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附錄 東漢官制簡介

附錄 東漢官制簡介

又有假左二十五人,主簿錄閣下事,省文書。門亭長掌州正門。門功曹書佐掌選用。《孝經》師主監試經。《月令》師主時節祠祀。律令師主平法律。簿曹書佐主簿書。每郡國各有典郡書佐一人,各主一郡文書,以郡吏補用,每年換一次。
屬吏:考工令,秩俸六百石,製作兵器,弓弩刀鎧。
西漢有郡都尉,比二千石,治郡兵,備盜賊,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建武六年(30年),省諸郡都尉,並職太守。」東漢以郡都尉並於太守,可見東漢太守不僅聽郡政,並且典郡兵了,所以東漢的太守又稱「郡將」。
太傅有屬吏,據《漢官》記載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御屬二十二人。
黃門令丞屬官:黃門令,掌侍左右,通報內外;中謁者,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務,皇帝、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親嫡庶等關係都由宗正來記錄。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凡縣出鹽多的,置鹽官,主收鹽稅。出鐵多者,置鐵官,主鼓鑄,手工業者多的,置工官,主工稅,有水池漁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魚稅。隨事置吏,不在縣吏名額之內。
原掌宮殿掖門戶,同時也是皇帝的顧問參謀和宿衛侍從。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屬官有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東漢末還有東、北、西、南中郎將。署中各有中郎、議郎、侍郎、郎中,皆無定員,多至千人,主要是執戟宿衛宮殿。
東漢有郡國一百零五個,除司隸所部七郡外,有王國二十七個,列郡七十一個。其中豫州部郡國六,冀州部九,兗州部八,徐州部五,并州部九,幽州部十一,青州部六,荊州部七,揚州部六,益州部十二,涼州部十二,交州部九。
二、三公
廷尉主管刑法和監獄以及審判案件,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每郡置丞一人,掌治民。郡在邊地的,又有長史一人,掌兵馬,皆六百石。又有郡司馬,在長史之下(都尉下也有司馬,二者不可混同)。
又設左右丞二人,秩四百石;侍郎三十六人,每曹六人,秩四百石,掌文書起草;令史十八人,每曹三人,秩二百石;后增劇曹三人,合為二十一人。
大縣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長,四百石,小者置長,三百石。侯國的相,其官階如縣令或縣長,皆掌治其民,勸善懲惡,理訟獄,禁盜賊。秋冬各計其戶口墾田、錢穀出入、盜賊多少,然後向所屬的郡國彙報。
一、上公https://read•99csw.com
皇帝以下,中央設置三公九卿。但三公之上有上公,在新皇帝即位之時,則以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總攬政務。
少府主管皇室的財錢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項事務以及山海池澤之稅,是皇帝的私庫。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王國之相、列卿太守皆掌治民,進賢能,除姦猾,春行所屬縣,勸民農桑,賑救貧乏。秋冬遣文無害吏(公平正直,無所枉害),審訊囚犯,使罪當其法,無所冤濫。對屬官課其殿最。
列郡,每郡置太守一人,二千石。因東漢建都洛陽,河南郡為京畿所在地,故稱河南尹。其地位高於太守。河南尹奉朝請如九卿,秩中二千石。
二、郡國
主要屬吏:車郎將,秩俸比千石;戶郎將,秩俸比千石;騎郎將,秩俸比千石。此三郎將統稱郎中三將,主宿衛扈從。左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五官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右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此三郎將統稱中郎將,主宿衛扈從。
《後漢書·百官五》雲:「皇子封王,其郡為國,每置傅一人,相一人,皆二千石……相如太守,有長史,如郡丞。還有中尉一人,皆二千石,職如郡都尉,主盜賊,郎中令一人,仆一人,皆千石。郎中令是掌王、大夫及郎中等宿衛官,還有僕一人,仆主車及馭。又有治書,六百石,如尚書。謁者,四百石,隨王所使。又有禮樂長、衛士長、醫工長、永蒼長、祠祀長,皆比四百石。」《百官志》又雲:「列侯所食縣為侯國……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
虎賁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羽林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此二將統稱為虎賁羽林,主宿衛扈從。光祿大夫,秩俸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俸比一千石;中散大夫,秩俸六百石;諫議大夫,秩俸六百石。此四大夫掌故問應對,為皇帝謀事。議郎,秩俸六百石,為皇帝謀事。
7.宗正

中央官制

在邊郡,往往置都尉或屬國都尉,且有分縣,掌治其民,比于小郡。如和帝永元元年(89年),置西河,上郡屬國都尉。十五年(103年)又置遼東西部都尉。安帝以西羌數犯三輔,復置右扶風都尉、京兆虎牙都尉。
其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總管各曹事務。諸曹掾、史、屬二十四人。在諸曹中,西曹主府中官吏的任用;東曹主二千石的遷轉和任用;戶曹主管民戶、祠祀、農桑;奏曹主管奏議;辭曹主管辭訟;法曹主管郵驛日程期限;尉曹主管卒徒轉https://read.99csw.com運事;賊曹主管盜賊;決曹主管刑法;兵曹主管兵事;金曹主管貨幣、鹽鐵;倉曹主管倉谷。此外,還有黃閣,主簿錄省眾事,為閣下諸吏之長。
侯國置相一人,如縣令長,不臣于侯,但須納租于侯,以戶數為限。食封千戶以上者,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滿千戶者,不置家丞。縣侯、鄉侯、亭侯之封,為東漢所創設,但東漢侯王不過徒擁虛號,權力已遠遠不如西漢了。其所屬封國的政治,皆由中央所派之傅相主持,而所謂王侯傅相其實就是中央派遣的地方官。
東漢划天下為十二州,每州置刺史一人,其首都所屬之州,設司隸校尉一人。《後漢書·百官志》雲:「外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人,六百石……成帝更為州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42年),復為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屬司隸校尉。」
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僕射一人,秩六百石;尚書六人,秩六百石,分為六曹:三公曹、吏曹、民曹、二千石、南主客曹、北主客曹。
尚書台本質即皇帝的宮廷辦公廳,執掌政務,事權極重,稱之為「政歸台閣」。所謂「台閣」,就是指宮廷辦事處的意思。
五、除九卿外的其他要員

地方官制

屬吏:治禮丞;卒史;行人;翻譯;主客。
供皇帝服御諸令丞屬官:織室令,主織;御府令,主天子衣服;水衡都尉,掌上林苑;上林令,主上林;六廄令,掌天子六廄。
四、尚書台
鄉之下為亭,亭置亭長,主求捕盜賊。尉、游徼、亭長皆習五兵,即弓弩、戟、盾、刀劍、甲鎧。
從表面上看,東漢中央職權似乎是三公、九卿在行使,但實際的權力掌握在尚書台手中,所謂「三公」只不過是傀儡,雖然分管了九卿,但都不能發號施令。《後漢書·仲長統傳·法誡篇》:「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政歸台閣(即尚書台),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三、縣邑道
邊郡有障塞尉,守衛邊塞,以防外敵侵犯。近塞縣皆置尉,百里一人,士史、尉史各二人,巡行邊塞。
5.廷尉
又有令史及御屬二十三人,閣下令史掌管儀仗執事;記室令史掌管上章表報書記;門令史主管府門。其餘令史掌管各曹文書。
屬吏:廷尉丞;廷尉左監;廷尉右監;廷尉左平;廷尉右平;廷尉正。
3.衛尉
https://read.99csw•com衛尉,職掌宮門衛屯兵,是皇帝的衛隊長。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在三公之下。前、后、左、右將軍,位在上卿之下,不常置,東漢中期以後,太后臨朝稱制,外戚執政,常假借兵權以自重。於是,大將軍便成為中央的主要官員了,並與太傅三公合稱為五府。
此外,東漢的九卿,分別隸屬於三公。太常、光祿勛、衛尉三卿,隸太尉所部;太僕、廷尉、大鴻臚三卿,隸司徒所部;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隸司空所部。
縣以下為鄉,大率十里為鄉。鄉置有秩、嗇夫、三老游徼。凡大鄉,由郡任命有秩一人,秩百石。小鄉,由縣任命嗇夫一人。皆主一鄉之事,了解民間善惡,定其徭役先後。了解民間貧富,定其賦稅多少。三老掌教化,凡忠孝節義,足為法式者,皆旌表其門,以倡導從善去惡。游徼掌巡察,禁止奸盜。又有鄉佐,主收賦稅。
亭之下為里,里置里魁,掌一里百家。里之下為什,什有什長,主十家事。什之下有伍,伍有伍長,主五家以相檢察;民有善惡,以告監官。伍之下就是最基層的人民群眾。
掌宗廟事,一般不參加具體的行政事務,是九卿之首。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太常機構主要官吏:太常丞,秩俸千石,銅印黑綬,掌凡祭祀及行禮之事,總署曹事,典諸陵邑;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銅印黑綬,助太常丞;太史令,秩俸六百石,銅印黑綬,掌天時、星曆;太史丞,秩俸四百石,銅印黑綬,輔佐太史令;侍詔,秩俸二百石,分掌星曆,龜卜,請雨事;治歷,主曆法。
東漢立國,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不信任三公,將國家大權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為了處理政務需要,侍從左右的尚書便成為皇帝最好的助手,自此尚書權威日益高漲。
三、九卿
故東漢中央官署與西漢之不同者,主要在於尚書台之設。尚書之官稱創始於秦代,但當時只是少府屬吏,主管傳達詔令,當時皆以文人為之。至西漢武帝,改尚書為中書,以宦官任之。西漢成帝時,再恢復尚書舊名,仍以文人任職。但終西漢一朝,尚書在中央政府中地位不高,只不過是宮廷收發而已。
西漢時,上公有太師、太傅、太保,而東漢則僅有太傅一人。漢光武帝劉秀曾以卓茂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戶,賜几杖車馬。此後,每當新皇帝即位,輒置太傅錄尚書事,總攬朝政。東漢末,董卓曾在長安自尊為太師,位在太傅之上,但死後即除其官稱九九藏書
主要屬吏:衛尉丞,秩俸千石,衛尉卿助手;公車司令,秩俸六百石,掌殿司馬門,夜繳宮中;宮殿掖門司馬,秩俸比千石。
少府機構屬吏:少府丞,秩俸比一千石,輔佐少府卿治事;符節令,秩俸六百石,率符節台,主符節事。
除三公、九卿、尚書台以外,東漢又有各級將軍,也是中央要員,《後漢書·百官志一》雲: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
在縣令、長之下,置縣丞一人;縣尉,大縣二人,小縣一人。丞主文書,典管倉獄,尉主盜賊,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諸曹掾、史,大致如郡掾。皆有主簿、功曹、獄掾,有縣三老,掌教化。
東漢地方官之權力比西漢要大得多,例如司隸校尉,不僅部領三輔、三河、弘農七郡,主察舉非法,而且「無所不糾,唯不察三公」。司隸校尉能出席中央的「廷議」,且座位位在九卿之上,見《後漢書·宣秉傳》雲:「光武特詔御史中丞(宣秉)與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並專席而坐,故京師號曰『三獨坐』。」
西漢時,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東漢沿西漢舊制,也置九卿。九卿之長均加「卿」字,其秩皆中二千石。其所職掌,也與西漢略同,只是機構裁併,屬官精簡,有異於前。
2.光祿勛(曾名郎中令)
屬吏:宗正丞,秩俸比千石;宗正員吏;公主家令;公主丞。
分管諸侯及外事。秦及漢初稱典客,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改名大行,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名大鴻臚。為九卿之一,秩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1.太常(曾名奉常)
督理全國軍事,也兼管民政。分領太常、衛尉、光三卿。
8.大司農
司隸校尉屬吏有從事史十二人;都官從事,主察舉百官犯法;功曹從事,主州部選署官吏及一應事務;別駕從事,凡校尉巡察州部時,則奉引,並錄眾事;簿曹從事,主財谷簿書。如有軍事,則置兵曹從事,掌兵事。此外,每郡國各設郡國從事一人,主督促文書,察舉非法。皆由州自行辟除,通為百石。
屬吏:大司農丞,秩俸千石,掌財政收支的統計財會事;大司農部丞,共有十三人,負責十三州事務;治粟都尉;太倉令。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改司空為御史大夫,職如司空,不領侍御史。其屬吏有長史一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屬四十二人。
太僕掌車馬,天子每出,負責安排前後的禮儀隊伍。秩俸中二千石,https://read•99csw.com銀印青綬。
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國有大事,則與太尉、司徒共商議。分領宗正、少府、司農三卿。
大司農主管全國的賦稅錢財,是漢朝的中央政府財政部。凡國家財政開支,軍國的用度,諸如田租,口賦,鹽鐵專賣,均輸漕運,貨幣管理等都由大司農管理。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4.太僕
3.司空(曾名大司空)
蘭台屬官: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領殿中蘭台,掌圖書秘籍,受公卿奏事,糾舉不法;侍御史,秩俸六百石,分五曹辦事;御史員,秩俸六百石,留台治百官。
2.司徒(曾名大司徒)
郡太守置諸曹掾、史。有功曹史,主選署功勞(即掌任用遷轉與記錄功過);有五官掾署,理功曹及諸曹事;有五部督郵書掾,以監督所屬各縣;有門亭長一人,主府門;有主記室史,主錄事和發出通知。閣下和諸曹各有書佐、幹,主文書。
9.少府
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三十一人,令史及御屬三十一人。
1.太尉(曾名大司馬)
6.大行
東漢官制的基本特點是:1、中央集權加強,朝政大權集中於尚書台,三公九卿成為擺設;2、地方形成州、郡、縣三級制。下面一一說明。
司隸校尉所部之外的十二州,建武十八年(42年)改州牧為刺史。刺史常以每年八月巡察所部郡國,錄囚徒,課殿最。西漢的刺史,本是中央派遣的一種視察官,他們的任務是周行郡國,刺探政情,年終回京復奏,原非固定的行政官吏。但到東漢時,刺史已有一定的治所和自己的衙門,每年遣吏向司徒府彙報。西漢舊制,州牧奏二千石長吏不稱職者,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案驗,然後黜退。東漢光武不任三公,權歸刺史,有所劾奏,便加黜退,刺史權威愈重。其屬吏皆有從事史,假佐,人員與司隸略同,但無都官從事,以功曹從事為治中從事。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又改刺史為州牧。自此以後,刺史就由中央派遣的視察官,一變而為地方行政官。東漢的地方行政,也由郡縣的二級制,一變而為州、郡、縣三級制了。
掌人民事。掌教化,凡孝民孝悌、遜順、謙儉、養生送死之事,則議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若國家有大事,即與太尉、司空共同商議。分領太僕、鴻臚、廷尉三卿。
一、州郡
郡國之下為縣,皇后、公主食邑為邑,在少數民族聚居之地為道(「道」在西漢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