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俘獲君心的智慧 他是皇上的「搖錢樹」

第五章 俘獲君心的智慧

他是皇上的「搖錢樹」

乾隆皇帝接到和珅的奏摺,見海寧彈劾李侍堯的奏章句句屬實,惱怒非常,命和珅把他帶回京師治罪。和珅有意置他于死地,幾經審問,和珅上奏:「擬斬監候,奪其爵以授其弟奉堯。」后又建議將李侍堯「斬立決」。乾隆皇帝感念他曾屢立戰功,又頗有才幹,不忍心就這樣把他殺了,就不批准「斬立決」的決議,讓和珅等人再行商議。有江蘇巡撫閔鄂元領悟了乾隆皇帝的本意,上書奏請道:「侍堯歷任封疆、干力有為,請用儀勤議能之例,寬其一線。」乾隆皇帝遂判李侍堯「斬監候」,將他囚禁在刑部大牢之中,籍沒了他的家產。和珅雖然沒有達到將李侍堯斬首的目的,卻向乾隆皇帝展示了自己辦事的才幹,可謂不虛此行。
所以所有的大臣如果想交「議罪銀」的話,就都要交到和珅這兒。這就等於是和珅給皇上創立了一個私人小金庫。這金庫里的金子、銀子皇上不知道有多少,其實就連和珅自己也不大清楚,他只是知道小金庫裏面的金銀多了去了。
等到出行時,乾隆皇帝帶上皇后嬪妃、王公大臣、章京侍衛、扈從兵丁,一行多達2500餘人,興師動眾,前呼後擁,浩浩蕩蕩。陸路用馬五六千匹,大車400餘輛,徵調夫役不計其數;水路用船1000多隻,首尾銜接,旌旗招展,聲勢顯赫。沿途還興建行宮30多處,每處都裝飾一新,陳設珍奇古玩。乾隆皇帝尤為喜歡萬民夾道歡迎的景象,因而明確規定,凡御駕經過的地方,30里內,地方官員都要穿戴朝服前往迎接。在此之前,朝廷還要派專門官員到各地教演迎送儀式。乾隆皇帝雖然也由內府負責南巡的花費,但他排場太大,開銷也大,據統計,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每處所費不過一二萬金」;而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各項花費總數竟然高達2000萬兩。
乾隆皇帝愈是明令節儉,深深揣摩透了他心思的和珅就愈發加緊催官員捐貢進獻,這樣一方面可以讓人覺得乾隆皇帝清明仁政,另一方面又足以滿足乾隆皇帝的虛榮奢侈。
他自任得道府以下賄賂不諱。震怒諭曰:「侍堯身為大學士、歷任總督,負思婪索,朕夢想不到。」奪官,逮詣京師。
但是,隨後的乾隆皇帝也了解到,這許多花費,朝廷雖然不向民間征派,卻交由商人承辦。這些商人,多是兩淮鹽商。他們為討好皇帝,不惜巨額花費,有的建造行宮,有的修橋鋪路,有的購置珍奇寶玩,有的採買山珍海味,有的請來戲班,排演各種吉慶大戲。有的僅僅承辦一次差務,就耗費白銀10萬兩。商人大把花錢,乾隆皇帝樂得享受;乾隆皇帝賞賜官銜,商人得到實惠,變相賣官鬻爵,雙方「皆大歡喜」。浮夸風愈演愈烈,造成國庫空虛。南巡之外,乾隆皇帝還曾先後五次游幸五台山,四次東巡謁陵。至於熱河避暑、木蘭行圍,更是每年的常例。乾隆皇帝可稱為歷史上最能遊樂的皇帝。隋煬帝以遊樂而致亡國,乾隆皇帝亦在連年歡慶「盛典」的一片頌聲中,令清朝的國力日益虛耗了。
錢有了,但是這個錢輕易還不能花,還得留著。所以和珅經營了內務府,九-九-藏-書一年就扭虧為盈,原來內務府可是一點兒錢都沒有了。從這一點上看,和珅的辦事效率還是非常高的,本事還是非常大的。和珅這一招,只用了八個月的時間,內務府就扭虧為盈了,內務府的錢就有了很多。皇上一看,和珅你牛啊,行,戶部尚書的職務給你了——和珅就是這樣當上戶部尚書的,就因為他創立了議罪銀制度。
「議罪銀」制度是一個什麼樣的制度呢?您要犯罪了,您拿一筆錢交到皇上這兒,然後皇上一看,本來應該流放你十年的,算了,流放你三年,您把錢交我這兒就行了。
和珅接到聖旨,向江南各地發出通知,言明皇上要巡視江南,各地官商要悉心準備,鼓勵商人捐錢捐物,作為皇上南巡之需。雖然公文中沒有強求的意思,可是,此事既是皇上南巡,又是和珅的主意,官員們若是還想坐穩自己的位子,誰敢怠慢,紛紛不惜國本大興土木,就怕讓皇上不滿意。有的人還想趁這一機會討好皇上,以謀得升遷。他們又怎會甘心掏自己的腰包呢?弄到最後,各種負擔還是轉嫁到了百姓頭上,百姓們被迫出工、出錢,疏通運河,建造行宮,修葺龍舟,將江南裝扮得一派亮麗,在這亮麗下面卻不知有多少百姓的哀嘆。
和珅到達雲南之後,先向李侍堯宣讀了聖旨,將他暫且革職,然後就再不過問此案,遊山玩水去了。因為他明白,雲南畢竟是李侍堯的地盤,他在此地經營多年,定然耳目眾多,根底深厚。尋找他貪贓的證據,恐怕不是一件容易事。他先裝作懦弱無能、不思公務的樣子來麻痹李侍堯,暗地裡派出得力親信細心查訪。這辦法果然奏效,幾天下來,他就收集到了一些證據,然而,這些證據全都不怎麼重要,遠不足以置李侍堯于死地。和珅不肯就此罷休,開始打李侍堯的大管家趙一恆的主意。趙一恆身為李府的大管家,所有財物交易必經他手,如果能撬開他的嘴巴,整個案件就可以水落石出了。和珅命人綁來了趙一恆,嚴刑逼供,趙一恆起初還拚死抗爭,拒不招認,後來終於耐不住痛楚,把李侍堯的所作所為一一向和珅作了交代。和珅有了堅實的證據,心裏就有了底,踏實下來。他把趙一恆交代的事項筆錄下來,又命人召來了雲南李侍堯屬下的大官員,當著他們的面宣告了趙一恆的供述,一樁一件全都清清楚楚。那些原來忠於李侍堯的官員見和珅已然掌握了全部證據,自己頑抗下去也毫無意義了,還不如從實招來,也許還能保全自己呢。於是他們紛紛倒戈一擊,出面指控李侍堯的種種罪行,就連那些曾向李侍堯行賄的官員,也申明自己是迫於李侍堯的淫|威,是被迫行賄的。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和珅才提審李侍堯。他就在總督府的堂中央擺下公案,聲勢逼人。李侍堯來到公堂后還有恃無恐地強辭爭辯。和珅見狀,命人將趙一恆帶上公堂,讓他當面與李侍堯對質。和珅每問一句,趙一恆就機械地回答一句,李侍堯的心也就往下一沉。等和珅問完最後一個問題的時候,李侍堯感到大勢已去,放棄所有希望了。關於李侍堯的認罪,史書上寫道:
https://read•99csw.com我們當然知道,乾隆皇帝之所以先後六次「下江南」,是有很多原因的。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乾隆皇帝以後的清代皇帝,再也沒人仿效過。因為後來的清朝國庫已經承擔不起了。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留給人們的是一個「康乾盛世」的奢華美景,此後,大清王朝開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
第一,乾隆皇帝「下江南」,與黃河的治理的確有很大關係。康熙皇帝當年南巡主要是為了視察水利,乾隆皇帝也說:「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在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中,有五次是視察黃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視了浙江的海塘工程。當時,解決黃河水患的關鍵工程在江蘇的清口和洪澤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這兩個地方來看一看。
在和珅的精心安排下,乾隆皇帝幾乎沒動用國庫一分一毫就順利、滿意地完成了南巡,還到曲阜祭拜了孔府、孔廟和孔林,向天下人表明他尊師重道的仁德。
曾任雲南糧儲道與貴州按察使的海寧,因為與和珅關係不錯,經過和珅的關照被調任奉天府尹。他上任之前,特意到和珅府上拜望,感謝和珅把他調離了西南蠻荒之地,連同豐富的禮物一同帶給和珅的,還有李侍堯在雲南貪贓受賄的消息。海寧求見和珅之後,對和珅說:「當今聖上對納賄、貪贓深惡痛絕,幾番下聖諭要官員潔身自好,奉公守法,可那李侍堯在雲南作威作福,橫行無忌,我有心要向皇上參奏李侍堯,又恐怕自己官卑言輕,起不到什麼作用,不知如何是好,所以特來求教。」說完還向和珅呈上了他平日搜羅的李侍堯受賄的證據。和珅聽罷大喜,立刻把海寧誇獎了一番,並鼓勵他不必畏懼李侍堯的淫|威,儘管上奏,一切都有他照應。
乾隆皇帝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但到了晚年逐漸糊塗起來。這大概是中國帝王普遍的規律。他漸漸喜歡追求泱泱大國的皇家氣派和豪華場面,卻又要示人以嚴謹勤儉、愛民如子的明君形象。想奢華,又怕人家說他揮霍;欲享受,又不想被人說貪圖享樂。和珅為乾隆皇帝想了許多斂財的辦法,甘心情願地替乾隆皇帝背上奢侈的「黑鍋」。他們之間好像形成了默契,乾隆一旦在朝堂上下令不要鋪張,和珅便在下面慫恿督促地方官員、各地富商們加緊捐貢。在和珅的主持操辦之下,只一年內務府就扭虧為盈,國庫中的銀子也多了起來。在替乾隆斂財的各種方式中,最重要的是和珅創建了「議罪銀」制度。
能夠典型體現和珅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使之無人能敵的是下面的幾件事情:
這個「議罪銀」制度好吧?「議罪銀」實際是您將來犯錯誤的時候用的銀子。這個議罪銀有數嗎?在乾隆朝,誰出的主意這事就歸誰辦。誰出的主意?和珅出的主意。
第二,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籠絡人心。凡是乾隆皇帝經過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減免了賦稅。乾隆皇帝對接駕及辦差的官員大加賞賜,加官晉爵;將一些原來受過處分的官員恢複原職。特別是對前來接駕的老臣,他問寒問暖,賞賜人蔘、貂皮等物品,還要賞賜他的子孫https://read•99csw.com功名。在南巡途中,乾隆皇帝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廟行禮,另一方面對前來拜見的文人士子親自命題考試。他出的不少考題,擺脫了科舉考試的八股陋習而注重實際應用。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為題。取得一等成績的考生,立即授予官職,這樣就選拔了許多實用的人才。由於江南一帶人才薈萃,讀書應試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給江蘇、安徽、浙江三省官辦學府增加名額。六次南巡,大約增加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生員名額5664名。也就是說,乾隆皇帝每次南巡增錄的生員,相當於每三年一次錄取的名額的四分之一左右。試題均由乾隆皇帝親自出。第一次考試江蘇、安徽、浙江進獻詩賦的士子時,江南(江蘇、安徽)取了一等5名,依名次順序是蔣雍植、錢大昕、吳烺、褚寅亮、吳志鴻;浙江取中一等3名,即謝墉、陳鴻寶、王右曾,均特賜舉人,授為內閣中書。以後五次南巡,每次取中的士子,名額又多了一些。通過這六次的考試,清政府發現和培養了一批飽學之士,他們之中的一部分,有的成為政界能臣,有的成為學界泰斗,有的成為詩文書畫大家。先以第一次取中的8位士子來看,江南一等第二名的錢大昕,歷任編修、侍講學士、學政、少詹事,精研經史,詩文特優,著作等身,撰寫了《二十二史考異》等幾十種著作,被公認為有清一代經史權威、學界泰斗、文壇大家、詩詞巨匠。謝墉,浙江一等第一名,歷任編修、內閣學士、殿試讀卷官、吏部侍郎、上書房行走、國史館副總裁、四庫全書館總閱。另外,褚寅亮、王右曾等人也是著述甚多,成就很大。以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取中的士子,也是人才濟濟。像孫士毅,歷任《四庫全書》總纂官、雲南巡撫、兩廣總督、吏部尚書、大學士。王昶,歷任鴻臚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特別需要強調指出的是,考取的士子中,不少人參加了《四庫全書》的編輯工作,有些人還是重要人物,對編纂《四庫全書》做出了突出貢獻。僅據初步統計,名列《四庫全書》館任事官員的便有十六七位,他們是副總裁沈初,總閱官謝墉,總纂官陸錫熊、孫士毅,總校官陸費墀,翰林院提調官馮應榴,武英殿提調官韋謙恆,總目協勘官程晉芳,纂修官、分校官金榜、王念孫、張培、鮑之鍾、沈叔埏、楊揆、趙懷玉等。
第二件事情是創建「議罪銀」制度。
第一件事情是「李侍堯案」。
李侍堯,字欽齋,漢軍鑲黃旗人,他的父親李元亮擔任過戶部尚書。李侍堯在乾隆初年曾被乾隆接見,先後出任軍機處章京、熱河副都統、工部侍郎、戶部侍郎、廣州將軍、兩廣總督等職,此人精明幹練,頗有才略。史書上記載他:「短小精敏,過目成篇。見屬僚,數語即辯其才否。擁幾高望,語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陰事,若親見,從皆悚懼。」說他有過目成篇的本領,接見下屬的時候,只幾句話就可以從中看出下屬的才幹如何。因此,乾隆對他頗為倚重,曾先後委以重任,歷任兩廣、湖廣、雲貴三省總督。這樣的人read•99csw•com難免恃才傲物,再加上年高位重,更是看不起別人,尤其像和珅這樣的青年官吏,他從未放在眼裡。
日後的乾隆皇帝對此也很了解,他在最後一次南巡后所寫的御制《南巡記》里,既講述了「西師」、「南巡」兩件大事成功的原因,又明確指出,不具備君主之「無欲」、扈駕人員之「守法」、官員之「奉公」、民人之「瞻覲親切」這四個條件,不可言南巡。過了十幾年,他對南巡的勞民傷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軍機章京吳熊光說:「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唯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
通過「議罪銀」制度得到的巨額銀兩,有85%供皇帝個人揮霍,不入國庫。這點兒錢除了乾隆皇帝使用就是和珅使用。您想想,在後來嘉慶皇帝抄和珅家的時候,怎麼抄了那麼多東西呀——就是這兒的錢啊,都是大臣們交給他的。
乾隆皇帝南巡開始的時候,他對一切都感到滿意。他心中不禁感嘆,大清國在自己的統治下實在是好不氣派,比起聖祖康熙來也毫不遜色。
第三件事情是安排乾隆皇帝南巡。
正是因為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反對乾隆皇帝「下江南」的聲音愈演愈烈。尤其是到了乾隆皇帝第六次「下江南」之前。
但是,我們也知道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排場,正如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中告訴你的那樣:銀子花得就像淌海水似的。乾隆皇帝個性張揚,凡事皆好大喜功,南巡也講求聲勢排場,奢侈靡費。每次在南巡的前一年,就開始進行周密的準備,指定親王一人任總理行營事務大臣,負責勘查路線、修橋鋪路、葺治名勝、興建行宮等事宜。
這個「議罪銀」制度好吧?您敢說您的一生不犯錯誤?和珅出了這麼一招怎麼樣?所有的大臣還沒犯罪呢,先把錢交給皇上——皇上,這是我的錢,我存這兒,將來我犯錯的時候將來從這兒直接勾。您就甭朝我要了,我都先存在您這兒了。
第三,閱兵也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的重要活動之一。滿族歷來有重視騎射,崇尚勇武的傳統,歷代帝王也都熟練掌握騎馬射箭的技能。乾隆皇帝歷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舉行盛大的閱兵式。乾隆皇帝本想通過閱兵,訓練士兵,扭轉頹敗的風氣,並向江南人民顯示大清朝的力量。但沒想到,閱兵反而鬧了許多笑話。乾隆皇帝最後一次南巡閱兵是在杭州,嘉慶皇帝後來回憶那次閱兵時的情形說:「射箭箭虛發,騎馬人墜地。」一時傳為笑談。
第二天早朝,海寧來到殿上,跪拜乾隆皇帝之後,把自己書寫的奏摺呈遞上去。乾隆皇帝讀罷勃然大怒,說他對李侍堯在雲南貪贓枉法早有察覺,只是念他征戰多年,立功無數,才網開一面,孰料他竟然愈發不成體統,當即命和珅赴雲南查清李侍堯貪贓一案。
和珅非常清楚地知道,乾隆皇帝畢竟是一代明君,在他面前展現才華,並不僅僅是靠夸夸其談、紙上談兵就能實現的,必須要拿出真實才幹,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使之無人能敵,才能真正打動乾隆的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使之無人能敵,就成為和珅博得乾隆九-九-藏-書皇帝垂青的第五項基本條件。
乾隆皇帝將江南百姓的民脂民膏都當成了和珅的功勞,他還看到了和珅理財的天賦,任命和珅為戶部尚書,把整個大清國的財政管理權都交到了和珅手中。
以道路而言,乾隆皇帝要經過的道路稱為御道,極為講究,要求幫寬三尺,中心正路寬一丈六尺,兩旁馬路各七尺,路面堅實、平整,筆直;凡是石橋石板,都要用黃土鋪墊;經過之前,還要用清水潑街,以免揚塵。據說,由於御道要求筆直,不得隨意彎曲,結果,許多百姓的房屋被拆毀,墳墓被挖掘,良田遭毀壞。
這個「議罪銀」制度對乾隆皇帝是個好事,對官員們的前程是個好事,但是對老百姓呢?咱們真不敢恭維。俗話說得好:「羊毛出在羊身上。」現在看來,這個「議罪銀」制度真不是一個好的招數,真不是一個好的辦法,它會導致官場腐敗,官場惡化。
當然,此時的和珅是非常清楚乾隆皇帝的心思的。乾隆皇帝是極想出去走走看看,考察一下自己御宇這麼多年來天下百姓的生活的,但是又怕被人冠以貪圖享樂、揮霍無度的惡名。和珅便想出了一個主意為乾隆皇帝排憂解難。他向乾隆皇帝擔保,說江南各地物產豐盛,官員和富商們久沐聖恩,早就一心圖報。若乾隆皇帝南巡,一應費用,江南的官員和富商們都願捐獻,可以不必動用國庫。這樣一來,那些說乾隆皇帝享樂的人就無話可說了。乾隆皇帝聽了大喜,他當即決定令和珅全權安排南巡事宜,御駕即刻啟程。
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皇帝曾經到過江南六次,康熙皇帝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東南地區的社會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儉樸。而根據《清史紀事本末》記載,乾隆皇帝繼位不久,聽說蘇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便很想去江南巡遊視察,並派大學士訥親(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去江南查看道路。訥親從心裏就不贊成乾隆皇帝南巡,所以他在給乾隆皇帝的回奏中說:「蘇州城外的虎丘還算得上名勝,實際上像一個大墳堆。蘇州城裡河道狹窄,糞便、船隻擁擠在一起,過了中午就臭不可聞,根本不算什麼風景。」乾隆皇帝聽了訥親的回報,只好暫時打消了南巡的念頭。有個侍郎尹令一從江南回來,上奏說:「陛下南巡,民間疾苦,怨聲載道。」乾隆皇帝就怒氣沖沖反問他:「你說民間疾苦,你具體指出什麼人疾苦?說怨聲載道,具體指出什麼人有怨言?」還有個大學士程景伊,反對乾隆皇帝巡遊湖州。乾隆皇帝說:「朕去湖州不是遊玩,是去看那裡種桑養蠶。」程景伊沉痛地說:「皇上這回去湖州,下回湖州就沒有蠶桑了。老百姓元氣一傷,幾代都恢復不了呢!」尹令一和程景伊都因為直言而受到了處分。這一來,朝廷上下鋪張奢靡、獻媚取寵的風氣就越來越滋長了。隨後不久,乾隆皇帝就開始了先後六次的「下江南」:第一次下江南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二次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三次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四次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五次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第六次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