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PART 1 愛情,是一種輪迴 6、最迷人的愛——絕望的愛

PART 1 愛情,是一種輪迴

6、最迷人的愛——絕望的愛

講完這些后,他覺得有些納悶:為什麼他和女友因為不同而相愛呢?
對於她的初戀,我比較熟悉。那段愛情一開始就瀰漫著絕望,而最後也果真成為不可能的愛,傷她很深。但對於這個不可能的愛,她卻一直將其聖化,最後將其封存在心中,成為一塊誰都不能進入的聖地。
我們內心都深藏著這樣的想法,但平時我們既沒有直接去愛的勇氣,對愛的絕望也沒有很深的體悟。而我那時的眼神和神情,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整個的生命狀態,會立即觸碰到異性內心深處的這兩種東西,況且當時我處於一種極端狀態。所以,我會一下子將她們內心的這兩種聲音點燃——「愛是不可能的,但我渴望愛」,於是我彷彿有了很大的吸引力似的。
M說,他已經有了經驗教訓:初戀的教訓是,不要找一個索取者;這次婚姻的教訓是,不要找一個極端的付出者……
看起來,答案應該是一個索取與付出平衡的女子。但是,M似乎又覺得對這樣的女子沒什麼感覺,同時覺得自己也吸引不了這種平衡、靈活而相對健康的女子。
我繼續問他,如果說,每一次緣分都是一次功課的話,他從這兩次功課中學到了什麼?
什麼發現呢?我問他。
例如,節儉的人認為,節儉是好的,奢侈是不好的;善解人意的人認為,為別人考慮是好的,只考慮自己的願望是不好的;開朗的人認為,樂觀是好的,憂傷是不好的……
但這塊聖地是必須被打開的,也唯有此,我們才可能與愛人相愛。
我的一位朋友W,失戀后魅力四射。本來,他已經相當有男性魅力,但失戀后這種魅力似乎更上一層樓,經常將偶遇的女孩電得一愣一愣的。
其實,這種人不斷出現在他們身邊是他們潛意識的渴望,是他們更深層的需求,因為這種人是他們新的功課,會教會他們學習接納更多的東西。
當然,F被M吸引,也是因為M是能滿足她索取的需要的,如果碰到一個和她一樣的人,她根本沒有索取的可能,碰到索取與付出平衡的人,也一樣是沒戲。
戀愛進行一年後,M覺得身心疲憊,對F的憤怒已不可遏制,於是向F提出了分手。
他並非是在問我問題,而是在深思,但我還是禁不住回答說:「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渴望圓滿。」
一個很關鍵性的理解是,一位特別期望我是娜烏西卡的來訪者對我說,她不敢信任我,因為信任就是萬丈深淵。
我有一個同學,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慾望,對這個世界要求很少,他的一個口頭禪是「無所謂」。
然而,假若我們執著地認為,幸福就在於找對一個人,那麼可能我們終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答案。
與不羈的愛恰恰相反,現實生活中的愛一開始就建立在希望之上——「我要與某一個人好好相愛,過一輩子」。
「真的沒有過,」她一邊說一邊陷入沉思,突然間像想起了什麼似的,「哎呀,我的確來過幾次電,不過,每次我都會把來電的感覺迅速掐滅,所以在我的記憶中彷彿從來沒有被男人迷住過似的。」
自然,我也不是娜烏西卡,當遭到攻擊時,我也如其他人一樣感覺到程度不一的不舒服。不過,這種不舒服,會因為對來訪者的理解而在程度上有所減輕。
因為這樣的內心,我們都陷入了一種怪圈,相愛,但愛似乎太沉重。所以,最好一開始彼此就知道這是一場不可能的愛,那時反而會愛得很投入。不過在投入時,也會一再體味愛的絕望感,看起來就像是對愛的絕望感上癮似的。
他的征服進行得很順利,因為F對他也很有感覺。戀愛初期,他們兩人都非常投入,但隨著關係的深入,M內心中的不滿越來越強烈。他發現,女友非常享受他的付出,但她自己卻從來不付出,而且她的要求越來越多,好像無論他為她付出什麼都是理所應當的。
麗江艷遇的魅力、蜘蛛俠的魅力、酒吧里的魅力、我失戀后的電力,其實都是在進行這樣的表達——「愛是不可能的,但我就是渴望與你相愛」。
我只有十幾天有這種眼神,所以那時沒想這是什麼。但這次小組學習時,因為想起W的故事,還有這名女學員的分享,我再次體會到我那時的心情,發現了那時的魅力是什麼。
英國靈性治療師阿南朵在她的著作《對生命說是》中也談到了這一點,她大意是說:
那是讀書期間,一段戀愛關係結束了,一種很自然的結束,不是我與她不相愛,而是因為客觀原因,就那麼結束了。
這也是歐洲文化中唐璜現象的原因所在。唐璜肯定不會和哪個女人在一起,但這個花|花|公|子就是想和你相愛,而且還是不顧一切地相愛。這種絕望,這種不羈,給了女人他很敢愛的錯覺,也給了女人敢愛他的錯覺。
https://read.99csw.com同樣的,每個家族的生命也是一個輪迴。
所謂的那塊聖地,屬於她的初戀。
不過,通常而言,能通過這一功課的人很少,多數人反而之後對自己的邏輯更執著。M說,F後來幾次戀愛都不順,她發現自己再也找不到像M那樣肯為她超級付出的人,所以一直對他念念不忘。
每個生命都是受局限的,譬如每個家庭都不一樣,而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家庭中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自我體系。意識上,我們認為自己的這一套玩意特別好,必須堅持,但潛意識上,我們渴望自由和圓滿,我們渴望能吸納那些不一樣的品質。
但是,從一個真正中立的角度看,這些品質無所謂好壞。奢侈似乎不好,但正是對奢侈的渴望創造了這個萬花筒般的世界;只考慮自己似乎不好,但一個人只有尊重自己的願望才會有強大的動力;憂傷似乎不好,但憂傷不僅有點詩情畫意,而且憂傷是我們失去一些事物時的必然反應……
我覺得一旦真愛失敗后,就不可能再愛了。我就是這樣,像失去了人生,萬分苦惱。希望大家指引我以後的路怎麼走。
和M聊天時,我問M,這些遭遇讓他學到了什麼。一開始,他回答說,他得到的教訓是,他應該和妻子離婚,最好先一個人生活一段時間,再考慮重新組建家庭,而且一定不要再找妻子這樣的人。
類似M和F的故事,我聽了不知道有多少,這讓我總結出一個規律:因為童年的某種痛苦,讓我們有一種渴望,長大了,我們會追隨這種渴望,而這種渴望總會實現,甚至被過度滿足,但最後我們會發現,過度滿足常意味著可怕的痛苦。
這是對「好我」的執著與堅持。同時,我們還會排斥「壞我」,比如節儉的人自然會對奢侈有些抵觸。
就這個話題,他和女友深談了幾次,過程很痛苦,但最後兩人都明白,這是他們的一個功課。在這個功課中,他學習到,他要向她學習,要尊重自己很重要的要求;她則學習到,適當地說「無所謂」。
儘管在原生家庭中學會了用超級付出的方式贏得愛與關注,但M心中仍然有一種渴望,渴望有時候也可以只考慮自己一下。但是,他不能這麼做,因為這樣的話,他會在原生家庭中被排斥,所以他把這個願望壓了下去。但這個願望不會消失,它只是被深藏在潛意識中而已。
一天,在我的課上,一位男學員興奮地走過來,說他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
但現在我覺得,我們這種對愛的絕望,是非常普遍的。用人生經歷來解釋這種現象或許並不足夠,它也許有更深的原因。
不管這更深的原因是什麼,現實情況是,好像我們每個人都是愛的餓鬼,都是嗷嗷待哺的孩子,都在等著出現娜烏西卡那樣的愛,然後才深信愛的存在。
很自然的,他們兩個在一起的結果是,一切都以這個女孩的要求為準,無論是吃飯、出去遊玩、布置家居和交朋友等,都是如此。

與己不同的戀人是學習的對象

這時,我們會認為是愛令自己恐懼,而很少想到,是自己心中本來就有如此深的恐懼。愛本來是可以治療這種恐懼感的,但我們會因為害怕這種恐懼感,而緊緊地抱著自己的自我防禦機制不放手,結果愛很難進入並滋養我們的心。
她回答說,來電的感覺太可怕了,那時她會極度在乎對方,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對方的一舉一動,自己的快樂和痛苦都被對方哪怕很小的舉動點燃,並放大到極致,她會覺得自己一下子消融了,不存在了。
這種崩潰,是虛假自我的崩潰。我們內心深處都有「我不值得愛」的自卑感,而當童年獲得的愛的確很少時,這種自卑感會發展成巨大的不安全感或恐懼。為了防禦這種不安全感或恐懼的湧出,我們會形成種種自我防禦機制。但是,愛,不管是去愛還是被愛,其前提都是要突破這種自我防禦機制,那時就會一下子被不安全感或恐懼感襲擊,反而會覺得更恐懼。
當一個女子有這樣的內心時,男人真心實意的愛,只會擊中她內心的這一部分——「我渴望愛」,而不能擊中她內心的另一部分——「愛是不可能的」,這反而會讓她很不適應。
所以,最好在現實生活中麻木,最好變成只是過日子,那樣就不會體會那種絕望了。同時,我們的心也會在過日子中死去。
具體到M的故事中,他一開始選擇和F談戀愛,是因為超級付出的他,也想擁有F身上的那種品質——為自己考慮。
最後,她可能會有我那名女學員的感受,來電,或者說愛的前兆,會讓她自己瞬間崩潰。
其次,她會感覺到巨大的壓力。她會想read.99csw.com,自己配得上這份愛嗎,自己有那麼好嗎。
日本動畫片導演宮崎駿在他的影片《風之谷》中刻畫了一個畫面:女主人公娜烏西卡儘管只是一個孩子,但已是完美的部落領袖。父親的朋友帶來一個小動物,娜烏西卡一看見就全身心地愛上了它,並去接近它,結果被它狠狠地咬了一口。娜烏西卡也感覺到疼痛,但卻絲毫沒有動搖對它的愛,而且還深深地懂得它對愛的不信任。結果,就在一瞬間,它徹底相信了娜烏西卡的愛,變成了娜烏西卡的忠實朋友。

每一次緣分都是一個功課

每次她都承認,的確是心慌,但心慌什麼呢?她一開始不能理解。但當我最後一次指出她的心慌時,她突然領悟到:「噢,我明白了,我是害怕丈夫會進入我心中的那塊聖地。」
要穿越這種對愛的絕望是很不容易的。例如,如果一對很有愛心的父母收養了一個備受虐待的孩子,他們一開始就給予他全心全意的愛,那時反而會遭到這個孩子的攻擊。
這一點也可以延伸到一切戀愛關係上。兩口子經常吵架,或彼此蔑視乃至攻擊,可能都有這樣一個功能——防止去愛。
但很多人對自己的那一套自我體系太執著了,意識上會排斥和自己不同的人,然而,他們的潛意識一定會驅動著他們去接近與自己不同的人。結果,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常有一種困境出現,他們非常討厭某種人,但這種人就是不斷地出現在他們身邊。
這時,他才明白過來,說:「我得改變自己,既不要繼續做純粹的付出者,也不要做純粹的索取者,我要學會平衡。或者,我既可以做一個付出者,也可以做一個索取者,我可以選擇。」
F看起來是一個極其自私的人,但她之所以形成這種品質,原因也是出自對父母的愛。可以推測的是,F的父母中有一個人是超級付出的,其價值感就建立在為別人付出上,而F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要才成為一個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人,因為對她而言,當她索取時父母會親近她,當她付出時父母反而會不知所措。所以說,她是用這種方式對超級付出的父母表達愛與親近的渴望的。
他回答說,他和女友(也是我的學員)剛剛做完了我布置的作業——用10個形容詞描繪自己的個性,並找到這10個形容詞的反義詞,也就是自己個性的對立面。結果他發現,他就是女友個性的對立面,而女友就是他的個性的對立面。
不可避免的,他和一個要求很多的女孩談起了戀愛。這個女孩有很多執著的要求,她從來不會說「無所謂」,而總是能提出一大堆理由,以說明她的要求是多麼合情合理,而且如果她的要求不被滿足的話,她會覺得很痛苦。
戀愛時,我們都想找到「正確先生」或「正確小姐」。
假若M學會了F的部分素質,可以適當地索取,而F也學會了M的素質,可以適當地付出,那就意味著,他們都通過了這一功課。
那是一種絕望,同時又是一種渴望,但絕望在先,而渴望在後,具體的意思是:「我雖然不相信愛情,愛情讓我絕望,但我卻愛你,你敢接受嗎?」
他還發現,岳父大人是一個更厲害的付出者。如果說,M的付出程度是10分的話,岳父的付出程度可以達到20分。這令M感到崩潰,同時他還逐漸明白了一點:他妻子的兄弟姐妹們之所以成為只知索取的「惡人」和「廢人」,原因就在於岳父大人極端的付出。
我的女友說,他這是不斷地在散發著性引誘的信息,這是他的魅力來源。
這時,我似乎明白了W的魅力來源,但那一刻的明白很難用語言形容,直到我突然間想起了自己的一段故事,才徹底明白了這一切。
因為這種感受,我沒有被她一而再,再而三的憤怒姿態所迷惑,相反一再將她拉回到這種心慌上來。
然而,這種希望真可能實現嗎?不可能!這種希望註定會失望,我們敏感的心最後都會受傷。
種種人或事物都可以存放在心中的那塊聖地,譬如娜烏西卡、劉德華、邁克爾·傑克遜、初戀等等。也有一些讀者朋友將我放在這塊聖地。
每個人的生命是一個輪迴,你勢必會發現,「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不斷在同一個地方以同一種姿勢摔跤的歷程。
他說有。當發現自己和女友的個性互為對立面的那一瞬間,他終於明白,他們相愛的基點,也恰恰是他們衝突的基點,也就是說,他們相愛的原因,和他們相衝突的原因,是一回事。
我們不敢發展出「壞我」的品質是懼怕別人不接受自己。
所以,誰都不敢真正走向愛,誰都對被傷害非常敏感。
所以,她絕對不要九*九*藏*書來電的感覺。
命運之所以給我們這些輪迴,正是為了讓我們有機會通過這個功課。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自我體系。在這套體系中,我們會認為,某些品質是好的,也即「好我」,某些品質是壞的,也即「壞我」。我們會執著于「好我」,並排斥「壞我」,不想讓它表現在自己身上。
被放在這塊聖地,看似一種榮耀,但其實與我無關,而且我懼怕在現實生活中與將我放在這塊聖地的人相處,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我,而是一個他們投射出來的虛幻之物。
我提醒說,這樣聽上去,答案好像寄托在了別人身上。我說:「原來你的人生幸福取決於找一個什麼樣的老婆,找到了就OK,找不到就痛苦,而且痛苦的責任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對方身上。」
和她談話時,表面上看,她總是處在憤怒的狀態里,但從感受上看卻完全不一樣,我總是感覺到一種心慌。
但最終,F和M還是分手了事。分手其實是在說,超級付出的M其實並不能一直扮演付出的角色,超級索取的F也不能一直扮演索取的角色。他們應該彼此學習。
從人生經歷看,她們兩個是因為童年時遭受了太多的痛苦,以致最後發現如果對愛先是抱有期望然後失去愛,那種痛苦遠勝於徹底不相信愛。假若一開始就對愛抱著絕望的態度,那麼失去愛時的痛苦會輕很多。
命運對他很慷慨,果不其然,他接下來找了一個女友L,她比他更善解人意,更願意付出。

為何身邊好多討厭的「衰人」

信任就是萬丈深淵?
這樣的表達,是自戀與受虐的極致。自戀,即我們深信愛是不可能的,所以你看我們的愛情不就是這樣子的嘛,我早就知道是這麼回事,我是何等聰明,何等有自知之明啊!受虐,即明明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愛,但自己就是要去追尋這樣一種絕望的感覺,這種感覺令自己入迷。

愛情出問題,不要在別人身上找答案

不過,這隻是一個表面現象。我了解了無數故事後發現,我們之所以堅持「好我」排斥「壞我」,首先是因為恐懼。其實,我們身上仍然有對「壞我」的渴望,但我們不敢去發展這些品質,因為我們會認為,我們只有堅持「好我」才能獲得別人的愛與關注,假若自己呈現了「壞我」層面的品質,就會被疏遠、懲罰甚至拋棄。
好好想一想,你可以從你目前的功課中學到什麼?

要愛,必須打開你心中的「聖地」

首先,她會不習慣,她會覺得形勢失控了:「哦,這是真的嗎?一個男人真的會全心全意愛我?」
對於這樣的孩子,正常的做法是,最好一開始對這種絕望有所了解,而去一點點地接近這個對愛徹底絕望的孩子,那樣他會一點點地放下戒備,同時一點點地確信愛真的可以發生。
這塊聖地,其實不過是「愛是絕望的,但我在一段絕望的愛中體會過刻骨銘心的感受」的聖化。這種聖化,與大街上和酒吧里的女人們對蜘蛛俠的迷戀沒有什麼兩樣。
但如果沒有一開始的絕望,也就沒有了接下來的不羈。
一名女學員說:「我從來沒有對男人來過電。」
很多人的善解人意都藏著這個意思:「我為你考慮這麼多,你可不可以為我考慮一下。」所以,善解人意的人做事常常會有猶豫。
這次學習,是讓女學員們分享,什麼樣的男人讓她們來電,以及這些男人和她們的父親有什麼聯繫。上一周,我剛剛讓男學員們分享了類似的心得體會。
自我消融的恐怖感,如果你沒有經歷過,那麼你可以想象,你是一個極度害怕坐過山車的人,但你正在全球落差最大的過山車上,而且是俯視著,然後過山車將以極快的速度向下沖……
後來,我狀態恢復了,心中重新對愛有了信心,而且覺得是很大的信心。有了這樣的信心,無論生命受到什麼樣的打擊,我都不會滅絕對愛的渴望,但這種對異性的魅力反而消失了。
很多電影中的經典鏡頭,都是在淋漓盡致地描繪這種感覺。譬如《蜘蛛俠3》中,當蜘蛛俠覺得與女友的愛陷入絕望時,他被黑蜘蛛附身,而後他有了非凡的男性魅力,在大街上和酒吧里將偶遇的女人們電得暈頭轉向。
我們選擇和誰在一起,一定有這樣一個意思——我想成為他那樣的人,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我想擁有他身上的某些品質。
具體說來就是,他想找一個和自己不一樣的伴侶,這是他生命的渴望,而他果真如願。一開始,他非常珍愛女友和自己不一樣的地方,但時間一長,他開始厭煩女友和自己不一致的地方,並希望女友改變,結果起了衝突。
M對F一見鍾情時,他被F身上的乖僻和驕傲吸引,而乖僻和驕傲的意思九_九_藏_書其實就是,我不必在乎你。
可以說,這是一個功課,他們只有學習接納這些與自己不同的人,並在一定程度上學到其品質,這個功課才算通過。否則,這個功課會一直繼續下去。
怎樣才可以不死去?我想,也許我們得去自己的內心尋找答案。
結束后的十幾天里,我發現自己陷入一種奇怪的狀態,好像自己的眼神平生第一次對女孩有了一種殺傷力。好幾次,我走在校園裡,走在街上,眼神掃過周圍的人,總會有一個女孩被電得傻在那裡。
我的一位朋友L,對丈夫很不滿,因她發現,不管她付出多少,不管她做得多麼好,她的先生總是喜歡挑剔她。
有趣的是,似乎大家都知道,這種男性魅力在過日子時是靠不住的,它只適合出現在偶遇中。寫這篇文章時,我正在「艷遇之都」麗江,許多人來到這裏找一段讓自己回味無窮的艷遇,然後再回到自己的家裡做一個循規蹈矩的好妻子或好丈夫。
作為治療師,我也發現,不少來訪者會期望我是娜烏西卡,好像假若我能夠承受他們的痛苦,不光在諮詢室中如此,在諮詢室外也如此,同時我也能承受他們的批評、蔑視和攻擊,那麼他們就得救了。或者說,他們就可以真的相信愛的存在了。
他並不怨恨女友,畢竟是他老說「無所謂」的。但現在他明白,他並不能真正做到無所謂。實際上,每次他的要求被忽視,他都有一點點怨氣,兩年來很多要求被忽視,就攢起了很多怨氣。現在,他之所以對這件事這麼堅持,是因為他再也不想「無所謂」下去了。
明白了這一點后,她說,她以後會嘗試將心對丈夫打開,而且她也意識到,將初戀那種不可能的愛聖化,是一件多麼可笑的事。其實,這種聖化一直以來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她是第一次這麼深切地意識到它的存在。
相反,假若我們能明白,幸福在於內心的和諧,而外部世界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展現,那麼我們可能會發現,原來答案就在自己身邊,就是那個和我們一直廝守著的伴侶。

我們懼怕全心全意的愛

我想,這種聖化並不一定就意味著那塊聖地更重要,實際上,那塊聖地的存在,或許只是我們將「愛是絕望的」投射出去的結果,而現實生活,恰恰是「可是我想愛」的這一部分的投射。
通常,他們會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於是他們會去與這種人作戰,努力把這種人從自己身邊趕走。他們可以做到這一點,暫時戰勝這些與自己不同的人。但從根本上而言這是沒有用的,這種人一定會不斷出現。
「這不可能,」我說,「你三十多年的人生中從來沒有對男人來過電?絕對不是這個樣子,好好想一想。」
我再問他,妻子是付出者,你要離婚;初戀女友是索取者,你也已分手:那麼你該找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如果說,索取者不是你的正確小姐,付出者也不是,那麼你的正確小姐該是什麼樣的人?
有兩個男人同時愛你,一個是真心實意的愛,一個是放蕩不羈的愛,你選擇哪個?相信我,你會選擇後者,我就是這樣的。
F被M所吸引,也有著同樣的意味。
也正是在那兩天,在我主持的一個學習小組上,當一名女學員分享她的體會時,我覺得自己捕捉到了一點答案。
我的朋友M是一個特別願意付出的人,卻有著一段不堪回首的初戀。他的初戀女友F有才氣,但性格古怪,而且極其自私,可M就是對她情有獨鍾。他回憶說,當時他看見她有點乖僻又有點驕傲的神情,就動了心,並暗暗發誓,一定要征服她。
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愛與被愛是相當不容易的,而在心中辟出一塊聖地並將已經逝去的一段愛放在那裡聖化,是相當容易的。前者能實現的是少數,而後者每個人都有。
但無論如何,在生活中,我們不能將得到救贖的希望放到別人身上,沒有哪個人是可以救贖我們的娜烏西卡。
我想,她和我小組中那名女學員一樣。
假若我們執著地認為,幸福就在於找對一個人,那麼可能我們終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答案。
L的父母對M不滿意,覺得他配不上自己的女兒,M和L經過艱苦戰鬥,才終於走到一起。
我直覺上覺得不是這樣子,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一時也有點不解。
同樣的,女友也有類似的心理轉變,於是這衝突愈來愈激烈。
對她們母女而言,愛上一個男人的感覺太可怕了,所以她們在戀愛時,會選擇沒什麼感覺的男人。但是,即便沒什麼感覺的男人,如果相處久了,也會有愛意出現,而愛意即意味著那種可怕感覺的襲來,所以,她和她的母親,都會在這時挑剔丈夫,不斷批評他們的不足。通過這種批評,她們不僅在親密關係中獲得了一read•99csw•com種優勢地位,而且將自己心中涌動著的愛意抹殺了,那樣就可以逃避愛意帶來的自我消融的恐怖感。
這也正是無數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的問題所在。我們幾乎總是將被愛的希望放到愛人身上,而造成了對方不能承受的沉重。尤其是,當我們將愛人視為娜烏西卡時,我們就會肆無忌憚地攻擊對方,這樣做,我們是希望愛人就像娜烏西卡對待那個小動物一樣拯救自己。但是,一方面我們的攻擊性遠勝於那個小動物,另一方面愛人們的承受力遠遜於娜烏西卡,所以最終會導致愛的進一步絕望。
但結婚後,M發現,這是一場更可怕的噩夢,因為L的家庭是看似風光,但其實有著很多債務和不為人知的困難。要還這些債務,化解這些困難,他得付出比初戀多十倍的努力,而且還不一定有什麼結果。尤其令他痛苦的是,他發現,妻子L的兄弟姐妹中有多名像F一樣只索取不付出的人,不管他對他們做了什麼,他們都覺得心安理得,心中沒有一點愧疚。
我問她,為什麼將來電的感覺立即掐滅呢?
阿南朵年輕的時候是超級美女,極富才情,家庭背景也很好,但這一切並不能防止她也有這樣的內心——「愛是不可能的,但我渴望愛」。
黑蜘蛛,以前我覺得是攻擊性的象徵,但現在我想,這也是絕望的化身。發現與女友的關係似乎不可靠了,蜘蛛俠陷入一種絕望感,而後他的男性魅力反而被充分激發出來。
正是因為這樣的心理,我們反而會把那種一開始就不可能的絕望的愛放在一個聖地上,而對現實生活這種真正考驗愛的地方視而不見。
完美的做法則是,任憑你如何攻擊,我都無條件地愛你,那樣你可能會在一瞬間放下所有的防禦。
我們對「壞我」有渴望。
這真是一個很好的發現,我問他對這個發現還有更進一步的感悟嗎。
M的渴望是扮演一個超級付出者,而且他以此為傲,但F告訴他,真正成為一個超級付出者是非常可怕的遭遇。
並且,任何一個人的自我都是非常有局限性的,說白了,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發展出自我體系的。在這個家庭中,如果自己節儉可以獲得更多的愛與關注,那麼自己就會形成節儉;如果善解人意可以令自己更受歡迎,那麼自己就會形成善解人意的個性;如果憂傷會讓自己獲得更多憐愛,那麼自己就很容易形成憂傷的個性……
這樣較量了幾個回合后,一天晚上他們再次因這件事情起衝突。我這個同學無意中回顧了兩人兩年多來的交往過程,發現自己心中有一種悲哀和強烈的不情願,因為他發現,幾乎在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是這個女孩的要求在佔據著主導地位,而他的要求都被忽略了。
——百度網友
分手時,M還發誓說,他再也不會和F這樣的人談戀愛,他決心找一個和他一樣願意付出的人。
聽她這樣講時,我剎那間領悟到,這也是她母親的感受,而這也是她母親為什麼幾十年如一日地貶低、攻擊她父親的根本原因。
以上這段文字可以概括成三句話:
對於很多人而言,他們不僅潛意識上有這種渴望,意識上也有。具體表現就是,他們欣賞與自己不同的人,樂於跟和自己不同的人交往。
這樣相處兩年後,他們因為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起了衝突,他要這樣做,而她要那樣做。一開始衝突很小,兩人都說可以商量,但真正到了抉擇的時候,兩人都對自己的要求很執著。
F一樣是被自己的自我體系所束縛了,她潛意識深處也渴望自己能有善解人意的一面。所以,她也被M吸引。
娜烏西卡不僅對這個小動物如此,她對所有的敵人,不,是所有將她視為敵人的人,都是如此,最後她也令他們都相信了愛的存在,從而使人類和地球同時得到了救贖。
對我這位朋友而言,她對丈夫的憤怒完全是一個投射。本來,是她自己不相信愛,而且不把心對丈夫敞開,但她意識上看到的卻是,丈夫總是批評她,丈夫總是不愛她。
我們所堅持的品質——「好我」——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被別人接受。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將生命寄托在政治、宗教、哲學、學術和事業等種種事物之上,好像這些都可以被安放在心中那塊聖地。
我想,這也是我課上的那位男學員和他女友相愛並相互衝突的道理所在。我們內心中都渴望圓滿,所以容易選擇和自己不同的人,這一點在戀愛中尤其常見。但同時,我們意識上又對自己的邏輯很執著,同時排斥別的邏輯,所以和不同的人在一起又很容易發生衝突。這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放下對自己自我體系的執著,而去向對方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