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章 前奏 兵敗

第十章 前奏

兵敗

關於駱賓王的最後結局,已經說不清了,明代有人記載,曾經在江蘇南通城東黃泥口發現了一座古墓,墓碑刻著:駱賓王之墓。
碑掘黃泥,五山片壤棲。
這是因為武則天在朝廷中的奪權,損害的只是李唐王朝上層人物的利益,對於全國老百姓而言,李姓當皇帝和武姓當皇帝沒有區別,無論誰當皇帝他們都照樣種地,無論誰當皇帝,他們都照樣交租,所以,李敬業起兵並沒有群眾基礎。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沒有人來響應李敬業的起兵呢九*九*藏*書
火起,風勁,戰事頓時朝有利於政府軍的方向發展,遭遇火攻的起義隊伍四處逃竄,就此註定了李敬業的敗局。
有人說他死了,有人說他跑了,總之在那個喪亂的時節,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不知所終。
駱賓王的最終結局究竟是什麼呢?
混亂中,李敬業、李敬猷被手下叛將殺害,唐之奇、魏思溫在被逮捕后也被處決,至於駱賓王則是下落不明。
《舊唐書》:敬業敗,伏誅。
武則天派出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率領三十萬大軍前往平叛,此時李敬業手下只有雜牌軍https://read.99csw.com十萬。
揚州起兵之後,往哪裡打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魏思溫主張直接往洛陽打,這樣能引起全國的風起雲湧;而薛仲璋主張往金陵(南京)打,那裡據說有王氣,而且有長江天險,可以作為根據地。
清代乾隆年間有人在南通發現這座古墓,並找到了刻有「唐駱」的石碑和枯骨,於是把它重新葬在了狼山腳下。
一句話提醒了李孝逸。
筆傳青史,一檄千秋著;
自知大勢已去的李敬業一路逃到了海陵(今江九九藏書蘇泰州),他想從這裏乘船出海,前往朝鮮半島避難。然而人到走霉運時,連老天都不幫你,這時海上起了大風,而且是逆風。
儘管駱賓王的檄文寫得氣吞山河,然而「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的局面始終沒有出現:李敬業和駱賓王所期待的全國各地風起雲湧並沒有出現,自始至終只有他們這一支反抗軍,並沒有想象中的一呼百應。
《唐才子傳》:及敗亡命,不知所之。
李孝逸有些慌亂,打算就此撤退,這時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建議,乾脆趁著風勢發動火攻。
《新唐書》: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九_九_藏_書所之。
魏思溫是對的,如果直接往洛陽打,還有些許成功的可能,然而分兵去打金陵,則是必敗無疑。試想此時的李唐王朝還是鐵板一塊,即使李敬業佔領金陵一個孤城又有什麼用呢?由古至今,一貫講究行兵用險,李敬業在起兵之後卻不銳意進攻,而是提前為自己準備退路。
得不到群眾呼應的李敬業叛軍註定只是一支孤軍,而這支孤軍在起兵后不久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原本還想跟李敬業去朝鮮半島逃難的人改變了主意,他們決定改過自新,從頭開始,從李敬業的頭開始,李敬業的頭就是他們投誠的投名狀。
李敬業作出決九-九-藏-書定,全部兵力一分為二,一部分留守揚州,一部分由他親自率領前往攻打潤州(今江蘇鎮江),進而進攻金陵。
起義只有一條路,這條路就是向前再向前,向前未必生,向後一定死,李敬業的結局將再次證明這一點。
戰事一開始並沒有向著有利於政府軍的方向發展,雙方互有勝負,李孝逸幾次進攻都遭到了挫敗。
血一般的事實證明,凡是起義之初就給自己準備退路的,必敗無疑。
分配完畢,李敬業率軍出發,軍師魏思溫卻嘆息一聲,完了,敗局已定。
現在狼山駱賓王墓有一石坊,上寫:
《全唐詩》:敬業事敗,賓王亡命,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