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走路 美國的搖籃——訪殖民時代威廉斯堡

走路

美國的搖籃
——訪殖民時代威廉斯堡


威廉斯堡

威廉斯堡的房子
威廉斯堡處於弗吉尼亞東部靠近海岸的地方,在一南一北詹姆斯河和約克河懷抱下的一個半島上。這一帶集中了殖民時代早期的遺迹,如今被划為國家殖民時代歷史公園,但是殖民時代威廉斯堡這個小鎮,卻是一個民間非營利的歷史遺迹保護機構的財產。
要打開有錢人的錢包,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1780年,弗吉尼亞議會決定,將首府向內陸遷移,遷到北面大約八十公里的地方,就是後來南北戰爭時非常著名的城市裡士滿。威廉斯堡一夜之間冷落下來。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和都市化,使得威廉斯堡和美國幾乎所有小鎮一樣,不可避免地衰落了。這種衰落是一種慢性的下滑:由於就業機會少,年輕人外流。居民的年齡老了,生活的節奏慢了,地方上越來越窮了。過了一百年,老房子倒的倒、塌的塌,殖民時代威廉斯堡,眼看著就要消失了。
也許就是從這一次威廉斯堡之行開始,一個念頭在洛克菲勒腦子裡漸漸地誕生了。以後,洛克菲勒派他的精幹助手約談古特溫,還多次要古特溫提供一些歷史老照片。不久以後,洛克菲勒趁開會路過的機會又來了一次,和古特溫談得投機起來。他們談到了這個小鎮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談到保護這個小鎮對於未來美國在教育上的重要作用。然而,精於理財的洛克菲勒卻不肯輕易打開錢包,他只肯出點小錢要古特溫請建築師畫一些測繪圖紙。
1924年,校小名氣大的國王威廉和王后瑪麗學院在北方舉行的一次活動上,穿著袖口磨光皺巴巴西裝的古特溫,偶然碰見了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古特溫幾乎是習慣性地不放過機會,立即邀請洛克菲勒訪問「歷史名鎮」威廉斯堡。這個邀請當場就被謝絕了。
第二年,古特溫聽說,洛克菲勒要出席五十公裡外漢普頓學院的一個活動。這是一所黑人學院,而洛克菲勒終其一生是以慷慨支持黑人教育機構出名的。古特溫再次給洛克菲勒寫信,邀請他活動以後順便來威廉斯堡看看。這一次洛克菲勒答應了,他和他的兒子大衛一起來到威廉斯堡。
四個月後,這位窮牧師到紐約辦事,順便就給百老匯的洛克菲勒辦公室打了一個電話,要求富翁給威廉斯堡一棟老房子的保護項目捐款。他後來收到洛克菲勒秘書的一封簡訊,說洛克菲勒先生的捐款是通過專門的基金會機構進行的,他不會為威廉斯堡破例。
古特溫十分了解威廉斯堡的居民。在這些老房子里住著很多老人,九九藏書他們一輩子都住在這兒,不可能遷移到別的地方了。把房子買下來是可能的,但是你不可能讓這些一生都住在這兒的人離開。古特溫就制訂了一個辦法,叫做「現在買,以後取」,就是用一個慷慨而合理的價格從房主那兒買下房產,再把房子租給原來的房主直到他們安度餘生,每年只收象徵性的一美元租金。

威廉斯堡

北美第一鎮

如今,這個地方叫「殖民時代威廉斯堡」。這兒是美國政治制度的真正的搖籃。

威廉斯堡的磚牆
古特溫陪著洛克菲勒在鎮上轉轉,介紹那些衰朽但是歷史悠久的老房子。在這個過程中,只有一次,洛克菲勒問道,你們有沒有什麼計劃來保護這些老房子呢?這真是一個等候已久的天賜良機,他連忙抓住這個話題,急得「差點咬下了自己的舌頭」。可是洛克菲勒隨後什麼也沒有說。

威廉斯堡
就在這時候,小鎮窮牧師古特溫的身體不行了。1939年古特溫去世,葬于威廉斯堡。洛克菲勒親自在墓地里安放了一塊紀念牌。殖民時代威廉斯堡這個美國最重要的小鎮的歷史,由於這位窮牧師的努力而延續下來了。

威廉斯堡
這個殖民時代威廉斯堡,即使是在全盛時代也沒有超過兩千居民,卻實在是一個值得一看的地方。當夜色降臨,我們離開那兒的時候,一開始的奇怪感覺雖然沒有了,腦子裡卻留下了一個疑問:這芝麻大的一個小鎮,怎麼會保存得這麼好呢?
一旦進入殖民時代威廉斯堡,就好像科幻電影一樣,你穿過時光隧道進入了兩百多年前的弗吉尼亞。漫步在殖民時代的威廉斯堡,感覺是非常奇特的。這種奇特感一開始說不上來是為什麼,只是一種感覺,就是覺得這地方和其他地方不一樣。這種感覺倒不是來自於那些打扮出來的十八世紀殖民地警官、鐵匠、市民或村婦。他們雖然扮演得非常地道,兢兢業業,說起當年的歷史來,都用第一人稱,好像時光倒流,又回到了過去一樣,而且一個個都十分地專業,有問必答九九藏書,好像他們真的在那個時代生活過一樣,連說話的語音腔調都是模仿當年的殖民者。可我們知道這畢竟是一種表演。這種感覺也不是來自於那些保護得很好的建築物。鎮中心的大街兩旁,幾乎每一棟房子都有一番講究,都有一連串引人矚目的歷史故事。例如前面提到的小小的「國王威廉和王后瑪麗學院」,就曾走出過三位美國總統。在獨立戰爭期間,小鎮上一棟被稱為魏茲公館的小屋,曾是華盛頓的獨立軍隊司令部,而這棟房子原來的主人魏茲,不僅是《獨立宣言》簽署者托馬斯·傑弗遜的老師,還是美國的第一位法學教授。
我們參觀了當年的總督府,這是一棟兩層樓的紅磚房,是鎮上最壯觀的建築之一。給人印象深刻的是,總督府內部的大廳、樓梯、走廊,所有的牆面和天花板,都用兩百多年前的亮鋥鋥的長槍短槍排列成圖案,這種特殊的牆面裝飾,我們在其他地方還沒有見到過。那個時候,弗吉尼亞殖民地的總督就是選舉產生的。合眾國成立以後,「總督」一詞沒有變,但我們卻得將它翻譯成州長了。獨立戰爭以前,華盛頓是弗吉尼亞的一個民兵軍官,也是總督府的常客。就是在這裏,當年的華盛頓表示,他要自己出錢徵募民兵,帶他們前往北方,參加歷時八年的獨立戰爭。
訪問殖民時代威廉斯堡,交通十分方便。無論從哪個方向,按照指示牌下了高速公路,跟著標誌走,很容易找到。在小鎮外面,先碰到一個十分現代化的旅遊服務中心,有電影和錄像介紹,有書面資料。汽車一律停在這兒的停車場上。殖民時代威廉斯堡恐怕是美國唯一一個不允許汽車進入的小鎮。
古特溫提出,在以後開放的殖民時代威廉斯堡,還要展示當年的手工藝和市民生活,包括弗吉尼亞歷史上的缺憾,即奴隸制度的歷史事實。1934年,當複原的殖民時代威廉斯堡重新向公眾開放的時候,羅斯福總統前來主持儀式,朝拜這一美國歷史的聖地。當殖民時代威廉斯堡的議會大廈修復的時候,弗吉尼亞州議會全體議員從首府里士滿趕來,在議會大廳里舉行了州議會相隔一百五十年的又一次會議。

沒有電線的威廉斯堡
1902年,威廉斯堡鎮上一個歷史悠久的教堂,由於經濟困難幾乎維持不下去了。教會派來了一個牧師威廉·古特溫。他是一個普通的窮牧師,卻是一個有歷史感也敢想敢幹的人。在這個衰敗冷落的小鎮上,他卻為自己踩在華盛頓和傑弗遜走過的土地上而激動不已。他下定決心,只要他在這兒,就要設法不讓這個「偉大的小鎮」衰敗下去。可他自己沒有錢,只能四處動員有錢人捐款。
1926年年底的一天,古特溫寫信給洛克菲勒,告訴他鎮上有一棟歷九_九_藏_書史上非常重要的磚房,現在產權落到了原來主人的遠房親戚手裡。這遠房親戚在不知什麼地方,想立即就把房子賣了,「價格非常低」,開價八千美元。古特溫描述了這房子的情況,告訴洛克菲勒,房子里的牆上,甚至還保存著殖民時代的招貼畫!三天後,古特溫接到一封電報,「用八千買下文物」,發報人寫著「大衛他爸」。只有古特溫一個人知道,這「大衛他爸」就是洛克菲勒。
就這樣,人們只看到那個穿著皺巴巴舊西服的窮牧師,進出於那些開始歪斜的老房子,把它們一棟一棟地買下來,卻一直猜不出是誰在經濟上支持這樣龐大的收購計劃。洛克菲勒這時候對古特溫說,你現在是在為基金會工作了,我可以給你開一份薪水。這一次,是窮牧師高傲地拒絕了大富翁。他說,自己是一個牧師,是在保護「我的歷史名鎮」,所以是不拿錢的。
一個龐大的修復保護計劃開始了。這個時候,古特溫才想到,古建築的修復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他是不懂行的,必須由專家來進行。早在1926年,波士頓有一個叫佩利的建築師有一次來這兒遊覽,古特溫陪他在鎮上轉。在一棟古特溫正著手修復的房子前,這位對古建築修復有相當造詣的專家告訴古特溫,古建築修復的第一步是紮實的研究考證,查明當初建築的真實情況,然後全盤恢複原樣。作為對這個他慕名已久的名鎮的貢獻,他指著一扇陳舊的門上失落了的門鎖留下的印痕說,我會把這印痕原樣拓畫下來,然後查找到當年這種牌號形式的老鎖。他答應捐給威廉斯堡一把當年式樣的鎖,原來他也是一個古鎖收藏家。
1606年冬天,在倫敦的弗吉尼亞公司得到英王授權,組織了一批商人分乘三條船,前往北美大陸。次年5月13日,他們在如今弗吉尼亞州的詹姆斯鎮上岸,建立了英國人在北美的第一個居民點。十三年以後,普利茅茨公司組織的「五月花」號才抵達北方的新英格蘭。先來的這些商人,在弗吉尼亞的殖民地幾乎是照搬了故鄉的法律制度,建立了早期北美殖民地最正規的政府。
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洛克菲勒推出了他的計劃,他要古特溫用牧師的名義一棟一棟地買下威廉斯堡的房子,不管是舊的還是新的,然後開展修復計劃。但是他要複原的不是一棟一棟老房子,而是整個殖民時代的弗吉尼亞首府,為了防止房價的混亂,精打細算的洛克菲勒要古特溫出面全盤操作,絕對不讓外界知道這後面洛克菲勒捐款的背景。
大街上所有的商店都按照當年的式樣開張,有些甚至還做買賣,出售的當然是應該作為旅遊紀念品的東西。報館里前店后廠,可以看到當年的印刷機在手工印製報章書籍。當年的郵局也開張著,可以寄出明信片,只不過用的郵票可不是兩百年前的。鐵匠鋪里,爐火熊熊、錘聲叮噹。歷史上名氣最大的是一家酒店。當年,弗吉尼亞的紳士們到首府來開會或做買賣,夜裡就在這家酒店暢飲read.99csw.com高論,從而醞釀出了和英國決裂的獨立思想。就是在這裏,1765年派屈克·亨利慷慨演說,抨擊英國強加給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印花稅法。「沒有代表不納稅」,這一呼聲隨後響遍了北美大陸。

威廉斯堡的房子
如果有人問,什麼地方是美國的搖籃,相信大多數人都答得出來,那是「五月花」號靠岸的地方,是清教徒們在馬薩諸塞建立的殖民地。這個回答不錯。著名的《五月花號公約》,就像我們的鳳陽小崗村農民的公約一樣,表達了民眾自治的理念,就是相信普通人集合在一起,有足夠的理性和智慧管理好他們的公共事務。這種信念和隨之建立的地方自治的制度,是美國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這種信念至今沒有中斷。
修復計劃在三十年代大蕭條的歲月里全面展開,工作量非常大。有很多房子由於陳舊或火災已經消失,現在要重新確定位置。為此,專家們硬是一鍬一鍬地挖遍了整個鎮幾百英畝的範圍,根據殘存的地基分毫不差地查明了原來所有房子的位置。凡是原有而後來消失的房子,要按照原樣重建,凡是原來沒有而後來加建的房子,以後一律拆除。有些房子後來經過改建,已經不是原來的面目,現在要恢複原樣,為此甚至派人遠渡重洋,到英國不列顛博物館和牛津大學尋找當年的銅版設計圖。威廉斯堡的居民們,很多人提供了自己家裡的老照片、老輩人的日記和書信,從中可以查明老房子的真實原樣。修復磚房的時候,發現以前的磚和現在的磚顏色有差異,經過再三研究才查明,必須在老式的磚窯里用硬木而不能用現在燒磚的松木才燒得出當年的磚。全鎮所有的電線都要埋入地下,所有在殖民時代以後才加上去的東西,都要拆除乾淨。還要在附近各城鎮收購一些老房子老傢具,以便得到正宗的建築配件和擺設。
不過,這個答案只答對了一半。在美國的政治制度中,還有一個傳統,一條從來沒有中斷的線索,那就是尊重以往的制度設置,重視過去的政治管理經驗和政治智慧的保守主義傳統。這一傳統在美國的政治制度中非常穩定,究其來源,就不得不追溯到北美大陸最早的殖民地——弗吉尼亞。
以後,為了安全,他們把政府所在地向內陸遷移,建立了一個小鎮叫威廉斯堡。1693年,就在這兒,他們建立了北美殖民地僅次於哈佛大學的最古老的學院:國王威廉和王后瑪麗學院。從1699年到美國革命成功后的1780年八十年裡,這個小鎮是弗吉尼亞殖民地的首府所在。在這八十年的時間里,就是在這個小鎮上,美國最早的一代既有理想又具務實精神和操作技巧的政治家成熟了,包括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弗遜、派屈克·亨利等等,如果一一列舉,幾read.99csw.com乎就是美國革命時期最重要的政治家的名單。
在大街的另一頭,是當年弗吉尼亞的議會大廈。議會大廈和總督府遙遙相對,很有點像如今聯邦首都華盛頓市的國會大廈和白宮的關係。美國人習慣用建築物來指稱政府機構,這裏頭隱含著對政府結構的精心思考,建築物的位置和布局象徵著權力的區分、限制和互相制約。就是在這個議會大廈里,1776年5月,議員們通過決議,派出代表參加大陸會議,由此邁出了美國獨立的第一步。
好半天以後,我突然明白了,這種感覺來自於這兒給人的獨特的視覺印象。你走在殖民時代威廉斯堡的大街上,放眼望去,你就是看不到最近兩百年裡「新」發明的東西。這兒沒有水泥鋪地,沒有電線杆子和蛛網般的電線。大街是砂石鋪的,人行道是石塊鋪的,大到教堂、商店、監獄,小到門把手、窗搭扣,大大小小,點點滴滴,所有的一切,全都是兩百多年前的式樣。這時候方才感到一種震撼。我們真切地站在了殖民時代,站在了弗吉尼亞殖民地的首府。
連連碰到這樣冰冷而禮貌的釘子,要是常人就不幹了,但卻不會使專門為上帝工作的牧師泄氣。第二年四月,古特溫又給洛克菲勒寫了一封信,邀請洛克菲勒來威廉斯堡。信里說了,你帶著錢包來也好,把錢包留在家裡不帶來也好,都沒關係的。窮牧師的這封信想來是讓大富翁有所觸動了。古特溫又收到了表示謝絕的簡訊,但是這一次是洛克菲勒親自簽名的。

一個窮牧師的事業

古特溫理解洛克菲勒的心機。要保護威廉斯堡這個小鎮,光有錢還不行,還要精心地操作。關鍵是,這兒仍然是有人居住著的城鎮,每一棟房子里仍然住著當年殖民者的後代。房子是他們的私產。要保護這些歷史性的老房子,先得處理好房子的產權關係。
就是這個小鎮,就是弗吉尼亞,不僅向美國革命貢獻了它的軍隊總司令和第一任總統華盛頓,不僅產生了《獨立宣言》的起草者和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這兒也是美國政治制度設計方案的主要來源。1787年,前往費城參加制憲會議的弗吉尼亞代表們,帶去了著名的「弗吉尼亞方案」。美國政治活動中的保守主義傳統,就從這兒開啟。它和北方來自於大都市和大學的更為活躍、更為開明的自由主義傳統相抵平衡,取長補短,發展出美國社會既不斷變化又相對穩定的兩百多年歷史。
在我們進入威廉斯堡的旅遊中心,觀看介紹錄像影片的時候,一個細節讓我感到震動:這裡是美國革命的搖籃。影片描述在獨立戰爭之前,兩個威廉斯堡人在討論動蕩的時局,一個說:「我最近打算回家(英國)去了,你呢?」另一個回答說:「我已經在家裡了。」而正是這樣一種心態的變化,為人們的流亡情節畫上句號。以主人翁的姿態熱愛這塊土地,才是威廉斯堡所象徵的英屬北美殖民地最終步入美國的前提,也是此後成千上萬的各國移民逐步成為美國人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