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貓及其他(代後記)

貓及其他(代後記)

我曾想寫本冊子,名字叫《不必讀書目》,雖經主持本書的尚紅科兄一力慫恿,也沒寫出來,一來是懶,二來是怕得罪名教(但萬一能寫出來呢?先做個廣告放在這裏)。意思是古代的書,實在沒有必讀不可的,——所謂不必讀,不是在吃飯穿衣的意義上,在那個意義上,世上本無必讀書,而是指即便受著大學教育,專業之外的,也不必讀。這本于魯迅的說法,但在魯迅先生,是以為古書害人,讀之不如不讀,我則以為在今天,古書已談不上有多少害人的力量,只是大多無趣,無趣人讀無趣書,豈不無趣到底?如有所需,不如翻翻百科,看看書目,裏面會介紹每本書不妨知道的要點,年代作者,格言警句什麼的,足夠應付社交的需要。這樣可以省出時間,看看別的書,或乾脆去玩點什麼。
假如連抓板也不給呢?我不喜歡自己的傳統,但比不高明的背景更不高明的,是沒有背景。比如我不認為古代文人read.99csw•com的生活方式有多優雅,但比不夠優雅更不好的,是沒有優雅的需要。古代的價值觀問題最多,但比那更不好的,是沒有價值觀。近年流行的,是以十年為界,劃分此代彼代,比如我,便應屬於「六零代」。十年便敢稱一個時代,那叫什麼什麼不知春秋,便短壽如貓,也不聞有如此壯懷。沒有了參照系,自然不知道自己跑得有多快,或跬步以為千里,或蟻躍以為龍飛,前賢不起,後人則要胡盧而笑了。不過有些方面,是有點區別,比如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從父輩那裡聽來的教訓還是很多,當時是不願意聽的,以為左耳朵進右耳朵便出去了,現在知道,其實沒有出去,藏了起來,但已經稀薄,勉強夠自吹自擂,而不足以推恩子女了。五六十年代的人,大致如此,傳統的中裂,便經這一代人而顯著。
我成功地改掉了貓撓沙發的習慣,辦法是提供給她專用的抓板。不過即https://read.99csw.com使這樣,貓路過沙發,偶爾還要起賊心,一邊把爪子搭上去,一邊斜眼看我,我顏色一動,她立刻飛奔逃掉。家中無人時貓會如何,我就不怎麼放得下心了,因為曾偷眼見她深更半夜的,從睡夢中矍然而起,躥到客廳撓幾下沙發,然後溜回來,沒事兒似的接著睡覺。第二天早晨,我去考察沙發,貓坐在旁邊,義形於色,活像是沙發衛士,而非干過什麼壞事的。
習見以為,我們的傳統,有好的部分,有不好的部分,需要做的,是把不好的部分挑出來送給別人,好東西留下受用。二十世紀,這樣的事業大規模進行過幾次,不知現在的人們可否同意,傳統中的種種因素,根本就是分剖不開的,用個流行的比喻,就是一枚硬幣——不,乾脆是一張紙幣的兩面,你沒辦法削去一面,留下另一面,——或許你能做到,但至少在我的城市,這樣的錢花不出去。
而且那是給普通人的https://read.99csw.com建議,不敢呈獻于大君子之門的。豪傑之士,在任何時候都要意氣風發,不如此不能鼓舞別人參加他的遊戲。我的貓每天凌晨都在床前吵鬧,要把人喚起陪她玩耍,好在她只是一隻貓,我可以忽略之,或者丟點什麼東西過去,假如這是只老虎,可就十分不便了。所以我養貓,至於養虎,想也不曾想過,而我認識的一個人,只因生著一張老鼠臉,到現在也不敢養貓呢。
百年前新文化的先行者,不會想到事情會停在毛坯上。這當然不是他們的責任。那一代人喜談改造民族性格,這本身就是古代的餘風,因為宋元以降,要迴避許多事情,便滔滔以「人性不夠好啊」為辭。「民族性」是個不地道的概念,但不得不承認,在集體行為中,確實能呈現出一種類似性格的方式,未必能夠還原到個人,而假如能夠,也未必占統計的優勢,然而人們一集中,這種方式就出來了。比如我們不願承認的許多事情之一,是我們只https://read.99csw•com是船上的乘客,也不掌舵,也不願出力划槳,只在一邊心懷嫉妒地發些牢騷,甚至威脅要把船鑽一個洞;或再三檢視賬本,看都有誰是欠了自己的,利息若干,或宣稱自己的包裹中有無數指引航向的寶貝,然又秘而不發;一邊希望別人都失敗,一邊害怕萬一輪到自己掌舵,實在無所措手足。這樣一種性格,自然不是先行者所盼望的。
傳統如貓。我今年養了一隻貓,是很好的小貓,又美麗又滑稽,從頭到尾,只有一個缺點,就是喜歡咬人。她高興的時候咬人,生氣的時候咬人,既不高興也不生氣的時候還咬人,而且她沒有注射過疫苗(找不到肯給她打針的大夫),而且她曾是只野貓,有過可疑的戶外生活史。我幾次幫她改掉咬人的習慣,所用的手段,不外乎扑作教刑之類,通俗地說,就是她咬我一口,我敲她腦門一記,如此競賽,看誰先挺不住。貓的力氣小,所以逃的總是她。一兩個小時之內,貓不咬人了,但也失去了活潑的脾https://read.99csw•com氣,縮在一邊,像一隻狗,又像含淚的好公民。我只好前去安慰,把手獻出來,這時她架子已非常大,需要再三哄勸,才肯沒精打采地咬上幾口。如此試驗幾回,我放棄了,不再心存教化的念頭,愛咬就咬吧,好在她不是一隻狗。
我們生活在一個粗鄙的時代,粗鄙到連我這個並不熱愛自己的文化傳統的人,也開始懷舊了。話說回來,傳統之於我們那一代人,許多應當來自於身影言響的,在我們是作為知識,從書本上看來的。好處是經過意志的過濾,不敢執必固之意,不好的地方,是說起來畢竟隔膜。細節的流失,使想像也空浮,有所架構,也懸在半空,哪天落下來,還得砸傷個什麼人。
這個時候,態度的兩難是必然的。這叫趕上了,沒辦法,前不巴村,后不巴店,連穿件衣服都像是賃來的。處在歷史的附錄中,個人生活越發顯得重要,儘力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是我唯一敢於貢獻的建議,只是怎麼才算過好,人見人殊,那麼這唯一的建議也就空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