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張說時代 政壇新貴

第七章 張說時代

政壇新貴

到這時,張說對宇文融這個政治新貴產生了深深的厭惡,因為在這次整頓過程中,宇文融已經凌駕于中書省之上。
這下數字好看了,老百姓的負擔卻加重了,原來的一份賦稅變成了兩份,一份舊的,一份新的。
宇文融正中李隆基的下懷,君臣二人一拍即合。
張說開始反擊,對所謂的「分十個部分選拔官員」提出不滿,如此一來,張說和宇文融就直接交上火了,雙方的梁子徹底結下了。
習以為常的優勢總是容易讓人麻痹,張說被自己的優勢麻痹了,他沒把宇文融放在眼裡,而宇文融卻把他放在了心裏。
整頓行動迅速在全國鋪開,開始時還比較正常,甚至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因為這次整頓行動還有一個優惠條件:凡是新增加的戶口,免除六年的賦稅,只需要另外交一種很優惠的稅。
升任御史中丞的宇文融給李隆基又上了一道奏疏:
然而,他不想與宇文融有交集,宇文融卻想跟他有交集。
奏疏上去之後,李隆基回心轉意,雖然沒有立刻停止,但是決定從明年開始再恢複原來的選拔制度。
李隆https://read.99csw.com基再次同意。
在張說之後,太子左庶子吳兢也給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
同宋璟、張說這些科舉出身的人不同,宇文融是地道的貴族出身,他的祖上是隋朝禮部尚書宇文弼,他的祖父宇文節在貞觀年間擔任尚書左丞,在永徽年間一度出任侍中。然而好景不長,宇文節最終被牽連進房遺愛謀反案,被流放到桂州,再也沒能回來。
按照這個建議,全沒了!
官出數字,數字出官,政績工程害死人。
這樣,宇文融的建議只實行了一年就壽終正寢,倒害得他白激動一場。
陛下受人蒙蔽聽受讒言,不相信有關部門的官員,這可不是高居上位、開誠布公的正道。昔日陳平、邴吉身為漢朝宰相不知道錢穀之數,不直接過問打架殺人的兇案;況且大唐萬乘之君,怎麼能直接過問官員選拔的小事呢?對於選拔官員的事,還是應該交給有關部門(吏部),並且停止由十人負責選拔的現狀。
李隆基再一次升了宇文融的官,將他由兵部員外https://read.99csw.com郎擢升為正四品的御史中丞。
近來有人反映官員選拔不夠公平,建議將待選拔的官員分為十個部分,不經過吏部,改由其他部門十個官員主管,皇上最後親自定奪。
在張說大紅大紫的同時,唐朝政壇正在崛起一個政治新貴——宇文融。
不爽歸不爽,張說還不能表現出來,因為宇文融能為國家增加收入,李隆基非常寵愛。於是張說只能暫時收起不滿,心不甘情不願地配合宇文融的工作。
毛主席說,要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張說做到了前者,卻沒有做到後者。
宇文融這個建議很有殺傷力,他力主設立的十個勸農判官相當於朝廷派出的欽差,雖然品級不高,但是權力很大。除此之外,他們還代理御史,隨時有彈劾地方官員的權力。
張說對宇文融的不滿達到了極點,宇文融,你也太猖狂了。
到宇文融父親這一代,官職跟祖上就差著等級了,他的父親宇文嶠只做到了萊州長史。
這番較量下來,張說又佔據了優勢、習以為常的優勢。
宇文融命令各地官員,相關九九藏書事務先行報告給勸農判官,然後再報告中書省;同時中書省各部門,也需要等宇文融裁決之後,再進行裁決。如此一來,宇文融的工作班子就與張說的中書省發生了權力交叉,而且還佔據上風,這讓張說非常不爽。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兩相對比,新增戶得到了實惠,歡欣不已。
如果按照宇文融的建議,將待選官員分成十個部分,而將吏部排除在外,那麼吏部將顏面無存,張說這個宰相同樣顏面無存,因為按照慣例,他這個宰相在任命官員方面是有話語權的。
要命的是,李隆基居然同意了,隨即委任禮部尚書蘇頲等十人負責此次選拔,張說以及吏部尚書、吏部侍郎全部靠邊站。
各州縣逃亡的戶口,一百天內允許回原籍自首,或者在現在所在地登記註冊,或者由官府遣返回鄉,一切憑本人自願。過期不自首的,就由官府開始檢查,一旦查出,發配邊疆,官府和私人有包庇的,同罪!
到宇文融這一代,就更慘了,開元初年宇文融才做到富平縣主簿,只是一個九品官員,相當於股級幹部。不過因為宇文融辦事得九*九*藏*書力,前後兩任京兆尹都很欣賞他,後來在兩任京兆尹的提拔下,宇文融升遷為監察御史。
到年底,僅新增戶口繳納的賦稅就達到了數百萬串錢,沉甸甸的數字打動了李隆基。
正是在監察御史任上,宇文融風生水起。
戶口和土地整頓活動終於結束了,張說鬆了一口氣,以為從此之後與宇文融再也不會有交集。
因為宇文融看到了皇帝最想解決的問題:戶口不清,土地模糊。
之後,李隆基便委任宇文融為清查戶口總監,全權負責清查逃逸戶口和沒有登記在冊的土地,宇文融的機會來了。
由於勸農判官到地方后都想立功,都想自己所在的片區出成績,因此對地方官員的要求非常嚴格,甚至制定了相應的指標。地方官員一方面害怕彈劾,一方面也想出政績,因此對老百姓的催逼便越來越嚴,發展到最後,直接到了弄虛作假的地步:把原來已經登記在冊的戶口改頭換面變成新增戶口,原來已經登記在冊的土地當成新增土地。
監察御史品級不高,只是正八品(正科級),但是許可權很大,可以參与的範圍很廣,百官的行為、各地的民九九藏書情等等都可以上奏,奏疏直通皇帝。
經過清查,全國各地陸陸續續查出大批逃逸戶口和沒有登記在冊的土地,整頓初見成效。
嘗到甜頭的宇文融並沒有就此止步,很快他又向李隆基提出建議:設置勸農判官(農業發展執行官)十人,這十人同時代理御史,分赴全國各地,進行深入整頓。
經過全國上下的不斷努力,成果是顯著的,全國共新增戶口八十余萬,新增田地也基本相同(其中有一定的水分)。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就變味了。
這道奏疏極具殺傷力。
宇文融看到了這些現狀,因此向李隆基提出了解決辦法:
後者很要命,是官都怕彈劾。
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唐朝的人口流動加大,很多百姓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外一個地方,而相關的戶籍管理卻跟不上,進而很多人成了「黑戶」,不承擔任何國家賦稅;與「黑戶」相對應,土地也存在「黑地」,這些「黑地」多數是新開荒出來的,但政府沒有登記在冊,這部分土地的賦稅就白白流失。
宇文融也隨著這次整頓水漲船高,由正八品的監察御史升任從六品的兵部員外郎兼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