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四章 天平兩端 好人好官

第十四章 天平兩端

好人好官

兩個使節話一出口,阿史那默啜的眼睛亮了。
底下有人問狄仁傑:「萬一出事了,怎麼辦?」
兩個使節說:「現在契丹的大本營防守空虛,很容易擊破,你不妨出兵進行攻擊,收穫必定比聯合出兵進攻周朝大得多。」
原本孫萬榮派出五名使節前往東突厥,邀請東突厥與自己一起進攻周朝,東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也痛快地答應了。
原來這五名使節不是同一時間到達東突厥,而是陰差陽錯地分成了兩撥,第一撥三人,第二撥兩人。
李楷固在心中感激著狄仁傑,同時有一個人對狄仁傑充滿感激,這個人就是武則天。
公元692年,狄仁傑因為被誣陷謀反,最終被貶到彭澤當縣令,這一貶就是四年。
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契丹大規模的叛亂結束了,小規模的叛亂還在繼續。如果處理不得當,小叛亂很有可能演變為大叛亂。
經過陳子昂的再三催促,武攸宜還是不出兵,陳子昂徹底寒了心,於是有了《登幽州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然而戲劇性的一幕隨後發生了。問題出在五名使節身上。
這時,狄仁傑提出一個建議:重用契丹降將。
然而戰爭畢竟是戰爭,僅僅靠給對方改名是贏不了戰爭的。
眼看腦袋https://read.99csw.com不保,兩個使節大聲呼喊了起來:「請讓我們說幾句話,再死不遲。」阿史那默啜喝退了手下,然後衝著兩人說道:「說吧!」
如果沒有這個人,郭子儀的「中興」或許就不存在了,王朝都不存在了,又何來「中興」呢?
狄仁傑昂然回應:「出了事,有我呢。」
如果此時蘇宏暉和王孝傑同仇敵愾,戰局還有機會挽回,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身為大軍副總管的蘇宏暉居然扔下王孝傑自己先跑了。
王孝傑和蘇宏暉率領十七萬大軍與孫萬榮接戰,交戰後不久,孫萬榮撤退,王孝傑和蘇宏暉不知是計,便率領精銳部隊在身後緊緊追趕,一直追趕到懸崖峭壁邊。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狄仁傑卻回應道:「這都是陛下的聲威和將士的功勞,我哪有什麼功勞?」
這時契丹叛軍回身開始發動反擊,王孝傑這才意識到自己中了埋伏。
這一年契丹部落發生飢荒,近在咫尺的營州總管趙文翙卻不給予救濟,反而將契丹部落的酋長們當成奴隸一樣驅使,這一下引發了契丹部落的叛亂。
契丹叛軍兵敗如山倒,領頭的孫萬榮最終被自己的家奴殺死,他和李盡忠領導的叛亂就此告一段落。
這個人就是好人好官狄仁傑。https://read.99csw.com
事實證明,狄仁傑的辦法很有效,他迅速穩定了當地的局勢,安撫了人心,反而給契丹叛軍很大壓力。他們反倒以為狄仁傑所在的魏州早有準備,於是放棄了對魏州的進攻。
契丹的壞運氣並沒有就此結束,不久與他們接壤的東突厥出動了軍隊,對契丹叛軍發動了突然襲擊,搶走了契丹叛軍的大批戰略物資,契丹的叛亂遭遇了沉重的打擊。不過叛亂並沒有就此結束,不久他們就在孫萬榮的帶領下重新集結,聲勢又起,又開始向周朝發動攻擊。
如果沒有契丹叛亂,或許狄仁傑的一生就會定格在彭澤縣令任上;公元696年的契丹叛亂,讓狄仁傑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不久李楷固和駱務整用行動回報了狄仁傑的信任,他們率軍迅速平定了契丹部落的所有叛亂。
幸虧他們遇到了狄仁傑。
王孝傑只能孤軍作戰了。最終王孝傑寡不敵眾,自己摔下懸崖,兵敗身死,他所帶領的十七萬大軍也隨之土崩瓦解。
公元696年的契丹叛亂,起因是一場飢荒。
戲劇性的一幕就此發生,原定的盟友襲擊了契丹的大本營,再次搶光了契丹叛軍所有的家當,這一次契丹叛軍再也堅持不住了。
數月後,李楷固、駱務整和狄仁傑一同出現在三陽宮的含樞殿上https://read.99csw.com,李楷固因為戰功得到了武則天的封賞,這個原本要處死的契丹降將被晉陞為左玉鈐衛大將軍(從三品,副部級),封燕國公,賜姓武,這一切都是源於狄仁傑。
東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會見第一撥使節時答應了聯合出兵,然而就在這時,第二撥的兩個人到了,他們的姍姍來遲讓阿史那默啜非常惱火,一聲令下:「推出去斬了。」
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此言不虛。
契丹叛軍聲勢再起。
宴會上,武則天沖狄仁傑舉起了酒杯:「這一切都是你的功勞。」
契丹部落松漠總管李盡忠和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起了反叛的大旗,叛亂一發不可收拾。為了平定叛亂,武則天派出數十位將領前去,與此同時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將李盡忠改名為李盡滅,孫萬榮改名為孫萬斬,以此期盼早點平定這次叛亂。
在狄仁傑的堅持下,契丹降將李楷固和駱務整得到重用,李楷固被委任為左玉鈐衛將軍,駱務整為右武威衛將軍,而原本他倆是要被處死的,因為他們投降太晚了。
狄仁傑卻不這麼做,他讓老百姓又回到了田間地頭,該耕種耕種,該收割收割,敵人還遠得很,何必慌張成這個樣子。
這是一個非常有建設性的意見,也是一個很冒險的想法https://read•99csw.com,一旦契丹降將再反叛呢?對此,狄仁傑力排眾議:「他們能為舊主效力,也就能為新主效力,只要我們安撫得當,就一定能為我所用。」
事情至此,峰迴路轉,阿史那默啜隨即改變主意,不再聯合出兵,而是火速出兵攻打契丹大本營。在出兵之前,他還順手把先到達的三位使節斬了,轉而將後來的兩位奉為上賓。
武則天派出的第一撥平叛大軍與契丹叛軍進行了連番惡戰,結果大敗而回,契丹的叛亂繼續升級。
其實,此時離契丹叛軍不遠處還有一支周朝的軍隊,這支隊伍中就有大詩人陳子昂。
就在這時,幸運眷顧了武則天的周朝,剛剛鬧騰了幾個月的李盡忠病死了,契丹叛軍從此少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將領。
狄仁傑之所以最終能說動武則天,一是他的人品,二是他的功績。他的人品武則天早已心知肚明,而他的功績則是在平定契丹叛亂期間逐漸建立,進而贏得了武則天的充分信任。
此時,周朝的部隊已經與契丹叛軍再次正面遭遇,而契丹叛軍已經軍心渙散。雪上加霜的是,原本一起出征的奚部落這時也反水了,他們直接從側面向契丹軍隊發動了攻擊。
形勢至此,完全向著有利於契丹叛軍的方向發展。就在這個時候,運氣再一次眷顧了大周王朝,東突厥的部隊再一次偷襲了九九藏書契丹叛軍的大本營。
老子說,夫不爭,天下莫與爭。狄仁傑讀懂了,也做到了。
古往今來,開門迎敵的家賊破壞力是最大的。
狄仁傑上任伊始,便作出了一個大胆決定,將進城避難的老百姓全部疏散出城,回到他們原來的土地上。
狄仁傑就是在這個時候臨危受命,由彭澤縣令改任魏州刺史,這裡是契丹向南進犯的關鍵所在,對於這個位置,武則天格外看重。
帶領陳子昂出征的是武則天的侄子武攸宜,他在得知王孝傑慘敗的消息后居然不敢前進,索性駐軍原地不動。
唐朝三百年的歷史上,郭子儀被視為不可或缺的「中興名將」,其實,在郭子儀之前,還有一位「中興名臣」。如果沒有這個人的堅持,如果沒有這個人的提前布局,李唐王朝光復都很難。
這時旁邊有人提醒:「這樣做可是為自己埋隱患啊。」狄仁傑卻平靜地回應道:「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用管對我自己是否有害了。」
原來,前任刺史為了省事,索性驅趕全州的老百姓進城避難,死守堅城,這樣就把城外的廣闊田地都拱手讓給了契丹。
所有賞賜一概推辭不受,功勞全推給了武則天和其他將士。
緊接著,大周王朝對契丹叛軍展開了第二撥進攻,沒想到這一次又是慘敗。這次出征的是名將王孝傑和副總管蘇宏暉,兩人吃虧吃在地形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