁腿不齊,軍衣肥大,褲管寬鬆,羅圈腿短得可笑。但是,一九四二年一月二日,日軍攻佔馬尼拉,麥克阿瑟不得不命令他的美軍官兵撤往馬尼拉灣以北的巴丹。
珍珠港事件爆發前一個小時,日軍登上了英屬馬來亞地區。十日,日軍轟炸了關島附近海面上的英軍特混艦隊,在近兩小時的瘋狂攻擊中,英國海軍艦隊主力「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卻敵」號巡洋艦被擊沉。消息傳到英國,軍令部部長向首相丘吉爾報告時,聲音「像是在咳嗽」:「我必須報告一個消息,『威爾士親王』號和『卻敵』號都被日軍擊沉了,大概是飛機擊沉的。湯姆·菲利普斯淹死了。」丘吉爾心驚肉跳,他後來回憶說:「在整個戰爭期間,我沒有受到過比這更直接的打擊。」——與菲利普斯海軍上將等四十七名軍官一起沉入大海的,還有七百九十三名英國水兵。
按照一般國際慣例,兩國進入戰爭狀態,應事先宣布中止談判。但是,當外相東鄉茂德提出,既然已經決定開戰,為了日本的國家信義,開始軍事行動之前須向美國提出最後備忘錄,並通告停止外交交涉。但是,日本軍方卻堅決反對。理由是:對珍珠港的進攻屬於偷襲性質,偷襲是否成功關乎日本國家命運,命運和信譽相比前者更為重要,絕對不能讓美國對日本的行動有絲毫察覺。最後,內閣與軍方商定的結果是:向美國提交最後備忘錄的時間定在華盛頓時間七日下午一點。
至於支持戰爭的其它物資,日本人如同強盜動手前一樣九_九_藏_書,仔細開列了他們將從東南亞搶奪的物資清單:
四月,德國和義大利集結了八十多個師、兩千多輛坦克和兩千多架作戰飛機,發動了針對南斯拉夫和希臘的巴爾幹戰爭。四月五日夜,德意兩國戰機對南斯拉夫所有機場和首都貝爾格萊德實施了猛烈轟炸,德軍第十二集團軍從三個地段越過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邊境,在坦克集群的支持下向縱深實施迅猛的向心突擊。只有二十八個步兵師、三個騎兵師、三十二個獨立團以及一百一十輛坦克和四百一十六架陳舊戰機的南斯拉夫軍隊根本無法抵抗。三天之內,德軍的坦克部隊突進二百多公里,十三日攻佔貝爾格萊德,十五日南斯拉夫軍隊無條件投降。
「將發動武力的時機預定為十二月八日,其理由主要是根據月齡和星期的關係。為使陸海軍的第一次空襲都能順利進行並取得效果,利用午夜至日出前有月亮的陰曆二十日左右的月夜是合適的。另外,海軍機動部隊對夏威夷的空襲,應以停泊在珍珠港的美軍艦艇較多,且為美軍休息日的星期日較為有利,所以選定了夏威夷方面的星期日,即陰曆十九日的十二月八日。」
歷史已處於被丘吉爾形容為「間不能容發」的危急時刻。
接著,炸彈從天而降。
十二月八日凌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消息傳到了重慶。
蔣介石的第一個反應是:美國捲入戰爭,將使中國擺脫長期孤立地與日軍作戰的局面,日本的徹底失敗只是時間問題了。同時,國民政府也無需再顧忌宣戰者的責任,中國可以公開的正式地對日本宣戰了。——從「九一八」事變算起,日本入侵中國已十年之久,中國方面至今尚未向日本正式宣戰。
第十六軍,司令官今村均中將,下轄第二師團和第五十六混成步兵旅團,在荷屬東印度方面作戰;
機械潤滑油生產原料棕櫚油和椰子油,每月可得一萬三千噸;
此時,位於太平洋西海岸的中國大陸尚處在黎明前的暗色中。第二次長沙會戰剛剛結束,中國正面戰場上一片寂靜,日軍與中國軍隊在廣闊的地域內對峙著;在敵後戰場,共產黨抗日武裝和支持他們的廣大民眾一起,堅守在牽制著日軍的根據地里;在日本佔領區內,中國百姓醒來的第一件事,便是解決吃飯問題,配給的麵粉里谷糠等雜物越來越多,且配給的份額越來越少;而在中國的抗戰中心重慶,雖然整個城市已被炸得滿目瘡痍,但城門上「擁護蔣委員長把抗戰進行到底」的標語依舊十分醒目。沒有任何一個中國人知道,發生在數千公裡外的太平洋上的事件,將與他們的命運息息相關。
十二月七日凌晨四時三十分,日本海軍艦隊在瓦胡島以北約二百十海里的海域展開。六時,第一波一百八十三架艦載機起飛,從瓦胡島西部進入,七時五十五分開始攻擊;七時十五分,第二波一百七十一架艦載機起飛,從瓦胡島東部進入,八時五十五分開始攻擊。在持續兩個小時的偷襲中,日軍以損失二十八架戰機的輕微代價,擊毀擊傷美國太平洋艦隊停泊在珍珠港內的二十四艘各類艦船以及三百架戰機,美軍傷亡三千五百餘人。所幸的是,美軍的航空母艦未在珍珠港內,油庫和其他主要軍事設施也未被擊中。但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依舊受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重創。
這一刻,是東京時間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八日,夏威夷時間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早晨七點五十五分。
一、中國與英、美及其他抗日諸友邦締結軍事同盟,實行配合作戰,同時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統一戰線,堅持抗日戰爭至完全的勝利。
歷史已經證明,這也是所有法西斯主義者的宿命:即使從莫斯科戰場傳來的消息猶如噩夢,希特勒還是排除了德國陸軍和外交當局幾乎一致的反對,於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一日正式對美、英宣戰。當天,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訂了不單獨與戰爭對手媾和的協定。一一「曾經把德軍不敗當作打贏世界戰爭的基礎的日本,從今以後除了把這場戰爭進行到底外,已經沒有別的道路可走了。」
太平洋海域腹地。
希特勒認為,佔領莫斯科具有全局性的軍事意義和歷史意義。為此,德國統帥部策劃了代號「颱風」的大規模進攻計劃:以坦克集團軍群實施強大突擊,從北面和南面包圍莫斯科。德軍擬動用的兵力為:步兵一百八十萬人、坦克一千七百輛、火炮一萬四千門以及戰機一千三百九十架。為了保衛莫斯科,蘇聯最高統帥部計劃依託有利地形,建立縱深梯形配置陣地,儘可能地消滅德軍的有生力量,為組織大規模反擊爭取時間。在這個方向上,蘇軍部署了一百二十五萬步兵、九百九十輛坦克、七千六百門火炮和六百七十七架戰機。九月三十日,德軍開始了全線大規模進攻,一周之內便突破了蘇軍的第一道防線,蘇軍的兩個方面軍陷入合圍,被圍部隊堅持作戰至損失殆盡。此時,沿著莫斯科河一直到南面的卡盧加,二百三十多公里的莫斯科外圍防線上,蘇軍的四個集團軍只剩下不足十萬人。蘇聯最高統帥部將西方面軍和預備方面軍合編,任命朱可夫為新編西方面軍司令員。在朱可夫的指揮下,蘇軍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發動了一系列防禦和攻勢作戰。十一月七日,在德軍重兵進逼莫斯科的形勢下,蘇軍在紅場舉行了隆重閱兵式,斯大林號召蘇聯人民不惜一切代價保衛莫斯科。受閱的蘇軍官兵直接從紅場開赴前沿作戰。德軍的前鋒距離莫斯科只剩下三十公里,德國各報已經預留了版面,準備刊登德軍佔領莫斯科的消息。但是,一個口號響徹莫斯科周圍前沿陣地的上空:蘇聯國土雖大,但已無處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橡膠,每月可得一萬七千噸;
十一月五日,在御前會議上,日本人制訂出與美國攤牌的最後條件:一、必須堅持在中國駐軍;二、維持日本在東南亞的權益。為了給美國施壓,日本眾議院發表了一個充滿日式狂妄的聲明,可以視為對美國的最後通牒:
所以,必須在開戰之初,用突然襲擊的手段,給予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以毀滅性打擊,要使它兩年之內無法在太平洋上有任何舉動。那時候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已經建立起來了,日本人在資源問題上就無需再看美國人的臉色了。
日美談判不可避免地徹底破裂了。
即使在國民政府管轄的地區,百姓和不計其數的難民都需要救濟,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嚴重短缺困擾著重慶的執政者。儘管進行了貨幣改革,實行了戰時金融政策,但是,在法幣是全國通行貨幣的情況下,南京的偽政府幣、日本人發行的各種貨幣以及為擾亂中國市場印製的假幣,甚至民國成立以前流通的各種地方貨幣,一起在這片國土上混雜繚亂地流通著,導致普通民眾無法相信任何貨幣,只能回到原始的以物易物時代。物資匱乏情況下的市場流通被嚴重扭曲,流通領域中的囤積居奇,走私販私,投機倒把遍地橫行,以致一些政府官吏和軍隊將領也熱衷於此,於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外國記者認為,這樣一個經濟上行將崩潰的重慶政權,能夠支撐到珍珠港事件爆發,簡直就是一個奇迹。
空軍:日本陸軍和海軍航空兵共有各類作戰飛機七千五百架,儲備作戰飛行員六千人,每年還可以新訓二千七百五十人;美國陸軍和海軍用於海上作戰的飛機約五千五百架,其中的二千六百架可用於對日正面作戰。但是,一旦開戰,美國的飛機製造能力和速度至少是日本的十倍以上,隨著戰爭的進程,美軍空軍力量將會迅速壓倒日本佔據絕對優勢。
七、實行民主政治,使全中國各黨派及無黨派人士的代表都能在政治、組織上擔負抗戰建國的責任。
二、上海、香港等援蔣據點將喪失,隨著帝國向南發展,滇緬援蔣路線將被切斷;由於我方保持南方作戰的成果,南洋華僑對蔣的援助將中斷。這些將促使其財政經濟緊迫,實際抗戰力量逐漸降低。隨著戰力的遞減,一般民眾固不待言,即使重慶政權的主流,其繼續抗戰的意志也將受到重大影響。騎牆的將領將投降到南京方面,其數量將逐漸增多,最終將造成重慶方面統一戰線的分裂,蔣政權更加衰弱。
二、帝國仍堅持為解決中國事變而努力;併為確立自存自衛的基礎繼續向南方擴張;另外,根據形勢的演變解決北方問題。
七月,羅斯福的遠東事務助理柯里訪問中國后,向總統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中國的建議,包括為恢復中國的空軍力量,向中國提供五百架戰機並配備技術人員。柯里的理由是:「中國人正在勇敢地對抗日軍,問題只在於沒有足夠的武器把日本軍扔進海里。」美國財政部部長摩根索也對總統說:「讓中國牽制住日本,美國才好有更多的時間武裝起來,當然合乎美國的利益。」羅斯福很快批准了援助中國計劃。為了簡化程序和渠道,更好地「綜理對華租借法案作業」,總統甚至讓他的老舅舅德拉諾以及蔣介石的小舅子宋子文聯合挂名董事長,登記了一家由美國財政部出資的「國防供應公司」——這家公司從沒在「正常的有競爭的市場營運,它唯一的客戶就是中國政府」。
海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二百三十五艘,總噸位約九十七萬五千七百九十三噸,其中航空母艦十艘;美國擁有軍艦三百四十五艘,總噸位一百三十八萬二千零二十六噸,其中航空母艦八艘。雖然美國的航母比日本少兩艘,但其每一艘的噸位都比日本大。同時,美國的軍艦製造能力比日本大三備至五倍,僅一九四一年底美國正在建造和計劃建造的軍艦總噸位就達一百九十萬噸。另外,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各類民用商船都可徵召參戰,這一數字會大得驚人。因此,如果日本不能在短時間內用非常手段擊垮美國海軍,只要美國能夠穩住陣腳,其海軍力量也勢必在隨後的戰爭進程中佔據壓倒性優勢。
四月十六日,日美低級別會談代表共同擬定了《日美諒解方案》。方案認為,兩國都不願意看到關係惡化的局面,且都認為長期談判而沒有結果有害無益。兩國彼此承認是關係對等的太平洋強國,應互相保持各自傳統的國家觀念以及作為國家生活基礎的道義準則。關於正在進行的歐戰,日本政府認為,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發動戰爭的目的是防禦性的,日本和德國的結盟只限於德國受到攻擊時才會履行;而美國政府申明,對於歐洲戰爭,不會為攻擊性的同盟所左右,決定的依據只能是保衛美國的利益和安全。關於中國問題,日本方面提出,美國須承認蔣、汪政權合併,承認「滿洲國」等基本條件,日本方面願意與美國達成協議,再與中國達成協議,然後從中國領土上撤軍。美國重申了四項原則:尊重中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維護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維護通商機會均等的原則,不得擾亂太平洋地區現狀。毫無疑問,太平洋問題,是日美兩國此刻最為關注的,也是彼此最需要提防明槍暗箭的。然而,《日美諒解方案》中竟然擬就了這樣的條款:「日美兩國為維持太平洋和平起見,彼此不得部署威脅對方的海軍兵力和航空兵力」;「日美兩國政府不容許歐洲各國將來在東亞和西南太平洋接受領土割讓或合併現有的國家」。
「迅速向徹底加強國內戰時體制過渡,尤其努力加強國土防禦」。
丘吉爾甚至萬般無奈地設想過,如果還有一個辦法讓美國捲入戰爭,那就是德國或者日本直接攻擊了美國本土。但是,德國外交部部長里賓特洛甫說:「德國不希望與美國打仗,也不想刺|激美國。」
中國提出的建立軍事同盟的建議,得到美國方面的積極答覆。十二月二十三日,應羅斯福總統的請求,蔣介石邀請美、英、荷三國軍事代表團到重慶,商討建立聯合軍事機關事宜。與此同時,英美兩國也在華盛頓召開首腦會議,商討如何把世界上的反法西斯國家團結起來。二十五日,雙方擬定了《聯合國家共同宣言》。——當時,無論是羅斯福還是丘吉爾都沒有意識到,這一文件的簽署將是未來的國際組織「聯合國」成立的先聲。美國的幕僚們在給羅斯福準備備忘錄時明確建議:「要打破按字母編排的次序,把像中國和蘇聯這樣的國家提到同我國和聯合王國並列的地位。區別的辦法可以是:那些在自己的國土上積極作戰的國家為一類,另外則是已經被軸心國征服了的國家。」《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迅速電傳中國並報呈蔣介石,蔣介石當即首肯,並授權常駐紐約負責外援事務的宋子文代表中國政府簽字。蔣介石致電羅斯福:「針對我們新的共同戰爭,我們誓言竭盡全力,與貴國並肩作戰,直到太平洋及全世界脫離殘暴力量及無盡的不義之詛咒。」read.99csw.com
接著,樞密院議長闡述了議員們的立場,表示日美談判已進行七個月,其間日本對美國再三讓步。然而,美國從始至終高談「理想主義的陳詞濫調」,對日本的態度可謂「唯我獨尊,冥頑無禮」,已到了「絕對不能容忍的」程度:
但是,近在眼前的卻是黑色的煙雲。
一、日本對美、英、荷開戰後,將使蔣介石愈益堅決地依靠美、英、中、荷聯合陣線,以進行長期抗戰的決心。一開始即將激揚其抗戰意志,促使其與美英等國的合作越發鞏固,將抗日戰爭進行到底,至少要延遲到整個戰爭完結之時,才能實現日華全面和平。
接著,美國人就得到了日軍突進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的消息。
日美之間的談判曠日持久。
天皇:中國內的廣大,早該知道。因為廣大而四年未獲解決,那麼太平洋豈不比中國更為廣大?不知有何根據,相信在三個月內可以結束?
大米:戰爭初期可能從東南亞掠奪的大米會減少,國內考慮用大豆、雜糧和甘薯為替代品;一旦戰爭告一段落,就可以從東南亞將大量的大米輸入日本。
只有德軍在歐洲戰場極大的牽制蘇軍以及英美的軍事力量,日本才有可能在太平洋戰場上向強大的美國開戰。
十二月九日,中國國民政府頒布對日宣戰文:
這是珍珠港再平常不過的一個周日的清晨。
自希特勒命令進攻莫斯科以來,世界輿論普遍認為,蘇聯首都的陷落只是時間問題。十月十五日,蘇聯政府遷往莫斯科以東約一千公里的古比雪夫,德軍的坦克部隊已經能看見了克里姆林宮的尖頂了。但是,十二月四日,莫斯科保衛戰在最後時刻出現了轉機——莫斯科地區突降大雪,降雪竟比往年提前了一個月。積雪剛剛融化,更猛烈的風雪再次來臨。德軍的汽車、火炮、坦克以及沒有有效禦寒裝備的官兵完全處於被凍僵的狀態。就在這時,朱可夫指揮蘇軍對德軍實施了大規模的反包圍。八日,在疲憊、傷亡、嚴寒和後勤供給匱乏的情況下,希特勒終於決定停止莫斯科方向的進攻,部隊從前線撤退。
日本海軍以偷襲的方式重創了美國海軍的太平洋艦隊。
與投敵性質稍有差別的是閻錫山。從一九四〇年開始,閻錫山便秘密派人與日軍接觸,雙方你來我往,反覆談判,年底竟然達成了一個「消除敵對行為,相互提攜,共同防共」的協議。閻錫山請求日軍讓出一部分佔領區,特別是盛產糧食的孝義地區;日軍答應后真的撤離了。閻錫山立即派他的騎兵第一軍進駐孝義。蘇德戰爭爆發后,閻錫山認為德、意、日的勢力不可阻擋,於是單獨與日軍簽訂了一個「停戰協定」。協定規定閻錫山的晉綏軍與日軍停戰,並與汪精衛的偽政府合作。日本人答應如果合作成功,閻錫山可以「先任南京政府副主席及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將來時機成熟可任華北政務委員長和華北國防軍總司令」。為了支持閻錫山積極投靠日本,日本人甚至承諾為閻錫山部出三十萬兵力、十萬步槍、八千輕機槍、九百重機槍以及各種彈藥和糧食,汪精衛的偽政府也答應每月付給閻錫山軍費一千二百萬元——這個史稱《汾陽協定》的投敵文件,是抗戰史上最為怪異的文件。其怪異之處在於,似乎閻錫山不是身處中國,不是中國人,他的山西也不是中國的土地,而是另一個「獨立的國家」。蔣介石在重慶獲悉后十分震驚,但閻錫山說他的戰區條件惡劣,不這樣做戰區就會自我毀滅,以此逼迫蔣介石給他增加軍費和物資供給。同時,閻錫山自以為知道蔣介石最需要的是什麼,他告訴蔣介石,他準備與日本人暫時和談,然後「先打共產黨,后打日本人」。蔣介石派人親赴山西告誡閻錫山:「你不能投降,如果你投降了,我先打你,后打日本人,再打共產黨。」閻錫山愣住了,他從不知道在蔣介石看來決不能投降日本是第一位的。最終,由於閻錫山不斷開價且開價太高,還由於珍珠港事件爆發后閻錫山心存顧慮,他與日本人的談判終止了。作為國民黨要員的閻錫山的行徑,說明了執政的國民黨在政治上已混亂到何等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日本人為這一國策擬定的要領包括:
八、加強南洋及各地華僑同胞的內部團結,反對一部分人的挑撥離間行為,同時全體華僑與各友邦政府及各本地民族協同一致,反對日本法西斯的進攻。
南海支隊,以第五十五步兵團為骨幹,支隊長堀井富太郎少將,在關島、俾斯麥群島等地區作戰。
太平洋腹地的瓦胡島不是美國領土嗎?
現在這裡有個叫日本的國家。先不說這個國家、這個帝國這時是否懷有向南方擴張的侵略目的,反正他們在北方是沒有一點點他們所需要的石油的。所以,如果我們切斷了石油,日本也許一年前就已經到荷屬東印度去了。而且我們也許已經進行了戰爭。
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聯合起來共同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作戰的二十六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了這份宣言。因此,這份宣言又被稱作二十六國共同宣言》。《宣言》的內容簡單到只有兩條正文:一、保證運用軍事和經濟的全部資源同與之處於戰爭狀態的軸心國及其僕從國作戰;二、相互合作,不與敵國單獨締結統戰協定和和約。
此時的日本人與希特勒極為相似:就生存空間而言,日本以外的世界多麼廣闊、多麼富饒!
十二月一日下午二時,御前會議在日本皇宮東面的一個房間里召開。
一旦日美開戰,中國戰場將會怎樣?
……昨天,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必須永遠記住這個恥辱的日子,美利堅合眾國受到了日本帝國海空軍的蓄意的進攻……我們整個國家都將永遠記住這次對我們進攻的性質。不論要用多長時間才能戰勝這次預謀的入侵,美國人民以自己的正義力量一定要贏得絕對的勝利。我們現在預言,我們不僅要作出最大的努力來保衛我們自己,我們還要確保這種形式的背信棄義永遠不會再危及我們……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星期日,日本發動無端的、卑鄙的進攻時起,美國和日本帝國之間已經處於戰爭狀態。
德國已經佔有烏克蘭寶庫,今後必將掌握高加索油田,進而攻佔近東和蘇伊士運河,從而稱霸歐洲大陸,樹立不敗的態勢,確立歐洲新秩序第一階段。因而沒有必要一舉擊潰英國,更沒有必要進一步擴大地盤。德國如果著手進攻英國本土,或登陸成功,或對英反封鎖奏效,勢將動搖英國的決心,再加蘇聯勢力日趨困窘,難保歐洲不出現媾和局面。另外有人說,如果德國對英國本土登陸成功,英國艦隊可能逃往太平洋方面。但是鑒於德國所表示的態度:對英國國民不負責提供給養。那種置四千七百萬祖國同胞于不顧的作法,從道義上來講也不會發生。
日本軍閥夙以征服亞洲,並獨霸太平洋為其國策,數年以來,中國不顧一切犧牲,繼續抗戰,其目的不僅所以保衛中國之獨立生存;實欲打破日本之侵略之野心,維護國際公法、正義及人類福利與世界和平,此中國政府屢經聲明者。中國為酷愛和平之民族,過去四年余之神聖抗戰,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實際之懲創后,終能反省,在此時期,各友邦亦極端忍耐,冀其悔禍,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維持;不料殘暴成性之日本,執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諸友邦開釁,擴大其戰爭侵略行為,甘為破壞全人類和平與正義之戎首,逞其侵略無厭之野心,舉凡尊重信義之國家,咸屬忍無可忍。茲特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特此布告。
昨天晚上,這一年最後一個月的第一個周末,戰艦相繼返港后,海軍軍官和水兵們都上岸開心去了。整個夜晚,瓦胡島上的軍官倶樂部、水兵酒吧以及電影院和咖啡館燈火通明,歡愉的喧鬧聲直至凌晨時分才平息下來,瓦胡島和它環抱的軍港在海浪細碎的撫慰聲中入睡了。
日本敢於向美國開戰,是衡量過力量對比的。
三日晚八時十五分,寺內壽一複電杉山元:
「就這樣,天皇終於作出了對美、英、荷開戰的決定。大本營陸海軍立即請求皇上批准發布開始進攻的命令,開戰的第一天是十二月八日。」
我前方部隊兵額之空虛,已為全國皆知之缺點。各級層層欺矇不一而足,至有一師之戰缺額至三千人以上者,亦相率視為故常。平時領一師之餉,臨戰不能作半師之用,及事後申報戰役經過,則又任意浮報,動稱一師死傷五六千人。此不僅貽誤戰機,尤喪失我軍人之人格……總之,今後吾人抗戰,已非過去四余年之可比,吾人不僅應急起直追,準備反攻,以驅逐深入我國境之寇敵,且必須具備現代軍隊之條件,期與我反侵略各友邦共同努力聯合作戰,以徹底擊滅侵略之暴力,求取最後最大之勝利,舉國安危,千秋功罪,皆在吾軍人之肩頭……
……
日本人得到的情報顯示,美國國務卿赫爾的立場是:「鑒於日美兩國的政策背道而馳,日美談判從開始的那天起,圓滿達成協議連百分之一的希望也沒有。」而美國「之所以答應舉行談判,只是打算為了和平解決太平洋地區的局勢盡最大努力,同時也是為了贏得美國軍事當局所需要的進行防禦準備的充裕時間」。在談判中,美國始終堅持日本必須從中國撤軍,而美國的真實願望是日軍被牢牢地釘在中國戰場上。美國人知道,這一條日本人肯定不會答應。日本人既不能答應撤軍,又渴望與美國達成協定,只好持續不斷地談了又談,美國人以此作為與日本不斷周旋的巧妙策略。果然,當日本內閣的政客提出,實在迫不得已時,為讓美國影響蔣介石政權妥協,為保證日軍集中兵力順利南進,或許可以答應撤軍的條件。陸軍大臣東條英機聽聞勃然大怒,說出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真心話:
一、大陸命第五六九號命令(鷲)業已發布。
東方天際,炫目的日光從雲層的裂隙中傾瀉而出。
陸軍:日本擁有訓練良好的兵員約二百四十萬,完成預備訓練的後備兵員約三百萬;美國擁有兵員約一百五十萬,但其中的一百萬尚未完成訓練。
日本人面前只剩下一條路了:不但要維持對中國的佔領,還要不顧一切地挺進東南亞,奪取那裡的石油、橡膠、錫和大米,直到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使日本人構想的「大東亞共榮圈」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集團」。九*九*藏*書
開戰前夕,日美兩國軍力,綜合地看,大致相當。
德軍已逼近莫斯科,蘇聯在歐洲的野戰軍已遭受了沉重打擊。這次蘇德之戰將以德軍的作戰成功告一段落。不過,對於斯大林政權來說,向德國屈服就有導致自己政權崩潰的危險。因此,他現在必將依靠其較為鞏固的政治基礎和不很充裕的伏爾加河以東的資源,與美英的援助,做消極的抵抗。另一方面,鑒於德蘇之戰事,事實上正呈現出民族戰爭的局面,蘇聯民族的抗戰意志一時還不會很快衰減下去。在德國方面,據德國首腦人物以前透露,德國想要徹底打垮共產主義,若不把蘇聯打到再也不能起來反擊的地步,那就失去了這次對蘇開戰的意義。因此不妨說,德國以寬大的條件進行媾和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難道美國領土夏威夷也在日本人劃定的「大東亞共榮圈」里?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上午十一時四十分,日本天皇發布宣戰詔書:
英國人對美國人感到既惱怒又無奈。
日本軍方建議開戰的理由是:「帝國目前已處在石油和其他重要軍需資材日趨枯竭以至國防力量逐漸減弱的狀況。如果這種現狀繼續下去,經過若干時間,難免要減低國家的活動能力,終將陷於癱瘓困境。與此同時,英美和其他國家在遠東的軍事設施和要地的防衛,以及這些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軍備卻在極其迅速地增強,到明年下半年就將面臨美國軍備有了極大的進展而難以對付的局面。因此,現在無所作為,拖延時日,對於目前的帝國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在外交談判中,如果對方不承認帝國自存自衛上最起碼的要求,以致戰爭終於不可避免,那麼帝國就必須採取死裡求生的辦法,先妥善地做好準備,不失時機地下定決心,以毅然決然的態度走向積極作戰。」
而在兵力上,日本人認為他們將在太平洋局部戰場上佔據絕對優勢。因為美國本土距離戰場很遠,兵力調動要橫跨太平洋,費盡周折不說,關鍵是要花費時間。所以,只要採取突然襲擊的手段,首先打垮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然後速戰速決,最多用五個月的時間橫掃南太平洋各國。——「速戰速決」也是日本入侵中國時的設想,但戰爭至今已持續四年尚未終結。現在,他們的對手不是貧弱的中國而是強盛的美國。「速戰」日本人也許可以做到,但是「速決」如果指的是把美國徹底打垮,日本人自己能確信嗎?
為保證帝國的「自存自衛」,「加強向南方的擴張態勢」,為達此目的「不惜對英美一戰」;
德軍逼近了莫斯科。
當時的中國,無論國力和軍力,還是政治與社會的文明程度,與世界強國相距甚遠。羅斯福之所以這樣做,自有他的目的。從現實來講,沒人知道與日本的戰爭要打多久,中國的抗日戰場牽制著大量的日軍,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對日作戰的主戰場,所以必須有其正式的地位;從長遠來講,戰爭勝利之後,只有作為亞洲大國的中國,才能填補日本出局后的空白。
對於近代以來衰敗不堪的中國來說,居然與美、英、蘇並列成為世界四強,這令中國人有點不知所措。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我國簽字于共同宣言,羅斯福特別對子文表示:歡迎中國列為四強之一。此言聞之,但有慚惶而已。」蔣介石的感受是真實的,因為他很清楚中國的現狀。
與美國陸軍部部長有同樣感覺的,還有英國首相丘吉爾。當他得到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消息后,不禁歡呼道:「好了,我們總算贏了!」
「鷲」是「大陸命第五六九號」的代號,「日出」是開始作戰日的代號,「山形」是作戰開始日期的代號,即「八日」。
因為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已使整個國家即將「陷於癱瘓困境」。
永野修身是這樣解釋的:「現在日本現狀,如同需要開刀手術的病人,如不開刀,即將衰弱下去,終至死亡;如實施手術,雖有危險,也許有救。統帥部希望外交成功,但不能成功,則必須斷然實施手術。」
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強國加入了同盟國的行列。
日本欲藉民族自給自足,大東亞共榮圈的確立,以謀貢獻於世界和平的正當主張,並無侵略意圖,而美國竟敢加以妨害。吾人並非好戰,尤其不願與美、英作戰。倘有談判餘地,必將盡其最大努力。至若蹂躪我正義;威脅我獨立;攔阻我進路;且更向我侮辱,迫我屈服,則吾人的正義感,吾人的愛國心,絕對不能容許!吾等國民均認為若不繼續戰爭,則惟有自取滅亡!吾人將忍受任何艱難困苦,以求戰勝……須知我所畏懼者,亦即對方所畏懼。一旦發生戰爭,人民的傷亡、物資的消耗,不僅我方而已。
絕對不會。
但是,十二月七日,在丘吉爾「最恐懼」的這一周的最後一天,日本既沒有攻擊英屬馬來亞,也沒有向南衝進荷屬東印度,而是偷襲了太平洋上瓦胡島上的珍珠港。
日本人與美國談判的動機,依舊出自複雜的矛盾心理:既要攫取太平洋上的利益,又要避免在太平洋與美國交戰。——「就眼前的現實問題來說,我國也迫不得已必須選擇在大東亞圈內走自給自足的道路。對君臨西半球,進而向大西洋、太平洋擴張的美國來說,上述日本的理想和慾望能說是沒有道理嗎?難道允許日本做這種程度的事情都不可以嗎?」
杉山:僅南洋方面,預定三個月內結束。
如果忍辱屈從,則不僅會葬送日清、日俄兩戰役的成果,而且也不得不放棄滿洲事變的成果。是可忍,孰不可忍!讓整整克服了四年多的中國事變的苦難的國民再去忍受更大的苦難,實在於心不忍。然而很明顯,目前帝國的生存已經受到威脅,明治天皇的勛業也將完全喪失,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再想辦法也無濟於事。因此我認為,遵照先前御前會議的決定而開戰也是迫不得已的……
而在軍事上,國民政府面臨的嚴重問題,是中央軍力量的逐漸衰落。一九二八年,國民黨在名義上「統一」中國后,曾大力擴展加強中央軍,經過訓練方式的改進以及武器裝備的更新,中央軍儘管數量上尚不如地方軍閥部隊,但其戰鬥能力已遠比地方部隊強得多。但是,經過淞滬會戰以及之後的一系列會戰,中央軍不斷遭受重大損失,加之日軍佔領沿海港口所造成的武器進口困難,中央軍的作戰實力大為減弱。和平時期,中央軍完全依靠政府供養;而戰爭時期,中央軍須在駐紮地學會生存,然而他們的生存技能比地方部隊要差得多,這也是軍官貪污腐化和部隊軍紀敗壞的原因之一。一九四二年初,蔣介石指揮的軍隊多達數百萬,但由於吃空餉的現象普遍存在,實際兵力要少很多,且補充兵員十分困難。雖然國民政府頒布過戰時徵兵法規,但任何法規只要到了地方就會在執行上走樣。地方徵兵制度中充斥的腐敗和不公引起民眾強烈的抵抗情緒,這使得徵兵變得非常棘手。
然而,「日本毅然進入世界戰爭的主要依據,是以德國不敗為基礎的,而這個基礎,在日美開戰的十二月八日已開始崩潰」。「十二月八日當日本初戰大勝的時候,作為日本世界戰略基礎的德軍,正在狂風大雪、缺少冬季裝備的境況下悲慘地繼續後退」。——無法想象,在日本突然向美國發起攻擊,肆意擴大侵略戰爭的同一天,他的盟友德國已經開始倉皇撤退了。
對於資源完全依賴進口的日本,全面禁運是致命的打擊。
五、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鞏固國民黨、共產黨及其他黨派的合作,解決國共兩黨之間的爭論,恢復新四軍,發給八路軍餉彈。
三、在皇威之下預祝成功。
日本人的聲明被刊登在美國的報刊上。
日本與中國大規模作戰已四年。而中國之能繼續抗戰,實由以美國為中心之敵性國家群的支持。美英等國,不僅利用中國妨害日本聖戰;且干涉泰國內政,壓迫緬甸及荷屬東印度拒絕供應必要物資。更不當強化新加坡、關島、菲律賓及夏威夷等地的防備,而做無益的威脅,以致#造成一觸即發的危機。
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蔣介石專門給全國各行營主任和各戰區司令長官發去一封電報,告誡他們,珍珠港事件的爆發,確實能使中國抗戰最深重的危機得到緩解,但是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這樣的時局「皆我軍民先烈犧牲生命所造成,決非憑空而倖致」。中國抗戰的路還很長,戰鬥還會依舊殘酷。所以,無論是官吏還是將領,絕不能腐敗墮落、走私販私、吃喝嫖賭、精神墮落。
美國不想捲入戰爭。
戰爭的最終結果已經毋庸置疑。
日本人認為,在戰略上他們已經把太平洋南部包圍了。
這一天的黃昏時分,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郭泰祺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對外宣布:中國決定對德、意、日宣戰,自即日起中國與上述三國進入正式戰爭狀態。
《大西洋憲章》立即得到蘇聯的支持和加入,英美蘇三國為此秘密簽訂了協議,這標志著國際性的反法西斯聯盟初步形成。《大西洋憲章》也得到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高度評價。中國駐美大使胡適拜見美國國務卿赫爾,表達了中國政府贊同《憲章》的立場;中國共產黨人也認為,《憲章》表明了打倒法西斯主義的決心,對中國和世界都有利。但是,無論是中國國民黨還是中國共產黨,都認為《憲章》存在著嚴重缺陷,因為它沒有明確涉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問題。——中國與日本侵略者作戰已有四年,世界仍沒認識到中國戰場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息息相關。英美只是警告日本,如果繼續向南擴張,就有爆發全面戰爭的危險。
在簽名順序上,羅斯福想把中國排在僅次於美國的第二位,下面是蘇聯和英國。但是,丘吉爾堅決反對。於是改成了中國第四。在正式簽字儀式上,首先是美、英、蘇、中四國簽字;然後,其他二十二個國家按照字母排序依次簽字。
與中國人的預料相反,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侵華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發動了更為兇猛的攻勢。
得到珍珠港被偷襲的消息后,美國陸軍部部長史汀生寫道:
日軍突進法屬印度支那南部,重要目的是取得國內奇缺的資源。美國一宣布對日本實行禁運,法屬印度支那國家立即響應。之前,日本每年從那裡進口九百萬石以上的大米,以維持國內需求的最低限度。當法屬印度支那國家宣布將出口日本的大米減少一半,然後又宣布在減少一半的基礎上再減少一半時,日本人認為,這種不合作態度是由美、英、法以及當地華僑策動的。同時,日本人用美元購買一萬五千噸橡膠以及錫、錳等戰略物資的合同,也面臨著被法屬印度支那國家廢止的危險。而凍結日本的海外資產,就等於全面斷絕了日本與世界的經濟往來,日本與日元集團以外的所有貿易都將戛然而止。最為嚴重的是石油,石油對於正在進行戰爭的日本絕對不可或缺,美國的石油禁運引起日本朝野的巨大恐慌。自一九一八年以來,日本花費二十多年的努力,主要通過海外掠奪的手段,好不容易儲存了約六百萬噸的石油,但這點儲備不要說支持長期戰爭,僅日軍待命一天就要消耗一萬兩千噸石油,而日本本土的石油產量不足此數的十分之一。那麼,如果進行大規模作戰,在斷絕石油進口的前提下,用不了兩年的時間,日本目前的石油儲備就將點滴無存。屆時,海軍所有的艦船、空軍的所有戰機以及陸軍所有的戰車和坦克,都將是一堆廢鐵。——「所謂一天天窮下去的局面是在所難免的,對日本來說,斷絕經濟來往的確比行使武力更為痛苦。」苦不堪言的日本人轉而開始了與荷屬東印度的經濟談判,「就戰略物資對日出口份額問題反覆進行交涉」。可是,荷屬東印度也響應美國人的立場,堅持將出口日本的石油、橡膠、錫等物資「限定在日本的實際需要量以下」,甚至還要參考日本已從法屬印度支那獲得的數量「來酌減自己的出口量」。日本人很是憤懣,認為荷屬東印度也「充當了美英對日經濟戰略的幫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