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篇 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和組織 第九章 工業組織(續前)。分工。機械的影響

第四篇 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和組織

第九章 工業組織(續前)。分工。機械的影響

新的機械在剛發明時,通常需要很大的愛護和注意。但是,管理這種機器的工人的工作常被劃分出來:凡是動作一律和單調的作業,逐漸由機起來接替,因此,機器就變為越來越自動和自己操作了;到最後,除了按時加料和取出成品之外,人的手簡直無事可做了。人仍要負責注意機械是否良好,運轉是否正常;但是,連這種工作也往往因採用自動的機件而減輕了,這種自動機件能使機器一有故障立即停止運轉。
因此,我們就得出一個一般的法則,其作用在某些工業部門比另些工業部門更為顯著,但它對一切工業部門都是適用的。這法則就是:任何工業上的操作如能變為一律,因而完全同樣的事情必須一再地以同一方法來做,則這種操作遲早一定要為機械所代替。耽擱和困難是會有的;但是,如果要由機械來做的工作具有足夠規模的話,則金錢和發明的能力將被毫不吝惜地用於這種任務,直到成功為止。
在通常被認為是只有很大的工廠才能獲得的專門的技能與機械之使用上的那些經濟之中,有許多並不決定於個別工廠的大小。有些決定於種類相近的生產的總量;而有些——尤其是與知識的發展和藝術的進步有關的那些經濟——主要是決定於整個文明世界的生產總量。在這裏,我們可提出兩個術語。
第六節機械減輕了人類筋力的緊張,因而使工作的單調不會引起生活的單調。
的確,美國的農民是能幹的,他的子弟的地位也迅速提高。但是,一部分因為土地豐富,而且他所耕種的土地一般是自有的,他就比英國的農民具有較好的社會條件;他必須常常為自己打算,而且早已使用和修理複雜的機器了。英國的農民要應付很大的不利情況。在最近之前,英國的農民沒有受過什麼教育,而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處於半封建的統治之下,這種統治雖不是沒有好處,但卻抑制了進取心,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自尊心。這些不利的原因已經消除了。現在英國的農民在青年時代就受相當良好的教育。他學習使用各種機械,他依靠某個鄉紳或某一群農民的好意也不像以前那樣多了;因為他的工作比最低級的城市工作更為多樣化,並更能培養智力,他的地位就趨於絕對地和相對地提高了。
這樣,機械的改良與分工的日益精細這兩個運動,是同時並進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是關聯的。但這種關係並不如一般所認為的那樣密切。引起進一步再分工的原因是:市場的擴大,以及對於同一種類的大量物品——在有些情況下是對於製造極其精密的東西——的需要之增加;機械改良的主要結果,在於使得無論如何是要進一步分工的工作價錢便宜和更為精密。例如,「波爾頓和瓦特在沙河設立工廠時,覺得分工必須達到所能實行的最大限度。那時還沒有像現在那樣使構造上機械的精密成為差不多沒有問題的滑動車床、刨床或鑽孔工具。那時一切都依靠個別技|師的眼和手的精確;但那時的技|師一般是遠不及現在的技|師那樣熟練。波爾頓和瓦特設法部分地克服這種困難的方法,就是限定工人做特殊種類的工作,使他們儘可能成為這種工作的能手。由於在使用同一工具和製造同樣東西上不斷的練習,他們因此獲得很大的個人熟練。」這樣,機械就不斷地代替那種完全手工的技能,並使它變為不需要了;即到亞當·斯密的時代,分工的主要利益,就是在於獲得這種完全手工的技能。但是,機械使工業規模擴大、並使工業更為複雜因而增加各種分工——
第一節熟能生巧。
需要很大精密性的工作不能用手工來做,而機械做這種工作的能力,在零件配https://read.99csw.com換制度迅速發展的金屬工業的某些部門中,恐怕是最清楚的。只有經過長期訓練,並以很大的細心和勞動,手工才能把一片金屬做成與另一片金屬精密地相似或互相適合,但這種精密畢竟是不完美的。但是,這正是優良的機械能最容易和最完美地來做的工作。例如,如果播種機和收割機必須用手工來做的話,則它們的最初費用就會很高;當它們的任何部分發生損壞時,只有把機器送回製造廠,或是請來高度熟練的技|師花了很大費用才能調換修好。但是,實際上,製造廠備有許多由同一機械製成的、與損壞的部分相同的機械,因而就能配換上去使用。美國西北部的農民,離開優良的機械商店也許有百哩之遙,但能放心使用複雜的機械;因為他知道,用電報通知機械的號碼,和他所損壞的機械上任何部分的號碼,下一班火車就可帶來一件新的機械,他自己就能裝上。這種零件配換原理的重要性,只到最近才被了解;可是,有許多跡象表明:在把機器製造的機械的使用推廣到各生產部門,甚至包括家務工作和農業工作在內,這個原理比其他任何東西更為有用。
現在我們要進而考慮,在什麼條件下最能獲得分工所造成的生產上的經濟。顯然,專門機械或專門技能之效率如何,不過是它的經濟的使用之一個條件;而另一個條件,就是應有足夠的工作使它得到充分利用。正如拜比吉所指出的,在一家大工廠中,「廠主把要做的工作分為不同的工序,每一工序所需要的技能或力氣的程度是不同的,這樣,他就能獲得每一工序所需要的技能和力氣的正確數量;同時,如果全部工作是由一個工人來做的話,則這個人必須具有足夠的技能,才能做這個工作所分成的各種作業中最困難的作業,必須具有足夠的力氣,才能做其中最艱苦的作業。」生產上的經濟,不但需要各人在狹小的工作範圍內不斷地操作,而且在需要各人擔任不同的工作時,每種工作都應當使他的技能和能力盡量地用出來。正是同樣地,當特別為了某種工作而設置一架強有力的車床時,機械上的經濟就需要這架車床儘可能長久地用於這種工作;如果要將它用於別種工作,則那種工作應當是值得使用這車床的工作,而不是用比它小得多的機器也能做得同樣好的工作。
我們可稱前者為外部經濟,後者為內部經濟。在本章中,我們主要是研究了內部經濟;但現在我們要繼續研究非常重要的外部經濟,這種經濟往往能因許多性質相似的小型企業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說的工業地區分佈——而獲得。
第三節機械對人類生活的品質所發生的影響,一部分是好的,而一部分是壞的。
而只研究不同等級的工人之間的分工問題,特別是關於機械的影響。在下一章中,我們將考慮分工與決定工業地點之間的相互影響;再下一章中,我們將研究,分工的好處依靠大量資本集中於個人或個別企業的手中——即通常所說的大規模生產——到怎樣程度;最後,我們將研究企業管理工作的專門化的發達。
事實上,其中有許多不過是一切機械行業中所常見的車床、鑿削機、打洞機、鑽孔機、刨床、成形機、旋力精削機及其他一些機器的改裝而已。這是以下事實的一個很好的例證:當分工的精細不斷增大時,名義不同的各種行業之間的分界線,有許多正在縮小,而且不難越過。在往昔,製表匠可巧苦於對錶的需要之減少,聽到製造槍炮業需要增加人手的消息,對他也不會有什麼安慰;但是,現在製表廠中的工人,如果轉入兵工九九藏書廠或縫紉機製造廠或紡織機械製造廠工作的話,就會看到許多機器與他們所熟悉的機器非常相像。一個製表廠連同在廠中工作的工人能改成縫紉機廠,而不會有什麼大的損失;唯一的條件差不多就是:在新工廠中,對原來做慣某種工作的工人,不應當叫他去做需要較高的一般智力的工作。
其次,在木材業和金屬業中,如果一個人對同一塊材料必須反覆地做完全同樣的工作,則他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拿住材料正如它所需要的那樣,把工具及其他要用的東西放在適當地位,便於取用,而時間和他自己身體運動的力氣的損失都是最少的。他的雙手習慣於在同一位置、並按照同一次序取用這些東西,因而就能互相和諧地工作,差不多變成自動了:經過不斷的練習,他的神經力的消耗,比體力的消耗甚至更為迅速減少。
那些完成一個表的各部分並把它們裝配在一起的工人,必須具有高度的專門技能;但在製表廠中所用的機器,大部分與其他任何輕金屬工業所用的機器,在一般性質上並無不同;
但是,當動作因此已成為例行的工作時,它就幾乎已達到能由機械來代替的階段了。所要克服的主要困難,就是使機械能把材料牢牢地固定在適當的位置,恰使機械工具能順利地對它操作,而在緊握這材料上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但是,如果對這種機械花費一些勞動和費用是值得的話,則這種困難一般是能設法解決的;然後全部工作就往往能由一個工人來管理了,他坐在機器前面,用左手從一堆材料中取出一塊木材或金屬,將它放在機器上的凹進的地方,同時用右手拉下開關或以其他方法開動機械工具,最後,用左手把恰好按照一定式樣切好或鑿好、鑽好或刨好的材料投放到另一堆材料中去。特別是在這些工業中,我們看到近代工會的報告中有很多這樣的怨言:過去需要訓練有素的技|師的技能和判斷才能做的工作,已經因為機械的改良和再分工的精細程度的不斷提高而變為單純的例行工作了,因此,不熟練的勞動者,甚至他們的妻子和孩子都被用來做這種工作。
現在我們可轉而考慮機械減輕過度的筋力緊張的效果,在幾代之前,即在像英國這樣的國家,這種緊張是一半以上的工人之共同命運。機械力的最為驚人的例子,在於大的鐵廠,尤其是製造鋼板的工廠,那裡所用的力是如此之大,以致人的筋力是無足輕重的,一切動作,不論是橫的還是直的,必須用水壓力或蒸汽力來做,人只是站在旁邊管理機器,清除灰燼,或做一些這樣的次要工作。
誠然,有些社會改良家曾經主張:做最重要的腦力工作的人,也可適當地做一些手工工作,而不會減少他們獲得知識和解決困難問題的能力。但是,經驗似乎表明:減輕過度疲勞的最好辦法,在於從事情緒一來就開始、情緒過去就停止的工作,就是做普遍的本能當作「消遣」一類的事情。任何工作如果如此具有營業性質,以致一個人有時必須以意志的力量迫使自己繼續去做,則這種工作就要消耗他的神經力,而不是完全消遣了:所以,從社會的觀點來看,它是不經濟的,除非它的價值足以補償他的主要工作所受到的很大的損害而有餘。
關於機械的改良和產量的增大所造成的精細的進一步分工的情況,印刷業提供了另一個例證。人人都熟悉美國新開拓區域的報紙編輯的創辦情況,他在寫文章時一面就排活字;靠了一個男童的幫助,他印出報紙,並分派給分散的鄰人。然而,當印刷的秘密尚未公開時,印刷業者必須自己做一切事情,此外,還要製造他自己的一切工具。現在,這些工九-九-藏-書具已由單獨的「輔助」行業供給他了,即在邊陲森林地的印刷業者,也能從這些行業得到他要用的一切東西。但是,雖然它從而可從外面得到幫助,一個大印刷廠必須在自己廠內備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工人。即使不說那些組織和監督企業的人、辦公和管理物料的人、改正「校樣」上可能有誤排的熟練的「校對」、工程師和機械修理工人、鑄造鉛版和改正及配合鉛版的人、管理倉庫的人以及幫助他們的男女童工,和其他一些次要等級的工人,還有排活字的排字工和擔任印刷的機器工人與印刷工人兩大類。這兩大類各分為許多小類,而在印刷業的大中心尤譬如此。例如,在倫敦,慣於管理一種機器的工人,或慣於一種作業的排字工,如果失業的話,不會願意放棄他的專門技能的好處,而依靠他的關於這行業的一般知識去尋找使用另一種機器的工作,或另一種作業。一個行業中的精細的再分工之間的這些分界線,在對工業專門化的許多種類的近代傾向上,有很大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對的,因為,這些分界線雖然有許多是如此微細,以致一個人如在一個小的部門中失了業,就能轉到與它鄰近的小部門中去工作,而不會有很大的效率損失,但是,他仍設法要在他的本行中工作,經過一些時候沒有成功,他才會這樣做;所以,就每星期的行業中的細小變動而論,這些分界線與較強的分界線是同樣有效的。但是,中世紀的手工業者是以深而且廣的分界線來分類的,這種分界線使手織工人在失業時終生受苦,上述的分界線與這種分界線屬於完全不同的種類。
第五節以印刷業作為例證。
有效的工業組織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它應使每個被僱用的人擔任他的能力和教育使他勝任的工作,並且應當為他備有最好的機械和他的工作上所需的其他工具。一方面是做生產細節工作的人,另一方面是管理生產一般工作並擔當風險的人,關於他們之間的分工問題,我們暫不研究;
在印刷業中,像在製表業那樣,我們看見機械和科學的工具獲得了沒有它們就不可能獲得的各種結果;同時,它們不斷地代替一向需要手工技能和熟練而不需要很多判斷力的工作;另一方面,它們把的確需要運用判斷力的那些部分讓人類的手去做,而且造成了非常需要判斷力的各種新職工。印刷業者的工具每有改良和跌價,對校對者的判斷力、鑒別力和文學知識的需要,以及對那些知道怎樣排成優美的內封面,或怎樣在紙上印刷雕刻物,以適當地配合色彩明暗的人的技能和審美力的需要,就愈增加。它又增加對於在木、石或金屬上面繪畫或雕刻的有天才的和高度訓練的美術家的需要,並增加對於知道怎樣在十行文字之內,作出十分鐘演說的內容的正確報告——這是一種智力的技巧,其困難為我們所低估了,因為常常是這樣做的——的人的需要。其次,它會增加攝影師、電版工人、鉛版工人、印刷機械製造工人以及其他許多人的工作,這些人比過去堆放和取出紙張的工人,以及摺疊報紙的工人——他們的工作已為機器所代替了——從工作中得到較高的訓練和較大的收入。
尤其是企業經營上的分工——的機會之傾向,已抵消上述的影響而有餘。
在往昔,素色布匹的織工之職業是最為狹小和單調的。但現在一個女工就可管理四架或更多的織機,一天中每架織機所做的工作,比舊式手織機提高許多倍;而她的工作遠不像從前那樣單調,而需要大得多的判斷力。因此,在所織的每一百碼的布之中,人類所做的完全單調的工作,恐怕不到過去的二十分之一。
這類機械雖然增read•99csw.com加我們對自然的支配力,但卻沒有直接地大大改變人類工作的性質;因為,這類機械所做的工作,如果沒有它的話,人就不能做了。但是,在其他行業中,機械減輕了人類的勞動。例如,建造房屋的木匠,製造與我們祖先所用的同樣的東西,但省力得多了。他們現在主要是做工作中最為愉快和最有興趣的那些部分;同時,在每個鄉鎮,甚至在每個村落,都有為鋸、刨和造形而設的蒸汽廠,這些廠減輕了不久以前使他們未老先衰的那種極度的疲勞。
人人都熟悉這樣的事實:「熟能生巧」,它使起初似乎是困難的工作,不久之後做起來就能比較省力,而且比以前好得多。生理學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這個事實。因為,生理學舉出理由使人相信:這種變化是因為多少是有「反射的」或自動的作用的新習慣之逐漸的發展而引起的,與被認為是存在於大腦中的思考力的最高中央機關毫無關係。但是,一切有意識的舉動,都要主要的中央機關加以注意:它從神經中樞或局部機關——在某些情況下也許直接從感覺神經——收到消息后,就對地方機關,或在某些情況下直接對筋肉神經,發回詳細複雜的指示,它們的行動非常調和,因此就能實現所要求的結果。
純粹腦力工作的生理學的根據,還沒有被很好地了解;但是,我們所確實知道的關於頭腦構造發展的很少的知識,似乎說明了以下一點:任何種類的思考的練習,發展了頭腦各部分之間的新的關係。無論如何,我們確實知道:練習能使一個人迅速解決在不久之前即以最大的努力他也應付得很不好的問題,而不費什麼很大的力氣。商人、律師、醫師和科學家的心中,逐漸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直覺的能力,除了以一個強有力的思想家接連許多年對多少是狹隘的一類問題不斷地作最大的努力外,是無法獲得這種知識和能力的。當然,人的精神在一天的許多小時中不能在某一方面過度使用:一個勤勞的人有時對不屬於他的業務的工作會感到樂趣,但是終日必須做這種工作,就足以使人疲勞。
在最高級的工作部門中應當實行專門化到怎樣程度,是一個困難而未解決的問題。在科學研究中以下一點似乎是一個正確的法則:研究的範圍在青年時代應當廣泛,而隨著年事日增,就應當逐漸縮小。比如一個醫師總是專門研究某一種疾病,而另一個醫師靠了較廣的經驗來研究這種疾病與一般健康的關係,然後逐漸越來越多地集中於這種疾病的研究,因而積累了豐富的專門經驗和精細的本能,在這種情況下,前者即使對他的專門問題的意見,恐怕會不及後者那樣高明。但是,在光是對手工技能有很大需要的職業中,效率能因分工而大大提高,是毫無疑問的。
機械對於近代工業的性質所發生的影響,從製表業中得到很好的例證。若干年之前,這種企業的主要中心,是在瑞士靠近法國的地方;那裡分工的精細達到很高程度,雖然大部分的工作是由多少是分散的人口來做的。這個行業大約有五十個不同的部門,每個部門擔任工作的一小部分。這些部門差不多都需要高度專門的手工技能,但卻不需要什麼判斷力;工資一般是低的,因為這行業成立已久,從事這行業的人沒有什麼可壟斷的地方,而且培養具有普通智力的兒童從事這個行業,也沒有困難。但是,這個工業現在正為以機械製表的美國方法所壓倒,這種方法是不需要什麼專門的手工技能。事實上,機械日益自動化,越來越不需要人的手的幫助了。但是,機器的力量越精細,管理機器的人就要有越大的判斷力和細心。現以一種精美的機器為例,它從一端自己吸入九九藏書鋼材,而從另一端送出精美的小螺絲;它代替了許許多多的工人,而這些工人的確已經養成了一種高度的和專門的手工技能,但他們過著久坐不動的生活,從顯微鏡中用力細看,覺得他們的工作除了只是運用手指之外,沒有什麼發揮才能的機會。但是,這機器是複雜的和昂貴的,管理它的人必須具有智力和強烈的責任感,而這種智力和責任感對於養成優良的性格大為有用;雖比過去普遍,但具有智力和責任感的人仍是很少,因而能賺很高的工資。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極端的情況,在製表廠的工作中,大部分是簡單得多了。但是,其中許多工作比舊的方法卻需要較高的才能,而從事這種工作的人,所得的工資平均較高;同時,這種工作已經降低了準確可靠的表的價格,使社會上最貧窮的階級也可購買,而且它正表明,不久就能完成那種最高等的工作。
第四節用機器製造機械開闢了零件配換制度的新時代。
第七節專門技能與專門機械的比較。外部經濟與內部經濟。
我們可把因任何一種貨物的生產規模之擴大而發生的經濟分為兩類:第一是有賴於這工業的一般發達的經濟;第二是有賴於從事這工業的個別企業的資源、組織和經營效率的經濟。
第二節在低級工作上,極端專門化能增大效率,而在高級工作上,則不盡然。
亞當·斯密曾經指出:一生中不做別的事情而只制釘的少年,在制釘的速度上,能比只是偶爾制釘的第一流鐵匠快兩倍。任何人如對形狀完全相同的東西,必須一天一天地做一類完全相同的工作,靠了差不多是自動的行動,並且具有比每一行動要等待意志的有意識的指示所能達到的更大的速度,他就逐漸學會對手指完全運用自如了。一個人所共知的例子,就是紗廠中童工所做的繞線工作。又如在一個衣服廠或制靴廠中,一個工人每日每時對一塊大小完全相同的皮或布,用手工或機械縫完全相同的接縫,他做這種工作比一個眼光和手工敏捷得多、而且具有高得多的一般技能、慣於製成一件完全的衣服或一雙完全的皮靴的工人,能遠為省力、迅速。
這種事實在許多行業的近來的歷史中都可找到:當我們考慮近代工業組織如何會縮小各人的工作範圍,因而使工作單調時,這種事實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因為,分工最細的行業,就是主要的筋力緊張必然最為機器所接替的行業;因而單調工作的主要害處就大大地減少了。正如羅雪爾所說,生活的單調比工作的單調可怕得多:工作的單調,只是在引起生活的單調時,才是最可怕的害處。現在,當一個人的職業需要很大的體力操作時,他在工作后就不能做什麼事了;除非他的智力在他的工作中用得著,它幾乎沒有什麼發展的機會。但是,在工廠的日常工作中,神經力的消耗是不很多的,至少在不太嘈雜和工作時間不太長的工廠中是這樣。工廠生活的社會環境,在工作時間的內外都刺|激智力活動;在職業似乎是單調的工人之中,許多人具有很大的智力和智謀。
所以,這裏以生產上的經濟而論,人和機器是處於非常相同的地位:但是,機械不過是生產的工具,而人類的福利又是生產的最終目的。我們已經研究過這樣的問題:職務的專門化使一切最困難的工作由少數人來做,這種專門化如果達到極點的話,是否整個人類都有好處;但現在我們必須特別從企業管理工作方面來更為仔細地考慮這個問題。以下三章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哪些原因使企業管理的各種方式最適合於從它們的環境中得到好處,和最能勝過其他方式;但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這樣的問題:這些方式各自適合於對環境有利達到怎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