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十六章 歐洲不穩定的和平

第五十六章 歐洲不穩定的和平

從公元1854年到1871年,歐洲未能實現社會間與國際間的完全和平,其原因有二:第一,貴族們還妄圖恢復其不正當的特權,甚至無恥地干涉人們的思想、著作、講學等方面的自由;第二,在維也納會議上由各國外交家們定下的國界線存在許多的不合理,從而使得歐洲的局勢日趨緊張。
將思想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的各民族的事務放在一起來治理,本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而且,一旦這些分歧因為宗教的紛爭而日益加深和惡化的話,那事情就更難辦了。除非是在某種強烈的共同利害關係的刺|激下,否則這些有著不同的語言和傳統的各個民族是無法團結起來的。比如,瑞士山地族的各個民族之所以一度緊密團結,就是因為他們需要抵抗共同的入侵者。況且,在瑞士,施行的是高度的地方自治政策。另外,像馬其頓那樣的國家,各民族混居在一起,村子零落,極其有必要實行郡縣自治制度。如果讀者看一下根據維也納會議繪製的歐洲地圖,就會發現,這次會議似乎就是為了激怒各國人民。
公元1830年,法語系的比利時人受到了當時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的鼓舞,公開拒絕在尼德蘭王國中與荷蘭人https://read.99csw•com聯合,並起來反抗。歐洲列強一方面擔心比利時會趁機建立共和國,另一方面又擔心其會併入法國,所以匆匆趕來調停,並擁立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列奧波特一世為比利時國王。同年,義大利和德國也爆發了起義,但都沒能成功。另外,俄屬的波蘭也爆發了起義,而且規模更大。一個反對沙皇尼古拉一世(亞歷山大的繼任者,公元1825年繼位)的共和政府,在華沙堅持抗爭了1年的時間,但最終還是被沙皇殘暴地鎮壓了。從此在波蘭,波蘭語被禁,希臘正教取代羅馬天主教成為波蘭國教。
在西班牙,君主政體復辟的傾向表現得十分明顯,甚至還恢復了宗教裁判所。到了公元1808年,當拿破崙把西班牙交給自己的哥哥約瑟夫統治時,大西洋彼岸的西班牙屬殖民地卻正向美國學習,對歐洲的強權體系予以抵抗、反擊。在南美洲,也出現了一位喬治·華盛頓式的人物,他便是玻利瓦爾將軍,正是他帶領著南美人民反抗西班牙的統治。對於這次起義,西班牙根本不具備鎮壓的力量,於是這次的起義也就和美國的獨立戰爭一樣被拖延了下來。後來奧地利方面提出:https://read.99csw.com根據神聖同盟的精神,歐洲各國君主應該在這場戰爭中對西班牙施以援手。不過,這一提法卻遭到了英國的強烈反對,但真正對歐洲列強企圖在西班牙復辟君主制給予嚴重警告的,則是美國的總統門羅。
儘管西班牙君主制度喪失了殖民地,然而其在歐洲協約的保護下依然可以在歐洲做任何它想做的事情。公元1823年,西班牙的一次民眾起義遭到了鎮壓,而鎮壓他們的便是得到歐洲會議授權的法國。與此同時,奧地利也鎮壓了一次那不勒斯的起義。
公元1824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八去世,王位由查理十世繼承。查理十世破壞出版和大學的自由,企圖復辟專制政府,甚至打算給在1789年大革命中遭受損失的貴族賠款10億法郎,以補償他們財產被沒收、城堡被燒毀的損失。公元1830年,巴黎市民奮起反抗妄圖復辟舊制度的查理十世,然後擁立路易·菲利浦為國王。路易·菲利浦的父親是在恐怖政治時代被處死的奧爾良公爵菲利浦。對於法國的這次革命,由於英國公開表示支持,而奧地利和德意志境內都出現了自由主義運動,所以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也大都沒表示反對。然而,法國九_九_藏_書畢竟還是一個君主制國家,而路易·菲利浦(1830年—1848年)當了18年的法國立憲君主。
公元1823年,美國的總統門羅採取了果斷的行為,公開發表聲明稱:任何歐洲國家,只要其在西半球進行擴張,那就是與美國為敵。這便是著名的「門羅主義」。門羅主義宣稱,美洲之外的國家都不準在美洲擴張。由於門羅主義的存在,歐洲列強在之後的100年時間里一直不敢幹預美洲事務,而西班牙屬美洲的新國家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發展。
維也納會議將荷蘭共和國毀壞殆盡,其完全沒有必要地將信仰新教的荷蘭人與原來的西班牙屬地(后歸葡萄牙)尼德蘭法語系的天主教徒,湊在一塊兒,並由此建成尼德蘭王國。維也納會議還確定,把原來的威尼斯共和國和遠至米蘭的整個義大利北部地區,全都交給講德語的奧地利人統治。會議還將講法語的薩瓦和義大利的某些地區拼在一塊兒,撒丁王國就這樣重新恢復了。由日耳曼人、匈牙利人、捷克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人和羅馬尼亞人組成的奧地利和匈牙利,本來就是由彼此不和的民族組成的易爆混合體,會議后又加上了義大利人,這便令局勢顯得更加緊張了。公元1772https://read.99csw.com年和1793年,奧地利侵佔了波蘭並得到承認,這就更使得戰爭一觸即發了。信仰天主教並具有共和精神的波蘭人民,大部分都是在信仰希臘正教的俄國沙皇的統治之下生活著;波蘭的一些重要地區,則被劃到了信奉新教的普魯士名下。俄國沙皇還在維也納會議的支持下,獲得了對異族芬蘭人的統治權。而彼此之間差異甚大的瑞典和挪威,則被划入同一個國王的統治之下。在這種混亂局面中,讀者應該也發現了:德國的處境極為危險和混亂。普魯士和奧地利,它們都是部分位於擁有眾多小邦的德意志聯邦境內,部分置身於聯邦之外;丹麥國王由於在荷爾斯泰擁有一些講德語的地區,因此也加入德意志聯邦;雖然盧森堡的大部分人所使用的語言是法語,掌握其國家政權的是尼德蘭國王,但這個國家還是隸屬德意志聯邦。
公元1821年,希臘人爆發了反抗土耳其人統治的起義。雙方進行了長達6年的廝殺對峙,但歐洲各國對此卻完全漠視。對於這種袖手旁觀的態度,那些信仰自由的人都提出了強烈的抗議,歐洲各國的志願者組織在一起,加入到起義軍的隊伍中,和希臘人並肩作戰。最後,英國、俄國和法國終於採取了聯合行動。在read.99csw•com納瓦里諾之戰(1827年)中,土耳其艦隊遭到了英法聯合艦隊的徹底打擊,沙皇入侵土耳其。後來,根據公元1829年的《亞得里亞那堡條約》規定,希臘重獲自由,不過卻不能恢復它古代的共和傳統。列強推舉了一個日耳曼人當希臘的國王,這個人便是巴伐利亞的奧托親王。除此之外,在多瑙河諸省(如今的羅馬尼亞)與塞爾維亞(原南斯拉夫的一部分),列強各設了一個是基督教信徒的總督。然而,如果想要將這一片地方的所有土耳其人都趕走,則一定會犧牲更多的人。
如果能讓講德語且認同德國文化的人、講義大利語且認同義大利文化的人、講波蘭語且認同波蘭文化的人各自管理自己的事務,以語言作為劃分國界的標準,那麼這樣不僅於他們自己有利,對其他民族也是有好處的。然而,對於這樣一個事實,維也納會議卻壓根沒有注意到。難怪當時的德國最流行的一首歌謠這樣唱道:只要是說德語的地方,就是德國人的祖國!
維也納會議所達成的和平,由於各國君主的倒行逆施又被打破了,歐洲再次陷入了動蕩不安之中。而且,由於參加維也納會議的外交官們還劃分了不合理的國界線,也造成了局勢的緊張,這種緊張對人類的和平威脅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