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譯序

譯序

基列統治開始后,對社會結構中政府、宗教、經濟、教育、家庭這五個方面進行了變革。自以為找到拯救人類良方的基列認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以往的日子均屬於畸形年代,在基列當權者的代表人物大主教看來,那只是些「歷史的偶然罷了。我們所做的是使一切回歸自然」。(第34章)他們的所謂「回歸」,就是讓人類退回到上帝初創人世之時,一切照《聖經》說的辦,自欺欺人地認為只要人人信奉無所不能的上帝,一切社會、道德及經濟方面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為了禁止思想和行為的多元化和多樣化,防止動蕩,更好地管理其民眾,基列實行的是極權政治,併為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一切都實行計劃化、統一化、標準化、兵營化。一切都追求整齊劃一。統一的服飾把女人按其功能和角色進行簡單劃分,不僅使女有規定統一的服裝,夫人、馬大、經濟太太、嬤嬤、盪|婦也都有規定服裝,甚至連男性也不例外。眼目、天使軍士兵、衛士、包括大主教,各有各的統一服裝。除規定服裝外,基列還要求使女們一舉一動都謙恭卑微,優雅得體。「通常我們是佝著頭走路,眼睛看著自己的雙手或地上」(第22章),說話永遠是輕聲低語。此外,語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在基列也受到嚴格限制。使女們見面時有固定的寒暄用語,一個須說,「祈神保佑生養」,另一個則應回答「願主開恩賜予」。這個做法既是為了限制她們的語言交流,也是要讓她們時刻牢記自己所承擔的新使命的宗教本質。基列的計劃性還體現在使女們每日吃的食物上。食物的滋味是頂次要的,要緊的是營養。使女們必須嚴格控制食物,遠離煙、酒、咖啡,為懷孕準備一具最理想的母體。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她們每天得接受以最科學、最理性的配方配製的食物,被迫放棄對滋味享受的自由。在基列看來,進食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滋味和品種都無關緊要。「都是營養極好的食物,雖然沒什麼味道。健康食品……是經過專門研究配製的。」(第12章)然而,儘管是科學配方,儘管富含維他命和礦物質,基列的食物在奧芙弗雷德的胃裡卻是人造的,非自然的,「在我的胃裡,食物聚在一塊兒,就像一團被捏得緊巴巴、濕乎乎的硬紙片。」(第12章)妨礙這些食物成為真正有營養東西的正是它的一成不變、老一套和標準化。如批評家指出,了無生氣、充滿壓抑的基列缺少的恰恰是多樣化、快樂、衝動以及隨心所欲。
為此,權威人士發出警告,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照此下去,用不了一個世紀,人類賴以傳宗接代的精|子將會嚴重衰退,人類將難以繁衍後代!
由於《使女》是一本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都十分「後現代」的作品,對讀者是一種挑戰,對譯者則更是一種挑戰。用譯者一位加拿大朋友的話說,不管是誰,不管是用哪國文字來譯這本書,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要求譯者本著格外認真負責的態度,付出比翻譯一般文學作品更多的勞動。正如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曾經指出的,「事實上,一個語篇在語言、文化和題材上難度越大,在開始翻譯之前要作的準備工作就越多」。和譯者以往的翻譯經驗不同,這本書的整個翻譯過程就像是一個課題研究過程。陌生的宗教背景,眾多未標明出處的《聖經》原話、歷史掌故、文學典故和內涵豐富的比喻,各種學科知識和德文、法文、拉丁文穿插其間,大量當今美國社會生活、文化現象和事物以及作者創造的新詞等等,凡此種種,惟有靠閱讀查考有關書籍、資料,虛心請教,仔細揣摩上下文逐一解決。在本書翻譯過程中,譯者一九九二年首次訪加結識的加拿大老朋友,原布洛克大學英語繫系主任肯尼斯·M.瑪凱(Kenneth M. McKay)教授給予了巨大幫助,在此謹表示真摯感謝。另外還要感謝國際加拿大研究會的琳達·瓊絲(Linda M. Jones)女士,她在得知譯者正在翻譯這部加拿大著名作家創作的當代名著時,通過加拿大駐華大使館,熱心提供了有關參考書籍,並幫助譯者與作者阿特伍德取得聯繫,使書中一些關鍵性問題得到阿特伍德本人的權威性解答。

2

基列社會的實質是逃避。這在麗迪亞嬤嬤說的話里得到了最好的體現:「自由有兩種,一種是隨心所欲,另一種是無憂無慮。在無政府的動亂時代,人們隨心所欲、任意妄為。如今你們則得以免受危險,再不用擔驚受怕。可別小看這種自由。」(第5章)在她看來,「從前那個社會毀就毀在有太多選擇」。(第5章)面對當今這個充滿暴力、罪惡、女性沒有安全感的危險社會,基列給予的是逃離,但它卻同時抹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自主權及個人選擇權。對此,書中自助洗衣房的比喻耐人尋味:
在教育方面,基列採取的是愚民政策。學校關閉,禁止女性讀書寫字,剝奪她們的受教育權利。在女性受「保護」的表象後面,是對遵守教規的嚴厲苛求、女性失去行動自由和對男性權威的絕對服從。
1.特殊的時間敘述方式,時空顛倒。整篇小說是發生在一個前推時間之先的倒敘,只是這前推時間被放在了小說末尾部分,小說一開始便是宛若現實的倒敘,由於沒有時間上的交代,讀者幾乎感覺不到故事中發生的事與其所處的現實在時間上的距離。而在倒敘中作者又一反按照事實發生的先後順序進行敘述的傳統手法,物理時間的先後順序被人物的心理時間順序取代,時空顛倒,大量使用現在時態,使故事更增加了即時感,彷彿講述者就在我們對面聲淚俱下,侃侃而談。整個故事完全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九*九*藏*書已成往事的未來當作現實,又在這現實與回憶、當今與過去做了時間和空間上的交叉,從而突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增加了該未來小說的真實感和可企及性。

5

有關資料表明,隨著全球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人類的精|子數量正在悄然下降。化學污染、放射線、電磁波、雜訊等外界環境的惡化對人類的精|子猶如兇猛的殺手,各種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有害因素,以及性病泛濫、吸毒吸煙成癮等,正在悄然危害著人種延續。污染的世界,必將導致生殖異常現象。近半個世紀以來,人種賴以傳遞的精|子出現了極度滑坡,向人類亮出了紅燈。據專家統計,在過去的五十年間,男性精|子幾乎減少了一半,並且每年還在以2.1%的速度減少。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男性平均每毫升精|液含精|子一點三億個,以後減少到六千六百萬個。一九六〇年,每毫升精|液中精|子少於兩千萬個的男性佔5%。七十至八十年代,精|子數少於兩千萬個的男性逐漸增多。到了九十年代,世界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這個比率從六十年代的5%猛增到15%。要使卵子順利受精,兩千萬個精|子是遠遠不夠的。與此同時,人類精|子的質量也在悄然衰退。畸形、劣質精|子的比例在增多,其活力、穿透力、致孕率在下降,以致男性不育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有時,我一想到自己,一想到自己的身體,眼前便自然會出現骨骼架:……裏面充滿有害物、變異的蛋白質、像玻璃一樣粗糙的劣質晶體。女人們服用各種各樣的藥片、藥丸,男人們給樹木噴殺蟲劑,牛再去吃草,所有那些經過添色加彩的糞便統統流入江河。更不用提在接連不斷的地震期間,沿聖安德列亞斯斷層一帶的核電廠爆炸事件……此外還有梅毒的突變類型,任何一種菌體都對它無可奈何。(第19章)

1

拉結說:「有我的使女辟拉在這裏,你可以與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因她也得孩子。」
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給人類這個物種的前途和未來籠罩上層層極難排遣的陰影。
那時女人不受保護。
關於在壕溝里或林子里或廢棄的出租屋內的冰箱里發現屍體的報道——多數是女的,偶爾也有男的,最可怕的是有時還有孩子——他們穿著衣服或一|絲|不|掛,有的遭人強|奸有的沒有,但無一例外都死於非命。總有一些地方人們不願涉足,每天得小心翼翼,仔細鎖緊門窗,拉上窗帘,不敢熄燈,以防萬一。(第35章)
《使女》雖然是未來小說,其主題卻是現實和多樣的。它描寫了專制政權對人的迫害和對人性的扼殺,同時也觸及到現代社會共同關注的其他問題:如社會環境問題和污染問題等。除了主題的現實性和多樣化,《使女》在寫作手法上也十分新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二〇一七年夏修訂
二〇〇〇年夏于榕城
4.重複手法的運用。重複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其作用在於能夠強有力地表現情感。書中這一手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篇名上。除「史料」部分外,全書四十六章共分為十五篇。而其中以「夜」為題的竟高達七篇!重複使用「夜」為題,使讀者對一個心靈被她屋裡的四面牆壁,被大主教家的深宅大院,被將她一頭秀髮和臉龐嚴嚴遮住的頭巾牢牢禁錮,飽受重創、苦不堪言的女主人公在基列國所經歷的黑暗日子印象異常深刻。
掌握了高科技的現代人,對上蒼恩賜人類的資源肆意破壞。放眼天下,哪條江河川流沒被污染,哪座城邑市鎮還敢稱凈土?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中布滿化學物質、輻射和放射物體,河水裡充斥著有毒成分,昔日美味的魚群正在被嚴重污染的江河裡逐漸消失,濫捕濫抓的結果是魚種滅絕。長此以往,遭受無妄之災的當不僅是動物,人類自身也將成為瀕危物種。
在這個世界中,男人也同樣是受害者。一些男人比女人處於更為不利的地位。儘管有些男人特權在握,如當權的大主教、充當秘密警察角色的「眼目」等,但大多數男人行為受到嚴格限制,在性的問題上更是嚴厲苛刻:不準接觸色情物品,不許有婚外性行為,實行包辦婚姻,不許手|淫,不許搞同性戀,要立下戰功才有望得到婚姻,否則不得成婚。
在經濟方面,基列實行的變革是剝奪女性的工作權利和個人財產,使女性在經濟上失去獨立性,徹底依賴男性。除此之外,我們並未看到基列在改善經濟方面有什麼上佳舉措,相反,我們看到的是經濟的嚴重衰退,百業不興,娛樂業、教育業、律師業統統不復存在,食物匱乏,市場蕭條。
有那麼一陣子,即便我們都知道她正在受罪,還是忍不住對她嗤之以鼻。
《使女》是一部未來小說。未來小說在西方批評界也被稱為思辨意味頗濃的「懸測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它描寫的是未來之事,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未來小說儘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豐富文化內容。它講述已成歷史的未來,從而使它具有可企及性。這部小說描寫的最遠時間距小說寫作時間二百多年,以幾名歷史學家的發現,讓一位在基列不幸淪為「使女」、後來僥倖逃出的女性,通過錄在磁帶里的聲音,向讀者講述發生在那個時間之前的故事,即主人公在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親身經歷,其間夾雜著大量主人公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生活的回憶與反思。正如所有的未來小說一樣,它的敘述時間立足於某個未來時刻,講述在那個時刻已成往事的未來。它屬於未來,但故事離我們卻並非遙不可及。而可企及性,正是未來小說的著眼點——按照當今社會的現狀,發展下去,就會如何如何。這個發展的趨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若是正面的發展,即成為所謂的烏托邦——理想中最美好的社會;而若是照負面因素髮展下去,未來世界就可能落到反面烏托邦的境地——成為假想中政治、經濟情況一團烏黑的地方。對《使女》進行全面的審視,我們發現,這部小說不能用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劃分來定義,說它是烏托邦小說或反烏托邦小說。這部未來小說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反映,包含的內容要複雜得多。眾所周知,阿特伍德一貫注重表現文學和文學產生的社會、政治及文化環境。她曾經就《使女》一書說過這樣一句話:「切記,在這本書中我使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阿特伍德筆下的基列國絕非空穴來風。這裏,我們不妨對假想國基列產生的文化、社會及生態環境背景作一分析。read•99csw.com
2.生態環境
基列實際上是一個無比虛偽的社會。色情商場雖然取消了,但在地下夜總會「盪|婦俱樂部」里,女性照樣是男性消遣的玩物;當權者號召人們不求物質奢華,只求精神充實的時候,黑市照樣猖獗,夫人們照樣過著舒適豪華的物質生活,作為當權者走狗的眼目們照樣花天酒地;天使軍士兵恪盡職守並非單純出於對上帝的信仰,更多的是為了名正言順地得到一個女人。嬤嬤們教導使女的是克制、禁慾,自己卻乾著偷雞摸狗的齷齪勾當;大主教夫人搖唇鼓舌、大肆宣揚女性應恪守婦道、安於家中,自己卻不甘寂寞、四處遊說,最終被迫無奈呆在家裡時,卻發現自己與其信以為真的東西格格不入而氣急敗壞。
愛哭包。愛哭包。愛哭包。
一、基列的宗教文化背景
6.詞彙創新。在詞彙應用上作者大胆創新。由於這是一本未來小說,而未來必定是電腦應用普及的時代。為此,作者利用縮合法將讀者熟悉的詞進行拼綴,創造出不少這方面的新詞。如compucard=(computer+card電子信用卡);compuchek=(compu-ter+check電腦查驗器);Compucount=(computer+account電子賬戶);Computalk=(computer+talk電腦對講機)等。其他方面的新詞還有如Econowives=(Economical+wives經濟太太);Libertheos=(liberty+theology宗教信仰自由主義戰士);pornomarts=(pornographic+marts色情商場)等。所有這些都給這部小說增加了語言上的鮮活性和新鮮感。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曾經說過,她「試圖將文字組合在一起做一些它們分開時所做不到的事情,即盡量擴大語言的表現力」。以上所有這些藝術技巧的綜合應用,加上細緻入微的觀察、生動準確的比喻、機智幽默的語言、大胆的想象力以及哲人般的遠見卓識和深刻思考,使得這部小說在思想性、藝術性和可讀性上都堪稱一流。
翻譯本書期間,正逢世紀之交,舉世喜迎新千年。但在那萬眾歡騰的喜慶氣氛之下,卻也隱藏著深深的憂慮:新千年帶給人們的是福,是禍,是憂,是喜?二十世紀已盡,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紀?
首先,縱觀二十世紀末的美國社會,暴力和犯罪無所不在,充滿了不安定因素,人人自危,女性更是如此。正如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所描寫的:
3.製造懸念。懸念的運用也是這部小說的魅力所在。許多人物、事件剛出現時,作者都有意不予清楚交代,而是設下懸念,讓讀者在欲知結果的好奇心中通過閱讀去逐漸發現答案。如在主人公房間柜子里那行神秘的拉丁文是在第9章出現的,但一直到第29章答案才水落石出。男主人公之一尼克的身份從一開始就撲朔迷離,好壞難辨,一直到故事末尾的最後一刻才「真人畢現」。至於書中許多意義含糊、模稜兩可的細節以及整個故事的背景更是到了結尾「史料」部分才令人恍然大悟,豁然開朗。這一切使閱讀本身極具挑戰,也增添了閱讀的樂趣。
1.社會環境
「基列」(Gilead)之名源於《聖經》。它既是《聖經》中以色列英雄基甸(Gideon)與米甸人(Midianites)交戰之地,也是公元前九世紀以色列先知以利亞(Elijah)的故鄉。小說中基列國的當權者是一批信奉宗教激進主義(fundamentalism)的基督教新派分子,又被稱作「基督教新右派」或「宗教新右派」。他們借用中世紀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元首的稱號,以「大主教」自居。我們知道,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傳統文化的核心,以基督教為代表的宗教的「救世」作用在西方文化中可謂根深蒂固。從基督教的經典《聖經》中我們得知,自古以來人們便篤信耶和華上帝是統治世上萬族萬邦的惟一真神。基列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主張簡化宗教禮儀,提倡勤儉清潔、苦行禁慾生活的清教徒(基督教新教徒的一派)時代,那時人們「希望他們的社會成為一個神權烏托邦,山頂上的一座城市,成為天下萬邦的榜樣和光輝典範。」宗教激進主義起源於十九世紀美國的「千禧年」運動。十九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美國曾出現「基督再世」的熱潮,信奉者相信通過革命可創造理想社會,認為在世界末日到來之際基督將復活併為王一千年,從此世界會有一個和平的千年,即所謂「千禧」。「千禧年」運動是一些新教領袖針對當時社會動亂而發起產生的,旨在捍衛《聖經》的權威性和絕對正確的啟迪性。二十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期,「千禧」主義者震驚于自由主義神學的泛濫,並對整個社會的頹敗墮落深感不安,於是更名為「宗教激進主義」運動。宗教激進主義者相信基督由聖母降生,相信最後審判日耶穌將復活及贖罪說,相信基督無所不能,具有創造奇迹的神力,所有這些都被認為是基督教徒信仰中不可缺少的。他們認為基督教最最根本基要的是將《聖經》里的話句句視為絕對正確的真理,相信《聖經》中所記述的一切字字出於上帝之口,主張從字面解讀《聖經》,反對美國宗教和塵世生活中出現的現代主義傾向,號召人們恪守傳統觀念,驅除現代主義及所有相關的「惡魔」(尤其是進化論學說,因為達爾文的生命進化說與宗教激進主義信奉的上帝造人說格格不入、水火不容)。他們關閉大學,開辦《聖經》神學院和宗教激進主義神學院。二十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宗教激進主義又發展成為現代宗教激進主義,他們反對合法墮胎,反對同性戀權利法以及婦女平等權利法案。雖然宗教激進主義信徒並非絕對禁欲主義者,但大多數人煙酒不沾,也極少參加跳舞、看電影、看戲等娛樂活動。在大多數《聖經》神學院和宗教激進主義神學院里,這些活動受到嚴厲禁止。二十世紀後期,這個運動有了進一步發展,成立了許多相應的教會團體、教育機構以及相關的興趣組織。read.99csw.com
基列的初衷似乎無可非議,「我們以為可以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第22章)小說中宗教激進主義信徒中極端分子的最初願望是要力挽狂瀾,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生活。但對完美的盲目追求和走向極端往往造成事與願違,導致極權、暴政,良好的初衷最終以黑暗統治結束。小說中的基列共和國不是以科學理性的態度拯救人類,而是用反自然、反科學的手段,利用宗教來實行極權統治,甚至不惜以扼殺人性來「挽救」人類,企圖以此來力挽狂瀾,救人類于危難。這樣做到頭來,只有把人類推向更為可怕的境地。二十世紀末的社會、環境問題固然可怕,但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矯枉過正、扼殺人性更為可怕。這是基列共和國的悲劇,也是人類的悲劇。
這樣一個極端社會,能將人類引向何方?能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福祉?實際上,就連作為當權者代表人物的大主教本人也對此將信將疑。身為基列的統治者之一,他自己卻處處違規逾矩,表現出嚴重的「自由主義傾向」。他與使女奧芙弗雷德私下幽會,在奧芙弗雷德面前賣弄做作,私自藏有大量「異端」畫刊和文學讀物,甚至為了取悅奧芙弗雷德,竟讓奧芙弗雷德喬裝打扮,偷偷帶她參加地下夜總會「盪|婦俱樂部」等等。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們看到,「在這扇不同尋常的房門後面,所有的忌諱禁令都失去效力。」(第25章)它一方面表現出大主教的虛偽,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作為人的自然本性的流露,以及當權者中一些人面對使女們悲慘的生活現狀出於維護該政權的需要所作出的「懷柔」努力。連他也覺得授精儀式「太冷冰冰沒有人情味」(第26章)而因此受到良心譴責。我們看到,門裡面的大主教表現得溫情脈脈,瀟洒倜儻,百般遷就,人情味十足,像個體貼慈愛的情人加父輩。「他希望向我證明什麼,希望送我禮物,希望為我服務,希望喚起我的柔情。」(第32章)他儘力營造關愛氣氛,把事情弄得似是而非。其目的是為了希望使女們「能夠忍受目前的生活」。(第29章)只要使女們覺得她們的生活尚可忍受,便足以證明他們所做的一切合情合理、無可厚非。雖然大主教嘴上喜歡用冠冕堂皇的理由遮遮掩掩,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基列政權的空虛和當權者自己的底氣不足。
我們是有意為之,這就更其惡劣。
我過去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好人。可那會兒我不是。(第13章)
2.直接引用《聖經》原文。由於小說題材與西方宗教文化傳統的緊密聯繫,作者在小說中不僅針對人物的特點,使用了大量出自《聖經》里的人名,還大胆引用了許多《聖經》原文,將這一西方宗教與文學的經典著作與虛構的故事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生動地再現了宗教激進主義極端分子的狂熱信仰及其所作所為,同時也使熟悉這一文化傳統的讀者看到,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一旦被專制政權堂而皇之地加以利用,將會多麼可怕!
——《聖經·舊約·創世記》,第30章第1—3節
我還記得那些從不用講,但個個女人都心知肚明的規矩:不要給陌生人開門,哪怕他自稱是警察。讓他把身份證從門縫下塞進來。不要在路當中停車幫助佯裝遇上了麻煩的開車人。別把上鎖的車門打開,只管朝前開。要是聽到有人朝你吹口哨,隨他去,不要理他。夜裡不要獨自一人上自助洗衣房。(第5章)

3

4

陳小慰
拉結見自己不給雅各生子,就嫉妒她姐姐,對雅各說:「你給我孩子,不然我就死了。」
整個社會世風日下,色情物品泛濫,兩性關係輕率隨便。金錢成了衡量人價值的惟一標準。「不喜歡就換一個,我們互相這麼說,對自己也這麼說。於是我們換掉那個男人,再找一個。我們相信,新的總是勝過舊的。」(第35章)男女可以互相試婚,隨便得很,就像衣服,不合適的盡可一扔了之。與此同時,兩性關係也陷於十分緊張的境地,男人不尊重女人,對女人充滿敵意,在許多九*九*藏*書男人的心目中,女人只是「盪|婦」而已。他們對女人失去感覺,甚至對婚姻也興味索然。而女權運動的興起則使一些女人同樣瞧不起男人。在她們眼中,男人根本算不上什麼,「除了十秒鐘製造嬰兒半成品的那一點點價值外,男人什麼用也沒有。男人不過是女人用來製造別的女人所使用的法子罷了。」(第20章)她們「剛硬勇猛,鬥氣十足……無畏、從容、自信。她們揮動手臂的樣子,彷彿要擁有宇宙。她們雙腳叉開,穩噹噹地立足於大地。」(第25章)小說中主人公的母親和好友莫伊拉就是代表。許多女人因為得不到作為母親所應得的尊重,索性連孩子也不生了,以此來保護自己。緊張的兩性關係造成社會失衡。
雅各向拉結生氣,說:「叫你不生育的是神,我豈能代替他作主呢?」
在這個世界中,女性的地位發生了質的改變。她們不再以七八十年代以來在西方盛行的女性主義者傲視群雄、充滿雄心壯志的女強人形象出現,一變而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她們被剝奪了財產和工作,生活天地從社會退居到家中,即便是基列地位最優越的大主教「夫人們」也概莫能外。女性被分門別類:夫人、嬤嬤、使女、馬大(女僕)、經濟太太、盪|婦,能夠發揮的作用除了採購、燒煮、洗刷、生育、管家,管理使女和提供性|服|務外別無其他。還有一類是年老色衰、不能生育或越規逾矩的所謂「壞女人」,她們被發配到與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一般可怖的「隔離營」,生活在核泄漏和核廢料之中。而小說中的「使女」更是一群身份曖昧的女人,她們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的真名實姓,所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均被抹去,代之以由英文中表示所屬關係的介詞Of加上她們為之服務的大主教的姓構成[如主人公奧芙弗雷德(Offred),意為「弗雷德的」],使她們成了大主教們不折不扣的附屬品。使女們以清心寡欲的修女形象出現,專門訓練來為上層人物繁衍子嗣。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她們和修女一樣,「在床上可做的事除了入睡或者失眠,別無其他。」(第2章)。她們也穿修女服,但其服裝標記不是普通修女肅穆素凈的黑色或白色,而是鮮血一般、象徵性與生育的紅色,「一個毫無特徵、難以描述的紅衣女人。」(第2章)她們是「國有資源」,其職責是成為國家的精|子容器和嬰兒製造機器:「我們的用途就是生育,除此之外,別無他用。我們不是嬪妃,不是藝妓,也不是高級妓|女……充其量我們只是長著兩條腿的子宮:聖潔的容器,能行走的聖餐杯。」(第23章)她們是沒有自我的一群:「(家庭相冊里)全是孩子的照片,但不會有使女。從未來史觀的角度出發,扮演這種角色的我們是見不著的。」(第35章)
在基列社會裡,家庭的生育功能幾乎已不復存在,而是靠允許不斷更換的扮演《聖經》中「使女」角色的外來人完成。雖然使女必不可少,表面上也像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但實際上,她從來不是以一個「人」的價值而存在,而僅僅是一個生育機器。她生活在家庭結構的邊緣,可以隨意更換、遺棄。早在二十世紀末,大量的不育人數已使生育服務應運而生。如「人工授精」、「生育診所」以及使用雇來專事生育的「代孕母親」等。在小說中我們看到,未來的基列以違反教規為由廢除了頭兩個方法,但第三個方法因為在《聖經》中有先例可循而被法定下來並加以實行。然而,這一做法被基列「遵循效法」到了何其荒唐的地步!從每個月例行的「授精儀式」中,我們看到大主教和使女的關係不僅不能有絲毫性的文化色彩「愛」,就連性的自然屬性「欲」也不許存在,性只剩下一個實用目的:生殖。基列的荒唐在於它否認「人」是社會結構中不可侵犯的基本單位。它看重的是某種小於人體的東西,特別是女性身體,各部分被仔細地切分開來,互不關聯。對基列統治者實現他們的目標而言,女性的手腳無關緊要,至關重要的惟有子宮。拿女主人公奧芙弗雷德為例,她的可取之處只剩下那個梨子形狀的器官,所有人的活動都圍繞它來進行,馬大、醫生、夫人以及她所服務的大主教。然而,儘管所有這些活動同步進行,卻缺少生命間的互動。在這裏看不到親情,人與人之間充滿敵意。雖然基列宣傳的是天下女人皆如姐妹,所謂「女人們為了共同的目標團結一心!在生活的道路上攜手並進;在日常瑣事中各行其責,相互幫助」。雖然麗迪亞嬤嬤常常鼓動:「我們追求的是女人與女人之間親密無間、相濡以沫的精神。女人們必須團結一致,同心協力。」(第34章)但在高壓禁錮中,人性變得尖刻、醜陋。如在感化中心眾人對珍妮的態度:
這段出自《聖經》里的文字,記載的是遠古時代,地球混沌初開、上帝創造人類初期時發生的故事。誰能想到,在人類進化到未來二十一世紀初葉時,它竟成了美國生活中的現實。怪誕乎?荒唐乎?但那卻是發生在加拿大著名小說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筆下《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以下簡稱《使女》)中基列共和國的真實情形。在這部以美國馬薩諸塞州為背景的小說中,作者以超凡的想象力,描繪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未來世界,向人們揭示了一個毫無公理、殘忍野蠻的專制政權的黑暗統治。在這個世界里,一方面是一個在宗教極權主義分子眼中無比美好的理想國度,另一方面,卻是在這種政權下廣大女性群體(也包括男性)所遭受的悲慘命運,尤其是以主人公為代表的,充當政教大權在握的上層當權人物「大主教」們生育機器的「使女」們夢魘般的經歷。那裡的社會構造,與我們的現實社會迥異卻似乎並不陌生。在故事中,現有美國政府被國內宗教激進主義信徒中的極端分子取而代之,成立了神權統治的基列共和國。在這個國度里,當權者對《聖經》頂禮膜拜,進行純字面的解讀,亦步亦趨地效法模仿《聖經》里的生活方式,甚至到荒唐可笑的地步。他們篤信所奉行的這一切足以抵抗人類面臨的所有威脅:包括社會動亂、道德墮落、低生育率、環境污染與核廢料的威脅,認為只要信奉上九_九_藏_書帝,一心順從,便可以沒有煩惱、不用思想。相信一切問題自有上帝安排,只要按上帝說的辦,生活將變得輕鬆簡單。他們生活在非此即彼的二元論世界里:非好即壞,非明即暗,非真即假。沒有中間地帶,不存在非此非彼。
正如有人所言,世紀之交,人類被很多東西深深困擾。不過如果所有的缺陷都消失了,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無比乏味,世界因其不完美才令我們常懷希望,這是我們生活的動力。正視人類面對的困境,用科學理性、積極樂觀的方式加以解決,這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我晚上從不跑步,白天也只在行人較多的路上跑。
小說中的基列共和國企圖通過宗教的力量,回到上帝創世之初,用宗教力量束縛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把已然面目全非的地球拉回原性態、原生態,用滅絕人性的手段挽救人類。他們的努力能夠起人類沉痾于霍然,挽地球生態于艱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不妨來看看基列的做法。
二、基列產生的社會及生態環境背景
除了社會環境,生態環境和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一方面是科學的發展和進步,另一方面卻是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隨著一九七八年美國科學家在南極上空發現臭氧層空洞,這個問題已變成日益嚴峻的現實。從有關資料中我們得知,臭氧層能吸收對地球生物有害的那部分太陽紫外線,是地球一切生命的保護傘。沒有它,地球一切生物都會遭受滅頂之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一九九九年調查表明:進入一九九九年,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較以往擴展近一倍,已達兩千一百萬平方公里,比兩個中國的面積還要大。人類頭上的天空,已是千瘡百孔,臭氧空洞的總面積,已超過四個中國的總和。冰箱、空調、髮膠、摩絲、清洗劑等破壞臭氧層的物質每年多達數百萬噸。
面對社會動蕩、道德水準下降、生態環境惡化的困境,人類極力尋找出路,但出路在哪裡,如何找到一條人類通向未來的生命通道?
三、人類面臨的困境
這一切,會是我們的未來嗎?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小說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她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不斷發表作品,至今共出版了十六部長篇小說、十七部詩集以及多部短篇小說集和文學評論集。她的作品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在二十五個國家出版,不僅在加拿大,而且在美國、歐洲及澳大利亞都享有盛譽。《使女》是作者於一九八五年完成的作品。該小說是作者繼一九六六年以詩集《圓圈遊戲》(The Circle Game, 1965)第一次獲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后,於二十年後的一九八六年再次贏得總督文學獎。同時,該小說在英國獲布克獎(Booker Prize)提名,並獲阿瑟·C.克拉克最佳科幻小說獎。在美國,該書獲得洛杉磯時報最佳小說獎,並與加拿大另一著名作家艾麗斯·門羅的短篇小說集《愛的進程》一道被《紐約時報》書評專欄評為一九八五年年度最佳小說。該書自八十年代出版后,讀者如潮,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大獲成功。當時甚至有報紙打出「趁被禁前先睹為快」的標題為該書大作宣傳。時至今日,該書的魅力仍經久不衰,成為國際評論界研究的熱點和歐美許多國家高校英語文學課的必選教材。究其原因,是因為書中描寫的一切是如此聳人聽聞,同時又充滿震撼人心的真情實感。它看似荒誕不經,卻展現了一個不無真實的未來景象。尤其在二〇〇〇年已經到來之際,在環保問題日益嚴峻、邪教勢力十分猖獗的今天,眼看作者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對未來世界的一些描述不幸正在成為周圍嚴峻的現實,我們在不斷受到震撼的同時,不禁要被作者的高瞻遠矚、先知灼見以及敏銳的洞察力所折服。讀這本小說,我們彷彿在聆聽一位哲人的預言和警告,促使我們保持高度警覺,避免使人類誤入歧途。這個虛構的故事反映的既是美國宗教激進主義極端分子所隱含的危險,同時也是世界各國宗教狂熱分子所隱含的危險,它雖然諷刺的是美國的現實,卻足以為整個人類敲響警鐘。
我想著自助洗衣房。想著我走去時穿的衣服:短褲,牛仔褲,運動褲。想著我放進去的東西:自己的衣服,自己的肥皂,自己的錢,我自己賺來的錢。想著自己曾經是駕馭這些東西的主人。(第5章)
5.跨學科特點。小說的跨學科特點十分突出。涉及的面有醫學、文學、美術、歷史、經濟、電子、生物、人類學、遺傳學、心理學、音響學、網路學等。表現出作者廣博的知識面,也使所探討的主題更有深度。
在這個世界中,沒有笑聲,沒有生氣。「這些草坪乾淨整潔,房子外觀氣派典雅,整修一新;看起來就像以往印在雜誌上有關家居裝修的精美插圖。這裏同樣人跡罕見,同樣是一片沉睡不醒的景象。整條街活像個博物館,又好比建來向人們展示昔日生活方式的城市模型中的一條街道。這裏和那些插圖、博物館或城市模型一樣,也不見孩子的蹤影。」(第5章)整個社會講究的是一板一眼,有條不紊。生活嚴謹刻板,毫無歡樂可言。各種恐怖、怪誕之事林林總總,不一而足。與「克格勃」如出一轍的眼目們,幽靈般無處不在,誰敢與當權者作對,必將受到他們的嚴厲鎮壓。他們與其乘坐的黑色篷車一道,成為基列國高壓專制的象徵。學校本是用來傳播知識的場所,卻被基列政權用來作為向女性灌輸愚昧思想的感化中心,那裡禁止讀書寫字,每天不絕於耳的只有《聖經》語錄和充當統治階級工具的嬤嬤們喋喋不休的老生常談。她們不遺餘力地對選到感化中心的女性開頑啟蒙,施以教化,企圖令她們忘卻自我,皈依教門,心甘情願地成為荒唐政權中達官貴人的生育機器。而象徵知識、希望的大學校園,則成了違背清規戒律者恐怖的刑場,學校的圍牆也成了死者示眾的地方。
非正常嬰兒的概率是四比一……這些有毒物質悄悄侵入女人們的身體,在她們的脂肪細胞層里安營紮寨。天知道,恐怕從裡到外都被污染了,骯髒得就像進了油的河灘,不管是濱鳥還是未出生的嬰孩,都必死無疑。說不定連兀鷹吃了她們的屍體都會因此斃命。(第1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