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九章 當個貪官不容易 十五年財政收入抵不過一個和珅

第九章 當個貪官不容易

十五年財政收入抵不過一個和珅

當然,由於和珅家產中存在大量的不動產和難以估價的稀世珍寶、古玩、字畫等,因此,上述簡單的計算也是不恰當的。想要確切地搞清楚和珅家產的折銀數量是非常困難的。和珅的家產是否有這麼多,現在實際上已經沒有辦法考證了。
那麼,15年這個數字是怎麼樣計算出來的呢?
不管怎麼說吧,和珅家裡面的財富的數量可以有爭議,但是和珅家裡面有很多財富是沒有爭議的。與和珅同為億萬富豪的伍秉鑒曾說:「和相為人窮奢極侈,以珠佐食,家中又以黃金為器。吾日進萬兩,仍不能望其項背。」
264000000÷26×109÷60000000=18·4年≈19年≈20年
因為滿清政府每一年的財政收入是不一樣的,這個數字實際上是動態的!我們只能採取一個基本接近於大清朝乾隆年間的財政收入的九_九_藏_書數字。
最為明顯的區別是關於和珅家裡面土地擁有數量的記載,薛福成《庸庵筆記》中的記載是8000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和珅犯罪全案檔》裏面沒有和珅家裡面有土地的記載。
兩個數字的關鍵區別只是小數點以後的數字是應該升位還是應該捨去的問題!認為和珅的家產相當於大清王朝乾隆年間的15年財政收入的歷史學家認為小數點以後的數字應該捨去。原因如下:
這就是一些歷史學家考證出來的和珅的家產相當於大清朝乾隆年間的20年財政收入這個數字的計算過程。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和珅犯罪全案檔》裏面的記載有嚴重缺陷的情況下,關於和珅家裡面到底有多少土地的考證,我們只能查閱所有關於這一時期清朝的其他可信的正史裏面的記載——包括《清實錄》、《https://read.99csw.com清史稿》、《清史列傳》等著作——以對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和珅犯罪全案檔》裏面的記載進行修訂。
其結果是包括《清實錄》、《清史稿》、《清史列傳》等著作裏面,關於和珅家裡面的土地加在一起(不重複計算)也只有1200頃左右。與薛福成《庸庵筆記》中的記載相比,少了6800頃左右。
但是,一般的歷史學家是不能同意這種隨意誇張的演算法的。他們認為,大清朝乾隆年間的財政收入應該是7000萬兩左右。我們如果以這個數字作為基本數字的話,那麼,我們便可以很容易地計算出來和珅的家產到底相當於清朝多少年的財政收入:
問題在於,和珅如此眾多的財富的來源是哪裡呢?只有搞清楚這些,我們才能判斷出和珅本人是否是貪官。
我們首先就要了九九藏書解一下清朝政府每一年的財政收入這個數字。
正是因為少了這6800頃土地!我們知道,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土地是最為重要的生產資料,而6800頃土地又不是一個小數字。所以,和珅的實際家產應該是相當於大清朝乾隆年間的15年財政收入才是合理的。15·8這個數字裏面小數點以後的數字便應該捨去。
當時滿清政府每一年的財政收入是多少呢?這還真是一個很不好回答的問題!
當然,說和珅家裡面沒有土地是不可信的。因此,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和珅犯罪全案檔》裏面的記載也是有嚴重缺陷的。
這就是有些歷史學家考證出來的和珅的家產相當於大清朝乾隆年間的16年財政收入這個數字的計算過程。
前面,我們說過,在上述三份不同出處的和珅抄家清單中,薛福成《庸庵筆記》中的兩份記載屬於野史,不應該九_九_藏_書作為考證的依據。真實作為考證的依據只能是出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和珅犯罪全案檔》。而這上面記載的數字與屬於野史的薛福成《庸庵筆記》中的兩份記載是有些區別的。
264000000÷26×109÷70000000=15·8年≈16年
如果我們認定上述11·06億兩這個數字是真實可信的話,那和珅的家產到底相當於清朝多少年的財政收入呢?
不同的歷史學家又有著不同的解釋: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應該相當於清朝15年的財政收入;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應該相當於清朝16年的財政收入;也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應該相當於清朝20年的財政收入。儘管這些數字不太一樣,但是都在15~20年間徘徊。
264000000÷26×109÷70000000=15·8年
這些數字都是如何算出來的呢?
264read.99csw.com000000÷26×109÷60000000=18·4年≈18年
當然,有些歷史學家習慣於對貪污犯的家產進行誇張,因此,他們在計算出和珅的家產應該相當於大清朝乾隆年間的18·4年財政收入這個數字之後,不是把小數點後面的數字捨去而是升位之後再把19年這個數字進行再一次整位的四捨五入,便得出了下面這個奇怪的數字:
應該說,15年這個數字與16年這個數字是極為接近的。我們可以認定,他們計算這個數字的基數是一樣的:都是認為大清朝乾隆年間的財政收入應該是7000萬兩左右;都是認為計算的過程應該是:
個別的歷史學家認為,大清王朝乾隆年間的財政收入每年應該是6000萬兩左右。我們如果以這個數字作為基本數字的話,那麼,我們便可以很容易地計算出來和珅的家產到底相當於清朝多少年的財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