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十回 袁世凱遣使議和 黎元洪轉敗為功

第四十回 袁世凱遣使議和 黎元洪轉敗為功

滿清貴族啞然。最後世續向袁世凱勸說,才同意以漢軍鑲紅旗人章福榮為八旗代表參加議和。
黎元洪帶翻譯去會客室相見。寒暄過後,黎元洪道:「貴使不辭風寒前來,不知有何見教?」
恰在此時,武昌軍政府得葛店來電雲:飛鷹號軍艦運來飛艇一架,請交通部派員卸船。城內軍民也奔走相告:孫文從美國買回飛艇一架,運抵葛店。孫武聞訊更加欣喜,回憶過去仰慕孫文大名,佯稱自己是孫文之弟在武昌組織共進會,發動武昌起義,取得今日東南半壁天下。民國成立,「文東武西」,必居首功,亦是天意使然!
黎元洪起身答禮,說道:「久聞汪先生大名,今日幸會。」
黎元洪屏退左右。汪精衛繼續說道:「黃克強即將於南京籌組政府,曾致楊度電報說,『中華民國大總統一位,斷舉項城無疑。』楊度將電報出示袁項城,袁項城則說:『此事我不能為,應讓黃興為之。』據以上等情分析,袁項城絕無反對共和之意,特將此情況急報于黎大都督,以便利於和議的進行。」
……敝處本知此事奇詭,不宜置議。惟該領事言明日又有人來探信,須措辭回復。尊意對於此事意見,乞詳加指示。
黎元洪思忖片刻,說道:「因伍廷芳先生不能來漢,徵得唐紹儀總代表同意,即將赴滬會談。如此,請汪先生做我方民軍代表一同赴滬,對促進和議將更有利,不知先生意下若何?」
唐紹儀手提髮辮說道:「別看我有髮辮,我也是贊成共和的。」
陳寶琛謙遜說道:「近來上年紀了,身體也不太好,我就算了。」
唐紹儀道:「此次武昌起義,各省響應,我亦深表同情。滿清朝廷以漢人殺漢人之手段,我亦深知。所以,這次代表團南下議和,以保證不再發生戰爭為目的。」
寒暄過後,賓主坐定。汪精衛說道:「精衛這次來武昌,有重要情報面稟都督。」
上海方面立即複電表示贊成。
黎元洪也道:「我方向上海派出軍事代表實有必要,但哪位前往合適,不妨一議。」
在軍事方面,武昌民軍連日偵察敵情,加強防禦。業已探明袁世凱著調馮國璋入京,命段祺瑞出任湖廣總督兼領前線各軍。漢口、漢陽清軍,沿江修築加固工事,似有轉攻為守之勢。但據北方電報,清軍以重兵進攻山西,攻陷娘子關、太原。張勳殘部糾合清軍主力集結皖北,三路進攻潁州,並奪去太和縣城。黎元洪正與各省都督飛電往還,忽報英國駐漢代領事盤恩前來拜謁黎都督,有要事面談。
之後,又略談幾句,禮節性拜訪即行結束。
孫武急欲到上海會晤孫文,以償生平宿願。
電文到達武昌,黎元洪表示謙讓,複電「……決不敢受」。不得已,南京各省代表團派九九藏書四人抵武昌,面謁黎元洪,多方勸進。黎元洪又再次謙讓,最後答允「承命」,在武昌接受大元帥之職,條件是:
盤恩起身道:「請黎都督與幕僚研究,敝人今日告退,明日再來。」
翌日上午,英人盤恩又來拜謁黎元洪。而此時給各地電文尚未發出。黎元洪回答盤恩道:「對貴公使建議,軍政府已做認真研究,擬與各省民軍電商后,才可做肯定答覆。」
英人盤恩道:「北京敝國朱爾典公使來電催問,並希貴都督以文字做出答覆,以便進一步斡旋。」
黎元洪深覺事出蹊蹺,立刻把軍政府主要文武官員召來集議。
胡瑛道:「我們回武昌后,向都督代述尊意。」
同時,武昌推舉吳兆麟出任民軍總司令官,總司令部仍設洪山寶通寺。此時,江西援鄂第一協已達武昌郊外;江西援鄂第二協已由九江啟程。廣西、湖南兩軍已由長沙向武昌行進。艦隊停泊陽邏附近待命。山西、陝西兩省民軍,各向京漢路策動。吳兆麟發出訓令,傳諭各部隊防禦武昌,遵守停戰條件。
袁世凱由湖北孝感返抵北京,出任內閣總理大臣。歷時一月,就把軍政大權牢牢攬入手中。他著調嫡系將領段芝貴為「拱衛軍」司令,從北洋軍中抽調精銳組成衛隊,以確保個人安全。入朝覲見隆裕皇太后及攝政王載灃,許諾忠於皇室,挽回大局。解散慶王奕劻為首的皇族內閣,把年邁昏聵的奕劻改任為弼德院院長。然後召集第一任責任內閣,宣布新任內閣大臣、副大臣名單,羅列數名立憲派代表人物,以示實行君主立憲新局面。又上奏所有與君主立憲制度相抵觸事項暫行停止,如:總理大臣不必每日入朝;一切上奏必須由內閣代遞;皇室事務上奏,但要知照內閣,所奏不得涉及國務……如此等等。把個攝政王載灃完全撇在一邊,直逼得攝政王載灃不得不引咎辭職,退歸藩邸。
南北議和代表走後,武昌黎元洪立即通電各省都督曰:「……此次議和之優劣,端視進兵之遲速及兵力之強弱為轉移。總乞各軍火速來鄂,以為最後之猛著。」
唐紹儀道:「多謝都督盛意。此次奉命南來,希望和議有成。」
袁世凱何嘗沒有乘時而起黃袍加身的想法,只是顧慮東南半壁江山義旗紛舉,民軍聲勢浩大,共和呼聲高聳雲霄。縱然坐上皇帝寶座,僅有北方一隅,仍難統一全國,還落個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皇位的惡名。如單純用北洋軍征剿,那革命黨、民軍又是殺不完、剿不盡的。即便能將革命黨、民軍趕盡殺絕,自己難免有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之慮。而唯一完全之策是:假清廷以壓民軍,假民軍以嚇清廷,如此縱橫捭闔,以收漁翁之利。為達此目的,必須養敵自重,以和談為幌子,向滿清皇室和民軍九九藏書方面多用心計。於是,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忽出奇招:著調在武漢前線指揮作戰的馮國璋為禁衛軍總統官。任命北洋嫡系段祺瑞為湖廣總督並統率武漢前線各軍。轉攻為守,準備和談。
袁世凱道:「漢口雖下,海軍復變。漢陽雖得,南京復失。南京是長江要衝,黨人勢大,人心浮動,軍心不穩。議和乃一時權宜之計。世凱三代受皇恩,豈能負心朝廷。以三年為期,必可擊敗黨人。若目前以天下孤注一擲,前途不可預計。」
有的提出要北洋軍退至黃河以北。另有提出敵人狡詐異常,須有正式擔保國提出擔保狀。更有的則全面反對調停。
這時,舉座鴉雀無聲,均做洗耳恭聽狀。袁世凱環視周圍,略為沉吟又繼續說:「我主張現在實行君主立憲最為恰當,將來國民漸漸開通,懂得共和的真諦,再慢慢改為共和政體。」
黃興在上海致電各省代表會,堅辭大元帥職務,並推薦黎元洪為大元帥。各省代表會便改變決議,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在《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中增加一條:「大元帥不能在臨時政府所在地時,以副元帥代行其職權。」
啟程前,袁世凱以內閣總理衙門公函,請諸代表及隨員到錫拉衚衕官邸會面。寬敞客廳內客人濟濟一堂。諸代表都是袁氏的相知好友,人人都是滿面春風,說些官場閑話。人員到齊后,袁世凱身著便裝,邁著八字步出來相見。客人中陳寶琛年紀最長,曾任山西巡撫,剛奉召回京。袁世凱先向陳寶琛周旋道:「此番和議是朝廷大事,所以特請老世叔出來為國宣勞。」
散會後分頭進行,黎元洪留下少數人斟酌給英領事的復文。孫發緒則起草給南京、上海電報說:「議和及會議諸公,固俱有高見。恐人多事煩,難皆附和。擬除軍事歸孫堯卿主持外,余請伍先生秩庸(即伍廷芳)擔任,庶事權統一,易於解決。是否有當,祈電復。」
黎元洪道:「當然。即請顧問孫發緒先生起草電文。」
委任黃興為副元帥執行大元帥一切任務。
黎元洪大傷腦筋,又召集主要官員研究討論,眾人也感作難。
唐紹儀略為沉思,說道:「此事待我仔細考慮后再定。」
南京各省代表團接獲黎元洪通電,即備公函派代表赴滬,敦請黃興速到南京,組織臨時政府。黃興又推辭不就,各代表再次往返勸進,事情拖延未決……
民軍攻克南京以後,單隻江浙、安徽就有數名都督,數名司令。黎元洪只好向各地軍事機關一律發去通電,電文略謂:
只有那八旗代表章福榮向隅獨坐,不安地想:這次開會,原是因南方主張共和政體,北方主張君主立憲,故要開會討論。而我們總代表未到開會地點,在船上就宣稱讚成共和,這會還有什麼開頭呢九九藏書?……
袁世凱又慰藉幾句,便轉向各代表發表談話,說道:「忠君愛國,乃我輩金石不移之志。現朝廷宣誓推行君主立憲,甚得朝野衷心擁戴。只是南方革黨、民軍仍很猖狂,我們總要想出確保社稷的萬全之策。故請諸位商量:到底是用何種國體最為恰當?」
此時,孫武靜極思動,忽高聲說道:「此事萬難意見一致。黎都督既被舉為全國大元帥,當可決斷。我對大元帥所提四條均表贊成,可備文向英領事盤恩提出,以便磋商。同時電告駐滬外交總長伍廷芳。但伍廷芳系文人,主要洽談政治。他對全國軍事形勢,特別是武漢前線情況,並不了解。我建議請大元帥向滬派出軍事代表,以利和議之進行。」
汪精衛喜形於色,答道:「我唯命是從,不勝榮幸。」
隆裕皇太后深居宮闈,宣統小皇帝乳臭未乾,滿清貴族把挽回時局的希望全寄托在袁世凱身上。許多革命黨人則盼望袁世凱倒戈相向,一舉推翻清廷,暗中並以大總統名義相許。外國洋人更把袁世凱看成保護在華利益的鐵腕人物,認為非袁氏不可收拾殘局。
於是,黎元洪把汪精衛待若上賓,留在都督府下榻。
黎元洪詫異萬分,思忖許久說道:「多謝貴國公使盛意斡旋,只不知武漢三鎮不再作為戰場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漢口、漢陽現為清軍所佔領,如承認不再使武漢三鎮做戰場,這現狀將長期固定?或是清軍退出漢口、漢陽?」
至此,會談結束。
略停又說:「為此請各位代表南下議和,並請少川(唐紹儀)為總代表,杏城(楊士琦)為副代表。諸位有什麼意見,也請發表發表。事體重大,務請直言勿隱。」
軍令部長杜錫鈞道:「此事只有孫部長去最為合適。」
盤恩回答道:「只要貴都督同意不使武漢三鎮再做戰場,其他事均可商量。」
孫武也不謙讓,說道:「大元帥既有委派,當即前往。惟請大元帥先向南京各省代表團及上海方面通電告知。」
此時革命政治中心已由武昌移向南京、上海。黎元洪所倡議舉行的各省代表會在南京復會。一致通過承認上海會議所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責成大元帥黃興組織臨時政府。
現有英代領事來言數次,謂已與北京美使出名擔保,欲令武漢三鎮不再作為戰場。鄙意擬先提出四條:
袁世凱語言委婉,撲朔迷離,盡可夠人琢磨,誰還敢發表不同意見?代表們頻頻點頭,或含笑不語,或說些其他閑話,接見也就草草結束了。臨行送每人各二百兩大清銀行支票一張,準備登車南下漢口。
黎元洪召集高級軍事會議,邀請留鄂各省代表參加,擬將起義各省援軍編為四大軍,統歸中央大都督節制。大本營設武昌。以北京為作九九藏書戰目標。擬定作戰計劃:以一軍由武昌向武勝關進軍;以一軍由南京出潁宿地區;以海軍艦隊由秦皇島登陸逼近北京;以一軍由晉綏出河南,合力進攻北京。與會人員均表贊成。於是電達各省,電報往返頻傳,各陳己見,以圖北伐,共奠大局。
孫武躊躇滿志,心中暗想:這軍事代表即是陸軍部長身份,與外交部長伍廷芳並駕齊驅。加之武昌首義之功,去上海必將名揚海內外,做出一番大事業來。
下午七時,王正廷偕胡瑛、孫發緒再至賓館正式會談。孫發緒對唐紹儀道:「閣下遊歷歐美世界各地,當知目前清廷堪為中國政府否?閣下為漢人中聞名人物,想來也願為中國謀自由幸福,對當前大局有何想法?」
民、清兩軍雖在武漢對峙,嚴陣以待;但這乘載南北議和的洞庭號專輪上,卻是談笑風生。胡瑛向唐紹儀道:「閣下遍游西方世界,怎至今仍垂髮辮?」
盤恩道:「上月受敝國公使朱爾典之命前來武昌,建議南北兩軍停戰,武漢戰事得以停息。雙方軍隊亦能遵守協議,敝國公使甚為感佩。今得公使最新指示,且已和美利堅駐京公使商定,欲共同出名擔保,使武漢三鎮不再作為戰場。不知貴都督認為可行與否?」
說著手指一人道:「不見我們汪老弟,也扎有髮辮,他卻是名震中外的革命黨呢!」
眾官員亦大惑不解,覺得既不便回答同意,又不便拒絕,最後擬定提出必須清軍退回武勝關以北等四項條件,才能保證武漢三鎮不成為戰場。因事體重大,眾人請黎元洪先與南方起義各省都督電商,以便應付。
唐紹儀道:「絕無此事,我可以身家性命擔保。」
孫發緒道:「既蒙應允,我等當報告都督,請都督派兵輪護送去滬。」
如此,皇室貴族雖多不滿,但也無可奈何。袁世凱委派唐紹儀為首席代表南下漢口,與武昌民軍和談,代表團一行二十餘人。
次日,唐紹儀偕數名代表渡江進謁黎元洪。黎元洪勉慰有加,殷勤接待,說道:「有勞閣下,有勞諸位代表,元洪軍務在身,有失迎迓,請多原諒。」
王正廷又道:「武昌軍政府聞閣下來漢議和,已電請伍廷芳君來鄂。但伍君因在滬不得分身,擬請閣下至滬議和若何?」
唐紹儀道:「多謝盛意。我此次來武漢,渴望能與黎都督一晤,不知能否請黎都督到英領事館面談?」
武昌軍政府大都督黎元洪派王正廷及剛由外地抵武昌的同盟會員胡瑛前往賓館拜訪。寒暄過後,進行秘密談話。王正廷道:「傳聞清廷擬乘停戰期間,由漢口調兵去山西、陝西進攻民軍,此舉殊非正道。」
胡瑛讚賞道:「閣下不愧外交界巨子。我等初意,請伍廷芳君來漢開議,現伍君未來。王君曾建議,請閣下赴滬若何?」
此時,唐紹儀已得九*九*藏*書袁世凱回電同意,便答道:「可以。」
這事剛定,胡瑛忽偕一年輕人謁見黎元洪,介紹道:「這位是汪兆銘君,剛由北京抵武漢,前來拜望都督。」
袁世凱所派代表都是漢族人,滿族八旗人士很不滿意,表示對袁世凱所派代表不敢信任,堅持必須有旗人參加。袁世凱道:「如果貴胄南下議和,人身不敢保險。倘有差錯,誰人負責?」
雙方代表初次晤談頗順利。王正廷等返武昌向黎元洪報告一切。只是黎元洪不便過江至漢口,轉請唐紹儀過江至武昌城外氈呢廠晤面。
汪精衛道:「這不過是暫時安置而已。其重要職責在於調和南北,同舟共濟,促進和平。」
黎元洪問道:「楊度不是參加內閣任學部副大臣嗎?」
眾人望去,所指正是翩翩美男子汪精衛。同船有相識的,也有不相識而聞名的。只見汪精衛二十七八年紀,面如滿月,顏若敷粉,舉止嫻雅,背後拖著一條緊長髮辮,如淑女一般。他三年前謀炸攝政王而被捕入獄,曾作就義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成為轟動全國的新聞人物。於是,同船許多人慕名前來寒暄攀談。汪精衛年紀雖輕,閱歷不少,娓娓談起他家庭身世、出國留學、謀炸攝政王以及下獄坐牢等等,使周圍人大為傾倒。
黎元洪道:「在上海和議與在此地相同,只要能為中華謀得幸福,便是元洪的最高願望。」
又說過幾句閑話,王正廷、胡瑛即行告退。唐紹儀急電北京向袁世凱報告請示。
孫武這番話,大有語壓三公之概,眾人一致同意。
汪精衛道:「黎大都督主持武昌首義,聞名遐邇,精衛代表北方革命黨人深致敬意。」
迅即賜復,以便應付。
此著遭到皇室貴族的反對。在御前會議上,溥澤氣勢洶洶地質問:「漢口收復,龜山大捷,正該乘勝渡江,武昌指日可下,為何打勝仗還要停戰言和?」
十月二十五日清晨,雙方代表同登洞庭號江輪,另派兩艘兵輪護航赴上海。其中袁世凱所派北方代表有唐紹儀、楊士琦、張國淦、章福榮等。武昌黎元洪所派代表有王正廷、胡瑛、汪精衛、鈕永建等。
眾人無異議,黎元洪亦首肯,說道:「有勞孫部長早日啟行,部務暫由副部長蔡濟民君代理。」
旋即收到南京民軍總司令、上海伍廷芳外長、江浙陳、程兩都督、清江浦蔣都督以及駐揚州林總司令、徐總司令、長沙譚都督、廣西桂林陸、王兩都督、杭州湯都督等複電,各地對英領事提議斡旋意見並不一致,有的提出北洋軍既然要媾和,其他各省也應退出。
唐紀儀率代表團乘專車沿京漢鐵路南下。到漢口后,下榻英租界嘉賓館。
黎元洪道:「此事我亦不能獨斷,須經會議研究,再行奉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