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卓越的肖像畫畫家 三

卓越的肖像畫畫家

最後,作者讓這條寄生蟲在壯年時期過早地死去,其用意也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奧勃洛莫夫所走的道路是一條毀滅之路。這既是對奧勃洛莫夫的判決,也是對農奴制度的最後判決。
奧勃洛莫夫年幼時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孩,敏於觀察,富於好奇心,但是他的所有符合天性的素質都受到了人為的壓制,被家庭的溺愛扼殺了。人們不讓他下樓,不讓他自由跑動,每當他從樓梯往下跑或想自己做點什麼事時,立即就會有許多人來制止,在他背後響起叫喊聲:「哎喲喲!快去扶著他!快去拉住他!可別讓他摔著……」他就「像暖房裡一朵珍奇的小花,讓人精心照看著,也就像花一樣,開得既慢,又缺少生氣。他的精力不能向外施展,便轉而向內,漸漸衰弱、委頓了」。在他上學的時候,慈愛的雙親也繼續找出各種借口,盡量把兒子留在家裡:冬天太冷,夏天太熱,下雨路不好走……因此奧勃洛莫夫直到大學都沒有學習的興趣和習慣,後來大學畢業任職后,立即就感到公務厭煩,很快便辭了職,成了地道的社會寄生蟲。作品合乎規律地表明,奧勃洛莫夫的這條人生道路,這種「奧勃洛莫夫性格」,正是在俄國農奴制宗法制的環境下自然地形成的,它乃是這一制度的產物。
作品的藝術手段新穎、獨特,語言清新簡約,構思縝密。杜勃羅留波夫認為:「岡察洛夫的最強有力的一面,就在於他善於把握對象的完整形象,善於把這形象加以鍛造,加以雕塑。從這一點出發,他的才能的其他一些特質,也就容易說明了。他有一種令人震驚的能力——能在隨便一個特定的瞬間,攝住那正在飛馳過去的生活現象,把握它的全部完整性與新鮮性,把它保持在自己的面前……而且對於小說中所有個別事件,也能給予同等程度的注意。」別林斯基稱讚他的語言「清純、正確、輕快、順暢流利」。《奧勃洛莫夫》中,除主人公奧勃洛莫夫外還有三個重要人物,即施托爾茨、奧麗加和普舍尼琴娜。這四個人物在作品中是相輔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奧勃洛莫夫的對立面是施托爾茨;奧麗加和普舍尼琴娜也是相互對照的形象。整部小說就建立在這兩組形象的性格對比上。奧麗加是一位有追求、有理想的進步女性,普舍尼琴娜則是一個小市民式的家庭主婦,她們各自按自己的方式行動著,但是殊途同歸,都是共同為闡明小說的主題服務。施托爾茨的出身、教養、性格都與奧勃洛莫夫不同,他有德國血統,自幼刻苦、用功,慣於獨立思考,活動能力強,善於經營、管理,是一位精明能幹的新興資產階級的形象。不過這個形象塑造得並不十分成功。作者自己也承認,這個形象是「不現實的,不是活生生的……」儘管如此,施托爾茨這個形象對於整個作品的構思仍具有重要的意義。奧麗加最後離開奧勃洛莫夫而與施托爾茨結合,以及施托爾茨事業的成功,表明了俄國新興資產階級對貴族地主的勝利。總之,作品的總體構思、形象結構和人物安排都匠心獨具,故事引人入勝,人物有聲有色。小說雖然篇幅較大,卻沒有冗長感。九-九-藏-書read•99csw.com
著名長篇小說《奧勃洛莫夫》的創作始於1849年,由於作家1852年至1855年參加了俄國海軍中將普佳京率領的艦隊的環球旅行,小說直至十年後的1859年才問世。在這部傑出小說里,作者更深刻更有力地揭露和抨擊了俄國農奴制社會的腐朽和沒落,塑造了一個具有永恆藝術魅力的沒落貴族階級的典型——奧勃洛莫夫形象,極其深刻地揭示了「奧勃洛莫夫性格」的特點、它形成的社會條件,及其最終的結果。
從這裏讀者可以看到,《奧勃洛莫夫》這部作品比起前一部小說《彼得堡之戀》來,已具有了更深刻的意義,特別是對農奴制度的批判力度無比地加大了,這是無疑的。不過,我們在字裡行間也體察到,雖然作者對農奴制度做出了最無情的批判,給它下了必然滅亡的判決書,有時有意無意地也流露出作者與這個制度,特別是貴族階級及田園的宗法制觀念有著千絲萬縷的血肉聯繫。這特別表現在作者對奧勃洛莫夫的個人情感關係上。岡察洛夫雖然尖銳批判了奧勃洛莫夫的慵懶、委頓,否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卻又把奧勃洛莫夫寫成一個極富個人魅力的人,反覆強調他的善良、純潔,像「鴿子一般溫柔」,「靈魂像鏡子一樣純潔清白、人品高尚」……有時甚至對奧勃洛莫夫的那套懶人、庸人哲學似乎也read.99csw.com帶點欣賞和同情的意味。不過,同樣要指出的是,即便有這種瑕疵,它在作品中所佔的地位也是十分次要的。整個作品無疑是一部具有高度藝術真實的嚴格的現實主義珍品。作家為了藝術的真實,「不得不違反自己的階級同情」;「他看到了他心愛的貴族們滅亡的必然性,從而把他們描寫成不配有更好命運的人」。
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總要給人們的認識帶來一些新的啟迪。《奧勃洛莫夫》的新貢獻在於,它鮮明、透闢地塑造了「奧勃洛莫夫性格」,通過這一性格,讓讀者入木三分地認識了農奴制度的本質及其腐朽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作者鞭辟入裡地從三個方面對奧勃洛莫夫性格進行了剖析,層層深入:首先是形象而具體地凸現了「奧勃洛莫夫性格」表現的最基本的特徵點——懶惰、委頓。奧勃洛莫夫受過高等教育,有文化有知識,卻不做任何事情,連襪子也要僕人替他穿。他害怕任何勞動,不但把公職看作是重負,連看書、寫字也認為是累贅。他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成天躺在沙發上睡大覺,完全是一條寄生蟲,一個廢物。慵懶是奧勃洛莫夫不可克服的惡習,也是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徵。接著作者進一步地揭示了「奧勃洛莫夫性格」形成的社會根源——沒落的農奴制度。這一內容特別集中地表現在小說第一部的第九章《奧勃洛莫夫的夢》中。奧勃洛莫夫家族的世襲領地——奧勃洛莫夫田莊位於離彼得堡一千二百俄里的與世隔絕的偏僻地方,奧勃洛莫夫就在這裏度過了他的童年。在這裏,人們過著封閉式的傳統宗法制生活,吃、喝、睡覺差不多就是生活的全部內容九_九_藏_書。傳統的禮儀統治著人的一生。小奧勃洛莫夫連做夢都能看到田莊的一幕幕生活場景。人生的三場大戲是:出生,婚嫁,喪葬。孩子一落地,父母最關心的第一件事就是盡量體面地為孩子舉行俗禮要求的名目繁多的受洗禮、命名禮……孩子長大結婚時又是一連串的禮儀、宴會,最後還有死後的葬禮……生活就是按照這種程序單調地、重複不斷地延續下去,直至墳墓前才終止。還有一系列五花八門的復活節、主顯節、家慶、齋后宴、盛宴、家族團聚、道喜、禮節性的眼淚和微笑……此外,這裏的人十分迷信,既信家神、妖精,也信殭屍鬼。如果有人說,有一捆麥秸在地里走來走去,他們連想也不想,就會信以為真;百葉窗咔嚓一響,風在煙囪里發出嘯聲,都會使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嚇得臉色發白。他們從孩提時期起腦子裡就埋存了許許多多奇怪的幻影、恐懼和苦悶,並在靈魂中生了根。他們把一個人死亡的原因歸結為上次抬死人出門時沒有讓他的腳先出去,而是讓他的頭先出去了;火災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有隻狗在窗戶下面吠了三夜。他們還相信各種古怪的預兆,說什麼鼻尖兒癢了要死人,眉毛癢了要流淚,耳朵癢了要下雨,鬍子癢了有人送禮……奧勃洛莫夫田莊就是這樣一個落後、封閉、停滯、愚昧和充滿迷信色彩的世界。
小說主人公奧勃洛莫夫是一個三十歲開外的貴族地主,性情和善,有文化,有公職,有財產。他擁有祖傳的莊園領地,有三百多個農奴,每年可以獲得七千至一萬盧布的收入,過著無憂無慮、養尊處優的寄生生活。小說一開始,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個已經辭去了公職九*九*藏*書,慵懶,委頓,只能靠奴僕侍候的貴族老爺了。他早晨醒來,雖然知道有許多事情在等著他去做,卻仍舊眷戀溫暖的被窩、柔軟的沙發,躺著不肯起來。對於種種事情他既懶得去做,也不知道如何下手,只好在腦子裡勾畫些不切實際的藍圖,去代替實際的工作。直到下午三點鐘,他身上依舊穿著睡衣,躺在沙發上。天天如此。
小說里的另一個人物施托爾茨是奧勃洛莫夫的朋友。這是一位精明能幹的商人。他不忍看著奧勃洛莫夫沉淪,想幫朋友一把,讓他振作起來。他帶他去訪友、赴宴,催促他制訂田莊計劃,並介紹他認識了少女奧麗加。奧麗加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她和施托爾茨一樣,想幫助奧勃洛莫夫從萎靡不振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改變他的懶散、消沉的性格,並且一度愛上了他。奧勃洛莫夫在她的真情和愛情的感召下,也一度恢復了青春,看到了美好的現實生活,但是慵懶、委頓的積習實在太深了,他懷疑、懼怕愛情會給他帶來動亂和不安,終於在他們快要結婚的時候,他退卻、躲避了。奧麗加最後離開了他而與施托爾茨結為伉儷。奧勃洛莫夫又回到了舊的巢穴里,後來他在維堡區找到了另一個奧勃洛莫夫田莊——普舍尼琴娜寡婦的住所。他在這位寡婦身上及她的家務工作中看到了他十分熟悉和習慣了的奧勃洛莫夫田莊的生活方式,終於和這位小市民寡婦結了婚,重新爬上了軟床,過起了渾噩麻木的寄生生活。他離不開這種生活,正如他對施托爾茨說的:「我的弱點已經使我跟這個炕長在一起了,你若把我拉開,我會死的。」就這樣,他終日吃、喝、睡,發胖,中風,終於過早地走進了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