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叔本華

叔本華
收藏

德國(1788 - 1860)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德國哲學家。他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不同於他同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取消物自體的做法,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志。意志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們只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叔本華將它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繫在一起,認為意志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對心靈屈從於器官、慾望和衝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和心理學。他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後期的散文式論述對後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作品總覽,總共8筆
  •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取自德國思想家叔本華的《附錄和補遺》,而實際上是獨立成書的,闡述了生活的本質及如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所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極為接近,如健康、財富、榮譽、名聲、待人接物所應遵循的原則等。

    書中含有幾分孤芳自賞的自我辯白和自我激勵,甚至還流露著顧影自憐的几絲悲涼、幾許惆悵,但更多的還是他因為自尊而隱匿在文中的深刻的自我剖析和感悟,以及由此而來的堅定與自信、清醒與睿智。

  •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819年叔本華髮表重要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為四冊,其中包括:認識論、自然哲學、美學和倫理學。這部書標誌了叔本華思想發展的頂點。儘管他因受到同代人的冷遇而感到失望,但他堅信真理的最後勝利。他認為,「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為它長久存在」。經過了19年的「無聲的憤慨」之後,他在1836年發表了短篇論文《論自然界中的意志》。叔本華這篇文章靈巧地運用了迅速發展的自然科學中的疑問和發現來維護他關於意志的學說。在前言中他公開地對「騙子」黑格爾及其幫派予以沉重的抨擊。然而直到1853年之後,叔本華的哲學才為世界所重視。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完成這本書的時候,叔本華只有28歲,這部後來影...

  •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這是叔本華的哲學代表作,著作分為認識論、自然哲學、美學、倫理學四個部分。叔本華認為世界是我的表象,人類的思維至多隻能表現出世界的外部現象,表現為一個接一個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質上說明這些事物。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人與眾不同,因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萬物的基礎、它單一、玄奧、超越時空,無原因、無目的,不可改變。意志在現象界中表現為不斷上升的意識系列,處於永恆地無目的高一級形態與低一級形態的鬥爭中,因此與痛苦、災難密不可分。藝術僅僅具有短暫地使人擺脫意志的作用,真正的解放只生於打破自我個性的束縛。

  • 悲觀論集

    悲觀論集

    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里,叔本華全心全意的主要關心的對象就是形而上學,而他創造的一種新的形而上學系統並建構一種新的宇宙模式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人了解並證明他的悲觀傾向。以往眾多的悲觀主義者中,沒有一個人能像他那樣用這麼大的學問來證明悲觀主義的看法是正確無誤的,同時又說明生命本身是不幸的。由於他早年生活體驗的結果,在他心目中成長、存在著的這種對生命的悲觀主義態度,影響了他的一生,直到生命結束都沒有改變過。

  • 愛與生的苦惱

    愛與生的苦惱

    叔本華創作的《愛與生的苦惱》講述了:唯有站在最高的立場,才能獲得絕對的真理。

    慾望越強烈、越貪求我欲之滿足的人,他所感到的痛苦也就越多越深。

    一個人的認識愈明晰,智慧愈增加,他的痛苦也愈多,身為天才,苦惱最多。

    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和倦怠之間擺動,這二者就是人生的終極要素。

    妄想產生的歡喜愈大,一旦消失,所得痛苦也愈深。

    儘管人生多熙攘紛雜,但對它的眷戀、對死亡的恐懼,原本就是幻想在作祟。

    當我們快樂時,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當處在痛苦中時,則覺得度日如年。

    一個人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在他酣睡時,而不幸的人最不幸的時刻,就是在他覺醒的瞬間。

    親情經常擊敗自私心,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以維護子女。

    苦惱並...

  • 觀念力·叔本華論文集

    觀念力·叔本華論文集

    《觀念力·叔本華論文集》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著作之一。作者運用自己的哲學觀點來分析天才,談思想,論生存空虛,論文學,論讀書寫作等,篇篇立論精闢,令人拍案叫絕,把繁雜晦澀的思想用簡潔凝練、生動鮮活的語言表達出來,旨在讓讀者了解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並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 認識力·叔本華選集

    認識力·叔本華選集

    叔本華創作的《認識力·叔本華選集》講述了: 生命的情景好像鑲嵌粗陋的圖畫:從近處看,看不出 什麼東西,要發現它的美,須從遠處看。

    風格是心靈的表現。心靈比身體更可信。

    哲學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的——柏拉圖曾經這樣 說過,你記住這句話。

    雖然死亡可以結束生命,卻無法結束我們 的存在。

    自殺是一種怯懦行為。

    我們可以說生命可以看作一種燃燒過程;智慧是 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光。

    智慧是內涵的量度,不是外延的量度。

    知識即權力。

    憎恨是一種「心靈」上的東西,而輕視則是大腦 的一種情緒產物。

    只有取材於自己頭腦中的作,他們的作品才是 值得閱讀的。

  • 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

    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

    於1813年出版,1847年作了修改之後就又出版了一次。這是叔本華的一篇學位論文,從來被看作是他哲學的第一階段。然而,無論是什麼樣的情況,都只是為《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作的準備。

    他說,這篇關於基礎哲學的學位,最早出版於1813年,當時它使我獲得了博士學位,後來成了我整個體系的基礎。因此,這本書不該脫銷,只是對於這一情況,4年來我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