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四章 造化弄人 峰迴路轉

第十四章 造化弄人

峰迴路轉

不行,這樣的人不能閑置不用。
鄧景山臨危受命,不敢大意,一進入河東戰區就開始調查糧食腐敗案,這一查不要緊,幾乎河東戰區的將領人人有份,河東戰區陷入集體腐敗的旋渦。
王元振抓住了李國貞,把將士們平常吃的伙食放到他面前,質問道:「將士們吃得這麼差,還要讓他們出苦力,可行嗎?」
二月十五日,王元振率領手下士兵發難,先是放火燒毀了內城城門,然後向李國貞的住宅發動了攻擊。
兩起兵變消息傳到長安,李亨徹底震驚了,震驚之餘,他任命裨將白孝德(河陽大戰使雙矛勇擒劉龍仙的那位)出任北庭節度使,暫時安撫一下翼城的軍心。至於如何安撫絳州的軍心,他的心中是一團亂麻。
隨後,裨將的弟弟向鄧景山求情:願意替兄長去死,以自己一命還兄長一命。
這一下,將領們都忐忑了起來,他們不知道哪一天會受到鄧景山的重罰。
鄧景山態度決絕地予以拒絕。
這時,一個叫王元振的將領活躍了起來,他想發動一場兵變。
從此軍紀好轉,秩序井然,絳州、河東的局面穩定了下來。
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亨對郭子儀說道:「河東之事,都託付給你了!」
準確地說,是兩起駭人聽聞的兵變所逼。
從此時起,李光弼與河南、河北主戰場漸行漸遠,他更多地奮戰在江淮一線,雖然也非常重要,但與昔日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李亨感慨了一聲,便不再追究,同時任命辛雲京為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
一句頂一萬句,郭子儀要的就是這句話!
兵變發生之前,朔方等兵團特遣部隊駐紮在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負責統御他們的是特遣部隊總指揮官李國貞。
王元振一看眾人要散,心裏一驚,他知道只要眾人散去,他一定沒有好果子吃。
郭子儀急了,他必九_九_藏_書須見李亨一面,不然他寢食難安。
鄧景山沒有這麼做,他把案子掛了起來,懸而未決。
如果鄧景山是個吏治高手,他應該將陷入集體腐敗旋渦的將領們區別對待,懲罰罪大惡極者,放過隨波逐流者,這樣儘管會讓多數人佔了便宜,但可以最大程度地穩定人心。
河東戰區炸了鍋。
當初王思禮任河東節度使時,兢兢業業,克勤克儉,在他的經營下,河東戰區除了滿足自己的軍需外,還節餘一百萬斛大米,王思禮主動上奏,將五十萬斛大米運抵長安,充實長安國庫。
儘管猜忌,儘管有人從中作梗,但李亨已別無選擇,因為只有郭子儀才能化解絳州的危局。
李光弼剛剛遭遇洛陽慘敗,威信掃地,此時舍郭子儀,還能有誰?
公元762年二月三日,眾將發動兵變,將鄧景山斬于軍中。在此之後,諸將一起向李亨上疏:請求任命都知兵馬使、代州刺史辛雲京為河東節度使。
叫你算盤打得精。
幾天後,駐紮在翼城(今山西省翼城縣)的鎮西、北庭特遣部隊也發生了兵變,節度使荔非元禮沒有死於李光弼之手,卻死於兵變士兵之手。
五月二日,「精明」的王元振及其同謀四十人被郭子儀處斬。
眾人一聽李國貞如此說,意識到此前傳說的是謠言,便準備大事化小,轉身離去。
洛陽慘敗之後,李光弼主動上疏請求處分,同時堅決辭讓太尉頭銜。李亨考慮再三,還是同意了。不久,李亨任命李光弼為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兼河中節度使,雖然依然位高,但與以前相比,含金量已經明顯下降。
在李光弼與朝廷漸行漸遠的同時,郭子儀卻在東山再起。
如果從公元755年安祿山范陽起兵開始算起,歷史舞台上活躍著四個主要軍事人物,分別是安祿山、史思明、郭子儀、李光弼。https://read.99csw.com
安祿山死後,主要人物就剩下三個。
眼看同事將被斬首,其他將領有些於心不忍,便一起向鄧景山求情,請求鄧景山放裨將一馬,以觀後效。
這次兵變,王元振是在押寶,他想通過這場兵變把郭子儀請回來,一旦郭子儀順利回歸朔方兵團,王元振不就是首功一件嗎?
帶著李亨的殷切期許,李國貞來到了絳州,一到絳州,他便暗暗叫苦,絳州的情況太糟糕了。
從這個任命來看,李亨有意把李光弼放到冷板凳上,就像當年對待郭子儀一樣。
希望你忠君愛國,成為國之棟樑。
李光弼走上下坡路與洛陽慘敗有關。
首先發生兵變的是河東戰區,起因是一匹馬。
現在,史思明也意外掛掉了,主要人物只剩下兩個,郭子儀,李光弼,至於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他頂多算半拉主要人物,一般不帶他玩。
兵變之前,王元振散布了一個謠言:明天總指揮官李國貞要修建住宅,所有士兵都要拿上工具去勞動,一早到他的住宅門口集合。謠言一出,士兵嘩然,不給我們吃飽也就算了,還要白白盤剝我們的勞力,大家紛紛說道:「我們朔方勇士難道是修房子的民工嗎?」
當務之急,還是由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將出馬,到絳州安撫軍心,只要絳州安定了,太原就會安定,如果絳州安定不了,太原也將不得安寧。
二月二十一日,下詔,封郭子儀為汾陽王,擔任朔方、河中、北庭、澤潞等兵團元帥,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同時向絳州調撥綢緞四萬匹、布五萬匹、米六萬石,以供軍需。
王元振揮手一刀,李國貞徹底「國貞」了!眾人本不想鬧到這個地步,然而事已至此,已經由不得他們了,他們都被王元振「綁架」了!
目睹絳州慘狀,李國貞不斷向李亨上奏疏告急,然而,李https://read.99csw.com亨沒有給他回復。
三月十一日,郭子儀即將走馬上任,就在這時,李亨患病,百官都無法見李亨一面。
對李光弼而言,更加不利的是,他在無形中得罪了宦官魚朝恩,從此魚朝恩視他為眼中釘。不僅魚朝恩對李光弼充滿敵意,魚朝恩的朋友、同為宦官的程元振也看李光弼不順眼,這兩個宦官在敵視李光弼的道路上「同仇敵愾」。
由於近幾年戰亂頻仍,農業生產無法正常進行,因此民間發生飢荒,政府應收的糧食、稅賦都無法足額徵收,即使想強行搶奪,也沒有可以下手的地方。這樣一來,駐紮絳州的士兵就慘了,不僅糧食短缺,皇帝的賞賜也多數是空頭支票,口惠而實不至。
河東戰區兵變發生不久,朔方兵團也發生了兵變。
歷史總是充滿了玄機,在史思明發生意外之後,郭子儀和李光弼的生活也發生了意外,所不同的是,李光弼從此走上了下坡路,郭子儀則東山再起。
五月初,郭子儀抵達絳州,王元振的計劃無限接近成功。
接到奏疏的李亨大吃一驚,他明明知道這是一場兵變,但他不敢追查到底,如果再追查下去,誰能保證不發生下一次兵變?
這個世界上,感冒可以傳染,禽流感可以傳染,連兵變也可以傳染。
奏疏起到了作用,李亨把郭子儀召入卧室,就在病榻上接見了郭子儀。
郭子儀東山再起,是形勢所逼。
一個月後,李亨再次任命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太尉,兼侍中,兼河南、淮南、山南東道等八戰區特遣部隊元帥,率軍鎮守臨淮(今江蘇省盱眙縣淮河北岸)。
讓誰去絳州呢?
公元762年,當唐朝軍隊還在與史朝義叛軍纏鬥不已時,河東、朔方兩大兵團發生了兵變。
最後,有人向鄧景山獻了一匹馬,想用這匹馬為裨將贖罪。
郭子儀著急,一半為read.99csw.com公,一半為私,此去絳州,再次大權在握,他必須得到李亨的充分信任,不然,在前線立再多的功,也抵不上宦官的一次小報告。
生逢亂世,連皇帝都要學會妥協。
東山再起的郭子儀心情大好,他準備大展拳腳,大幹一場。
推演兵變的起因,糧食短缺是罪魁禍首。
臨行之前,李亨還給李若幽起了個新名字:李國貞。
算盤打得很精!
這都是拜死太監所賜!
李國貞原名李若幽,原本在長安當宮中總管(殿中監),深得李亨賞識。後來李亨便把李若幽派到絳州,出任朔方等特遣部隊總指揮官,這是一個關鍵職位,一般人李亨信不過。
就是這麼殷實的家底,在王思禮去世后,很快就被折騰光了。
李國貞一下子成了眾矢之的,嗷嗷待哺的士兵都恨上了他。
正是因為兩個死宦官從中作梗,李光弼與長安皇室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從當初的親密無間發展到最後的相互猜忌,而李光弼的功績也隨著與皇室關係的疏遠被漸漸漠視。
接替王思禮的人是一個好好先生,管理鬆散,而且縱容左右貪污,僅僅幾個月時間,王思禮的倉庫都被折騰光了,偌大的倉庫里只剩下一萬斛大米,還是發霉變質的陳化糧。
危急的形勢將李亨逼到了牆角,進而把郭子儀逼上前台。
這時,正巧發生了一件事,一位裨將觸犯了軍法,按律當斬。
鄧景山還是拒絕。
郭子儀很快給之前的事件定下了一個基調:你們駐紮在瀕臨叛軍的邊境線上,卻無故殘殺主將,如果叛軍趁機進攻,絳州將不復存在。我身為宰相,怎麼能因一名士卒的私情而辜負國家大義!
若論德高望重,除了郭子儀、李光弼還能有誰?
鄧景山居然鬼使神差地同意了!
於是,這個唐朝中興戰功第一的戰將與長安越來越遠,不是他不想接近,而是他不能接近。
這個任命https://read.99csw•com意味著,李亨對李光弼依舊信任,不過略打了一點折扣,從此他不再奮鬥在平叛一線,而是退到了平定叛亂的二線。
然而,李亨是一個搖擺不定的人,儘管他一度想把李光弼閑置,但轉念一想,普天之下,他還能找出幾個像李光弼一樣的將領?
如果早點撥付,李國貞就不必「國貞」了!
李國貞辯解道:「我沒有下令為自己修房子,根本沒有這回事。至於軍中伙食問題,我已經屢次上奏,可是朝廷沒給我答覆,這些你們都知道啊!」
眾將一下子發了狂:「我們居然連一匹馬都不如!」
郭子儀在奏疏中懇切地寫道:「老臣受命出征,可能死在外面,不見陛下一面,將來恐怕死不瞑目。」
王元振大聲說道:「今日之事,何必再問!李國貞不死,咱們都得死!」
只要郭子儀稍有一點「良心發現」,王元振的前途便是一片陽光燦爛。
論起來,王元振算是郭子儀的舊部,跟隨郭子儀多年,他想發動兵變,一是因為軍中伙食實在太差,二是因為李國貞軍法森嚴,與郭子儀的寬鬆可謂天壤之別。
李亨很快得到了舉報,便把接替王思禮的人撤職查辦,同時調原淮南東道節度使鄧景山接任河東節度使。
李國貞一見情勢不好,連忙跑進監獄避難,然而還是沒能逃脫。
絳州駐紮的是朔方等的主力兵團,由於群龍無首,軍紀已經敗壞,燒殺搶掠時有發生,將領們想壓制都壓制不住。更令人擔心的是,如果混亂蔓延下去,絳州兵變士兵可能與太原士兵聯合,倘若他們一起向史朝義的叛軍投降,後果將不堪設想。
欺人太甚!
然而,人在仕途,環境叵測,縱然是郭子儀這樣的中興名將,也無法把握住王朝的脈搏,於是他的命運便隨著皇帝的更迭,起起伏伏。
消息傳到太原,新任河東節度使辛雲京如法炮製,將殺害鄧景山的數十人斬首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