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宗教哲學

  • 鈴木大拙說禪

    鈴木大拙說禪

    鈴木大拙是日本禪學大師與思想家,是當今最偉大的佛教哲學權威與禪學權威。本書是鈴木大拙在西方引起廣泛迴響的主要著作。

    世界級的禪學權威「鈴木大拙」以其對東西方哲學的修養為背景,將禪學融合於西方哲學領域,他從禪的內部來解說禪,避免了生硬搬用西方哲學觀點對禪進行臆測,但又超越了舊禪師所運用的打破語言概念的個體直覺方式,吸收了現代的思想方法,使禪的思想性可以在比較廣泛的基礎上得到交流。由於他對禪學的宣揚,使得西方世界開始對日本佛教產生興趣,也刺激了日本人對佛教的再度關注。

    本書可以了解鈴木大拙研究禪學的基本觀點與大體面貌,內容集中在禪宗思想意義的闡發,少了一般宗教思想書籍冗長的歷史資料與學術性的考驗,本書也是鈴木大拙研究最具時代特色的作品,深入淺出的筆觸下,讓本書成為禪學入門最普及的指引方針。

  • 人生哲思錄

    人生哲思錄

    《人生哲思錄》的性質介於辭典和文摘之間,內容是周國平的文字的一個摘錄,形式是像辭典那樣按照主題和關鍵詞加以詳細分類。

    編選過程是這樣的:首先,作者把自己迄今為止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全部非學術性質的文字通讀一遍,從中摘出自己認為比較有價值並且可以獨立存在的句子或段落;然後,對這些材料進行逐級分類,讓它們儘可能妥貼地各居其位。

    這樣一本書對於讀者有什麼用處呢?作者猜想是這樣的:在他的老讀者手中,它更是辭典,用它可以方便地檢索到作者在某一問題上的論說;在他的新讀者手中,它更是文摘,讀它可以清晰地一窺作者的文字和思想的基本面貌。全書分為四編,即:生命感悟,情感體驗,人性觀察,精神家園。它們實際上都是從不同角度對人生進行哲學思考,所以,《人生哲思錄》取名為人生哲思錄。

  •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又名《信仰之旅》。

    本書是個人探求宗教經驗的記錄,記載自身在信仰上的探險、疑難及迷惘,與其他哲學和宗教的磋研,以及對往聖先哲最珍貴的所言、所誨的省求。當然,這是一次興奮的旅程,但願我能敘述明簡。深信這種對崇高真理的探求,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循他自己的途徑,每一途徑人人各異。哥倫布是否曾在美洲登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確實曾去探險,且歷經探險途中所有的興奮、焦慮和快樂。

    本書以林博士的真誠、反叛、不願人云亦云,做一個應聲蟲,他要自己尋找探討是必然的途徑。因為他自小生長在牧師的家庭里,他小時候就讀經、祈禱、參加崇拜,就連他在自稱是異教徒的一段時期,他仍是以基督徒的原則處世為人。他自稱是異教徒,因為他不想做一個挂名的基督徒,他的名字沒有記錄在任何一個教會的教友名冊上。他不甘心接受「裝在箱子里」的信仰,當他拋棄「箱子」的時候,連「信仰」也一起拋棄了。然而他的基本人生觀仍是基督徒的,也許他像齊克果一樣,是一位「存在的」基督徒。

  • 洞穴奇案

    洞穴奇案

    五名洞穴探險人受困山洞,水盡糧絕,無法在短期內獲救。為了維生以待救援。大家約定抽籤吃掉其中一人。犧牲他以救活其餘四人。威特摩爾是這一方案的最初提議人。但在抽籤前又收回了意見。其他四人仍執意抽籤。並恰好選中了威特摩爾做犧牲者。獲救后,這四人以殺人罪被起訴並被初審法庭判處絞刑。

    這是美國20世紀法理學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表的假想公案。富勒還進一步虛構了最高法院上訴法庭五位大法官對此案的判決書。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後西方法學院學生必讀的文本。並在此基礎上演繹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學家薩伯延續了富勒的遊戲。假設五十年後這個案子有機會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針對這個案子各自發表了判決意見。

    他們真的有罪嗎?請看十四位法官的判決書。這些判決書。實際上反映了20世紀各個流派的法哲學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學盛宴。讓讀者得以品味精彩動人的深邃思辨。培養適應法治社會的法學素質。

    本書既是法哲學專業領域寓言式的經典文獻。又是大學跨學科通識教育的理想讀本。

    本書適合的讀者是那些不熱衷於給觀點貼標籤或獵尋虛幻,對嚴肅而有意義的論證充滿興趣的人。

  •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一部詩體散文,作者借用古代波斯拜火教始祖查拉圖斯特拉之名,有意對抗基督教的聖業,模仿聖典的文體,以比喻和逸事描述查拉圖斯特拉升華進入超人之域的過程,是一本獨一無二的哲學思想結晶,副標題為「為所有人、不為某個人而寫的書」,象徵地表現出尼采最後的境地。這部作品雖然包括了尼採的一切,但查拉圖斯特拉是作品的主人公,而非作者本人。

  • 快樂的知識

    快樂的知識

    《快樂的知識》又名《快樂的科學》,尼采意在將哲學經由犀利的批判而提升至與科學同樣嚴謹的地位,這也是他的經驗主義熱血達到鼎沸的表徵。事實上,在他的著作中,他也提過所謂超越道德的途徑要經過三種精神形態轉折的觀點,那三種精神形態,即虔敬、服從的學習精神;破壞、批判而嘗試對一切價值重新評估的自由精神;肯定、創造和對命運之愛的精神。

  • 上帝之死

    上帝之死

    作為古希臘文化景仰者的尼采,對於現有人類歷史抱有極其悲觀的想法,在提出對超人的預言后,他宣布了上帝的死亡。在《上帝之死》這本書中對基督教的傳統道德觀念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並對基督教的歷史淵源進行剖析,尼采認為根本沒有基督教,基督教是偽造和謊言構成的,這種空前的說法曾震撼了整個世界。這是一本讓你讀起來愛不釋手的哲學經典,從中可以領略到偉大思想家那超前且精妙深奧的思想。

  • 悲劇的誕生

    悲劇的誕生

    《悲劇的誕生》一書是尼采早期的著作,也是一部半學術性半創作性的著作。說它是學術性的,因為它是尼采研究古典語文學的成果,說它是創作性的,因為它雖以希臘三大悲劇詩人的作品和希臘宗教神話歷史做依據,卻有尼采自己獨到的見解,甚至以希臘悲劇精神的盛衰來解釋希臘文化現象,一反傳統學人對蘇格拉底的尊重而把他看作墮落的哲學家,把他看作使西方文化缺乏生命力量的罪魁禍首。

  •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819年叔本華髮表重要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為四冊,其中包括:認識論、自然哲學、美學和倫理學。這部書標誌了叔本華思想發展的頂點。儘管他因受到同代人的冷遇而感到失望,但他堅信真理的最後勝利。他認為,「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為它長久存在」。經過了19年的「無聲的憤慨」之後,他在1836年發表了短篇論文《論自然界中的意志》。叔本華這篇文章靈巧地運用了迅速發展的自然科學中的疑問和發現來維護他關於意志的學說。在前言中他公開地對「騙子」黑格爾及其幫派予以沉重的抨擊。然而直到1853年之後,叔本華的哲學才為世界所重視。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完成這本書的時候,叔本華只有28歲,這部後來影響了包括尼采、瓦格納、托瑪斯·曼甚至存在主義的哲學名作,包含了叔本華哲學的一切細節,其後他漫長一生都只不過是在解釋或補充這部著作。這位被稱為極憂傷、極悲觀的哲學家,以他的唯意志論和憂傷語調征服了無數後輩,他認為「人生有如鐘擺,擺動在痛苦與倦怠之間……當人們把一切痛苦歸之於地獄,那麼剩下來屬於天國的只有倦怠。」

  • 認識力·叔本華選集

    認識力·叔本華選集

    叔本華創作的《認識力·叔本華選集》講述了: 生命的情景好像鑲嵌粗陋的圖畫:從近處看,看不出 什麼東西,要發現它的美,須從遠處看。

    風格是心靈的表現。心靈比身體更可信。

    哲學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的——柏拉圖曾經這樣 說過,你記住這句話。

    雖然死亡可以結束生命,卻無法結束我們 的存在。

    自殺是一種怯懦行為。

    我們可以說生命可以看作一種燃燒過程;智慧是 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光。

    智慧是內涵的量度,不是外延的量度。

    知識即權力。

    憎恨是一種「心靈」上的東西,而輕視則是大腦 的一種情緒產物。

    只有取材於自己頭腦中的作,他們的作品才是 值得閱讀的。

  •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取自德國思想家叔本華的《附錄和補遺》,而實際上是獨立成書的,闡述了生活的本質及如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所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極為接近,如健康、財富、榮譽、名聲、待人接物所應遵循的原則等。

    書中含有幾分孤芳自賞的自我辯白和自我激勵,甚至還流露著顧影自憐的几絲悲涼、幾許惆悵,但更多的還是他因為自尊而隱匿在文中的深刻的自我剖析和感悟,以及由此而來的堅定與自信、清醒與睿智。

  • 觀念力·叔本華論文集

    觀念力·叔本華論文集

    《觀念力·叔本華論文集》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著作之一。作者運用自己的哲學觀點來分析天才,談思想,論生存空虛,論文學,論讀書寫作等,篇篇立論精闢,令人拍案叫絕,把繁雜晦澀的思想用簡潔凝練、生動鮮活的語言表達出來,旨在讓讀者了解叔本華的哲學思想,並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 愛與生的苦惱

    愛與生的苦惱

    叔本華創作的《愛與生的苦惱》講述了:唯有站在最高的立場,才能獲得絕對的真理。

    慾望越強烈、越貪求我欲之滿足的人,他所感到的痛苦也就越多越深。

    一個人的認識愈明晰,智慧愈增加,他的痛苦也愈多,身為天才,苦惱最多。

    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和倦怠之間擺動,這二者就是人生的終極要素。

    妄想產生的歡喜愈大,一旦消失,所得痛苦也愈深。

    儘管人生多熙攘紛雜,但對它的眷戀、對死亡的恐懼,原本就是幻想在作祟。

    當我們快樂時,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當處在痛苦中時,則覺得度日如年。

    一個人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在他酣睡時,而不幸的人最不幸的時刻,就是在他覺醒的瞬間。

    親情經常擊敗自私心,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以維護子女。

    苦惱並非從外界注入,它就像流不盡的苦汁,而它的源泉正在我們心底,但一般人都視而不見。

  • 存在主義咖啡館·自由、存在和杏子雞尾酒

    存在主義咖啡館·自由、存在和杏子雞尾酒

    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納斯大道上的煤氣燈酒吧里喝著杏子雞尾酒。其中一個叫雷蒙·阿隆的年輕哲學家,正在向同為哲學家的讓-保羅·薩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讚一種他在德國發現的新鮮哲學——現象學。「你看,」他說,「如果你是一個現象學家,你可以談論這杯雞尾酒,然後從中研究出哲學來!」

    就這樣,20世紀影響最廣泛也最深遠的哲學運動發端了。受到啟發的薩特,將現象學與他那種法式的人文主義情感結合在一起,創立了一門全新的哲學思想——現代存在主義。

    在本書中,英國著名作家莎拉·貝克韋爾將歷史、傳記與哲學結合在一起,以史詩般恢弘的視角,激情地講述了一個充滿了鬥爭、愛情、反抗與背叛的存在主義故事,深入探討了在今天這個紛爭不斷、技術驅動的世界里,當我們每個人再次面對有關絕對自由、全球責任與人類真實性的問題時,曾經也受過它們困擾的存在主義者能告訴我們什麼。

  •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本書作者是中世紀德意志神學家和神秘主義哲學家,他認為上帝即萬物,萬物即上帝;人物成物之景,人的靈性與上帝的神性是共通的。他的系列神學思想不但構成了基督教新教的理論基礎,而且哲學家產生了極為深運的影響。本書包括了埃克哈特大師的主要論著,即《教海錄》、《論屬種的安》、《論貴人》及《講道錄》。

    本書根據瑞士蘇黎世第歐根尼出版社1979年版《埃克哈特大師德語講道和論說集》、馬內斯出版社1999年版《埃克哈特大師德語講道錄》並參考美國Kessinger Publishing Company《埃克哈特大師著作集》英文版譯出。

  • 一日一善·冬

    一日一善·冬

    《一日一善》是托爾斯泰人生最後十五年的心血結晶,彙集了叔本華、尼采、孔子、老子、佛陀、梭羅等偉大思想家的智慧精華,按照春夏秋冬,分為四冊,是托爾斯泰一生最重視、耗費精力最多的絕筆之作。《一日一善》將一年366天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章節,包括了信仰、靈魂、慾望、愛、自我、暴力、國家迷信、宗教、死、理性、幸福等人生主題。內容龐雜,寫作卻簡潔而樸實,是一本適合大眾閱讀的哲學筆記。

    編纂《一日一善》無疑是一項巨大的工程,而托爾斯泰更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繫懷於一日一善的校稿工作。這位被譽為關懷世上無數苦難大眾的良知,用他這本求道巨著,為自己也為人類闡釋了有關人生的意義和使命的真理,讓真理切實地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之中。生活處處是哲學,只要讀者用心去閱讀《一日一善》,便可以從每日的章節中得到啟示和鼓舞!讓讀者積聚正能量,收穫寧靜與幸福。

上一頁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