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
唐宋傳奇集
◆中國小說開山之書,魯迅歷時十五年編成
◆幻夢、鬼神、愛情與俠義,唐人筆下的長安故事
◆《妖貓傳》《刺客聶隱娘》《長安十二時辰》靈感來源,王小波為此兩度改編
◆獨家附錄《中國怪談》作者趙志明三篇新譯×鬼才漫畫家撒旦君插圖
所謂傳奇,即是指唐代文人集中創作的短篇小說,內容多以記述奇聞異事為主。與先秦神話、六朝志怪相比,唐傳奇首次出現自覺性的藝術虛構,自此,古代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才真正成熟。晚唐裴鉶以《傳奇》作為自己小說集的名稱。宋以後,人們根據這類小說多傳寫奇聞異事的特點,泛稱唐人小說為 「傳奇」。
魯迅「發意匡正」(《唐宋傳奇集》序例)﹐重新編輯一部可以憑信的唐宋傳奇集﹐因據《文苑英華》﹑《太平廣記》﹑《青瑣高議》等著作﹐選錄單篇傳奇《古鏡記》﹑《補江總白猿傳》﹑《離魂記》等45篇﹐編成此集。集中絕大多數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都選用可靠的版本﹐經過仔細校訂。書末附有《稗邊小綴》1卷﹐對各篇的作者和版本作了考證說明。
◆關於美和幻想。你看唐傳奇就能明白了。人有幻想,生命才充實。——陳凱歌
◆唐傳奇對我影響很大,《長安十二時辰》的很多細節都脫胎于唐傳奇。唐傳奇採用的是非常放飛自我的寫法,其中體現的想象力、氣質和後世的文學作品不太一樣。——馬伯庸
◆大學時我就看唐傳奇,發現這個朝代煞是動人,有非常多的故事,電影拍都拍不完。 ——侯孝賢
羅織經
唐朝酷吏來俊臣、萬國俊所撰的《羅織經》,是一部專講羅織罪名、角謀鬥智的書籍。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羅織經(最奇特的典籍)》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一次必然的孽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
其一,《羅織經》是人類有始以來,第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
其二,《羅織經 》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寫,赤裸裸的施惡告白。
其三,《羅織經》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惡智慧之大成的詭計全書。
其四,《羅織經》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過得更好的奧秘——權謀厚黑。
據史載,整人專家周興臨死之際,看過《羅織經》自嘆弗如,甘願受死;一代人傑宰相狄仁傑閱罷《羅織經》,冷汗迭出,卻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則天面對《羅織經》,嘆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遂生殺機。難怪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頗具諷刺意味地寫道:「南周王朝在歷史上出現短短十六年,對人類文化*的貢獻是一部《羅織經》。」來俊臣、萬國俊之流早已喪命,但不可否認,他們的害人哲學和封建遺毒並未徹底消亡。本著讓世人認清奸人面目,識破惡人伎倆,存留歷史真實,從反面認知人性的目的,我們在保留本書原貌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對全書作了逐段逐句的解釋評議。為了讓讀者更深入、更形象地了解和識別惡人的手段,吸取教訓,我們在每一釋評之後,又根據史實,編寫了相關的事典。這樣使讀者可以從反面汲取有益的東西,在紛繁複雜的世象中,能防誣反騙,識破伎倆,勿受其害,此為本書出版之目的。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奸人的「智慧」不可忽視。他們害人無數,一方面源於他們心狠手辣、無恥之極;另一方面,奸人的心機和手段實不乏「高明」。正直善良的人們如果小看了他們,難免會吃虧上當、遭其暗算。從這個意義上說,揭穿奸人的害人把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使人們洞悉其奸,勿受其害。正所謂,防天花需種牛痘;只有了解邪惡,才能戰勝邪惡。
老子的智慧
在儒家之外,老子和莊子另闢了一條更寬廣的路,帶來一種更超越的人生智慧。孔子的哲學,處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倫常關係,非但不令人激奮,反易磨損人對精神方面的渴慕,及幻想飛馳的本性。而老莊的哲學——這種探究生命底蘊的浪漫思想,為中國人開了另一扇門,辟了另一個心靈的空間;兩千年來,撫慰了無數創傷的靈魂,使得人們在世俗努力掙扎時,有可迴旋的餘地。
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林語堂,于風趣中見睿智,前所未有地「以庄解老」,將老莊思想的獨特魅力娓娓道來;拋開煩瑣的訓詁考辨,用人生的閱歷、生命的覺悟去品味老莊哲學,將那原本生澀難解的文字賦予血肉,給予全新的靈魂。
老子具有異於常人的智慧,憑藉一雙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多聽聽老子的話好處很多。人生在世,需要智慧。這部林語堂先生最得意、最珍視的著作,讀來令人心地寬廣,不但能領悟老莊超越時代的人生思辨和處世智慧,更能讓自己保有心靈的平和和生命的活力,少一點傷痕。
孔子的智慧
孔子乃一介布衣,既非教主,也不是上帝的兒子,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現實中的失敗者;然而,他卻以自己七十三年的人生,穿透了中國兩千五百年的歷史;用一生坎坷的命運,創造出古今中外最溫柔、最詩意、最無可替代的哲學。
孔子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魅力何在,而他的智慧是什麼呢?
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不僅從《論語》,更從《禮記》《孟子》《中庸》和《大學》等古籍中精緻而妥當地擷取儒學經典的智慧哲思,以詩意雅緻的文字,于風趣睿智中,為我們解讀經典,對孔子思想進行了完整而系統的論述。在林語堂先生看來,孔子的思想不只是「處世格言」「道德修養」,更是一種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種對人生意義的執著追求,充滿了詩意的情感內容,具有「終極關懷」的宗教品格。孔子的思想代代相傳,滲透在我們每個人的血液里,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心魂」。
林語堂先生以他一生的個人體晤,激活了孔子的智慧,喚醒了我們的文化心靈;讓孔子走出歷史的時空框架,與我們直接對話,親切可喜不在話下。在這繁盛、浮躁、充滿變數的時代,讀《孔子的智慧》使人有一種樸素的幸福感。
博物志新譯
《博物志》十卷,西晉張華著,是一本地理博物體的志怪筆記小說。作者祝鴻傑譯註有二十余萬字的《博物志全譯》,是國內第一種精校詳註《博物志》的全譯本,也系國家「九五」重點項目「中國歷代名著全譯」叢書中的一種。
近幾年來,作者對《博物志全譯》從前言、正文到附錄作了全面修訂,修訂內容包括:字音審訂、詞義糾謬、出處複核、譯文加工潤色等。尤側重於校勘訓詁,訂正了原書中的部分疏誤,各卷加提要解說。經過此番修訂,書稿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故名《博物志新譯》。
辜鴻銘講論語
《辜鴻銘講論語》不但語言精練,詞意精達,而且在講解的過程當中縱貫中西,援引歌德、卡萊爾、阿諾德、莎士比亞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話來註釋某些經文,將註釋中將書中出現的中國人物、中國朝代與西方歷史上具有相似特點的人物和時間段作橫向比較,幫助那些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經典的內容。
閑情偶寄
《閑情偶寄》是清代李漁的名著,位列「中國名士八大奇著」之首。全書共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部,論及生活中妝飾打扮、園林建築、傢具古玩、飲食烹調、養花種植、醫療養生等諸多方面,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和生活審美情趣,堪稱中國古代生活的小百科全書,具有極強的娛樂性和實用價值。
梁實秋、周作人、林語堂等文學大師對此書均十分推崇,如周作人稱其「有自然與人事的巧妙觀察,有平明而又新穎的表現」。林語堂稱其為「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
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讀書指南
本書是梁啟超先生《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和《要籍解題及其讀法》的合集。前者介紹中國基本典籍,說明各書特點、讀法,文字淺顯簡明。後者為他在清華學校教授「群書概要」的講稿,對《論語》、《史記》、《左傳》、《詩經》等經典進行了系統介紹。此外,附錄還收入《治國學的兩條大路》等幾篇文字。書中作者談了許多切身的讀書經驗,直到今天仍然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東坡易傳
舉世皆知蘇東坡為一代文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個「易學大師」,曾經寫過一本東坡易傳。蘇軾幼時便隨眉山道士張易簡讀書學易,少年時欲入山林當道士,終生與道士高人交往頻繁,深曉周易占卜和「胎息」養生之術,並自稱「鐵冠道人」。其父蘇洵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傳未成,遺命蘇軾繼作此書。蘇軾於45歲左右被貶官于黃州時開始撰寫易傳,此後不斷修改,直到生命垂危之時才修改完畢。他的認知方法、執政思想深受《易經》影響,詩詞文賦也因此而愈加高深玄妙,後人不解《易》理,常常只識皮毛。然而蘇軾去世之後,他的著作遭到蔡京等人劈版禁毀,這本《易傳》便被改頭換面,以《毗陵易傳》(「毗陵」為蘇軾去世之地常州別名)悄然印行於世,因此罕為人知。《東坡易傳》作者認為「離開《東坡易傳》,蘇軾思想及其詩文詞賦無從談起。」全書以「四庫全書」中的《東坡易傳》為底本,參照其它多種刻本進行校勘整理,並在每一篇章前寫了簡要評介,以便於讀者閱讀和理解。
傳習錄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語錄、論學書信的簡集,為明代陽明學派的啟蒙典籍。當明代中葉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學術凋敝之際,王陽明像一個佈道的詩人牡師,高高舉起一面知行合一的旗幟,重新設定了人生的出發點和歸宿。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先知般窺破芸芸眾生心中之「賊」,他要讓人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純真地段,走入健全的感性生活,享受天理的榮耀、完美和永恆。如康德所言「在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王陽明的句句箴言足以讓熙熙攘攘的眾生駐足聆聽。
無論你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學子,還是一個事業有成的巨擘,在你人生的旅程中匆匆行走的時候,不妨翻閱這本充滿智慧和思辨的書,她會讓你得到心靈的澄靜和精神的富足。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in Government)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書中描繪了戰略至五代期間的歷史發展脈絡,探討了秦、漢、晉、隋、唐等統一的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幾十個政權的盛衰之由,生動地刻畫了帝王將相們的為政治國、待人處世之道,以及他們在歷史旋渦中的生死悲歡。時至今日,《資治通鑒》仍是一本了解和學習中國歷史的必讀之書。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困學紀聞
本書由南宋學者王應麟所著,和沈括的《夢溪筆談》、洪邁《容齋隨筆》並稱宋代三大筆記書,這三本書各以其卓越成就,名重於後世,然而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講,本書顯得尤為突出。
本書是作者在隱居期間完成的,在這段時間內作者足不出戶,幾三十年,把滿懷對故國故朝的熱誠、對政治理想的憧憬全部融入本書當中。本書採用筆記體的形式,分類編排,對文獻典籍、學術淵源、文化現象,進行梳理、考證、鑒定於評介。本書內容非常廣泛,涉及說經八卷,天文、地理、諸子二卷,考史六卷,評詩文三卷,雜識三卷,共十二卷。作者對這些文化知識還進行了創新,凡屬後學所當知當學的方方面面,都有發明創造。作者不主一說,不名一家,博採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其著述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由於作者博學多聞,當時所讀之書,到今天大部分已經失傳了,因此本書又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作者文筆簡潔明快,道理融通,是廣大學子不可不讀的文化典籍。
說論語
近年來對《論語》這部經典名著的解讀可謂層出不窮,該書作者賈志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比照現代人的思想、話語、故事和熱門話題,逐字逐句重新解讀《論語》「微博體」原文,把儒家經典與現代社會、以及現代人價值觀之間聯繫起來,看賈志剛說《論語》,就像看孔子在線做微訪談,既無讀古籍天書的枯燥乏味,也未落入「戲說」「調侃」俗套,想了解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就從《說論語》開始。
《說論語》是著名作家賈志剛繼系列暢銷書《說春秋》之後最新著作。《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他言行的記錄,孔子是一個志向高遠、命運坎坷的仁者,也是一個富有心靈能量,不談神論鬼的智者。更是一個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學者。因此該書立足於還原《論語》教人為人處世、治學齊家的思想和方法,用現代的語言對儒家經典進行解讀,從人文關懷的角度,重新詮釋何謂中庸之德與仁愛之道。
國學的天空
「國學」是個寬泛的名詞,但是不論你如何分類,都會把儒家與道家列為重點。儒家的代表是孔子與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與莊子了。這四位古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哲學家。哲學家的文章有三點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設定判准、建構系統。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學生問「仁」,孟子多次說明「心之四端」,老子對「道」加以描述,莊子由各種角度形容「游」與「化」,這些概念都是他們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實本質……
國學對現代人的意義,不就是要歸結為「價值觀」的塑造與補強嗎?簡單說來,學習儒家與道家之後,如果在言行上沒有任何改變,那就不能算是學過了。
老殘遊記
清末中篇小說,是劉鶚的代表作,流傳甚廣。小說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殘的遊歷為主線,對社會矛盾開掘很深,尤其是他在書中敢於直斥清官誤國,清官害民,指出有時清官的昏庸並不比貪官好多少。這一點對清廷官場的批判是切中時弊、獨具慧眼的。
劉鶚的小說《老殘遊記》是晚清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全書共20回,光緒二十九年(1903)發表于《繡像小說》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后重載於《天津日日新聞》,始全。原署鴻都百鍊生著。作者在小說的自敘里說:「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說是作者對「棋局已殘」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難遭遇的哭泣。小說寫一個被人稱做老殘的江湖醫生鐵英在遊歷中的見聞和作為。老殘是作品中體現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搖個串鈴」浪跡江湖,以行醫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同情人民群眾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俠膽義腸,盡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隨著老殘的足跡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東一帶社會生活的面貌。
-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