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輯 性愛四講 第四講 談孩子

第五輯 性愛四講

第四講 談孩子

「你誕生了,世界發生了奇妙的變化,一個有你存在的世界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我覺得我已經置身於神秘之中……」
這個問題很大,因為時間關係,我就提示一下,不展開來講了。
先說第一點。幸福本來應該是教育是否成功的第一標準,快樂的孩子自信,對生活有信心,人格健全,這些品質是一生幸福的基礎。相反,如果在兒童期不幸福,後患無窮,一生的幸福都會發生問題。可是,看看現在的孩子們,他們從小就在為將來的高考做準備,背著沉重的書包,每天要做大量作業,還要學各種班,完全沒有玩的時間。現在很多人在問,是誰奪走了孩子們的幸福,我看很清楚,就是這個教育體制。不過,我認為在這個教育體制下,做家長的未必是無能為力的,關鍵是你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說與這個體制抗爭吧,你至少可以盡量保護你的孩子,減少這個體制對你的孩子的危害。同一個體制,不同的家長,孩子的命運有很大的差異。我不是為這個體制辯護,這個體制當然一定要改。反正我不讓孩子學這個班那個班,並且引導她不把考試成績看得太重要,始終把她的愉快放在第一位。我經常和她一起玩,我相信好的父母一定是孩子的好玩伴。對於孩子的將來,要有平常心,身心健康和平安是最重要的,至於將來做什麼,有沒有成就,完全不必操心,一切順其自然。
孩子會帶給我們全新的體驗。有些什麼體驗呢?首先是使我們對愛的體驗更深刻了。說到愛,好像我們從小就知道愛是什麼,我們小時候被父母愛,長大以後,到了談戀愛的年齡,我們會愛上某個異性,不過,我們最在乎的還是被愛,她愛我多少,我愛她多少,她愛我是不是不如我愛她,等等,會計較這些。所以,我們從小最擅長、最在乎的不是愛,而是被愛。直到做了父母,我們才真正學會愛。
(以上四次講座為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婦女節特別節目,2004年12月錄製,2005年3月播出,內容做了增補和修改)
和孩子的正確關係,另外一點就是要和孩子平等相處。我覺得一個人做父母做得怎樣,最能表明這個人的人格、素質和教養。一個文明人最重要的品質是人的尊嚴,就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對孩子也是這樣,要尊重孩子。你要知道,孩子也是一個靈魂啊,就像紀伯倫說的,孩子只是借你們而來,並不屬於你們。你們只是一個載體,大自然把你們用作工具把孩子生了出來,你們只是生了他的身體,靈魂不是你們生的,形象地說,是從上帝那裡來的,附著在了這個身體上。隨著他的生長,他就會逐漸顯現出來是一個獨立的靈魂,一個獨立的人格。所以,紀伯倫接著說,你們可以給他們愛,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現在有一種家庭叫丁克家庭,就是不要孩子,保持一個兩人世界。這好像還比較時髦,據統計,在育齡夫婦中佔到百分之十,其中白領居多。當然這也是一種進步,表明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選擇,無可非議。他們為什麼不要孩子呢?理由是為了實現自我的價值,有了孩子,就有了許多干擾,對於事業,對於兩人的享受,都是干擾,所以生兒育女會喪失自我。他們認為,中國傳統的家庭往往是父母為子女做出犧牲,這種傳統生活模式應該改變,他們要為自己活,而不是為孩子活。我覺得這個看法有一定道理,他們說的情況確實是存在的,以前中國的父母的確是大半輩子為兒女勞碌。不過,其實有了孩子也可以不這樣,人家西方家庭就不是這樣。
我還有一個體會,就是有了孩子以後,與人生、與世界的聯繫更緊密了。因為孩子的存在,你會更加熱愛人生、眷戀人生,你希望自己能夠活得長一些,有更多的日子和孩子做伴。因為孩子的存在,你也會更加關心這個世九_九_藏_書界了,因為世界就是你的孩子的住宅,你希望你的孩子有一個好的居住環境,你確實感到世界與你更加息息相關了。
我認為,對孩子的愛最鮮明地體現了愛的本質,這個本質就是,愛是給予而不是獲得,是奉獻而不是索取。其實當愛的本質充分顯現的時候,當你愛到極點的時候,你會感到給予本身就是獲得,受苦本身就是享樂,犧牲本身就是滿足。我自己就感到,為孩子累,再累也甘心,也快樂,給孩子換尿布希么的,多髒的事,可就是覺得有意思,願意去觸摸她的小身體。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父母愛兒女遠遠勝過兒女愛父母,至少在兒女很小的時候是這樣。許多大哲學家討論過這個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父母與兒女的關係就好比詩人與作品的關係。兒女好像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在兒女身上付出了心血,所以有強烈的愛。法國哲學家蒙田說:施惠者對受惠者的愛,遠超過受惠者對施惠者。這個意思也和亞里士多德說的差不多,就是作為施惠者的父母在作為受惠者的兒女身上付出了心血,所以蒙田又說:你為之付出最大代價的東西對於你必定是最珍貴的。中世紀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也說:父母是把兒女當作自身的一部分來愛的。兒女的生命本來就是從父母的生命中分出來的,生下來后,父母又在他們身上耗費了許多光陰,實際上是耗費了一部分生命。這些話的意思都差不多,我歸納他們的意思是:愛是伴隨著付出的一份關切,我們總是最愛我們為之傾注了最多心血的對象。當然,我們一旦從對孩子的愛中體驗了愛的本質,就不應該把這種體驗局限在孩子身上。我曾經聽一位朋友講,她的上司待他們特別嚴厲,不苟言笑,有了孩子以後,突然變得十分和藹,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我相信,一個人有了孩子,他的人性中那種慈愛、柔軟的東西就可能會復甦。
我還有一個體會,就是孩子使家更加實在了,兩人世界誠然浪漫,但比較輕飄,孩子為家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共同撫育孩子的經歷又為愛增添了豐富的內容。我相信許多父母都有這個體會,有了孩子,孩子一旦不在身邊,離開得久一些,就會覺得空,不知道做什麼好了。我寫過這樣一段話:「孩子是使家成其為家的根據。沒有孩子,家至多是一場有點兒過分認真的愛情遊戲。有了孩子,家才有了自身的實質和事業。」我還寫過:「男人是天地間的流浪漢,他尋找家園,找到了女人。可是,對於家園,女人有更正確的理解。她知道,接納了一個流浪漢,還遠遠不等於建立了一個家園。於是她著手編築一隻搖籃,——搖籃才是家園的起點和核心。在搖籃四周,和搖籃里的嬰兒一起,真正的家園生長起來了。」這些都是我的真切感受。
不但在智力品質上,而且在心靈品質上,大人也可以從孩子身上學到許多東西。大人往往世故,功利,做事情從利益出發,相反,孩子是有真性情的,做事情都是從興趣出發。泰戈爾有一首詩,寫他看見孩子坐在泥土裡玩樹枝,就聯想到自己整天忙於寫作,用孩子的眼光看,自己是在玩多麼無趣的遊戲。這也是我常有的感受,雖然我喜歡寫作,但許多時候已經不是真正出於興趣,而是出於職業性習慣,有時候是應付約稿或受人之託。我深切感到,應該向孩子學習,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只和自己喜歡的人來往,任何時候不要為了利益而委屈自己。
我可以舉我的女兒的例子,她現在六歲,從她開始說話,我就喜歡把她說的有意思的話記下來,她對這也習慣了,她說了一句什麼話,我誇獎她,她就會說爸爸你快記下來。所以我說我是我的女兒的秘書,在給她當秘書的過程中,我真感到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東西。我發現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智力的表九_九_藏_書現很不一樣。她三歲半的時候,很有想象力,有許多靈感,語言也很美,是一個詩人。比如說,有一回,屋外刮大風,聽上去像尖叫聲,我說:「真可怕。」她馬上說:「像有人掐它似的。」還有一回,到十三陵郊遊,她特別高興,舉著自己採的蒲公英,說:「我的手是花瓶。」又對她媽媽說:「媽媽,我是譜子,你來唱我吧。」到了五歲,好奇心更突出了,成了一個哲學家。一次她玩電子琴,用按鈕調節,電子琴會發出各種不同樂器的聲音,薩克斯管、手風琴、鋼琴等等,她突然問:電子琴本來的聲音是什麼呢?這是追問本體,一個典型的哲學問題。
父母與孩子應該是一種怎樣的關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正確關係應該是怎樣的?我想首先強調一點,就是父母應該向孩子學習。有一種特別普遍的錯誤觀念,就是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一切都要向大人學,大人是孩子的天然的老師,與此同時呢,又認為大人無須向孩子學任何東西。在我看來,這是極大的迷誤,抱這種看法的大人是最愚蠢的大人。你這樣看問題,你一定會錯過許多非常寶貴的東西。
養育小生命是人生中的一段神聖時光,每天都會給你帶來新的驚喜。我曾經有一個特別大的遺憾,就是人不能看到自己小時候的樣子。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記憶是從三歲開始的,三歲以前自己是什麼樣子,就全忘記了。現在,有了孩子,就得到了一個彌補,你彷彿從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從出生開始的生長的全過程。小生命的生長真的給人帶來極大的快樂,你看見她能認出你來了,看見她會對你笑了,看見她咿呀學語了,看見她會喊你爸爸、喊你媽媽了,在所有這些時候,你都會驚喜,這種快樂是任何別的東西都不能代替的。關於這種體驗,我曾經寫道:「養育小生命或許是世上最妙不可言的一種體驗了。小的就是好的,小生命的一顰一笑都那麼可愛,交流和成長的每一個新徵兆都叫人那樣驚喜不已。一個人無論見過多大世面,從事多大事業,在初當父母的日子里,都不能不感到自己面前突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小生命豐富了大心胸。生命是一個奇迹,可是,倘若不是養育過小生命,對此怎能有真切的領悟呢?」
我曾經寫過一段話,表達孩子讓我感受到的生命的神秘:
在智力方面,和孩子相比,大人佔優勢的是什麼?是經驗和知識,他比孩子有經驗,他的知識比孩子多。但是,我認為,在智力的品質中,最重要的不是經驗、知識,而是好奇心、感受性和想象力,而在這些方面,孩子遠遠優於大人。孩子不受習慣、傳統觀念、成見的支配,因為他頭腦里還沒有這些東西,他完全是用自己的真實的感官去感知世界,用好像是一片空白、其實還沒有受到污染的大腦去想事情,他看世界的眼光是全新的。人長大以後,感官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磨損,頭腦里也會積累起許多成見。所以,大人要善於體會孩子看世界的眼光,注意聽他們說的那些話,學慣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這樣你就能更新自己對世界的感覺,重新發現作為一個大人早已遺忘了的、靠自己也不能再發現的世界中的那些美和有趣。你就會發現世界非常美好,不像光用大人的眼光看,只看到一個功利的世界,日程排得滿滿的,今天幹什麼事,明天幹什麼事,甚為無趣。其實世界本來不是這樣的,用孩子的眼光看,也就是用生命本來的眼光看,世界是很美好的。

一、為人父母是人生的寶貴體驗

「我曾經無數次地思考神秘,但神秘始終在我之外,不可捉摸。
父性和母性是人性中很重要的部分,這個部分沒有得到實現,人性就不完整。人有性本能,也就是生殖本能。在沒有孩子的時候,性本能表現為快樂本能,就是兩性之間的那種關係,從那種關https://read.99csw.com係中得到快樂。有了孩子,性本能中那個更深刻的東西顯現出來了,這就是種族本能,你會發現,原來性本能實質上是種族本能,快樂只是手段,傳宗接代、種族延續才是目的,對孩子的愛之所以會這麼強烈,父性和母性一旦被喚醒了之所以會這麼強烈,原因就在這裏。不過,在做父母之前,我們往往不知道這一點,不知道潛藏在我們天性中的父性和母性——也就是種族本能——竟有這麼大的力量,遠比快樂本能大。在種族本能的支配下,親子之愛往往比性|愛穩定,當然也專一得多。有一句俗話:老婆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反正在性|愛上,你是可以有許多選擇對象的,你的選擇也是可以改變的,在親子之愛上,你沒有選擇的自由,你多半也不想改變。另外,性|愛畢竟是兩個成人之間的關係,必然會帶進社會性的因素,比如財產、前途等考慮,不像對孩子的愛那樣是純粹的本能。尤其是對幼崽,那是最純粹的自然關係,隨著孩子長大,社會性因素的比重就會逐漸增加。
「自從媽媽懷了你,像完成一個莊嚴的使命,耐心地孕育著你,肚子一天天驕傲地膨大,我覺得神秘就在我的眼前。
孕育和誕生是人所能夠親歷的最神秘的事。我常常感到不可思議,新生命的誕生與那個渺小的原因,也就是做了一場愛究竟有什麼聯繫,兩者究竟有什麼共同之處。不,新生命的誕生必定另有來源。其實這不只是我一個人的感受。泰戈爾在做了父親以後,為孩子寫了許多詩,寫他面對孩子時的神秘之感。其中有一句這樣寫:「當我凝視你的臉蛋時,神秘之感淹沒了我;你這屬於一切人的,竟成了我的。」紀伯倫也寫過:「孩子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是的,父母只是新生命誕生的一個工具,而不是來源,生命一定有著神聖的來源。每當我看著嬰兒的純凈得出奇的眼睛,我真的感到孩子是從天國來的,是從一個永恆的地方來的,所以我說孩子是來自永恆的使者。
回想自己的人生,我覺得人生中有兩段時光是幸福感最強烈的。一段是青春期,就是身體剛開始發育的時候,你的眼前突然出現了一個異性世界,男孩子突然發現女孩子那麼漂亮,那麼可愛,女孩子突然發現男孩子那麼帥氣,那麼深沉,那時候你真覺得世界實在太美好了,人生實在太美好了,你的前面有極其美好的事情在等待著你。另一段就是初為人父人母的日子,你親自迎接了新生命的到來。我剛做父親時就是這樣,覺得這個事情真是太神奇了,這麼一個小生命,和你有著血肉的聯繫,每天回家都能看見她,她會對著你笑。不過,這種東西是不可言傳的,單憑理解力、想象力是無法領會的,必須靠親身體驗,你如果沒有親自經歷過,跟你說什麼都白說,你都理解不了。我以前也是這樣,在沒有孩子的時候,我真覺得有沒有孩子無所謂,孩子可有可無,各有利弊,沒有孩子我還自由呢。其實人都一樣,沒有孩子時。孩子對於他來說都是抽象的。我遇到過一個計程車司機,我坐他的車,從上車開始,他就沒完沒了地跟我講他的孩子,情不自禁地講,一直講到我下車。他剛有了一個兒子,才一個月,他那個興奮呀。他告訴我,以前沒有孩子的時候,他最討厭的就是聽人講自己的孩子,全是那些雞毛蒜皮的事兒,有什麼可講的。可是,孩子生下來后,他的感覺就全變了。我的感覺也是這樣,當時真覺得眼前有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形容是一個新大陸。
在我看來,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你當作他的朋友,這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大的成功。朋友關係最大的特點就是平等,有事情互相商量,不是誰說了算。一個家庭里,夫婦之間,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這樣一種平等討論和交流的氛圍,這非常重要,也非常美好,大https://read.99csw.com家都心情舒暢。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會養成自信、自尊、獨立精神等品質,也會養成尊重和信任他人、講道理、合作精神等品質。我在家裡就是這樣,凡是孩子自己的事,就和她商量,決定權在她,不過要讓她知道,第一要講道理,不能不講道理亂來,第二要對自己的決定負責,錯了就改正,不能怪別人。我還想強調一點,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隱私,比如說她寫日記,她不想讓你看,你就不要看,包括不能偷看。尤其孩子大了,慢慢地會有自己的一些小秘密,那是她心靈生長的空間,你不可擅自闖入。許多家長有偷看孩子日記的惡習,自以為是在關心孩子,實際上是極不禮貌、極不尊重孩子的行為,往往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創傷,孩子會因此而不信任你、防備你、甚至恨你。
孩子帶給我們的體驗,還有一點是使我們對生命的體驗更深刻了。當然,我們每個人是一個生命,但是,隨著我們長大,到這個功利世界里去奮鬥,我們對生命的感覺就越來越遲鈍,越來越麻木了。孩子的出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面對一個全新的生命,我們看著他長大,看著生命的奇迹在眼前一點點地展現,我們就有可能復甦對生命的敏銳感覺。
遺憾的是,我們現在對孩子的教育完全受前一種觀點的支配,從學校到家長基本都如此,當然,原因在於現行教育體制的急功近利特徵和應試機制。由此造成中國孩子的問題,第一是不幸福,第二是智力朝實用方向片面發展,智力的根本要素比如好奇心、創造力等受壓抑,第三是缺乏獨立性。
最後,中國的孩子大約是世界上最沒有獨立性的孩子,大小事都依賴父母。當然,這肯定不是天生如此,而完全是教育的結果。中國的父母往往恨不能把孩子的一生都安排好,不管有沒有條件,都要讓他們受最好的教育,過最好的生活。所謂「最好」,無非是上名校啊,送出國啊,可是一出國就露餡,完全不能獨立生活。這種做法貌似深謀遠慮,實則目光極其短淺。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應該是正確的教育,就是使孩子具備真實的能力和健康的生活態度,將來既能夠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夠承受人生必然會有的磨難和痛苦,這樣做才是真正深謀遠慮,才是真正愛孩子,才是對他的一生負責。

三、如何教育孩子

二、父母與孩子的正確關係

對孩子的愛有一個特點,就是極其本能,極其強烈,不由自主,不可遏止。當然,對異性的愛有時候也會非常強烈,但總體比較起來,好像還是要弱一些。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過一句話:孩子生了出來,要想不愛他已為時過晚。我說過,對孩子的愛是一種被迫的主動,為什麼這樣說呢?從這種愛完全是一種本能來說,是被迫的,你要不愛已經不可能了。但是,你又完全是心甘情願為他付出的,根本不是為了回報,也的確不求回報,所以說又是主動的。同時,我還說這是一種自私的無私,孩子是你自己的,所以說是自私的,但你可以為他做一切,甚至犧牲你自己的一切,所以說又是無私的。當然,這裏面有相當的盲目性,如果陷於盲目,可以為孩子犧牲一切,包括你自己,包括天下,這需要我們掌握好分寸,不可太盲目。
孩子會不會影響自我價值的實現呢,包括影響事業,影響兩人世界的享受?當然,在一定的時間內,尤其是孩子還很小的時候,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避免不了的。照料幼小的孩子是很費神的,你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多了,花在事業上的時間就必然會減少。另外,比如說,你們兩口子要出門會朋友,或者泡酒吧,家裡有很小的孩子,就會比較麻煩。不過,我覺得這是小事,不必太在乎。孩子與事業是不是不可調和呢?我看未必,有一些大文豪,比如中國的梁啟超、郭沫若,外國的托爾斯泰、泰戈九九藏書爾,他們都是多子女的家庭,還不是做出了偉大的成就。至於說實現自我的價值,我覺得自我價值的內涵應該是很豐富的,不僅僅是指外在的成功或者兩個人的享受,還應該包括豐富的人生體驗。其中,做父母的體驗也是重要的內容。如果你始終沒有做父母,你的天性中的父性或母性始終沒有機會實現,不能不說也是人生的很大缺憾。
其次,在智力發展上,智力的根本要素不是知識、技能,而是心智的活潑和敏銳,表現為好奇心、求知慾、興趣等等,這些品質是主動學習的強大動力,使學習成為最大的快樂。其實,這些品質是天生的,每個孩子都有這些天賦,重要的是做老師和家長的要善於發現、鼓勵、引導,為它們的生長提供良好環境,至少不要損害、扼殺它們。從我的孩子認字的過程中,我對此深有體會。一開始,她媽媽每天晚上拿著書給她念一篇故事,有一回她指著書好奇地問:「這上面都是字,故事在哪裡?」後來,她通過認馬路上的招牌、電視上的字幕認識一些字了,有一天早晨,我突然發現她拿著媽媽昨天晚上念的那一篇故事,自己在那裡念。其實她還有許多字不認識,但是,這成了她的習慣,她認識的字就越來越多了。直到有一天,她對媽媽說:「你不要再給我讀了,這樣我自己讀的時候就覺得沒意思了。」原來,像《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騎鵝旅行記》一類的書,她自己基本上都能讀了,而當時她還沒有上小學。這說明什麼?說明學習是一個主動行為,許多東西不是教出來的,是自己學會的,教育不是把知識灌輸進一個空容器,而是既有稟賦的生長。可是,我們的教育往往與此背道而馳,把最不重要的事就是知識的灌輸看得無比重要,對最重要的事就是保護好奇心和求知慾則完全不放在眼裡,更不放在心上,這是非常可悲的。
在教育學上,對於兒童教育,歷來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是把孩子看作尚未長大的成人,兒童教育的全部目標是為將來做準備,讓孩子掌握知識,將來可以謀一個好職業,學習規範,將來能夠適應社會。另一種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兒童期本身具有價值,教育的目標是實現這種價值,使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身心健康地生長,以此為一生的幸福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兩種觀點都承認兒童期對於一生是很重要的,分歧在於前一種觀點只用單一的社會尺度衡量教育,后一種更重視人生尺度,著眼于整個人生包括兒童期本身的幸福和生活意義。我本人認為,后一種觀點是對的,有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全生長,而在事實上,即使用社會尺度衡量,人格健全的人也一定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做出成就。
做父母的最大成功是成為孩子的朋友,最大失敗是什麼呢?我認為不是成為孩子的對手和敵人,被孩子視為對手和敵人,而是被孩子視為上司或奴僕。成為孩子的對手和敵人,互相之間有一種緊張的關係,這當然也不好,但是,有時候這會產生某種好的結果,就是刺|激孩子的獨立成長。相反,被孩子看作上司或奴僕,這種狀態有百害而無一利。可是,在中國的家庭里,這種狀態偏偏是最常見的。許多家長實際上既是孩子的上司,又是孩子的奴僕,是這種最可悲的雙重身份。一方面溺愛孩子,把孩子當寵物,甘於為孩子當牛做馬。另一方面又對孩子寄予厚望,已經不是望子成龍了,是逼子成龍,逼著孩子上這個班那個班,逼著孩子拿好成績考好學校。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現在的教育體制要負重要責任,但是正是通過這些糊塗家長,他們的子女才成了今天教育體制的最嚴重受害者。溺愛是一種動物性,那是最容易的,難的是賦予親子之愛以精神性的品格。溺愛的結果是使孩子失去能力,功利性寄予厚望的結果是給孩子造成巨大壓力,兩者合起來,寵物變成了外強中乾的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