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彗星

彗星

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
但是長周期彗星的遠日點都遠在行星系統以外,大約每百萬年左右來太陽系一次。1973年,捷克天文學家科胡特克發現了一顆引起大家關注的彗星,原以為這顆彗星會格外明亮,實際上並不很亮。在近日點,它距離太陽僅3770萬公里,比水星還近。但是,在遠日點,竟退到5000億公里之外,也就是相當於海王星與太陽距離的120倍(如果軌道計算正確的話)。科胡特克彗星繞太陽公轉一周要用217000年,毫無疑問,還會有更大的繞行軌道的彗星。
這使哈雷突然想到,彗星同行星一樣繞太陽運行,但是在一個非常扁的橢圓形軌道上。它們大部分時間在非常遙遠的遠日點那部分軌道上,所以太遠太暗無法看到,然後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閃耀著通過近日點附近的軌道。彗星只有在這一段時間內才能被看見;因為其它時間任何人也無法看到,所以顯得來去不定。
因為彗星發生在一個球形的殼中,所以它們可以從任何角度進入太陽系內部,而且逆行的可能性和順行的可能性是一樣的。例如,哈雷彗星就是逆向運行的。
科幻小說比起所謂主流文學中的小說寫法來,至少有一點明顯的優勢,就是可以藐視無情的時間。因為,在科幻小說里,科學而大胆的想像會輕易地超越時間的局限。比如,本期推出新人姚鵬博的小說《三十六億分之一》裏面便滿是青春的閃爍光芒。關於地球生命的起源,有九九藏書一種嚴肅的說法是反達爾文生命進化論的,認為地球生命來自於彗星的贈予。《三十六億分之一》在不否定達爾文學說的前提下採信了這種說法,並寫成了一篇有著美麗想像的小說。讀完他的小說,又讀阿西莫夫的這篇東西,立即便想將其推薦給大家。
1532年,兩位天文學家,一位是義大利的弗拉卡斯托羅,另一位是德國的阿皮安,仔細研究了那一年出現的一顆彗星,並且指出它的尾巴始終是背向太陽的。
命運給我的安排是坐在編輯部看和自己當年看彗星時一樣年輕的科幻作家的作品。
從太陽發出的比原子還要小的微粒射向四面八方。這股太陽風衝擊圍繞著彗星的霧狀物,把它們向外吹出一條長長的尾巴,這條尾巴可以比太陽本身的體積還要大,但其中的物質散布是更加稀薄。當然,正如弗拉卡斯托羅和阿皮安450年前所注意到的那樣,這條尾巴總是背向太陽。
彗星是太陽系中的又一族成員,有時會非常靠近太陽。在人們的眼中,彗星是一種橫跨天空、光線柔和、雲霧狀的天體,樣子就像我在第二章中提到的那種長著長尾巴或披散著頭髮的怪星,希臘人稱之為毛星,我們今天仍稱之為彗星。
1950年,奧爾特提出,從太陽向外延伸6.4×1012~1.28×1013公里(科胡特克彗星遠日點的25倍)的廣大空間,有上千億個小天體,大部分直徑為0.8~8公九*九*藏*書里。它們的質量總和還不到地球的1/8。
彗星一旦進入太陽系內部,太陽的熱就會使組成彗星的冰樣物質蒸發,從而釋放出陷入冰中的塵埃。蒸氣和塵埃形成彗星周圍的朦朧大氣(彗發),因而使彗星看上去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毛的東西。
在太陽系的漫長歷史中,幾百萬顆彗星不是被加速從而被驅逐出太陽系,就是被減速而進入太陽系內部,最後衰亡毀滅。但是仍然還留有幾萬億顆彗星,因此彗星沒有絕跡的危險。
是的,又是阿西莫夫。我們已經讀了太多的阿西莫夫。阿西莫夫曾經有好些年停止了科幻寫作,去寫科普書籍,然後,又回頭來寫科幻小說。今天,我們看到的就是寫作科普的阿西莫夫。這篇文章選自江蘇人民出版社《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從我們的觀點看,彗星都因為短暫而美麗,阿西莫夫的這篇東西里卻有一種長久的美麗。這是科學的美麗,也是文學的美麗。具有這雙重美麗,是為科學美文。如果再和小說中的彗星參照起來,更會見出想像與才情的美麗。
於是,在完全凍結的時候,哈雷彗星的直徑可以只有2.4公里。當從太陽附近經過時,在哈雷彗星周圍形成的霧狀物,其範圍直徑可以高達40萬公里,所佔體積超過巨大木星體積的20倍,但是霧狀物中的物質散布得非常稀薄,同霧狀真空一模一樣。
科學與文學:雙重的美麗
朱嵐 譯https://read•99csw.com
這種物質是一種彗星殼,是在將近50億年前形成太陽系時凝聚的原始氣體塵埃雲遺留下來的。彗星與小行星的區別在於,小行星本質上是岩石;彗星則主要是由冰樣物質組成的,雖然在它們通常遠距太陽像石頭一樣堅固,但一旦接近某種熱源,很快就會被蒸發。(1949年,美國天文學家F·L·惠普爾首先提出,彗星基本上是冰樣天體,有一個岩石的核,或者到處分佈著礫石。這個理論被人們稱為臟雪球理論。)
彗星不像恆星或行星那樣沿著容易預測的軌道移動,而似乎是來去無常,沒有規律。在科學以前的時代,人們相信天上的星星與人類息息相關,這些飄忽不定的彗星似乎與生活中的怪事有聯繫,例如,未知的災禍。
哈雷預言,1682年出現的那顆彗星到1758年將會回來。雖然生前他未能親眼看到那顆彗星回來,但它真的回來了,1758年12月25日首次被人們看見。由於它從木星附近通過時受到木星引力的吸引使它減慢了速度,所以回來得稍遲了一點兒。從此這顆特殊的彗星被稱為哈雷彗星。後來它又於1832年及1910年回來過,並預計1986年還會再度出現。實際上,在1983年初,當它仍然非常遙遠(但已開始接近地球)的時候,知道往哪裡觀察的天文學家們就已經看到它的非常朦朧的身影了。
read•99csw•com但是彗星的出沒為什麼會如此地不規則呢?1687年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之後,問題似乎清楚了,和太陽系中其它的天體一樣,彗星也應受太陽引力的束縛。
具有最小軌道的恩克彗星,公轉周期為3.3年。它的近日點離太陽5050萬公里,與水星的距離不差上下。遠日點則在小行星帶的外層,離太陽61100萬公里。它是我們所知道的惟一一顆軌道完全在木星軌道以內的彗星。
1682年,天空中又出現了一顆彗星,牛頓的一位朋友哈雷記錄了它越過天空的路徑。在查閱早期的記錄時,他看到1456年、1531年和1607年的彗星走了一條同樣的路徑,這些彗星每隔75年或76年就會再來一次。
在通常情況下,彗星呆在它們遙遠的老家,以上百萬年的公轉周期圍繞著遙遠的太陽緩慢地運行。然而,如果有一個偶然的機會,由於碰撞或某些較近恆星的引力影響,有些彗星在非常緩慢地環繞太陽公轉中加快了速度,從而完全脫離了太陽系。其它的彗星則速度緩慢,向著太陽運動,同時環繞太陽運行並回到它們最初的位置,然後再次下落。當這些彗星進入太陽系內部並從地球附近經過時,我們就能夠看見它們。
此後又計算出了其它一些彗星的軌道,不過它們都是在行星系統內的短周期彗星。哈雷彗星的近日點在金星軌道以內,離太陽只有8790萬公里,遠日點則在海王星軌道以外,離太陽5https://read.99csw.com2.8億公里。
1986年,哈雷彗星來訪的時候,我寫過一個短篇叫《再過七十六年》。那不是科幻小說。小說記述當時和一批同樣年輕的朋友,如何頂著青藏高原冬天的嚴寒爬到視線開闊的高山上去看彗星。這顆彗星上次來訪,是1910年。1986年,我們都是二十多歲,看完彗星,拖著一夜激動后的疲憊下山時,有人說哈雷按其周期再來地球時,我們都不在這個世界上了。於是,人人都感到了用有限的生命去面對無限的時間那種莫名的恐懼與空虛。悠悠忽忽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朋友都從高原上下來,星散於四方,接受了命運千差萬別的安排。
到了1577年,第谷看到了一顆新出現的彗星,試圖利用視差法測定出它的距離。如果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彗星是一種大氣現象,那麼它的視差應該比月球的視差大。但是實驗證明這個說法錯了,因為這彗星的視差太小,根本測量不到。彗星遠在月球之外,必定是一種天體。
當天空出現彗星時,任何一個歐洲人都驚恐萬狀,直到1473年,情況才有改變。那一年,德國天文學家雷喬蒙塔努斯觀察到了一顆彗星,並夜復一夜地把它相對於恆星的位置都記錄了下來。
彗星每次繞過太陽,由於蒸發或從尾巴上流失,都會失去一些物質。最後,在經過太陽200次以後,彗星就全部分解成塵埃而消失;或者,留下一個岩石的核(如恩克彗星那樣),最後看上去不過是一顆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