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仇敵滿天下 難得的機會

第三章 仇敵滿天下

難得的機會

蔣桂戰爭后,蔣介石為了酬謝閻錫山,對閻保舉到南京政府去的人員都一律給予了重要職位。趙戴文先是升任內政部部長,接著又被提升為監察院院長。
閻錫山何其老練,見張學良那邊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自然也不會把題目點明。他對東北代表說:「漢卿(張學良)如有困難,我一定竭力相助。將來晉奉雙方如有結合必要,我們可以共同努力。請告漢卿,可以放手做去。」
當時南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於馮、閻,誰也沒有想到被蔣介石如此器重的唐生智會首先從內部發難。南京政府內部頗顯慌亂,各方都認為,只要閻、馮通電響應,蔣介石就只有下野一途了。蔣介石自己也認為事已至此,進退只能取決於閻,因此在唐生智發出通電的當天,他就趕緊派趙戴文回晉,以便勸說閻錫山「擁護中央」。
閻錫山感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不能錯失,也就不管什麼善後不善後,先行答應下來。
一般人不清楚閻錫山的真實想法,都認為他還是不敢倒蔣,以致坐失良機。
九_九_藏_書錫山所認為的蔣、張北平密談,其實就是在一些類似問題上進行磋商和協調,與閻錫山沒有半點關係,而對於處於這一敏感時刻的張學良來說,產生聯閻壓蔣的念頭也一點不讓人感到奇怪。
閻錫山氣定神閑地回復道:「我再三考慮,對蔣本人,深感到擁之不足,倒之可惜。就是說,蔣之作風,殊不足以使人擁戴,但因倒他而影響了國家的大好形勢,又未免可惜。」
沒把握的恰恰是倒蔣后的善後問題。閻錫山認為倒蔣之後,他會理所當然地成為老大,那麼善後問題就全要由自己來處理了。蔣介石在善後中遭遇的種種困境和難堪,他是親眼看到的,僅一個軍隊編遣,就差點要了老蔣的命,若是換成他上,會不會也成眾矢之的呢?
這分明就是反蔣的表示,只是沒有明言而已。
就在這個時候唐生智找上了門。他派顧問袁華選出使太原,請閻錫山支持他反蔣,並提出願意擁護閻錫山出來做領袖。
趙戴文是閻錫山的五台老鄉,早在閻錫山做革命黨人的時九九藏書候,他就跟著閻一起打江山,資格非常老,是閻之外的山西第二號人物。當初蔣介石將閻錫山封為內政部部長,但閻錫山不願被調虎離山,於是就保薦趙戴文為內政部次長,並以次長身份在南京代理部務。
到反蔣已成公共話題,各方反蔣之聲一浪高過一浪,連吳佩孚都派人來山西向閻錫山示好的時候,張學良便也選擇了向閻錫山靠攏。他派秘書長王樹翰來晉進言,說他再也不願受南京壓迫,希望閻錫山能率領國人共同倒蔣。
謹慎小心當然是一方面,但閻錫山所謂不成熟的含義,其實主要指的還不是倒蔣。按照他的估計,有了西北軍、晉軍,再加上總數約為二十萬人的各類雜牌軍,至少把蔣介石打到長江以南不成問題,再加上東北軍又做了願意參加反蔣的表示,倒蔣還是有把握的。
有了閻錫山等人的傾力加盟,唐生智很樂觀地認為,只要發出這一通電,光氣勢就能把蔣介石給壓倒,可能不待他出兵,老蔣就會乖乖地自動下台。於是發出通電后,他就開始在家https://read•99csw•com裡靜候佳音。
自東北易幟以來,張學良一直持「擁護中央統一」政策,沒有參与過任何一次以反蔣為目的的軍事行動。他與蔣介石之間發生的齟齬主要來自「中東路事件」。
在閻、張接觸中,張學良並沒有親自跟閻錫山面談,他派的是代表。張學良通過代表傳話,說他年輕無知,對關內事不知該如何應付,而閻錫山是他的父執(父親的朋友),所以請求閻錫山對他進行指導。
由於「伯力協定」只是東北政府的單方面行為,事前並未得到過南京中央政府的許可,所以張學良派代表莫德惠晉謁蔣介石,要求中央在對蘇外交上進行授權,實際就是希望南京政府儘快對該條約予以承認。
張學良怪蔣介石出爾反爾,關鍵時候不能出手相助。蔣介石則認為是張學良自己不爭氣,打仗打不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東北內政腐敗,用度繁雜,冗員過多,還不如他老子張作霖的北洋政府時期。試問,以這樣的見識、性情和水平,又怎能不被日蘇所欺凌?
趙戴文|做著蔣read.99csw.com介石的官,但心是完全向著他的老鄉兼幕主閻錫山的。這位有著幾十年儒學沉澱的老幕僚曾經公開承認,他與閻之間是「君臣關係」。這次回晉,既是受蔣介石所託,更是出於維護閻錫山利益的需要。
顯然,蔣介石倒掉之後,如果他在善後問題上也處理不當,前途同樣不堪設想。閻錫山夜以繼日地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從秋天研究到冬天,始終沒能想出一個穩妥的辦法。
自1929年夏季開始,中蘇因中東鐵路的路權歸屬問題,爆發了「中東路事件」。啟釁之初,蔣介石為了表示對張學良的支持,允諾可出兵十萬,撥付軍費數百萬,這使張學良下決心對蘇聯採取了強硬態度,之後東北軍便與蘇軍在東北邊境展開了一系列軍事衝突,史稱中蘇同江之戰。
蔣介石曾答應援助張學良,可是因為中途發生了蔣馮戰爭,使得他無暇再兼顧東北,致使一兵未出,一文未撥。東北軍獨立與蘇軍作戰數月,終遭慘敗,張學良被迫派代表與蘇方簽訂了「伯力協定」。
馮玉祥、李宗仁、唐生智、九*九*藏*書吳佩孚、張學良……不管面對哪一方面派來的反蔣代表,閻錫山翻來覆去的託詞,不是「擁之不足,倒之可惜」之類的廢話,就是說時機尚不成熟,須看情況再定。
蔣介石在骨子裡是一個民族意識極強的人,而且又自居為全國領袖,哪肯為此背負罵名,莫德惠便「以統一問題相威脅」。蔣介石在日記中痛罵莫德惠見識不明,稱就算南京政府授權他去蘇聯交涉,事情也未必能得到全部解決。
倒是李書華對閻錫山多了一個心眼。他鑒於之前閻對馮反覆無常的事實,與袁華選商定,要求閻錫山代擬反蔣通電,以此堅定雙方的盟信。閻錫山不僅表示同意,而且還準備送給唐生智五十萬元軍費,並已開好支票只等銀行兌付。
蔣、張北平密談,曾引起閻錫山的百般猜忌,並成為他慫恿西北軍發動反蔣戰爭的誘因之一。可是事實上,在這之前,閻、張就已經有過秘密接觸。
「伯力協定」不僅使得中東路的控制權重回蘇軍之手,而且還把黑瞎子島割讓了出去,內容甫一公布,就被輿論認為是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