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啟蒙和發明的美好時代 第一節 從《造化機論》到《人身體內政事記》

第四章 啟蒙和發明的美好時代

第一節 從《造化機論》到《人身體內政事記》

閱讀這樣的故事有助於加深讀者對物質性質的理解,也有助於強化讀者對藥品的調配順序的記憶,由此而言還是功不可沒的。但有時候不恰當的比喻也會導致誤解。據科學家加斯東·巴什拉講,在笛卡兒時代,對於什麼物質才能溶於水這一現象,慣用的比喻是像海綿吸液體一樣。但是這樣的比喻實在是太多了,就連解釋雲集生雷、融化金屬製作、合金的性質等都濫用這個比喻,以至於讓大家誤認為海綿這種物質有什麼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似的。
按照《人身體內政事記》的比喻,「體內諸器官」就相當於「近代國家機構」,「精神」相當於「天皇」,「腦脊髓」相當於總理大臣,「神經感受作用」https://read.99csw.com相當於司法省,「神經中樞」相當於通信省,「血管神經」相當於內務省等。作者強調神經系統享有特權,不過說「呼吸神經」相當於外務省實在是難以理解。另外,在「造兒局(生殖器)」一章里還有「男帝造兒局(男子生殖器)」「精蟲太子之參宮(交接)」「女帝造兒局」之說。這一部分應該說是《造化機論》以來的「智慧傳統」吧。
《人身體內政事記》似乎也有這種「荒唐無稽」的傾向。
這本書里強調「葯兵之勇」是如何痛擊「毒軍之暴行」。把人體各器官比喻為近代國家的行政機構。雖說這樣的比喻並不稀奇,但還是感覺本書對人體九-九-藏-書器官的擬人化(比喻為社會組織)有些牽強。
儘管如此,《人身體內政事記》中的比喻還是太繞彎。無論怎麼看都覺得它背離了科普書的初衷,即科普讀物應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讀者解釋說明。把「不隨意肌」比作「近兵衛」,「骨韌帶」比作「國民兵」,實在是讓人無法接受。這種比喻給人的感覺是作者或許是對軍隊組織更感興趣,而比喻過多,甚至影響了對科學知識的正確解釋與說明。因此這部作品雖然不是作者故意地編故事,但其結果卻不像是科普讀物,而更像科幻小說了。
灘岡駒太郎的《衛生鏡人身體內政事記》(豐盛堂,明治22年)就是這類奇書的一個典型。這本書把人的https://read.99csw.com身體組織比喻為社會行政體制,力圖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向讀者做簡單明嘹的說明。而現在類似這樣的科普書也不少。把食物順著消化器官走動的樣子比喻為旅行,用故事來解釋食物鏈及自然的循環,如今已經成為面向兒童的科普讀物的固定模式了。
所謂的「科學小說」既包括與今天的科幻小說有直接聯繫的未來小說,也包括普及科學知識的科普小說,如明治初期的暢銷書《造化機論》。自江戶後期的蘭學以來,醫學領域的啟蒙書成為「開化」知識的先驅,這些醫學啟蒙書大多數是附有解剖圖的關於性的通俗解說書,雖然多數讀者不是出於對科學的好奇,但是讀者眾多。
這種用講故事的方https://read.99csw.com式來解釋科學的傳統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就已存在。把科學的發現寫進詩歌里,借符號的故事來描述合金的生成及調和藥劑發生的化學反應等,進而使得當時最先端的科學知識(自然科學在當時仍與鍊金術及神智學混為一體)愈發顯得貴重,愈發作為神秘的東西而特權化。
如果說用人體來對比和比喻政治的話,伊藤博文為了制定憲法向德國的史坦恩學習時創作的人體政治機構圖,其科學合理性要遠遠超過上書。伊藤博文把天皇比作頂點(腦神經),把內閣比作心臟,把各個省廳比作手足,把中央集權行政體制按人體系統來構想理解。把天皇比作是國家的最高機關的「天皇機關說」(是最高機關,但包含不是絕對read.99csw•com最高機關這一限定),實際上這是明治憲法制定以來的常識。從當初夢想國家機構自身所具有的有機構造上看,其實明治的國家構想本身又何嘗不是具有科幻成分在內呢。
從幕府末期到明治初期,日本多次發生霍亂大流行,普及預防傳染病的衛生知識成為當務之急。與霍亂的鬥爭,就如文字所言,的確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故常常用戰鬥一類的詞來描述。附有圖解的醫學書把葯比喻成炮彈,預防就成為「微細菌軍」與「衛生軍」間的戰鬥。這些使用擬人化表現手法的「科學小說」就是科普啟蒙書,同時也可以說是科幻。雖然作為科學啟蒙的書是失敗了,但在科幻史上倒成為「奇思妙想書」,非常有趣,所以「科學小說」處境很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