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國際化「千里不解鞍」,灰度妥協更顯智慧 來自國際市場的政治濾鏡

第五章 國際化「千里不解鞍」,灰度妥協更顯智慧

來自國際市場的政治濾鏡

2012年4月,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表示中方高度關注此事,並認為澳大利亞政府以安全為由拒絕華為參加澳大利亞全國寬頻網設備項目投標有失公平。在中國商務部的高度關注下,澳大利亞政府開始慌神了。如果中國政府給以嚴厲反擊,那麼,中澳良好的貿易夥伴關係即將破滅,幾百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將發生戲劇性逆轉。澳大利亞政府也在懊悔此事因小失大,只不過既然拒絕華為的決定已經作出了,只能「繼續維護原判」,如果朝令夕改,澳大利亞政府的公信力將大打折扣。澳方向中方表示,希望這件事不會損害雙邊關係大局,同時歡迎華為繼續在澳開展業務。
2010年11月初,美國國會顧問小組美中經濟和安全評估委員會在一份草擬的報告中寫道:「中國實際上將在許多領域成為主要市場動力,包括電信。由於關鍵基礎設施部件的製造、部署、運營和維護由外國機構負責而引發的國家安全漏洞正在呈現加速增長態勢。」可見,華為的成長和美麗「讓人嫉妒」,所以引起了美國人的戒備。由於美國人的戒備與恐慌,華為在競標Sprint項目中又失敗了。
華為布局了全球150多個國家,大規模佔有非洲、東南亞和歐洲市場,唯有北美區的美國市場還是空白。在加拿大,由於沒有像美國那樣的「國家安全」審察,華為已經大規模進入加拿大市場。2010年4月,華為在渥太華卡納塔開設加拿大首個研發中心。2011年1月,華為在安大略省萬錦市正式啟用新的面積為4.6萬平方英尺的加拿大總部大樓。同月,華為獲得加拿大WindMobile公司的一份新的合作合同。2011年7月,華為加拿大公司又贏得加拿大馬尼托巴省NetSet公司的WiMAX網路設備訂單。

美國的「國家安全說」

印度的間諜軟體說

2010年8月,印度通信部的禁令部分解除,印度運營商可以從華為進口部分設備,而不能購進全系列產品。貿易這一頭剛剛解禁,出入境這一頭又出現問題。2011年1月,印度以間諜罪為由拘禁3名華為員工。華為否認印方間諜的說法,華為在印度的發言人表示,公司已知曉此事,正與當地相關部門通力合作,確定read•99csw.com事實情況。
在中國政府高度關注此事的同時,華為方面也積極進行了危機公關。為嚴正申明華為是一家100%的商業公司,沒有「中國軍方」背景,華為積極藉助澳主流媒體渠道作了一系列澄清性報道。華為澳大利亞公司董事會主席約翰?勞德還接受眾多媒體的採訪,並告訴主流財經媒體《澳大利亞金融評論》說:「華為對澳大利亞而言不是安全威脅,這就是為什麼我擔任董事會主席、布倫比先生和唐納先生擔任董事會成員的原因。」
華為的每次收購活動都要提交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核准,不過,該機構總是以「國家安全」為由,否決華為的商業活動。美國的外國投資委員會成立於1988年,專門審議外資收購行為。該機構對於涉及軍事安全的事務十分在意,而高科技及電信資產也被視為特別敏感的目標。而華為是中國企業,是世界第二大通信供應商,擁有高科技和電信資產。所以,華為就成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重點盯防的對象。
為了打消印度政府的疑慮,華為作出了一系列努力。華為計劃投資5億美元,在印度第四大城市——欽奈市附近設立電信設備生產廠並選定廠址,甚至表示願意公布其網路系統的源代碼,以證明其設備不存在安全威脅。在華為的努力下,印度政府也沒有什麼理由拒絕華為在印度的發展。
為了避免類似事情的發生,2012年4月10日,中澳雙方簽署了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合作備忘錄,重新申明雙方將按照「互利互惠,政府引導,商業運作」的原則,鼓勵和支持兩國企業在基礎設施領域開展投資合作。中澳企業可以在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管理諮詢、工程建設、運營和設備供應等方面展開自由合作,雙方不能單方面拒絕商業機構參与競標,也不能損害中澳雙邊關係大局。
2001年,華為設立北美總部,試圖進入美國市場。2008年,華為併購3Com,被美國政府阻止。2010年5月,華為收購3Leaf的部分員工和知識產權,又被美國政府叫停。2010年7月,華為競購2Wire,還是以失敗告終,2Wire被英國的Pace以4.75億美元購得。2010年7月,華為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網路基礎設施部門,結果read.99csw•com這塊業務被諾西以12億美元購得。

澳大利亞的網路攻擊說

約翰·勞德指出,澳大利亞政府的行為是不明智的,因為在華為澳大利亞公司中,有很多澳大利亞政府的前任官員擔任重要職位,如果華為對澳大利亞有威脅,難道這麼多本土官員在裏面都做「睜眼瞎」嗎?約翰?勞德本人兼任多個澳政府諮詢機構的職務,現出任華為澳大利亞公司董事會主席。布倫比則是維多利亞州的前任州長,現任華為澳大利亞公司董事會成員。唐納是任期最長的前外交部長並曾長期擔任自由黨領袖,現任華為澳大利亞公司董事會成員。在華為有效的危機公關下,澳大利亞媒體開始反思,有些媒體還將矛頭指向澳大利亞吉拉德政府。
美國和印度的政治濾鏡,在一定程度上鉗制了華為在當地的發展與擴張,不過這正是考驗華為國際化智慧的時候。華為人唯有不斷創新,不斷進行思想的艱苦奮鬥,才能找到一條適合當地的突圍之路。
華為進入國際市場,原本是以商業公司的名義進行一些收購、建廠和產研銷活動,不過,有一股勢力總是與華為對著干,那就是來自國際市場的政治濾鏡。這個政治濾鏡即地方保護主義,說得嚴重一點就是「反華情緒」。最近華為遇到的政治濾鏡一個是美國的「國家安全說」,一個是印度的「間諜軟體說」。
2010年10月初,美國國會4名議員向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致信,敦促其對華為進行詳查,指出聯邦通訊委員會應當仔細審查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並考慮採取使這些中國企業難以在美國開展業務的措施。可見,在美國政府中,有一些人對於中國企業甚至是中國人都有一種潛在的排斥情緒。他們只希望中國人用著微軟系統、開著福特汽車、吃著麥當勞,而對於中國人在美國發展商業卻視若眼中釘。
2010年5月,印度擔心來自中國的電信設備製造商在設備中嵌入間諜軟體或技術對印度國家安全造成威脅,要求華為在一個月內披露其公司所有權的全部細節。華為否認了在其通信設備上安裝間諜軟體的說法,並表示公司將配合印度政府,隨時接受該國政府對華為印度研發中心的檢查。華為高管表示:「我們歡迎印度政府對華為的設施進行檢https://read.99csw.com查,我們將就此予以配合。」
不過,華為不會放棄美國市場。未來,華為將通過合資公司和反收購等創新方式不斷進入美國市場。像華為參与組建的華賽、華三等合資公司直接為美國企業用戶服務,都是一種新的嘗試。
2010年4月,印度通信部曾出於安全原因,禁止進口中國生產的電信設備。印度通訊和信息技術部解釋說,這隻是「否決了購買建議」,並不是正式禁止購買中國華為的電信設備。
華為很早就進入了印度市場。1999年,華為在班加羅爾市組建了研發中心。2002年,華為開始在印度市場銷售其產品。此後,華為在印度市場的銷售收入逐年穩固增長。2009年,在印度的合同銷售額已超過900億盧比(約合20億美元)。印度BSNL/MTNL、Reliance(信實電信)、TataIndicom(塔塔電信)和BhartiAirtel(巴帝電信)等電信運營商皆為華為的重要客戶。
此前印度有人傳言,華為在印度的研發中心,部分區域不允許印度員工進入。華為相關人員出面澄清:「印度員工可進入該研發中心的任何區域,該中心不存在任何僅允許中國高管進入的區域。」隨後,華為印度公司高管同印度總理辦公室等有關部門的官員舉行了會談,協商解決辦法。
華為進軍澳大利亞市場,也遭受了一記重拳。澳大利亞政府為了保護家門口的全國寬頻網設備,居然不顧中澳貿易夥伴雙邊關係協定,單方面拒絕華為參与公開、公平的競標活動。
2012年3月,當華為野心勃勃想在澳大利亞拿下幾百億澳元的政府大單時,澳大利亞政府卻拒絕其競標。澳大利亞政府給出的理由居然是擔心來自中國的網路攻擊。該項目是澳大利亞全國寬頻網設備項目,總投資達359億澳元(約合378億美元),計劃為93%的澳大利亞家庭和企業提供光纖網路連接。澳大利亞政府擔心,如果華為這一家中國公司競標成功,那麼,整個國家的寬頻網都會在別國公司的控制之下,這將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未來,華為將會在人力和財力方面加大對北美市場的投資。在中美關係發展的平和時期,華為將會在北美市場獲得突破,不過在獲得突破之前,華為人需要等待,九-九-藏-書需要堅守,更需要創新的市場思維。
被指「間諜公司」「危害他國安全」「政府活動工具」,華為過去在某些國家的遭遇,可以說是很不公平、很不合理。不過,單一的商業組織無法與整個國家的政治力量相抗衡,所以華為在雲時代的升級過程中,進行國際化突圍不僅需要高端技術和優質服務水平,還需要高超的商業智慧和公關藝術。
由於印度市場的需求,加上當地政策變動較快,2012年1月,華為印度業務高層透露,華為已暫時取消印度工廠創建計劃,並與新加坡偉創力國際公司的印度工廠簽訂當地通信設備生產合同。華為考慮由於印度本地的通信設備需求不高,成立新的當地生產工廠毫無意義,通過為其他廠商供貨的方式,也可以在印度銷售通信設備,而且運營成本要低很多。
不過,近幾年來,印度不知出於什麼目的屢屢向中國公司開刀,一會兒說嵌有間諜軟體,一會兒說威脅國家安全。可見,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擴張讓印度人害怕了。
屢戰屢敗的業績傷了華為的心,而關於美國政府的干擾對中國公司造成的傷害,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詹姆斯?路易斯表示:「無論公平與否,只要有理由懷疑有可能改善(中國的)網路作戰能力,美國人就不願讓一家中國企業進入其通信網路。」
在加拿大的成功對華為來說可以算是一種安慰,但是,北美市場的大戶還是美國。根據華為公布的2009年年報,2008—2009年間,在全球前50大運營商中,與華為有合作的運營商從36家增加到45家。不過,美國市場就有4家電信公司還沒有與華為建立合作關係,它們分別是Verizon、AT&T、Sprint和德國電信(T-Mobile)美國公司。
事件發生之後,中澳媒體嚴正質疑澳大利亞政府的行為,澳大利亞政府為了「自圓其說」,除了擔心網路攻擊之外,還羅列了華為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華為是軍人掌舵、運作不透明、與政府有關聯。澳大利亞政府解釋說,華為的總裁任正非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而且他從不接受媒體採訪,華為的運作也不透明、不公開。澳大利亞政府還認為華為與中國政府有關聯,因為在很多中國政府的商貿活動中,人們都能看到華為的身影。如在2010年1九*九*藏*書1月,華為董事長孫亞芳曾經參加了胡錦濤主席訪問法國期間的中法經貿合作項目簽字儀式,並與巴黎工商會會長皮埃爾?西蒙分別代表雙方簽署了合作協議。
由於美國的政治濾鏡很強大,華為在美國的拓展還是吃到了類似中石油和海爾那樣的苦頭。
2010年11月,華為競標Sprint項目,同樣落得個出局的命運。當時,華為競標美國第三大移動運營商Sprint數十億美元的蜂窩網路升級項目。華為給出的競標價格均低於競爭對手阿爾卡特—朗訊、愛立信和三星。不過,迫於政府的壓力,Sprint最終拒絕了華為。因為自從華為向Sprint提交競標文件以來,來自美國各方「安全擔憂」的聲音就從未停止過。2010年8月,美國幾名共和党參議員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審查華為與Sprint之間的交易。參議員們在給美國行政高層的聯名信中稱:「Sprint公司用戶包括美國軍方、執法部門以及私營領域。如果華為成為Sprint的供應商,將對美國企業構成實質性威脅,並有可能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我們為此感到擔憂。」
事隔不久,印度又發難。2010年7月,印度情報部門列出25家中國公司的「黑名單」,認為這些公司威脅到印度的安全。這些公司包括華為、中興通訊、聯想、日海通訊、武漢烽火科技、UT斯達康、通宇通訊、國人通信、邁普通信等設備供應商。這次「黑名單」是之前印度禁止進口華為電信設備的升級版。看來,印度人比美國人還要警覺。
從2001年華為在北美拓展市場算起,可以說在美國少有建樹,問題的關鍵不在華為,而是美國政客的干擾。這些美國政客動輒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中國企業登陸美國市場,如中石油在2005年嘗試收購優尼科卻因受到美國國會的干擾而以失敗告終,又如在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嚴格審核」下,報高價的海爾在2005年也不得不退出競購美泰的交易。
由於歷史遺留問題短期內不能徹底解決,中美關係時好時壞,而這種政治環境造成超級大國美國對中國的發展和中國公司的擴張長期懷有警戒之心。與此同時,在南亞的印度,多年來,其國家規劃總是打出「趕超中國」的口號,所以對於中國公司在其境內的擴張也進行了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