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蟬的出洞與蛻變

蟬的出洞與蛻變

舊殼上除了背部有一條裂縫外,其他地方完整無缺,仍舊非常牢固地掛在樹枝上。它能留在樹上好幾個月,就是風吹雨打也無法將它打落。
蟬的幼蟲要在地下待四年。在這樣漫長的時間中,它們過著流浪的生活,從一個樹根搬到另一個樹根。隨著季節的變化,它們要搬到不同深度的洞底,這樣可以躲避嚴寒的侵襲。不過還有另外一個疑點。蟬喜好在乾燥的土中挖洞,然而只要土乾燥就很難壓得結實,那它們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
這個地道不是幼蟲為了蛻變而臨時建立的洞穴,而是一個真正的地下城堡,是它們長期居住的房屋。牆壁的精心粉刷就是最好的證明,如果只是一個臨時的通道,就不用那樣費心地裝飾。幼蟲長期地居住在這裏,等待著時機的成熟。
如果幼蟲有充足的水袋,結果會是怎麼樣的呢?我將一隻剛剛準備開工的幼蟲作為觀察對象,它的全身膨脹,透明的身體還不斷地往外滲出液體,黏糊糊的。我讓它住在同樣的人工環境中,幼蟲也意識到自己處在一個陌生空間,它非常謹慎地使用液體,倒出一點液體,將土變成泥漿,黏合擠壓,然後繼續往上爬。在這隻幼蟲的精心設計和努力下,經過十二天的時間,它終於到達地面。
蟬在準備挖地道的時候,會尋找一個靠近有根須的地方,選擇一個較好的根須,將其刨出一部分,嵌在牆壁上。這個充滿生命力的地洞,就成為幼蟲延續生命的源泉。當需要補充水分時,幼蟲就將它的吸管插入樹根中,非常滿足地吃上一頓,然後,接著開始工作。不過這些都是我的推測。為了驗證推測的真實性,我做了如下兩個試驗。
幼蟲在出洞之後,地面會留下一個像鑽桿鑽出的孔。幼蟲出洞后,會在周圍觀察片刻,選擇一個最佳的地點。如果旁邊有樹,它就會爬上去,前爪緊緊地抓住樹枝,仰https://read.99csw.com望天空。如果空間夠大,它其餘的爪子也會支撐在上面。然後,它一動也不動,前爪成為一個固定支點。
初夏,第一隻蟬出來了。太陽暴晒著地面,在踏平的小路上,我看到一些如小拇指大小的孔,這就是蟬從地下到達地面蛻變的出口,這些圓孔隨地可見。它們通常選擇堅硬、乾燥、陽光充足的地面,作為他們蛻變的出口。不用為它們擔心,它們一般擁有非常鋒利的工具,可以挖掘干硬的泥土。
蟬的蛻變是要具備條件的:乾燥的空氣、充足的陽光。這個地洞就是一個氣象觀測站,幼蟲可以了解外面的天氣狀況,等待蛻變的時刻。
幼蟲一邊挖地洞,一邊將尿液塗在乾燥、多餘的泥土上,用它那肥胖的身體將泥漿刷在洞壁上。這樣濕的泥土很容易擠壓,幼蟲不停地擠壓泥土,最濕的泥土滲到粗糙的土壤縫隙中,這樣泥土就不見了,牆壁也變得光滑和堅固了,而且道路暢通無阻。這樣就能解釋幼蟲為什麼出洞時身上會有濕的泥土,在這黏糊糊的土中挖洞能不粘上一身泥嗎?當你看見滿身濕泥的幼蟲從土裡鑽出來,它們就即將成為成蟲了。雖然以後不用再糊牆,但它們也不會丟棄尿袋。它們會好好地保存剩餘的尿液,作為防身的武器,當有敵人靠近它們時,它們會毫不客氣地向敵人撒一泡尿,然後立即飛走。蟬雖然喜愛乾燥之地,但根據它們在上述情形中的表現,應該被評為「優秀的灌溉家」。
也許它們會花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時間來挖掘和清理這個地洞,保持地道的垂直,但它們不會挖到地面上,而是九-九-藏-書保持與外界隔著一層厚土。在洞底,它要花更多的心思來裝飾,因為那是它的住所。只要預感到天氣晴朗,它就爬到高處,進一步地探聽準確的消息,了解外面的濕度和溫度。颳風下雨的天氣並不適於幼蟲的蛻變,情況嚴重時還會讓它們失去生命,所以它們會非常小心地回到自己的住所;如果天氣對蛻變非常有利,幼蟲便會打開那層天花板,從洞里鑽到地面上。
七月的最後幾天,我為了更好地觀察它們,必須藉著工具將土挖松。地洞是圓形的,直徑約兩厘米,洞口周圍沒有因挖掘而留下的雜物和泥土,顯然,它們和糞金龜的挖洞技巧是完全不同的。糞金龜的洞穴旁邊會有類似山丘的土堆,因為它們是從地面往地下鑽,必須將土堆積在外面,這樣才方便出行。而蟬的幼蟲是從地下鑽到地面,洞口不可能有土堆。
這個階段的蛻變比較快速,頭部很快就自由了。前爪也慢慢地脫離軀殼,蟬一般都是水平懸挂,在敞開的外殼下露出后爪后,蟬即將得到解脫。蟬翼上粘滿液體,像一個殘肢耷拉在上面。這是蟬變態的第一階段,大約十分鐘。
九_九_藏_書
可是,幼蟲是從哪裡獲得水源的呢?身體中的尿液總會用完的,挖完這樣一個通道,需要的液體應該不少,它們怎麼補充水分呢?帶著這個疑問我開始尋找答案。我小心翼翼地找了幾個完整的地洞,然後將其翻開。我發現洞底的壁上有一根生命力頑強的樹根,有的如筆桿粗,而有的則如麥稈細。樹根露出的部分很短,只有幾毫米,其餘的根須則掩埋在四周。這些樹根是幼蟲特意找的,還是偶然的巧遇呢?我比較傾向於前者,因為在幾個洞底都能看見樹根。
現在蟬是完全蛻變了,和它以前的樣子大相徑庭!兩翼透明得像玻璃一樣,上面淺綠色的脈絡清晰可見,胸部呈現出褐色,其餘的部位還是淡綠色,有的部位略帶白色。這個嬌弱的生命還需要空氣和陽光的呵護,增強體質,改變體色。在將近2小時的時間中,它沒有明顯的變化。它的前爪仍舊緊緊地鉤在舊殼上,稍微一點微風,就會左右晃蕩,看起來是那麼的脆弱。最終又花了半個小時,它的體色變為暗色,至此,整個體變過程結束。我見過一隻蟬上午九點停留在樹上,飛走的時候是十二點半左右。
第二階段的時間要久些。蟬即將完全自由,除了尾部還在舊殼中。舊的軀殼非常牢固地抓在樹上,保持著最初的姿勢,這是它進行第二階段蛻變的支持點。由於尾部在舊殼中,蟬仍要待在裏面,它可以在裏面翻身,頭部向下,垂直翻身是為了讓兩翼和爪子解放。這時蟬的身體顏色是綠中帶黃,隨著身體中的液體向下流動,蟬翼慢慢地伸展開了。這緩慢而複雜的運動結束后,蟬使用腹部的力量支撐身體使自己立起來,迅速恢復頭部向上的姿勢。它用前爪緊抓舊殼,九*九*藏*書將尾部從舊衣服中解脫。這個蛻變階段大約需要半個小時。
夏季是觀察蟬的最好季節,七月,蟬基本上佔領了我的院子,我們便成為鄰居。它們是院子的主人,我則是屋內的主人。每天都能聽見它們在外面吵吵鬧鬧,我開始還有些煩,後來慢慢就適應了,並對它們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蟬的洞是圓柱形,約有4厘米深,不論地形怎樣,它們都會想辦法將洞挖成幾乎是垂直方向,上下暢通無阻的最短的路線。如果你想在洞中找到一些挖掘時留下的粉末,那將是徒勞的。洞底是封閉的,形成了一個比較寬敞的房屋,四壁光滑,沒有與其他通道相互連接的跡象。根據洞的直徑和深度來估計,蟬需要挖出將近二百立方厘米的土,但在洞里並沒有發現多餘的泥土,這些土都運到哪裡了?在乾燥的土壤里挖洞,如果只是鑽孔而沒有進行其他的加工處理,洞壁應該是粗糙,帶有粉狀的顆粒,而且還容易塌方。可事實卻讓我非常驚訝,洞的牆壁不僅粉刷過,還塗上了一層泥漿。正是這樣的泥漿將原本粗糙的牆壁糊住,還能防止土粉的脫落。
幼蟲從地下的小屋爬到地面上,來回自如,沒有任何的阻礙。它那帶著鉤子的爪子並沒有從牆上刮下土來,否則,就會堵塞這個與外界聯繫的通道。礦工會用支柱和橫樑來支撐地道的四周;地鐵建設者會利用磚石來鞏固地道;而蟬的幼蟲也是一位傑出的工程師,它們會使用泥漿粉刷牆壁,保證地道內壁的光滑與順暢。如果幼蟲爬出地面或是在外面的樹枝上,它們會很警覺地觀察四周。有幾次我近距離觀察它們,被發現后,它們就快速地回到洞里。
最早蛻皮的是中胸,蟬殼從背部中線裂開,蟬的變態就從這裏開始了。裂逢不斷地擴張,上延頭部,下伸后胸。接下來是橫向擴張,從眼睛開始裂開,露出紅色的小眼睛。從裂縫中可以看見蟬的九_九_藏_書綠色身體,隨著血液的循環,身體也逐漸地膨脹。
我從洞中捉來一隻幼蟲,將它放進一隻試管中,然後,用比較乾燥的泥土將它埋起來。這隻試管只是地洞的三分之一長,放入的土質也要比地洞中的松一些。現在我要看看它能不能爬出來。如果能像在地洞那樣努力工作,它就一定能出來,而且現在的環境也是有利於挖掘的。我帶著懷疑的心態觀察,沒有活的源泉,不能及時地補充水分,它的水袋就會幹枯,就沒有辦法工作。三天後,我看見那隻幼蟲已經有氣無力地趴在那裡,被它挖掘出的土因沒有粘合劑,擠壓好了也會很快鬆開、倒塌,再一次地壓住幼蟲的身體。這項工作是徒勞的,只有開始,永遠沒有結束。在第四天,它便耗盡了最後一點氣息。
這一切能證明蟬的地洞不是臨時的住所,而是等待室和氣象觀察站。但是有一個疑問,挖出來的土跑到哪裡去了?洞壁的泥漿是怎麼來的?它們是不會像天牛的幼蟲那樣把挖出的土吃掉的,如果是吃掉了,也要消化變成糞便排出,那樣也會堵塞地洞。蟬的幼蟲應該不會使用這樣的方式,因為幼蟲的身體不能吸收腐殖土(即使是非常松的)。
我帶著這個疑惑對它們進行了仔細的觀察,發現它們出土后,身上總會帶些濕的泥土,就像是一位剛剛清理完陰溝的清潔工。這樣的濕泥土更讓我好奇,乾燥的土壤中怎麼會有濕泥土呢?為了揭開這個謎,我特地挖出了一隻幼蟲,它的身體顏色要比一般的通透蒼白一些,眼睛大而白,十分渾濁,但出洞幼蟲的眼睛是黑而發亮的,並且要不了多長時間就能看見東西,這就說明幼蟲在出土前都是看不見的。它的身體里像是充滿了液體,如同患了水腫一樣。用手捏一下它的尾部,就會滲出液體,且全身也會變得濕濕的。這種液體是不是尿液?我還不是很肯定,為了方便闡述,就先稱之為尿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