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十章 整肅 薛萬徹

第二十章 整肅

薛萬徹

遺愛謂萬徹曰:「公若國家有變,我當與公立荊王元景為主。」及謀泄,吏逮之,萬徹不之伏,遺愛證之,遂伏誅。
啊,你是來落井下石的!
薛萬徹,貞觀二十二年除名流放象州(今廣西象州縣),永徽二年,授寧州(今甘肅省寧縣)刺史,衰人一個。
這次大戰,他出任青丘道行軍大總管,率甲士三萬自萊州泛海討伐高句麗,沿著鴨綠江逆流而上行進百余里,抵達泊灼城(今遼寧省丹東市東北)。泊灼城附近的守軍看到唐軍的架勢紛紛棄城而遁,只剩下不知死活的泊灼城主所夫孫孤軍奮戰。
從高句麗班師回朝,他人未到,彈劾他的奏疏先到。為了表示對他的恩寵,李世民第一次放過了他,說道:「上書者論卿與諸將不協,朕錄功棄過,不罪卿也。」隨後李世民取過那封奏疏,當著薛萬徹的面燒掉了。(跟曹操學的!)
儘管已九*九*藏*書經被貶三年,薛萬徹還是排解不了心中的怨氣,對著房遺愛說道:「我雖然現在腳有毛病,留在京城,我看誰還敢動我!」(今雖患腳,坐置京師,諸輩猶不敢動。)
然而,薛萬徹這個人跟侯君集一樣,管得住自己的手卻管不住自己的嘴。薛萬徹最大的問題是話太多,說話太隨便,在軍中仗氣凌物,口無遮攔,侮辱同僚,辱罵屬下是家常便飯,心情不好的時候還發發牢騷,罵罵領導。
薛萬徹與裴行方當廷對質,裴行方有理有據,薛萬徹理屈詞窮,慚愧地低下了頭。這時如果有人出來撈薛萬徹一把,薛萬徹還有得救,會有人站出來嗎?
奏疏表面雖然燒掉了,但還留在李世民的心裏,忍而不發,不是不發,只是等待時機。
貞觀年間,李世民曾經對三大名將進行了品評,李世民是這樣說的:「當今名將,read.99csw.com唯李勣、道宗、萬徹三人而已。李勣、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即大敗。」
永徽三年,時任寧州州長的薛萬徹回京朝見,在見過李治之後,他又見到了一個老熟人,房遺愛。
而《舊唐書》則是這樣記載的:
李世勣,尚書左僕射,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同中書門下三品,國之重臣;
李道宗,太常卿(祭祀部長),永徽元年加授特進(散官,正二品),閑人一個;
不久,薛萬徹的副手、青丘道副總管裴行方又將彈劾薛萬徹的奏疏放到了李世民的面前,彈劾薛萬徹對皇上有怨氣,這一次薛萬徹躲不掉了。
萬徹因與遺愛謀:「若國家有變,當奉司徒荊王元景為主。」
現在,李世民駕崩了,三大名將迎來了李治的時代,與當年的並駕齊驅不同,如今三人境遇,天壤之別。
薛萬徹一生之禍九*九*藏*書的起源來自貞觀二十二年那場遠征高句麗之戰。這場遠征相比于貞觀十九年李世民的御駕親征算一場小規模戰役,但對於薛萬徹而言卻是一場大戰。
李世勣清了清嗓子,說道:「萬徹職乃將軍,親惟主婿,發言怨望,罪不容誅。」
接下來兩人又進行了密談,具體談了些什麼,沒有人知道,事後,他們兩人對這次談話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
薛萬徹趁勢進兵圍攻泊灼城,然而泊灼城因山設險,城外還有鴨綠江做天然阻隔,攻打數天,泊灼城依然固若金湯。此時,高句麗的援軍到了,浩浩蕩蕩,三萬餘人,兵分兩路向薛萬徹進攻。狠人薛萬徹隨即應對,兵分兩路退敵,刀鋒閃閃向高句麗援軍逼近。可能是以前被唐軍打怕了膽,前來援助的三萬高句麗軍隊剛跟薛萬徹接觸就迅速崩潰,四散逃命而去,薛萬徹雖然沒能拔下泊灼城,但兩戰大九九藏書勝也算大功一件。
說起來,薛萬徹這個人跟侯君集一樣,城府不深,話太多。
從兩書的記載來看,兩人的談話可能涉及「國家有變」,房遺愛對此供認不諱,薛萬徹則矢口否認,這又是一次天知地知的談話,至於究竟有沒有,究竟談沒談,天知道!
論起來,薛萬徹與房遺愛還是連襟,他們娶的都是李世民的女兒,再者薛萬徹與房玄齡長期同朝為官,兩家還是有一些交情。現在薛萬徹與房遺愛更是有談不完的話,他們都被貶出京城,同是天涯淪落人。
往前倒退八年,名將侯君集滅國高昌卻遭下獄;八年後,名將薛萬徹大勝高句麗橫遭流放。幸福的名將各有各的幸福,而不幸的名將,悲劇卻一脈相承。
所夫孫率領步騎萬餘人挑戰薛萬徹,以為憑藉這一萬多人就可以把薛萬徹趕回去,沒想到被趕回去的卻是他自己。薛萬徹派右衛將軍裴行方率領一支https://read•99csw.com部隊與所夫孫正面接戰,他自己則率軍繞到了所夫孫的側面,兩軍同時攻擊,所夫孫扛不住了,所部潰散大半,所夫孫瘋狂逃竄一百余里。就在所夫孫以為自己安全的同時,薛萬徹又追了上來,這下所夫孫跑不了了,身子不再聽頭的話,薛萬徹幫他把頭搬了家。
從此,薛萬徹走上了與侯君集相同的道路,鬱鬱寡歡,牢騷滿腹,而那些牢騷之言,最終釀成了他的悲劇。
《資治通鑒》是這樣記載的:
同為名將的李世勣站了出來。李兄,有勞你了,薛萬徹在心中暗暗地說。
房遺愛靜靜地聽著,頻頻點頭,他同樣被鬱悶的日子壓抑得有些透不過氣。
事實證明,這個不良習慣害了他一輩子。
在李世勣的石頭下,薛萬徹困頓到了極點,最後李世民念及他曾經有功,再者也是自己的女婿,法外開恩,免除薛萬徹所有官職,開除出幹部隊伍,流放象州(今廣西象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