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絕非兒戲的遊戲

絕非兒戲的遊戲

作者:電子騎士
讓我們從口碑評價上來驗證一下這種看法吧:《安德的遊戲》在IMDb分數其實不低,共有3500人打分,平均得分7.2——以用戶打分排序,評分用戶在1500名以上的2013年科幻電影中,《安德的遊戲》排名第11位,還在《環太平洋》之上。排名第一的《金籠》是部虛構背景的移民電影,其科幻味道很淡;第二名《她》是部文藝氣息很濃的片子,科幻感也不強;排第三的《Riley Rewind》是部獨立科幻小片,只有70分鐘。總體上看,普通北美觀眾對《安德的遊戲》評價還不錯。
還有《環太平洋》,很多人又會認為這部科幻電影光是機器人和怪物打架,沒內涵——顯然,他們把影片等同於了《超級戰艦》《鋼鐵俠》《2012》《鐵甲鋼拳》這樣的視覺特效大片,沒有體會到《環太平洋》背後的B級片文化(怪獸電影、日本時代劇、日本特攝片、老科幻片等)。這又讓我想起被很多人鄙視的《阿凡達》,甚至被有些科幻影迷不屑稱為科幻的《星球大戰》——如果我們把這些「科幻電影」都剔除出去,難道科幻電影的地位就能更高么?所謂純粹的科幻到底意義何在呢?科幻迷難道不該是眼界開闊、敢於想象、兼容並包的人群么?

不是遊戲的遊戲

不認同這種評價的人中,可能既有沒看過原作的觀眾,也有原作的鐵杆粉絲,他們對影片的情節和角色都頗有微詞,但批評的思路卻是完全相反的:原作粉絲往往覺得影片節奏太快,刪掉的情節太多;而沒看過原作的觀眾往往覺得影片前半部分太沒意思,缺乏高潮。《安德的遊戲》是一部科幻小說,也是一部成長小說,這種成長小說往往是層層遞進,一點點用故事推動角色成長發展的,但改編成電影,肯定沒法把所有情節都放進去。影片114分鐘的片長几乎已經達到了這類科幻商業大片的上限——《飢餓遊戲2》的小說肯定沒有《安德的遊戲》複雜,但影片卻長達146分鐘,足足比本片長了半小時之多(儘管如此,影片情節都不算複雜)。那是因為《飢餓遊戲》小說系列近年在北美很紅,不像《安德的遊戲》是三十年前的經典了,其讀者基礎比後者大很多。有人九九藏書說影片的情節太「趕」,敘事不夠細緻,其實《哈利·波特》電影系列中有幾部也拍得情節非常趕,比如《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以及《哈利·波特與火焰杯》,這兩部還是著名導演阿方索·卡隆和邁克·尼維爾拍的呢。

成功還是失敗的遊戲?

范霍文導演的《星河戰隊》雖然很不錯,但從改編角度看其實並不算合理,電影與原作小說已經有很大不同了。《安德的遊戲》沒有走這條路,結果想看人類與蟲族大戰的觀眾就未免有些失望。電影版《安德的遊戲》還是盡量貼近小說的,只在結尾特別突出了反戰的態度。

好遊戲還是壞遊戲?

還需稍帶一提的是,原作者卡德一直反對同性婚姻,還說奧巴馬是個沒信仰的獨裁者,在本片的拍攝和上映前後都鬧出不少負面新聞,令片方的電影宣傳也受了不少影響。
《安德的遊戲》背後有兩部電影明顯的影子:保羅·范霍文導演的《星河戰隊》以及庫布里克的《全金屬外殼》。外表上,《安德的遊戲》與《星河戰隊》都是寫人類與蟲族的太空戰爭,都是成長故事的線索,蟲族設定也很接近:數量巨大;以生物而不是機械方式發展軍力;都很類似螞蟻,有明顯的等級分工……骨子裡,《安德的遊戲》則更接近《全金屬外殼》,特別是影片中的教官和軍士訓練安德等少年一段,簡直就是《全金屬外殼》前半段的簡化和翻版。更重要的是,《安德的遊戲》在主題上同樣與庫布里克的經典作品非常一致,即強烈的反戰意識。不過導演胡德顯然達不到庫布里克的高度,不能像庫布里克那樣用各種細節及細緻深刻的精神反思來體現戰爭的荒誕、殘酷和對人性的扭曲——在《全金屬外殼》結尾,美國大兵們端著武器,嘴裏唱的卻是他們從小聽到大的《米老鼠之歌》,整個場景極具黑色的諷刺效果。
原著黨與普通觀眾對角色的態度也很不相同:前者會把電影角色與小說描寫反覆對照,看到這個十幾歲的比邦佐還高的安德就很難接受;普通觀眾則覺得十幾歲的少年安德還是太偏「少兒向」了。如果電影對小說亦步亦趨,角色都必須與原作分毫不差,還叫什麼改編創作read.99csw.com呢?這年頭,連詹姆斯·邦德都從當年小說中描寫的「身材瘦削,藍眼黑髮」演變到由壯碩金髮的丹尼爾·克雷格飾演,也沒見到大家說那就不是007先生了。
但在媒體匯總的著名網站metacritic上,《安德的遊戲》只有51分,位居2013年科幻電影得分的倒數幾位:《地心引力》96,《飢餓遊戲2》75,《星際迷航:暗黑無界》72,《環太平洋》64,《殭屍世界大戰》63,《鋼鐵俠3》62,《極樂空間》61,《超人:鋼鐵之軀》55,《遺落戰境》54,《重返地球》33!但我們看看這個網站上收錄的媒體影評,其中偏好評的有14篇,中評的20,完全負評的只有4篇,正因為4篇負評中有兩篇很極端地打了0分,導致影評總體評分偏低。看得出,影評人對科幻電影的感覺與普通影迷有時是不太一致的:《超人:鋼鐵之軀》在IMDb上得分7.4,《遺落戰境》7.0,但在metacritic它們都低於60分及格線。《安德的遊戲》難道還不如《極樂空間》和《遺落戰境》么?
從情節、角色、特效等方面的製作水準來說,《安德的遊戲》可以打75分。但影片在主題上的探討,足以給其不少加分。近年來的科幻電影在主題方面少有開拓,除了視覺奇觀電影,很多有向主流類型片靠攏的趨勢,圍繞人性(愛情、家庭、個人選擇、生活困境等)展開(例如《月球》《另一個地球》《她》《無姓之人》《怪獸》等等);那種站在一定高度上的帶有純正科幻味道的電影已相當少見了。按前文所言,我們當然不排斥這種人文色彩濃厚的科幻電影,其中也確有不少佳作,但這些科幻片總少了點看科幻小說時的那種感覺:以科幻的超越眼光來看待整個人類及宇宙;對現實原則進行反思、質疑並虛構出另一種可能的現實原則;把想象的世界或物體引入現實,觀察其反應,體味世相背後的真實……
《安德的遊戲》到底算不算一部好科幻電影?是不是一次成功的科幻小說改編嘗試?我不想在這裏說服對本片感覺不好的朋友,各人感受不同、評價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此,我還是想談談為什麼我們認為它九*九*藏*書是一部出色的科幻電影,藉此也梳理一下目前好萊塢科幻電影的趨勢走向。
首先,我們來談談票房問題。作為一部上億美元的大製作科幻片,《安德的遊戲》2013年11月1日的北美檔期就有些悲劇——前有10月3日上映的《地心引力》強勢撈金,在北美拿下2.5億美元票房,幾乎霸佔了整個10月票房;後有11月8日《雷神2:黑暗世界》,也拿到了2億美元票房。兩部大片夾擊之下,《安德的遊戲》基本沒有空間來競爭。
再有,雖然《安德的遊戲》演員陣容不錯,但總體缺乏票房號召力:哈里森·福特已經過了叱吒電影票房的時代,何況也不是主角;本·金斯利雖然演技出色,但沒有商業大片的影響力;三位小演員都很優秀:「陽光小美女」加上科恩兄弟《大地驚雷》中的小姑娘,還有《雨果》中的小男孩擔綱主角,不過都沒有《飢餓遊戲》里詹妮弗·勞倫斯那樣的人氣。除此之外,像影片中維奧拉·戴維斯這樣拿過兩次奧斯卡提名的黑人女演員也無助於影片票房。
回到電影《安德的遊戲》,為何我覺得這是一部出色的科幻電影?首先,影片在節奏、情節、角色、特效、主題等方面相當均衡,沒有明顯的短板。這在近些年的科幻電影中實屬難能可貴。大劉評價說:「這部電影是好萊塢電影中少見的一部平衡很好的電影,一般的好萊塢大片都是特技特別高超、特別棒,但故事和人物極弱,特別是在最近兩年的幾部大作裏面,比如《超級戰艦》《洛杉磯之戰》這些影片,表現得尤其明顯,但《安德的遊戲》各方面都很均衡,整體水準很高。」
那天,機緣巧合,在北京與大劉、老姚、小姬、吳岩老師和夏笳一起來看電影。大家先坐在影院旁邊的哈根達斯店裡閑談,作為組織者,我還頗有點惴惴不安:之前國外對此片的風評不太好,要是真看了部大爛片,豈不浪費大家時間?沒想到看完從影院出來,眾人都有些興奮。小姬一直在說「太好看了太好看了,還要看一遍!」,夏笳則以女博士的敏感上升到了理論與文化高度,一向沉穩的大劉在得知影片票房、口碑平平的情況時則表示:「這樣的科幻電影都不喜歡,我感到很絕望……」
對於電影版《安read.99csw.com德的遊戲》,我之前的期待一直不高,覺得拍出來也就是個《關鍵第四號》《宿主》《心靈傳輸者》那樣的青少年科幻片。沒想到,在和劉慈欣、姚海軍、吳岩、小姬和夏笳等科幻圈的朋友們一起看了IMAX版《安德的遊戲》之後,大家的反響一致非常好。
《安德的遊戲》是不是很少兒向?看看近些年的少兒科幻、奇幻電影,以及流行的YA(Young Adult)電影就知道了。在《暮光之城》《珀西·傑克遜》《飢餓遊戲》《哈利·波特》系列等YA電影中,大都會圍繞愛情、友情、親情和青春荷爾蒙展開,而在電影《安德的遊戲》中,這三方面都基本付之闕如:除了和佩查·阿卡麗略顯曖昧,完全沒有愛情元素;安德與豆子等人的友情以及他與哥哥姐姐的複雜親情也因電影長度關係做了大量刪減(順便說一句,我認為對哥哥姐姐這條線索的刪減非常合理,否則影片很容易跑偏)。可以說,影片只關注一條主線,即安德面臨的嚴酷訓練環境和人類未來的命運。
按照一般商業片的節奏規律,《安德的遊戲》在結尾的大戰之後再有5到10分鐘內容即可結束,然而導演卻用了超過15分鐘的長度講述安德在勝利之後的反思,十幾歲的少年依然踏上了贖罪與反思之旅。哈里森·福特飾演的教官在結尾對安德說:「勝利是最重要的。」安德則回答:「勝利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這句點睛之筆告訴我們,影片塑造的並非一般好萊塢電影中的個人英雄,安德面對遊戲的態度,在這個充滿紛爭的時代中,格外有價值。
最近一段時間看到不少網友的議論,確實有種困惑:到底什麼樣的科幻電影才是好的科幻片?《地心引力》被很多人認為根本不是科幻,原因是離現實太近,似乎沒啥幻想的內容。這樣說的話,科幻小說中一大票近未來小說是不是都不夠科幻了呢?比如說大劉的《地火》《全頻帶阻塞干擾》,弗諾·文奇的《真名實姓》,海因萊因的《進入盛夏之門》,以及《發條女孩》《群星,我的歸宿》《末日危途》等等?《地心引力》對太空的展現,對人面臨絕境時的恐懼與求生本能刻畫,包括其略顯保守的回歸母體態度,都是很典型的科幻電影母題。如果難以接受它九*九*藏*書,那麼像《海灘》《奇愛博士》《奇幻核子戰》《紐約大逃亡》《逃離地下天堂》等一批經典科幻電影可能都會與你失之交臂了。何況《地心引力》的拍攝技巧極為出色,是科幻電影中繼《2001:太空漫遊》《星球大戰》《電子爭霸戰》《終結者》《黑客帝國》《阿凡達》等之後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
更主要的問題出在影片的定位上:獅門公司試圖把《安德的遊戲》打造成科幻版《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希望它趕上如今的Young Adult(青少年)電影風潮;原著本來就是一部少年成長小說;而導演加文·胡德則試圖把電影拍得更有深度……引用新浪微博上「-bny-」網友的分析就是——爆米花控說:大場面太短,差評!劇情控說:小兒科,差評!獅門定位的目標觀眾說:沒有三角戀,差評!原著死忠粉說:這個被刪那個被刪,走馬觀花不爽。差評!……平均下來就悲催了。
這部大製作科幻電影真的是因質量不好而失利的么?我們對這部科幻電影的感覺和評價難道有偏差?這次,就讓我們以《安德的遊戲》為例,談談科幻電影的一些問題。
時光網上有導演在訪談文章中這樣寫道:作為一名南非導演,胡德深受已故南非總統曼德拉的政治信仰的影響,他堅信只有和平才是真正解決爭端的唯一途徑。胡德希望觀眾在看電影時,能夠將自己代入主人公安德的世界,思考如果自己擁有和安德同樣的天賦時,會如何領導其他人?如果擁有毀滅整個星球的能力時,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你可以用暴力手段獲勝,但最後暴力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這隻會激起對方的仇恨,如此循環往複。就像南非,如果不通過和平對話理解彼此,我們永遠無法凝聚成一個國家。」胡德說,「我希望觀眾能享受特效,但更重要的是反思其中的命題。」
《安德的遊戲》投資高達1.1億美元,但北美票房僅僅6100萬美元,加上海外部分,到現在全球票房也剛過1.1億,看來出品方獅門公司是要賠錢了。獅門公司目前還沒有決定要不要接著拍續集,即使拍,也可能只會拍一個電視劇版的番外篇。另有消息稱,如果有續集電影,也可能不會按照任何一部小說來拍,而是講一個原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