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輯 談教育和文化 居住文化的哲學解讀

第二輯 談教育和文化

居住文化的哲學解讀

我認為這一點特別重要,就是要記住,人永遠是自然之子,親近自然是人的最根本的精神需要。無論我們的建築技術多麼發達,居住產業多麼興旺,我們一定不能把自己和自然隔絕開來。在自然規定的範圍內,我們可以製作,可以創造,可以施展聰明才智,但自然的規定不可違背,人不可背離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這是第一個方面。
記者:你認為你的書也分三六九檔嗎?你還有一些書是他們看不懂的嗎?
記者:你是寧願關注思想本身還是關注怎麼去做思想家?
周國平:一個人老老實實寫自己的東西,讀者群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你去定位定出來的。我後來才知道有一批讀者很喜歡我的東西,而且比較穩定,這是我寫作后才知道的。這不是你去製造出來的喜愛,是自然形成的,這就很好。我會繼續這樣做,不要去定位讀者,這樣反而能保持一批讀者。如果我去迎合讀者,等於把好讀者推開了,他們不喜歡這樣的作家。
好了,我就講到這裏。
這是道家個人主義的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在人生哲學方面,道家主張超脫功利,追求個人的精神自由。比如老子說:知足者富;恬淡為上;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他主張過一種自足、恬淡的生活,要超脫,不要跟世界爭什麼。《淮南王書》中記錄了楊朱的一句話: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這句話對道家的人生哲學做了精闢的概括,就是主張保持真性情,不要被物質方面的追求所損害。莊子這方面的言論就更多了,他倡導一種「與造物者游」、「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就是要讓自己有一個無比廣闊的精神世界,心中有整個宇宙,從而超脫于這個世俗社會。按照我的體會,這實際上是一種審美境界。莊子並不贊成拒斥、逃避現實社會,他明確表示反對「非世」、「避世」的隱士,而主張「不刻意而高」、「無江海而閑」。所以,這種境界既不是完全出世,也不是完全入世,而是以出世的心態入世。到了道教那裡,審美的境界變成了一種現實的東西,煉丹求仙,真的要讓自己變成神仙,長生不老,道家的思想就被歪曲了,走樣了。
人和大自然的聯繫不光是和土地的聯繫,還有天空,天空是更大範圍的大自然,對於人類來說,尤其對於人類的精神發展來說,與天空的聯繫也是非常重要的。居住在一個永遠看不到天空的環境里,人的精神會受到壓抑,會趨於平庸和瑣細。哲學開始於仰望蒼穹,因為對頭上的星空感到驚奇,想弄清楚無限的宇宙到底是什麼東西,開始了人類的哲學思考,也開始了人類的科學探索。人的精神生活有兩種最重要的方式,一個是哲學,科學也可以算在哲學中,它是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另一個是宗教,或者說信仰。在一定的意義上,這兩樣東西都是由看天空產生的。看天空會引發兩種感情,一個是驚奇,導致你去探索、思考,這就有了科學、哲學;另一個是敬畏,原來宇宙這麼偉大,人類如此渺小,這就產生了信仰、宗教。我們說人是萬物之靈,靈就靈在人有科學和宗教,或者說理性和超越性,而它們的源頭就在這裏。始終在封閉的結構里生活,沒有機會看天空,人的精神慾望和精神能力都會萎縮。也許個別人能夠突破這個限制,但是從整個群體來說,從整個人類來說,這種狀態是一種悲哀。為什麼現在的哲學比古時候的哲學差多了,現在能出蘇格拉底、老子這樣的人嗎?出不了。我覺得與居住環境有很大關係,古希臘哲學家是在天空下思考的,老子一派哲人是在山林中思考的,我們卻關在屋子裡,坐在電腦前,能比嗎?

一、居住文化的概念

對於這一點,我自己很有體會。我從小是在大城市裡長大的,在上海,像我的祖母、祖父、外祖母,他們都在上海郊區,我記得小時候最快樂的日子是去鄉下,去他們那裡。現在那裡都變成城市了,那個時候是鄉村,村裡有一條小河,有農田,有樹和草,田野里有蟋蟀和各種昆蟲,河裡有魚和螃蟹。為什麼在那裡感到特別快樂呢?因為你感到自己是大自然的一員,你是屬於大自然的。我稱之為大自然的生命共同體,你和這個生命共同體有血肉的聯繫,你有很多親戚,植物、動物都是你的親戚,你感到你的生命很充實。相反,我感到城市裡的生活很單薄,我就說城市裡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現在情況更嚴重了,土地被大肆鯨吞,田野已成稀有之物,使得我們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沒有了童年。他們始終在封閉的環境里生活,和土地是隔離的。
所以,高級的精神文化,哲學,宗教,其實和居住文化有密切的關係。一方面你可以說,居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整體精神文化傳統的體現和產物,但是,另一方面,我要說,在一定意義上,居住決定了世界觀。你看那些高原民族,比如說藏族,他們是很有信仰的,很虔誠的,他們生活在高原,天天看的就是無際的藍天、白雲、雪山,他們很自然就對大自然產生了敬畏之情,他們認為雪山是神聖的,是神居住的地方。如果你長期居住在這種地方,你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這種感情,但是這種感情在大都市裡是產生不出來的,大都市裡只能產生世俗化的世界觀,注重那些能夠給你帶來物質快樂的東西,這跟大城市的居住環境有密切關係。
答:我不反對相信某種宗教,據我看,總的來說,有宗教信仰的人一般精神上比較安寧,而且道德上比較好。宗教的作用多半是好的,對社會、對個人都有一個凈化作用。但是信宗教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比如說你加入教會就算信了,不是這麼回事,有的人就是信不了。我認為,信仰是每個人自己的事,形式不重要,信不信某種宗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不能僅僅生活在外部世界里。現在社會競爭很激烈,這當然是一個不利條件,但是人終歸是有精神上的需求的,如果得不到滿足,或者會感到痛苦,或者會感到空虛,都不好受。所以,我的建議是不要把全部時間都用來競爭,要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做滿足精神需要的事情,比如讀書、發獃、寫日記等等。至於精神追求向哪個方向發展,我回答不出來,我想不會有一個大家統一的方向,即使對於每個人自己來說,也未必有一個固定的不變的方向。在精神追求的問題上,我相信過程比目的重要,耕耘比收穫重要,耕耘本身就已經是收穫。
記者:你從來都不定義自己嗎?
記者:你會主動把你的書拉出一個差距嗎?
但是,我比較願意到深圳來作講座。(掌聲)為什麼呢?我來過幾次,包括讀書月活動、團中央和深圳團委舉辦的青年文化節活動,我還在何香凝美術館講過尼采美學,這些講課的經歷給我一個感覺,我覺得深圳人熱愛文化、深圳人有文化。我生活在北京,北京當然是有文化的地方,但北京的特點是文化集中在一些學者、作家也就是所謂的文化人身上,一般的市民對文化不是特別感興趣。我覺得深圳雖然沒有那麼多的文化人,但是各個階層的人、各個行業的人都對文化有一種渴望。從個人的文化素質來說,我認為像學術一類的東西是淺層次的,深層次的是一個人的教養、對文化的尊重和熱愛,這個東西是更重要的。從這一點來說,我很欣賞深圳人的素質。(掌聲)深圳作為一個開放的城市,一個移民的城市,來自各地的有抱負的人到這裏來闖事業,本來就有相當的文化素質,不管從事什麼行業,這種對文化的熱愛仍然存在,這是我比較喜歡來深圳做交流的原因。
觀眾:尊敬的周先生,作為一個父親,我不忍心再提起妞妞,但是作為一個讀者,我還想請您談一談《妞妞》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對我的心靈的震撼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它反映了我們的人文關懷,我們對終極價值的追求。十幾年過去了,請周先生再談談這本書。第二,請您介紹一下你的工作、生活情況,您的女兒還好嗎?我希望您生活得幸福,希望您有更好的作品給我們讀者,謝謝。
八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都市裡的外鄉人》,我覺得我們現在都是都市裡的外鄉人,失去了故鄉。其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個城市的建築風格和民俗風情體現了這個城市的個性,它們源於這個城市的特殊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消滅了一個城市的個性,差不多就等於是消滅了這個城市的記憶。這樣的城市無論多麼繁華,對於它的客人都喪失了學習和欣賞的價值,對於它的主人也喪失了家的意義。其實,在一個失去了記憶的城市裡,並不存在真正的主人,每一個居民都只是無家可歸的外鄉人而已。」你想一想,你去一個外國的城市,你是去看大商場嗎?不是的,你是去看那裡的歷史建築。中國現在城市裡的歷史建築已經被拆得差不多了,可看的東西已經不多了,那些可看的東西也都成了孤零零的文物。
記者:深圳作為一個移民城市,你認為它的居住文化的核心是什麼?與傳統的居住文化,比如老北京、老上海相比,它們之間是否有一定的區別?這個區別是什麼?另外我們說文化是有價值的,作為移民城市的深圳,它的文化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現在要說到居住文化了。最早的人類是穴居的,住在現成的山洞里,利用自然的條件躲避寒暑和野獸,那個時候當然談不上居住文化。後來,人類開始給自己蓋最簡單的房子,韓非子稱之為有巢氏時代,構木為巢,用木頭搭房子,以躲避禽獸蟲蛇等群害,這就是文化行為了。不過,如果人建築居室只是為了生存和安全,你說是文化也只是一個非常初級的文化。前些年我們的住宅普遍比較小,比較擁擠,那時候沒有人談居住文化。現在我們開始談居住文化了,說明我們的居住條件大有改善,對居住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開始向居住要求精神享受,要求它滿足我們的精神需要,所以居住文化才成為一個討論的話題。

現場互動

四、當今居住文化要解決的問題

記者:我看到你最近一本書,有讀者說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你現在的寫作相對於以read.99csw.com前是不是靈性少了一點?
周國平:這個問題都要問我嗎?我只可能給你一個回答。就算我是那樣的人,我也不會老實地告訴你。當然我相信我不是這樣的人。
答:中國文人你也可以稱他腳踏兩隻船,但是我覺得不能說是人格分裂。我原來對中國儒道互補這個東西很否定,我覺得這裏面有一種滑頭,倒不是精神分裂。中國缺少精神分裂的人,精神分裂的人都是特別認真的人,中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認真。左右逢源,可以出來當官,也可以在家裡隱居,我覺得這很滑頭。現在我的想法是原諒他們,因為這是被逼的,他們別無選擇。至於講到我的精神追求,老實說我不知道,如果你是講終極目標,最終找到答案的人都是信宗教的,我還沒有走到這一步。我也想信一個宗教,這樣簡單多了,可是我做不到。我還是痛苦地走在路上。
第二個問題是要處理好開發房地產與保護城市歷史風貌的關係。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提出了,情況確實很嚴重。保護城市的歷史風貌,包括保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建築和建築群,也包括保護體現了地方傳統生活方式和建築特色的民居和街區。建築這個東西不僅僅是一個空間的東西,它應該也是時間在空間中的延續。如果沒有時間的內涵,你這個房子蓋得再華麗,價值也有限。古希臘的神廟遺址,如果你只把它當作一個物體的東西,它很不值錢,它之所以無價是因為凝聚在它裏面的歷史。像那些老房子、祖屋,在從前的年代,人和屋子有一種親密的關係,人住在裏面不光是對物理環境的感受,其中有很多記憶、很多故事,這是人文的感受。從一個城市來說更是這樣,也許某些房屋、某些街區是不可避免地要拆掉的,但是從整個城市來說,當你拆舊房子建新房子的時候,你必須考慮保存歷史風貌的問題。哪些東西是不能拆的,拆了就會破壞這個城市的歷史風貌,那麼可以在內部進行改造,這必須是一個重點考慮的問題。
最後,還有一個普及與提高的關係。現在高檔住宅建得很多,普通人的居住問題多少被忽視了。這次「兩會」有三大熱點,也是老百姓最痛恨的三個問題,第一個是醫療,第二個是教育,第三個就是住房。這三個問題關係到老百姓的基本生存狀況,現在都是價格飛漲,老百姓看不起病,上不起學,住不起房。普通人的住房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當然,光靠房地產界是不行的,政府必須有正確的措施。從整個國家來看,社會公正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沒有人是安全的。你有再高檔的住宅,你住在裏面也是不安全的,因為大環境不安全。所以,必須解決貧富差別懸殊的問題,為所有的人創造一個安全的大環境。
答:這個開書單的事是最難的,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有點不知所措。我一般是這樣建議的,如果你對哲學感興趣的話,我不會給你推薦一本哲學專著,我會給你推薦一本哲學史,比如我會推薦美國人梯利寫的《西方哲學史》,中國的我推薦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簡編》,你可以從裏面去找你可能感興趣的哲學家的線索。
從我們的現狀來看,我覺得在保護自然生態方面問題相當嚴重。現在中國城市化的規模和速度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在過去十年裡,城市以每年平均10%的速度擴張,從1978年到2004年,六年的時間里,城鎮化的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城市人口由1.7億增加到5.4億。城市化是不可阻擋的,但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怎樣以一種健康的形式來進行。我認為應該控制它的規模和速度,城鄉分佈要確定一個合理的比例,尤其要保護耕地和山林。英國詩人庫柏有一句詩:「上帝創造了鄉村,人類創造了城市。」人類創造城市當然證明了人類的聰明,但是,我們應該明白人類的聰明是有限的,如果我們用自己的作品排擠和毀滅掉了上帝的作品,那就是最大的愚蠢,必定會遭到上帝也就是大自然的懲罰。
性也是這樣。如果性只是為了生殖、繁衍後代,那個時候就一點都不文化。但是,從人類把性不僅僅當作繁衍後代的手段,有了更高的目的,比如說快|感成為更主要的目的,甚至獲得審美享受,性就成了一種文化。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歷來都有性文化和情|色文化。古羅馬有一個作家叫奧維德,他寫了一本書,書名叫《愛經》,成了經典,專門講男人怎麼勾引女人,女人怎麼使自己有魅力,男人怎麼使自己有魅力,在性上玩出了許多花樣。中國也有很多性文化的經典,像《素女經》,專門講怎麼從性行為中得到最大的快|感。在我看來,性文化的最高表現是愛情,在愛情中,人得到了兩性關係所可能提供的最強烈、最高級的精神快樂。
記者:你的書很大一部分在生活哲學這一塊,是鼓勵心情的東西?
作為社會的動物,人不但需要橫向的社會聯繫,而且需要縱向的社會聯繫,就是歷史和傳統。那些祖屋、老宅為什麼可貴?因為住在裏面,你會感覺到它不僅僅是建築,而且是歷史,它使你和歷史有了一種親密的關係。就像一位作家所說的,不但人在屋宇之中,屋宇也在人之中,它是記憶、歷史在每一代人身上的延續。當然,變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應該盡量保護那些有文化價值的老建築。
問:我記得羅素說過,東方的哲學體驗偏於神秘,你認為西方哲學傳統中是否也有神秘的一面?剛才談到儒學、道學,周先生對中國人的中庸態度非常不屑,但是我覺得中國人可以選擇儒家,也可以選擇道家,可以選擇入世,也可以選擇出世,這是最大的自由。基督教是入世還出世的呢?你談到超脫和超越,這兩者有大的區別,超越是入世的態度,超脫是出世的態度,是這樣嗎?
現在我們的城市建設中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老城區成片改造,到處是拆的熱潮,城市風貌遭到了滅絕性的破壞。很多老街都不見了,被中央大道和豪華商場所取代,城牆被環城公路和立交橋所取代。我是看到過老北京的,1962年的時候,我在北大上學,那個時候城牆已經拆了不少,但城門基本都在,在城牆邊散步的時候,還能感覺到這是一個歷史古城,這個城市很有味道。現在你看看立交橋,完全是一個現代迷宮,腦子裡有城門的記憶,對比之下,真覺得它醜陋。現在很多城市都互相模仿,雷同化,千城一面。你到了一個城市,如果光看眼前的景觀,讓你說你在哪個城市,你恐怕說不出來,因為老建築被拆掉了,新建築又沒有特色。有一次我去延安,那是好幾年前,當時想看看延安的窯洞和秧歌舞,到那裡一看,房子和別的中小城市差不多,甚至娛樂方式也沒有區別,什麼蘭花花卡拉OK廳,我見了有一種很荒誕的感覺。
答:謝謝你逃課出來聽我的講座,我要替你求個情,請你的老師不要為此批評你。我覺得不能籠統地談西方文化的侵蝕,要對西方文化做一個區分,有精華也有糟粕。你說的實際上是美國商業文化的侵蝕,這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在歐洲也存在。不過,歐洲有強大的人文精神傳統,這種侵蝕只能傷及表皮。中國的問題是西方文化中的精華沒有學到,學流行的表面的東西特別快。我所說的中國文化傳統不重視精神本身的價值,正和你現在受的教育困擾有關係,中國文化的實用性現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最嚴重就表現在教育上。中國現在的教育真是問題太大了,急功近利和應試教育這兩者結合起來,造成了荒唐的局面。從幼兒園開始就為十幾年以後的高考做準備,為了過高考那個關,十幾年的生活全犧牲了,我覺得這非常可怕。我對你現在的處境非常同情,但是沒有辦法,必須改變現在的體制。我原來說過,唯一的辦法是取消高考,有的人提出來,現在中國這麼腐敗,你取消高考後,不是腐敗更嚴重了嗎?走後門、學校收費會更嚴重。我認為這是一個綜合治理的問題,取消高考,同時懲治腐敗,健全教育法律。你不能因為擔心腐敗就讓高考造成的極壞影響延續下去,讓一代代孩子都做犧牲。高考必須取消,這是遲早的事情,否則中國教育不可能有根本的改觀。
周國平:不,這太愚蠢了。一個人做哲學家秀才會這樣說。
周國平:我什麼位都不定,我既不是作家,也不是教授,我就是一個愛想事、愛寫東西的人。
周國平:當然有,剛才你說的就是證明。
朋友們好。我感謝華聯置業集團邀請我到這個「文化大講堂」來和深圳的朋友們交流。其實我是不太喜歡作講座的,對於這方面的邀請一般都拒絕,因為我有自知之明,我這個人口才不好,剛才主持人說余秋雨先生也來這裏講過,我可沒有他那個出口成章的能力。我自己覺得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坐在家裡看書、寫東西,我覺得這是我最舒服的狀態,所以一般我不太願意出來作講座。
這麼看來,居住應該能夠使人獲得精神享受,才成為文化。那麼,居住能夠使人得到什麼樣的精神享受,應當滿足人的什麼樣的精神需要呢?我認為大概有這麼幾個方面——
周國平:如果要付這種代價,我寧願不當名人。
問:周老師,您好!我是一個高中生,所以我對哲學的問題了解得比較少一點。我覺得傳統人居文化和經濟發展之間有很大的矛盾,如果把古老的城鎮文明留下來而不注重經濟發展的話,那可以說是把這個城鎮放棄了,放棄了它的經濟發展。比如說北京,北京如果保留太多的四合院,那純粹只有一個觀賞意義,而不是幫助北京進行經濟發展。我想問,您對經濟發展和傳統人居文化的關係是怎樣看的?
那麼,道家對中國傳統的居住文化有什麼影響呢?你們看,為了講一個不熟悉的題目,我只好使勁在這裏牽強附會。(掌聲)道家崇尚個性,親近自然,這個東西影響到文學藝術,中國的山水詩、山水畫就非常發達,那麼,可能在山水詩、山水畫的熏陶下,就產生了中國的園林藝術。這是我的一個推測,我覺得在中國園林藝術與山水詩、山水畫之間是有聯繫的。據我了解,中國皇家園林早就有了,殷紂王那時候就有了,秦始皇阿房宮的園read.99csw.com林已經非常輝煌,而私家園林是到魏晉時期才興盛起來的,這大概不是偶然的。在連年戰亂中,當時出了一批名士,崇尚老莊,隱逸遁世,從道家思想和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其中最著名的是嵇康和阮籍。嵇康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拋開儒家倫理,順從自然和人性。阮籍說,「不通於自然者不足以言道」,跟那些不親近自然的人沒法談人生的根本道理,他們聽不懂。他提倡不要住宅,說:「至人無宅,天地為客」,「求乎大道而無所寓」。對於一個精神自由的人來說,任何住宅都太局促、太狹窄了。他自己好像也是這樣做的,經常在野外露宿。不過,完全不要住宅,就太極端了,不宜提倡,否則我們房地產都得下崗。陶淵明也是中國歷史上熱愛自然的典範,他倒是要房子的,「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歸哪裡呢?當然是房子里,但也就是簡單的農舍,他的鄰居也都是農民,所以可以「把酒話桑麻」。看來他沒有自己的園林,直接就住在山水的環境之中。
第三是借鑒西方與自己創新的關係問題。這個問題可能也是中國城建中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中國人好大喜功得很,一說辦大學,就要辦世界一流大學,一說城市建設,都要把自己的城市建設成國際化大都市或國際化城市。中國連小城市在內一共有661個城市,其中一百多個城市提出要建成國際化的城市。怎麼建呢?無非在「大」字上做文章,無節制地擴大市區面積和人口,在建築上搞大廣場、大馬路、大CBD、大豪華樓、大水池、大草坪。這就使得各個城市規劃沒有多大區別,都是同一模式。據說這是模仿西方,你到西方看看,哪個地方是這樣的?他們是有一些義大利文藝復興式的花園,有大廣場、大水池、大草坪,但那是歷史上的東西,而且風格各異,都很好看。還有就是抄襲西方的建築符號,把西方古代、現代、後現代的表面樣式和局部細節取一點兒過來作為點綴,或與中國古代樣式拼接,結果弄得不倫不類,非常醜陋。有人打比方說,這樣弄出來的不是漂亮的混血兒,而是黃種人染金髮、做鼻子整容手術。克隆歐陸的建築樣式,給小區取俗不可耐的洋名,這些情況相當普遍,反映了我們房地產業和建築業的文化內涵十分貧乏、混亂。其實,對於西方,我認為我們最應該學的,一個是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一個是維護城市的歷史風貌,這兩條在西方普遍做得很好。在制定城建規劃時,他們很重視新老建築之間、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風格的協調和自然過渡。美國一位建築師說:建築應該像從它所在的地方生長出來的那樣自然。我們現在不協調的建築太多,包括在北京也是這樣。
周國平:要我說有兩種感情都缺失,一個是善良。善良,對生命的同情,這是最基本的感情。一個社會要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至少應當是大部分人都具備善良的品格。現在的問題是這個環境讓人不敢善良,你善良就倒霉。另外一個是缺乏高貴,做人的尊嚴,往往只要利益,為了利益不要尊嚴。
但是,對於今天講的題目,說實話我一開始是猶豫的,主辦方一開始邀請我的時候,我是推辭的,因為我對人居文化不是特別關注,我覺得我沒有資格講。我這個人就算講熟悉的話題都有點困難,如果講陌生的話題就更張不開嘴了。後來跟我聯繫的人說,沒有關係,就按照我自己的思路講,講我熟悉的東西,至於居住文化,稍微沾一點邊就行了。我一聽,就像讓我參加一場考試,考官說不管考得多糟都及格。(笑聲)但是我自己覺得還是不能離題太遠,所以我還是做了一些準備,圍繞居住文化的問題使勁調動我的知識儲備。對中國傳統居住文化也好,對建築文化也好,我確實是一個外行。我會做一些宏觀的聯繫,肯定不專業,對居住這個問題,我總是有一些直觀的感受吧,我會聯繫起來說一說。
答:王國維說中國近代沒有大哲學家、大詩人,這的確是事實,沒有具有世界影響的、被世界公認的哲學家、詩人。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什麼地方?我覺得跟中國儒家文化的實用品格有關,我們缺少歐洲那種因為知識本身的價值尊重知識的傳統,中國的問題出在這裏。現在的情況我覺得很可笑,一些大學提出目標,要培養多少多少個世界級的學者,開玩笑!世界級的學者是培養出來的嗎?根本不是。需要一個大環境,是在這個大環境下自然生長起來的,我們的問題是沒有這個大環境!(掌聲)
問:周老師好!我是高二學生,今天下午為了聽你的講座,逃課出來。大家都說我們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我覺得我這朵花在深圳已經蔫了。不知道你怎麼看我們中國的教育制度?中國經過改革開放,大家都比較洋化了,比如說麥當勞已經佔領了中國孩子的心,美國已經把麥當勞當作十大垃圾食品之一,而在我們中國還是這麼猖獗。我看到中國文化被侵蝕很痛心,不知道周老師怎麼看待我們中國文化被西方文化侵蝕的問題。
第三個方面,居住還應該滿足人的審美需要。人對建築除了有功能的需求之外,還有審美的需求。隨著居住條件的改善,這方面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當然,這種需求除了一般的審美標準外,還有個性的問題,每個人都喜歡自己的居室能夠體現自己的個性,有一個個性化的生活空間。這就向建築師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在設計上為個性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間。
周國平:我覺得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從我的寫作來說,我的主張是這樣,而且實際上也是這樣做的,我不看讀者,不管讀者。老有人問你的讀者定位是怎樣?我覺得很可笑。如果一個作家就為一類讀者來寫,這是一種市場行為。
和西方哲學比較,我覺得中國哲學有兩大缺陷。這兩大缺陷不是我發現的,一百年前就有中國學者發現了。哪兩個缺陷呢?一個是中國哲學缺少形而上學,而西方哲學說到底就是形而上學。在西文中,形而上學這個詞的含義是在物理學的背後,物理學是研究有形的、看得見的世界的,那麼形而上學就是要探究看得見的世界背後的那個看不見的世界,有形世界背後的那個無形世界。總之,哲學就是打破砂鍋問到底,追問世界和人生背後那個根本的東西。這是一種終極關切,後來在基督教中得到了延續。一百年前中國有一個學者叫王國維,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國學大師,但他成為國學大師之前最感興趣的是西方哲學,尤其是德國哲學,那個時候他才二十一二歲,自己在那裡啃康德、叔本華、尼采。他讀懂了,得出了一個結論,就是哲學應該是純粹的哲學,應該是形而上學,而中國沒有純粹的哲學,沒有形而上學,中國像孔子、孟子他們的東西是道德學、政治學,關注的是世俗的生活,不是超出世俗的精神追求。所以,結果中國也沒有本土的宗教,佛教是傳進來了,但傳進來后也世俗化了。
問:非常感謝周老師向我們推薦《城記》這本書,我大學是讀理工科的,所以對哲學、傳統文化了解不太多。請問周老師有沒有更多的書推薦給我們這些對哲學、文化有興趣的人?
中西哲學的這個差別,對建築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西方最輝煌的建築是什麼呢?是神廟和教堂。古希臘、羅馬有莊嚴的神廟,中世紀留下了大量輝煌的教堂,他們往往花幾百年時間,好幾代人建一座大教堂,最偉大的藝術都用來裝飾教堂了。我們到西方去旅遊,教堂是必看的節目。佛教傳進中國后,我們也建佛廟、寺院,也有了偉大的石窟藝術,但是從中國本土文化來說,我們最發達的建築是什麼?我說不是皇宮,而是陵墓。皇宮不是中國的特色,西方的皇宮也很輝煌,你看巴黎的凡爾賽宮,一點都不亞於我們的故宮。中西皇宮建築當然也有區別,中國的皇宮大屋頂,壓著地,很沉重,西方的皇宮多半是樓房,很豪華。中國的皇帝花最大的力氣來修墓,從秦始皇開始就這樣,把生前的排場也搬進陵墓,比如兵馬俑,想在死後延續生前的生活,這種追求是很世俗的。外國人來中國,就要參觀皇陵,因為這是中國的特色。但是,你在巴黎是找不到皇陵的,巴黎有先賢祠,安葬對法國有貢獻的人物,還有幾個著名的墓園,很有看頭,像花園一樣。但是,皇帝的陵墓你是找不到的。路易十四,一代偉大君主,他修了凡爾賽宮,但你根本找不到他的陵墓。他們不看重這個,生前也享樂,死後靈魂去了天國,不再是皇帝了,不可能再過世俗的生活,大修陵墓毫無意義。從陵墓和教堂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很大差別,中國人想在死後延續生前的肉身生活,西方人認為肉身生活是暫時的,靈魂的永恆生活要比肉身的現世生活重要得多。
我著重從哲學角度談談我對居住文化的一些想法,不能說是理論,只是一些很不嚴密的想法。
文化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純粹的文化,比如哲學、科學、宗教、藝術、文學,這些可以稱作精神文化,這些活動及其產品純粹是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我們現在講的居住文化是另外一個層次的,我把它稱為日常生活的文化。衣食住行這些活動本來是直接滿足人的身體需要的,是為了維持人的生存的,如果僅僅這樣,這些活動本身還不能稱為文化。但是,一旦人在身體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從這裏面還得到了一種精神享受,那個時候文化就開始了。
周國平:不定義。做你喜歡做的事就行了。如果你沒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怎麼定義都是空的。
周國平:這倒不直接跟居住有關係。你說哪裡沒有天空啊?你真要仰望的話總有一個天空可以仰望。真正的問題不是出在這裏,是出在我們的傳統,不鼓勵思考純粹的哲學問題。
記者:你又是一個教授,又是一個作家,有網友評論你不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除了研究尼采外,你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
比如說人的兩大本能,食和色。食,如果只是為了填飽肚子,那個時候你不會談所謂的食文化,如果你談就會很可笑。可是,一旦你不滿足於填飽肚子,還要從吃這個行為中得到更多的快樂,甚至得到審美的快樂,講究烹調九-九-藏-書藝術,所謂色香味,那就是文化了。又比如,如果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吃東西,我覺得這很不文化,這種感覺特別難受。我在家裡工作的時候,白天只有我一個人,中午總是我獨自填飽肚子,這個時候我就覺得這個行為特別多餘,很不舒服。但是,如果有幾個好朋友在一起,一邊吃飯、喝酒,一邊聊得很投機,那個時候你就會覺得很有文化,是一種精神享受。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有一篇著名的對話,就是《會飲》,專門講幾個朋友在一起又吃又喝又聊天,聊什麼呢?聊愛情,你看多有文化。當吃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吃本身成了快樂的源泉和審美的行為,你從吃的行為中得到了精神享受,那個時候吃就成了所謂的飲食文化。

三、道家對中國文化包括傳統居住文化的貢獻

周國平:善良、活潑是非常好的詞。你的問題是活潑跟我的自述不吻合?我原來確實比較怕羞,但是在某些場合可能會比較活潑。像今天這個情況是很少的。一般聽我的講課,很多人說不聽就好了,聽了我的講座,把看我的書造成的印象全都破壞了。所以我總是在逃避講座。我覺得特別需要今天這種氣氛,這種氣氛可遇不可求。
記者:你正在讀的書是什麼?過去幾年一直讀的書是什麼?
一個是我剛才說到過的人間溫暖與個人空間的關係,住宅設計要兼顧二者。中國傳統的問題是沒有私人空間,現在開始出現另一偏向,就是親情淡漠,鄰里隔離。
記者:想通了什麼?名人就是要被關注的?
這個我就不多說了。我推薦一本書,新華社記者王軍寫的《城記》,我看了很受震動。他寫了北京市城建過程中的教訓,從解放初一直到現在。裏面引用了建築大師吳良鏞先生的一段話,吳先生這些年一直在為保護舊城奔走,但是基本上無效。這段話的大意是:北京的舊城開發破壞了絕大部分地面的文物建築、古樹名木,把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僅僅當作地皮處理,就無異於將傳世字畫當作紙漿,將商周銅器當作廢銅使用。講得多麼好啊,又多麼令人痛心啊!我們必須想到,我們在建設過程中給子孫留下了什麼。如果我們把老祖宗留下的不可再生的寶物全毀掉了,同時又製造了許多不用多長時間就不得不拆的東西,那麼,我們就真的會成為挨好幾代子孫罵的一代人。
周國平:這個問題我恐怕就不能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本身很大,我也不太熟悉。我想,不管傳統城市也好,移民城市也好,一個正確的做法是發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傳統城市的優點是傳統,那就要保護好傳統。作為移民城市來說,多元、開放就是優點。這一點怎麼體現在居住上?在一個平地上建一個新城市,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幅新畫,這是最大的優勢。規劃非常重要,你沒有任何負擔,完全從零開始。這樣你就能把世界上最好的建築、規劃的理念進行認真的研究以後,確定一個最好的方案,當然具體怎麼做,這是一個很專業的事情。它本身沒有傳統,也不可能製造一個傳統出來。但是,如果現在規劃得非常好,基礎打得非常好,你這個新的傳統就開始形成了,將來這就是你的傳統。如果底子打得不好,就仍然沒有傳統。我只能抽象地說說。
問:周老師,我有一個問題,大家不停地談論文化、哲學,我們現在需要尋找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在匆忙的生活中對精神層面有更多的需求。西方哲學對西方人的引導是把這種寄託引向宗教,可以在宗教里找到一點安慰。對於現在的中國,尤其是繁忙的深圳大都市,你覺得我們在尋找精神層面的需求時應該通向哪個方向?
下面我講一講哲學對文化的影響,包括對居住文化的影響。哲學和居住文化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影響的關係。從大的尺度來說,宏觀的居住環境決定了哲學、世界觀。然後,世界觀和哲學又反過來對具體的居住文化發生了很大的影響。這個問題我想用把中國和西方做對比的方式來談,我覺得中國哲學跟西方哲學非常不同,由於這種不同的影響,中國和西方的居住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還有一些關係要處理好,我簡單地提一下。
首先,道家是有形而上學的,這是哲學界公認的。中國最早提出形而上學概念、追問世界的根本是什麼的人是誰?是老子。中國最早的形而上學概念是老子提出的道,老子認為,世界的根本是就是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明確地把道看成世界萬物的終極根源。老子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和居住文化有聯繫了。人以大地為原則、為榜樣,大地以宇宙為榜樣,宇宙以道為榜樣。「道法自然」,有人理解為道以自然為榜樣,有人說這樣理解不對,應該是道以自己為榜樣,這裏的「自然」不是指大自然,是指自己本來的樣子,道是按照自己本來的樣子存在的。這是比較細微的分歧,關係不大。重要的是,老子表達了一個思想,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必須遵循自然之道,我想也應該包括居住方式。莊子也說,道是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天和地都由它產生出來。
所以,這個個人主義是一個好東西,我們以前老是從道德方面去批判,其實它的主張不是損人利己,而是利己不損人,保護利己,懲罰損人,這是西方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本義。但是,這個東西在我們中國是缺少的。這個問題是誰發現的?是嚴復,一百多年前他就指出了這一點。中國有兩個學者是最早認真研究和引進西方哲學的,一個是王國維,研究和引進德國哲學,另一個就是嚴復,研究和引進英國哲學。用西方哲學對照,他們發現了中國的問題,王國維發現中國曆來沒有形而上學這個東西,嚴複發現中國曆來沒有個人自由這個東西。西方哲學的立足點是肯定個人,由此推己及人,每個人也要尊重其他一切個人。中國儒家的立足點是否定個人,所謂克己復禮,個人絕對服從宗法等級秩序。
周國平:挺雜的,我讀的書一般分兩類。一類是按照我的讀書計劃來讀的,比如這段時間在讀古希臘的作品,這是我的重讀經典計劃的一部分。另一類就是臨時拿起來讀的,比如新出的書。有一個可悲的情況,就是常常是別人要我讀,作序或寫評論。我大部分都拒絕了,因為精力有限,準備以後全部拒絕。如果是好書,我會寫評論,但是不能是別人讓我寫,要按照我自己的計劃來做,要不然我的時間全給別人了。
周國平:讀者不可恨,讀者可愛。
答:按照我的用法,超越是出世的,它否定世俗,想望彼岸,超脫是在出世和入世之間,它與世俗保持一個距離,並不否定世俗。西方的柏拉圖主義有強烈的出世一面,所以可以和基督教的出世結合起來。至於神秘主義,我理解是指靠天啟或靈悟來認識世界本質,這個傳統在西方一直是有的,比如普羅提諾的新柏拉圖主義。中國的神秘主義我不知道,像道家我不認為是神秘主義的,如果羅素指的是道家,我認為是錯的。佛教中有,但那不是中國本土的。另外,你說中國人有最大自由可以在儒家道家之間選擇,你這個說法有點強詞奪理。這個自由其實非常小,整個社會是一個專制體制,在專制體制的大格局裡,你無非是選擇做專制體制的工具還是跟它保持一定距離,發發牢騷。在政治學的意義上,只有受法律保護的個人自由才是自由,純粹的精神自由不是自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中國傳統中沒有個人自由。
周國平:沒錯,而且我不想建立。至於你前一半的問題,我的遭遇還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說,就是作家認為我不是作家,教授認為我不是教授,什麼都不是。
記者:你真的隨時隨地在思考嗎?
記者:你覺得現在的人最缺失的感情是什麼?
問:非常感謝周老師剛才為我們介紹了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我關心一個問題,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性會不會影響未來的發展?或者以水平比較,東亞很多國家是儒家文化,比如韓國、日本,他們的這種文化在進程中有沒有自我完善的功能?
答:我倒是非常喜歡中國能進入一個文化自信的時代,但是我覺得這不是光靠自己鼓勵自己就可以達到的(笑聲),這有許多工作要做。至於中國有哪些東西值得我們自信的?當然有,我們老祖宗是有好東西的。像我剛才說的老子、莊子的東西,其實是很好的東西,西方很多人是喜歡老子的,老子《道德經》譯本有很多種,西方也有大哲學家比如海德格爾對老子的哲學感興趣,莊子的影響就小一點。孔子也值得我們自豪,孔子是大思想家,但是到了後來,尤其到了《中庸》、《大學》,儒家的禮教氣味重起來了。對儒家的思想,我們也應該整理,哪些東西是好的,哪些東西是應該批判的。我認為人類真正好的東西是共通的,那些能夠屬於全人類的文化財富必然是解決了人類的共同問題,我們要把這些東西挖掘出來,不要光去強調中國的特點。只有弱小民族才這樣強調,我們是大民族!
道家思想一方面是崇尚個性的,另一方面又是親近自然的。親近自然也是道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重大貢獻。儒家是不講親近自然的,儒家的「天人合一」,這個「天」不是自然,而是宇宙倫理秩序,是為論證社會倫理秩序服務的。《論語》里有一個例外,孔子問學生最喜歡怎樣的生活方式,有一個學生回答說,最喜歡假日里幾個朋友帶著孩子去郊外嬉水、唱歌,孔子就說我贊成你的想法。我覺得這是孔子最可愛的表現,不過這不是儒家正宗的理想,其實有點像道家。儒家追求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進取仕途,在這樣一個功利大格局裡,道家為中國的文人保存了一種寄情山水的嚮往和歸隱自然的退路。有了道家,中國文人可以身在官場心寄山水,腳踩兩隻船,一旦官做不成了,或者做得不稱心,有一條退路,就是回鄉隱居,歸於自然。
周國平:這就不用我來批評了吧。對於某些只能讀懂那些書的人來說,他看更好的東西仍然認為是這樣的書,他的水平就這樣。
不過呢,老莊的道和西方形而上學有一點很大的不同。西九-九-藏-書方由柏拉圖開創的主流哲學把世界分成本質和現象兩個方面,認為現象是虛假的,本質才是真實的。這個東西最後就會導致否定我們生活在其中的這個現實世界,否定世俗的生活,從好的方面來講,有一種超越的追求,最後就走向了宗教、上帝。老莊不一樣,老莊所說的道用莊子的話來說是無所不在的。他們不是把世界分成本質和現象這兩個方面,本質就是本質,現象就是現象,兩個方面不沾邊,不是這樣的。道無所不在,那麼也存在於我們的這個現實世界之中,而不是存在於一個遙不可及的彼岸。另外,道是不可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說不清楚它到底是什麼,只是勉強用一個概念說它罷了。這就不像西方哲學,把世界本質說得很清楚。這兩個區別導致的結果是,西方哲學走向超越,走向宗教和神,否定世俗生活,道家哲學走向超脫,它不否定世俗生活,只是要你超脫一點,保持距離。
記者:那為什麼不考慮呢?
另外,在道家那裡也能找到個人主義的思想。按照老子的看法,道這個東西自己就存在在那裡,它不需要做什麼事情,但它成就了一切,用他的話說,就是道無為而不為。那麼,治理一個國家也應該這樣,他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統治者不要做許多事去擾民,不要說許多話去教訓老百姓,應該無為而治。郭象注莊子,有一句話特別清楚地說明了道家對治理國家的看法,這句話是:人皆自修而不治天下,則天下治。就是說,讓人人都管好自己的事,用不著專門採取措施去治理天下,天下就自然而然治理好了。這可以說是道家的政治學說,有點像我們說的小政府、大社會,政府不要包辦老百姓的事,讓老百姓自己去做自己的事,追求自己的利益,這個社會就太平了。老子還批評說,儒家以德治國,搞了很多規矩,結果天下大亂。上面我談到,嚴復指出中國傳統中沒有個人自由這個東西,那是指儒家,他同時也發現了道家的政治思想與西方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非常一致。可惜的是,在中國的歷史中,儒家成了統治思想的主流,道家對政治的影響不大。
第一,親近自然的需要。一開始的時候,人蓋房子是為了避免自然對人的傷害,包括風雨、寒冷、暑熱、野獸、蟲豸等等,實際上是要把自己和自然隔開一個安全的距離。但是,人歸根到底是自然的孩子,用《聖經》里耶和華對亞當說的話來說,就是你來自泥土,還要歸於泥土,土地是人的永恆家園,自然對於人具有永恆的、根本的價值。我們需要一種人工建築把自己和自然隔開一定的隔離,避免受自然的傷害,但是我們不能隔離到那種地步,把人和自然的聯繫切斷了。如果那樣的話,你建造起來的東西,實際上它的害處更大,它把人最根本的需要的滿足渠道給堵塞了,它壓抑了人的更本質的需要。一種把人與土地完全隔離的裝置,它不能被稱作家園。好的居住環境應該是能夠把人和自然聯繫起來,達到一種親密、和諧的關係。這是居住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要求。
第二,人是一種社會的動物,居住還應該滿足人的社會性的需要。除了自然之外,人最需要的是人。人不可能完全獨居,不能與自己的同類隔絕開來,如果隔絕了,你居住的硬體再好也會無法忍受。在西方,包括我們現在,從居住來說,人際關係是越來越疏遠了,這已經是很普遍的情形。比如張愛玲,死了好多天才被發現,她一個人居住,和周圍鄰居沒有任何來往。這麼大一個作家,最後死得很凄涼,這是很不人性的。當然這裏面有一個度的問題,中國人從傳統的居住方式來說是強調一個家族在一起住,人與人的關係極其密切,簡直密不透風,沒有隱私,沒有個人自由,這更不人性。應該是兼顧兩者,既能夠和你的同類、你的親人、你的鄰居或者整個社區之間有一種人情的聯繫,同時又保證每個人的自由空間,這兩方面之間有一個合適的度,因為這兩方面都是人性的需要。
周國平:三個官司,都是不可思議的。慢慢我想通了,一開始真的覺得不可思議。
再進一步,就要求建園林了,不光住在山水之中,還要把山水移到家門裡來,這就是園林。自魏晉開始,園林成了中國文人的至愛。唐朝詩人元結描繪的境界,「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成了中國文人的共同追求。中國園林的基本格局是山水加亭台樓閣,這個格局可能也是從道家來的,準確地說,是從道教來的,一般都築假山,假山代表蓬萊仙山,山水繚繞中的亭台樓閣,是中國人想象中的神仙境界。
記者:你認為一個好的哲學家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居住環境?
記者:你自傳里說你的性格是敏感的、脆弱的,不善於與人交際。但是我看很多訪談說你是善良、活潑的,你怎麼看?
問:周國平老師,您好!我是二十年前上大學時就看您的書,放在枕邊,所以今天聽說周老師過來了,特別激動,就來到了現場。周老師剛才講到王國維先生,他說中國近代沒有哲學家,周老師怎麼看待這個問題?還有哲學家、哲人、智者三個概念,您認為哪個詞最符合您對自己的詮釋?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尤其在政治傳統中,道家不是主流,雖然如此,道家對中國文化仍有巨大的貢獻。中國的文人在儒家思想統治的大格局中,其實他很無奈,他的出路無非是讀書、做官,你把儒家的學問做好了,皇帝看上了你,讓你做官,這是唯一的出路,你別無選擇。在這樣一種不自由的大格局中,道家思想給中國文人提供了一個追求個人精神自由的小天地。儒家倫理是壓制個性的,中國文人要張揚個性,只有靠道家。儒家這個大格局你是跳不出來的,但是在這個大格局內部,道家給了你一種崇尚個性、追求精神自由的方式。儒家倫理秩序是一個大鐵屋,道家思想在這個大鐵屋上開了一道縫,透進了一點光。要是沒有道家,中國文人就更慘了。事實上中國很多文人從道家思想中找到了安慰,在官場上拼搏的時候,還能保持一種比較超脫的心態。
答:一般來說,不應該有很大的衝突。比如說北京的四合院,那些年代比較悠久、建築比較講究的四合院,你把它保留下來,這對經濟造成了什麼損害嗎?我一點也看不出來。這個東西的價值是越來越大的,從經濟上看也絕對是有利而無害的,問題是你要看得遠一點,要算長遠的賬。另外一點,文化遺產的特點是不可再生,那些古建築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如果保護有價值的老建築與某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比如說要開發一片房地產,要擴展一條馬路,兩者發生衝突的時候,那我認為就應該站在保護不可再生的資源這一面,新的開發應該讓步。新的開發總可以想出別的辦法,但是保護這個事情沒有別的辦法。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還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如果說在此岸與彼岸、現象界與本體界的關係上,中國哲學重此岸和現象界,重世俗生活,西方哲學重彼岸和本體界,重永恆生活,那麼,在社會與個人的關係上,中國哲學重社會,西方哲學重個人。在宇宙的問題上,西方哲學是形而上學。在社會的問題上,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是西方基本的哲學。他們強調社會是為了個人而存在的,判斷一個社會的好壞,就看它是不是為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最好的環境。自由主義的基本出發點是保護個人自由,用約翰.穆勒的話說,就是每個人對於自己的身心是最高主權者,在涉及自己的行為上擁有完全的自由。每個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是都不能侵犯別人的自由,都可以利己,但是都不能損人,用這個原則指導社會,社會怎麼會沒有秩序呢?怕就怕既不讓每個人利己,損人的行為又得不到懲罰,這個社會就亂套了,恐怕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狀況。(掌聲)
問:可能會耽誤大家一點時間。我想說我心裏最想說的話。周國平先生難得到深圳來,我也是仰慕已久,好不容易今天才見到周國平先生,所以心裏很激動。人們都說四十而不惑,可是我現在五十多歲了,還有很多困惑。不知道有多少的誘惑,我自己都是生存在這種困惑和誘惑當中不能解脫。周先生的書給了我自己一個……(停頓)怎麼說呢?我也是把它放在枕邊的。我想在這裏讀一段,不知道大家是否願意聽?——「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著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心靈是一本奇特的賬簿,只有收入,沒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歡樂,都化作寶貴的體驗記入它的收入欄中。是的,連痛苦也是一種收入。人彷彿有了兩個自我,一個自我到世界上去奮鬥,去追求,也許凱旋,也許敗歸,另一個自我便含著寧靜的微笑,把這遍體汗水和血跡的哭著笑著的自我迎回家來,把豐厚的戰利品指給他看,連敗歸者也有一份。」謝謝大家!
如果從這再朝前走呢,就是你們的「城市山林」了。陶淵明是「結廬在人境」,「悠然見南山」,非常巧,你們這個項目的所在地也叫南山,現在你們要人境與南山合一,在南山上建人境,在山林中建城市。我的希望是,千萬保護好自然生態,不要讓人境毀了南山,使得今日的陶淵明沒法再「悠然見南山」。

答記者問

首先我談談對「居住文化」這個概念的理解。最近我看了一些這方面的資料,居住文化這個話題好像還比較熱。什麼叫居住文化呢?我覺得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文化。對文化這個概念有很多的解釋,從我的看法來說,我覺得文化是指人區別於動物的活動及其產品。人的生活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動物性、生物性的活動,這個不能稱為文化,文化是從人跟動物有了根本區別的時候開始。比如馬克思說,文化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又比如根據有一些人的看法,當原始人在岩洞的壁上畫簡單的圖畫的時候,文化就開始了。也就是說,文化不僅僅是滿足生物性|欲望的,當人的活動中出現滿足精神性需要的因素時,那樣的活動就已經是文化了。
記者:你怎麼定位?
上面我講了中西哲學對中西居住文化的影響,好像講的都是中國的缺點,https://read.99csw•com西方的優點,現在我要做一個糾正。我說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相比,沒有形而上學,沒有個人主義。但是,如果更廣地看中國哲學的話,其實中國哲學里有形而上學,也有個人主義。在哪裡?在道家那裡。儒家沒有,但是道家有,只是道家這些東西在中國傳統里不佔主流地位罷了,不過對我們的文化包括居住文化有相當的影響。這次華聯做的「城市山林」項目從道家那裡尋找哲學根據,我覺得是找對了。(掌聲)
答:我認為它會影響發展。我今天著重講的是儒家文化的缺陷方面,當然儒家文化也有它好的一面、優越的一面,比如人際關係比較有親和性,人和人之間有一種近似親情的關係。我不否認這些東西,而且這些東西比如在東亞國家、日本還起了積極作用,這些東西是可以繼承和發揚的。但是,儒家文化的缺點一定要改正,如果不改正的話,中國也許會有像韓國、台灣地區那種發展,一段時間里有比較大的經濟發展,但是從長遠來說,起碼不能成為一個文化大國,就是對世界文化發展有影響的大國。中國光是在經濟上發達是不夠的,這個目標還比較渺小,你不是韓國、日本,你是一個歷史悠久、幅員廣大的大國,應該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文化上發生世界性的影響。怎樣成為一個文化大國呢?不能一味地向人家推銷我們的儒家文化,現在很多人在動這個腦子,怎麼樣把孔子推銷出去,這個沒有用,你改正自己的缺點,你的優點、你的積極影響自然就出來了。
還有一點,我想強調居住品質和個人素質的關係。住進了高尚社區,不等於你就成了高尚人。你居住的品質越來越好了,可是個人素質還是那樣,住在豪華的房子里,每天無非是搓麻將、遛狗,現在這樣的人很多,我覺得很沒有意思。相反,人的素質高,房子簡陋一點倒沒什麼,孔子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覺得深圳人的總體素質還是可以的。(笑聲)我這麼說,是因為我在深圳認識一些朋友,我很喜歡他們,他們從事不同的職業,但都生活得很有情調。有一個調查顯示,在選擇社區時,多數人最看重的還是居民的文化素質。其實人都在乎與誰為伍,社區再高檔,整天遇到的是雞鳴狗盜之徒,生活還是很不快樂。
日常生活的文化還有服裝文化。如果穿衣僅僅是為了抵禦寒冷,那還不能稱為文化。不過,衣服最早的起源還不是為了抵禦寒冷,而是因為羞恥心,要把自己的下體遮蓋下來,這本身已經是一個文化行為了。按照《聖經》的說法,亞當和夏娃是在吃了智慧果以後,懂得了羞恥,才開始用無花果葉做成圍裙把生殖器遮擋起來。食和性是動物都有的,但穿衣是動物沒有的,只有人才有,所以衣著本身就是一個文化行為。當然,人對穿衣越來越講究,服裝開始反映時代和風尚,開始表達個性,才談得上服裝文化。現在女性的時裝好像和夏娃那時候相反,不是因為羞恥心而遮掩,而是用遮掩來暴露,故意欲蓋彌彰,把性感和誘惑發揮到極致。當然,從夏娃的性羞恥到現代的性誘惑,女性服裝文化是大大進步了。
居住應該滿足我們的精神需要,才成其為居住文化。那麼,從這個要求出發,針對我們的現狀,我談一談當今居住文化要解決的問題。我看了一些資料,社會各界包括房地產界對這些問題的談論,我的看法中也吸取了他們的一些見解。

二、中西哲學和中西居住文化的比較

問:您好,周老師。隨著這幾年,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有這樣的論調,就是中國要走進一個文化自信的時代,對於這個論調您是怎麼理解的?第二,如果說中國要走進一個文化自信的時代,那麼中國文化中有哪些部分是值得我們自信的?謝謝。
記者:你覺得這種積累必須一直增加,就算你已經閱讀了這麼多書,可是你覺得還不夠?
以上是我對居住文化的理解。
周國平:不夠,我覺得太不夠。所以我有一個計劃,就是重讀經典。我真的覺得積累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問學術和寫作這兩者怎麼平衡,我自己體會,學術就是我的積累過程。在圍繞一個主題深入讀書、思考之後,我就覺得踏實,寫出的東西就比較有內容。如果一段時間沒有做這個工作,我就開始重複自己了。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但是我覺得我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我還有希望。
第一個問題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具體來說,是處理好城市化與保護自然生態的關係。在這方面,從中國的傳統思想資源來說,我覺得有道家親近自然的傳統可以繼承。同時,我們要向西方學習,我覺得西方在這方面比我們做得好。現在有一種論調,好像西方的生態危機很嚴重,自然保護得不好,而根源是西方哲學的天人相分、天人對立觀念,所以要靠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拯救他們,我覺得這個論調非常可笑。事實上,中國保護自然、親近自然這個傳統是來自道家,而不是儒家。儒家的「天人合一」和親近自然毫無關係,把它們扯到一起,那才叫牽強附會呢!(笑聲)關於儒家的「天人合一」,張岱年先生有一個解釋,他說「天人合一」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孟子和宋儒所主張的,就是天人相通,人和宇宙是相通的,所謂我心即宇宙,我憑藉內省或良知就能夠認識宇宙的本質。這完全是認識論的範疇,和生態學完全不相干。另一種意思是董仲舒所主張的,就是天人相類,天和人有類似的結構。董仲舒先把宇宙的秩序按照儒家倫理講一通,說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有等級秩序的,然後又用這個東西來證明人類社會的等級秩序是符合天理的,牽強附會到了極點,和生態學更是風馬牛相不及。其實,我們每個人到了歐洲、美國,都會看到他們的生態保護遠遠比我們好。我第一次出國的時候感到非常震驚,原來世界上有這樣美麗的城市啊。當時我從北京飛往德國,開始飛機底下的景色是黃多綠少,然後就是連綿的黃色,進入歐洲綠色就越來越多,到了法蘭克福,底下一大片一大片綠,點綴著積木似的精巧的房子。住在法蘭克福,驚訝這裡有這麼多的森林和草地,要知道法蘭克福是被稱為歐洲最醜陋的城市的。你再看巴黎,世界大都會,但到處有大片森林。我實在無法理解,那些要用中國文化拯救西方生態的人,他們是一種什麼心理。
問:非常感謝周老師今天的講座,原本談民居,後來跑了一點題,但是更受用一些。非常感謝!剛才周老師說中國傳統文人一方面儒家思想、一方面道家思想,給人的感覺是腳踏兩隻船,是不是說中國傳統文人有一種精神分裂的傾向?剛才那位阿姨讀了一段您的文字,可否問一下你的精神追求是什麼?
周國平:這是值得我反省的,我覺得和我的生活狀態有關係,太忙,讓我寫這個那個的人太多,這特別分散我的精力。我最喜歡的生活方式,就是圍繞一個中心讀很多書,思考一些問題,這樣有相當的積累,然後再寫作。我現在積累的時間少了,生產的時間多了。
那麼,這個差別對居住文化有什麼影響呢?我的聯繫可能會有點牽強附會了。(笑聲)不過我覺得還是有一點關係的。你看中國人非常強調宗族聚居,大宅院,四合院,三世同堂,四世同堂,而且等級分明,規矩嚴格,在這樣的聚居中沒有私人空間可言。在西方就看不到這種情況,他們的居住以小家庭為單位,二世同堂也很少,子女大了就要分出去,父母和子女都很看重自己的私人空間。我們到歐洲旅遊,除了教堂就是看城堡。什麼是城堡?城堡就是任何人不得侵犯的私人空間。西方的諺語形容城堡說:「風能進來,雨能進來,國王不能進來。」還有一句諺語說:「一個家就是一座城堡。」他們強調任何私人住宅都是不可侵犯的。
答:謝謝你對我的好意,也謝謝你對《妞妞》這本書的感受和評價。不過,關於這本書,我不知道你要我談什麼。至少在這本書出版后,我自己沒有再看一遍。對我自己來說,它等於是一座墳,我要把那段經歷埋在墳里才能繼續前進。我不能再去看它。這段經歷深深地埋藏在我心裏,它肯定對我的生活、人生態度起著作用,我相信是起著好的作用,我比以前更超脫了,肯定和這段經歷是有關係的。現在我的工作、生活情況都挺好。我的女兒現在七歲半,正在上小學二年級,很聰明,比我聰明多了。我自己覺得,跟孩子在一起真的非常有意思,這種快樂沒有別的事情可比。
我對深圳的情況不太了解,最近有一個印象不錯。春節期間,我帶一家人來深圳度假,因為深圳比較暖和,另外我太太、孩子都沒有來過深圳,我們住在龍崗大鵬灣那邊。龍崗區一個朋友帶我們去看了兩個地方,一個是明代的小城「大鵬所城」,另一個是客家大院「鶴湖新居」,都保護得不錯,聽介紹說,為了更好地保護,政府已經把這兩處買下,把居民遷走,我覺得很好。
記者:過去一年,在您工作的領域了,您遇到的最不可思議的事是什麼?
記者:讀者真的這麼可恨嗎?
所以,道家思想是中國文人的重要的精神寄託。所謂儒道互補,對於中國文人來說,實在是不得不這樣,如果沒有道家,那些品質好的文人非發瘋不可。通過對文人精神世界的影響,道家對中國的文學藝術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你們想一想,在中國的詩歌、繪畫中,山水是最常見的主題。我覺得這一點都不奇怪,在儒家思想的壓制之下,中國文人要找自己的釋放,要輕鬆,他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到自然中去。一進入社會就是壓抑,就是倫理,就是秩序,就是功利,唯一的自由領域是自然。中國文學基本上是載道文學,在這個大格局中,道家為中國的文學藝術保留了一條真性情的文脈。中國文人中最有真性情的,我不說最偉大的,起碼是最偉大的文人中的一部分,這些人都喜歡老莊,深受道家影響,親近自然。從最早的竹林七賢、陶淵明,到李白、蘇東坡、袁宏道,這些人都熱愛自然,如同李白詩句所說,「一生好入名山游」。在中國古代作家中,我最喜歡這幾位,覺得他們非常可愛,文章也寫得好。一般來說,中國古人中受老莊影響大的人都相對可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