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六章 重回一統 詩人命運

第十六章 重回一統

詩人命運

然而,幸與不幸,都是生活的給予,或許正是個人的苦難,增加了杜甫詩篇的厚度,杜甫個人的不幸,或許正是中國文化之大幸!
我們不知道杜甫是如何熬過了那段苦難的日子,而且還在苦難日子里寫下了不朽的詩篇:
自此,杜甫的仕途一片漆黑,再也看不到一點光亮。
與此同時,生命的悲劇不期而至。
李白參与了永王李璘的創業,杜甫也曾短暫地在李亨手下效力,所不同的是,李白卒于公元762年,沒能看到安史之亂的結束,不然我們就能看到李白關於「忽聞官兵收河南河北」的詩作。
可惜,杜甫註定與苦難相連,在成都的杜甫草堂里,他前後不過住了兩年的光景,這兩年是杜甫後半生難得的好時光。
旅途中,杜甫路過了驪山,他向驪山上皇帝的行宮看了一眼,他知道此時此刻皇帝和貴妃正在溫柔鄉里,而他則在寒風中連夜趕路。
郭沫若先生分析說,杜甫可能死於食物中毒,隔夜的牛肉變質食用后可能導致中毒。
杜甫剛提起一個月的心氣一下子全沒了,自己在長安漂泊了十年,委頓了十年,剛剛走上仕途一個月,一回家就遭遇這樣的打擊。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春望
在這兩年裡,他參觀了諸葛亮的武侯祠,寫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在這兩年裡他感受了春夜喜雨,寫下了「好雨知時節,當九九藏書春乃發生」。
《舊唐書》: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
俸祿積累了一個月,杜甫意識到該回奉先看看老婆孩子了。積攢下的俸祿可以為孩子們改善一下伙食,讓久別的肉味再次回到孩子們的味蕾之中。
在杜甫生命的最後幾年,他在遷徙途中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叫李龜年,唐代著名的樂手,與杜甫有著數面之緣,當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現在「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誰讓你是詩聖!
當杜甫還沉浸在中年喪子的悲痛中時,更大的苦難撲面而來,苦難不只撲向了杜甫一個人,而是撲向了整個大唐王朝,那個叫作安祿山的胡人起兵造反,拉開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的序幕。
滿懷希望,杜甫趕到奉先,他期待著妻子兒女的笑臉相迎,一進門卻得到一個晴天霹靂:最小的兒子餓死了,剛剛斷氣!
朝廷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很快傳遍全國,遠在蜀郡的杜甫得到喜訊,頓時詩興大發:
遷徙,接著遷徙,杜甫在遷徙中漸漸走近了生命的終點。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凄涼滿眼對江山。
忽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所謂盛世,所謂輝煌,原來如此不堪一擊,開元盛世已是封建王朝的頂峰,大詩人杜甫的幼子卻被活活餓死。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九*九*藏*書
公元763年正月三十日,史朝義的頭顱(被李懷仙割下)被送到了長安,皇帝李豫長出了一口氣,這下可以祭告祖廟:安史之亂平息了!
現實對杜甫就是這麼殘酷,一直對他有所資助的劍南節度使嚴武突然暴卒,杜甫失去了重要的經濟支柱,這時他想去投奔好友高適,命運再次跟杜甫開了個玩笑,高適也去世了。
《新唐書》: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杜甫註定是不幸的,他第一次投靠李亨居然以失敗告終,走到半路被安祿山的部隊抓住押回了長安。好在他其貌不揚,一個半老的糟老頭子引不起胡人的興趣,羈押了一段時間后,又被釋放,想再去投奔李亨,道路已被封鎖,杜甫就在長安困頓了下來。
公元770年,杜甫因遇洪水,受阻於耒陽城外的一個小島,十天沒有吃上一頓飯。耒陽縣令聽說杜甫被困,前來營救,並送來了白酒和牛肉,他的舉動讓困頓的杜甫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
這個小小的願望擱置了四十三年,杜甫的兒子們一直沒有能力完成他的遺願,四十三年後杜甫的孫子杜嗣業終於幫祖父完成了遺願。
事實證明,杜甫在詩歌方面是天才,在仕途上卻是庸才,他沒有仕途中人的察言觀色,也沒有靈敏的政治嗅覺。當皇帝決意修理宰相房綰時(房綰帶兵收復長安失敗),他不合時宜地站出來為房綰鳴不平,這一下觸了李亨的霉頭,也把杜甫自己的九_九_藏_書仕途徹底斷送。
不過苦難並沒有壓倒杜甫,在國家喪亂之際他還在尋找為國效力的機會。
公元768年,杜甫再次遷徙,從夔州前往江陵,本來跟從弟(叔父的兒子)約好在江陵見面。然而到了江陵,從弟卻躲了起來,不肯見面,杜甫再次陷入斷糧的境地。
夔州的日子依然艱難,杜甫還在寫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如果時光就這麼延續,該有多好!
個人的命運與王朝的苦難在杜甫身上交織,悲憤得到幾何倍數的累加,個體的不幸和集體的不幸累積到了頂點。從此,杜甫詩中的苦難越來越多,他的詩,就是一個王朝苦難的集合。
杜甫知道李隆基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他把寶押在了李亨身上,或許在這個皇帝任上,自己可以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別人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罷,杜甫不再在意別人的語氣和目光,對於現在的日子他知足了,最起碼不用上山采草藥,然後再沿街叫賣。
為了彰顯祖父的成就,杜嗣業特意邀請當時與白居易齊名的大詩人元稹撰寫墓志銘,一向崇拜杜甫的元稹欣然接受,提筆為自己的偶像寫下了墓志銘。
當年的青年詩人與青年樂手,現在都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曾經的那些風流,早已無可奈何地隨花落去,從此他們都是靠記憶活著的老人。
杜甫是不幸的,他寫得出名垂千古的詩篇,卻舉不起生活的重擔。他一下筆就是千古名句,一生卻受困於柴米油鹽,他生時寂寞,死後卻享盛名。生前死後境遇天差地別,古往今來或許只有一人可以九*九*藏*書與之相比——孔子:活著困頓如喪家之犬,死後卻是萬世之師。
苦難從天而降,杜甫的文思卻如泉涌,於是便寫下了那篇可以載入中國詩歌史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五百個漢字,一字一血,每個字都見證了杜甫的苦難。
天寶十三年十一月,杜甫從長安出發前往奉先,他在夜裡出發,長安凜冽的寒風把他吹得瑟瑟發抖。
李白的命運在前面已經寫過,這裏用一點篇幅交代一下安史之亂前後的杜甫。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歷史有時總有很多說不清道不明的巧合,李白、杜甫這兩位不世出的大詩人都碰巧經歷了安史之亂,不知道對於他們個人而言,究竟是一種幸,還是一種不幸?
傳統的歷史總是習慣宏大敘事,而我更願意關心在歷史宏大敘事背景下的個體命運,比如安史之亂中詩人的命運。
在大老粗軍人呼來喝去聲中,杜甫平靜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那些軍漢只把他當作一個可有可無的半老老頭,沒有一個人知道,他們眼前站著的其實是一個名垂千古、千年才出一個的大詩人。
他的足跡到過秦州(今甘肅縣天水市),到過同谷(今甘肅省成縣),到過成都,一度他有意在成都長久地住下去。
後來杜甫輾轉投奔了新皇帝李亨,並得到了左拾遺的職位。左拾遺是言官,專門給皇帝提各種建議。雖然官小職輕,但如果做好了,一樣可以成為皇帝重用的大臣。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九九藏書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彌留之際,最大的願望是歸葬首陽山,那裡有他的祖父杜審言,他想陪伴在祖父身邊。
公元765年五月,杜甫再次開始遷徙,從成都遷往了夔州,在夔州一待就是兩年多,在夔州待著不動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沒錢,寸步難行。
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十月,一直不得志的杜甫終於得到一個官職: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是一個看管軍械庫的小官,品級從八品,相當於現在的副科級,這一年杜甫四十二歲。
雪上加霜的是,杜甫草堂的屋頂也被大風捲走了,一代大詩人,上無片瓦,下無立錐。
在杜甫起程的同時,開元天寶盛世走到了頂點,到這時大唐王朝總計906萬戶,人口5200萬,用曹雪芹在《紅樓夢》里的話說,「鮮花著錦,烈火烹油」。
還有比這更意外的打擊嗎?
讓我們從天寶十三年說起。
自覺無趣的杜甫從此無意于仕途,過上了四海為家的生活,這一次不再是「裘馬輕狂」的遠遊,而是拖家帶口的逃難,即便安史之亂于公元763年結束,杜甫的流浪卻從未停止。
所謂盛世,幾多謊言,又有幾多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