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
-
清末民初歷史演義
本書是作者一生嘔心瀝血之作,它作為以現代歷史故事寫演義小說的罕見之作,從風俗史的角度展現了晚清至民初軍閥時期的政治軼事,並表達了自己的歷史觀。小說開篇第一回便點明其宗旨「並不是藉著小說,隨便拿人開心」,而是在其中寄予了「一番懲勸之意」。這種「懲勸」批判了當時把「從前的禮教紀綱、廉恥道德,全都變得一點影子沒有了」,同時又對晚清政治的腐敗進行了深刻剖析,對王朝覆亡的教訓進行了歷史的清算。《清末民初歷史演義》雖為稗官野史,但事必有據,人必有名,正可填補正史之不足,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
閱微草堂筆記
本書為清代文言筆記小說集。作者紀昀,字曉嵐,清乾隆時人。曾任四庫全書館總篆官,篆定《四庫全書總白提要》,受到乾隆皇帝嘉獎。
本書主是紀昀流放烏魯木齊期間所作的筆記小說集,全書主要記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勸善懲惡,雖然不乏因果報應的說教,但是通過種種描寫,折射出封建社會末世的腐朽和黑暗。
其中作品或表現作者對民生疾苦的關注與同情;或用辛辣痛切的語言對吏治的黑暗,腐敗,以及官員貪贓枉法醜行予以抨擊,對社會的種種弊病,以及世態人情的澆薄、奸詐等等進行喇諷和指斥;或對道學家的拘迂、虛偽給以深刻揭露。還有幾篇不怕鬼的故事,寫來饒有趣昧,膾炙人口。此外,書中對異域的描繪,文筆清新,引入入勝。
紀昀有意模仿亞宋筆記小說質樸簡淡的文風,尚質黜華,簡雅雋永。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曾給予較高評價:「凡側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閱微草堂筆記》清代文言小說中的重要作。其歷史地位及對清代小說發展的影響,僅次於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可惜的是,這部傳奇著作,因一些歷史原因,發生了重大災難,原稿遺失殆盡,紀昀憑藉自己的記憶,重新寫過,雖成《閱微草堂筆記》,但終有大量疏漏。這一災難在今天看來,也算是我國文學歷史上較為慘痛的一次。《閱微草堂筆記》就目錄來看,分為灤陽消夏錄,如是我聞,槐西雜誌,姑妄聽之,灤陽續錄數章。
英烈傳
《英烈傳》又名《雲合奇蹤》、《皇明英烈傳》、《皇明開運英武傳》等,章回體小說,全書分為十卷。共八十回,關於作者,舊有郭勛(郭英的後裔)和徐渭兩種說法,但據趙景深等學者考證,此兩種說法都屬假託,因此暫只能稱作者為明代無名氏。
該書系由明代民間流傳故事改編而成,敘元朝末年順帝失政,朱元璋率兵起義最終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政權。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販烏梅、取襄陽、戰滁州等。至於那些英雄似的人物如常遇春、胡大海、花雲、徐達、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鄧愈、湯和、郭英、朱亮祖 等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今天流行的評書《明英烈傳》、《朱元璋演義》等曲藝作品就是據此而加工所成。而且評書、鼓書、評話等關於明英烈的作品,已經屬於「英雄傳奇」特徵濃厚的文藝作品了,人物和故事不局限於史籍記載,更加生動、精彩。
明代通俗長篇歷史小說。現存最早刊本是萬曆十九年(一五九一)刊本,全稱《新鐫龍興名世錄...《全像演義皇明英烈志傳》,四卷。另有萬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序刊本名《京本雲合奇蹤》,二十卷八十則,題「徐渭文長甫編」、「玉茗堂批點」。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長篇小說,清代吳敬梓作。56回。成書於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1803年(嘉慶八年)。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 該書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儒林外史》脫稿后即有手抄本傳世,後人評價甚高,魯迅認為該書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適認為其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在國際漢學界,該書更是影響頗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傳世,並獲漢學界盛讚,有認為《儒林外史》足堪躋身於世界文學傑作之林,可與薄伽丘、塞萬提斯、巴爾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並論,是對世界文學的卓越貢獻。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典型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世俗風氣的敗壞。
如寫周進、范進為考中舉人耗盡了畢生的精力,到鬍子花白還沒有考中秀才。儘管生活極為困頓,還是念念不忘科舉考試。周進路過一處考場,進去觀看,觸動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聲大哭,竟然難過得死去活來。後來在一些小商人的幫助下參加了考試,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時來運轉。當他考中舉人時,以前譏諷挖苦他的那些人,都來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學問的人。又如范進,中舉前家裡窮得沒有米下鍋,抱著一隻老母雞去集市上賣。當得知自己中舉的消息時,竟然喜極而狂,變成了瘋子,幸虧岳父胡屠戶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復了清醒。這時候,當地的鄉紳等有頭臉的人物都對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財產的,范進的生活立刻發生了變化。
吳敬梓在創作此書時,以對待功名富貴和文行出處的態度為中心,貶抑批判士人中的假儒士和假名士,褒揚推崇真儒士和真名士,熱烈讚美具有完整健康人格的、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
《儒林外史》創造了富有民族特色又極具個性的諷刺藝術。塑造人物時,能秉持公心,不虛美,不隱惡,借喜劇性的情節,揭示悲劇性的內涵,令人笑中帶淚,具有振聾發聵的藝術效果。
小說詞義婉曲,敘述含蓄,冷靜蘊藉,常常是用白描的筆觸,「不尚誇張,一味寫實」,讓生活的真實來顯現諷刺的力量。
七劍十三俠
《七劍十三俠》一名《七子十三生》,是晚清俠義小說的代表性作品,在當時即被譽為「誠集歷來劍俠之大觀,稗官之翹楚」(江文蒲「初集」序)。作者唐芸洲,號桃花館主,姑蘇人,生平不詳。此書分三集陸續刊行,各六十回,共一百八十回。初集六十回刊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江文蒲在為初集作的序言中說:「吾知是書一出,其不脛而走也必矣。」誠如斯言,書刊行后「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月湖漁隱「二集」序)。光緒辛丑(1901)正月,二集六十四刊行,與初集一樣,其「膾炙人口,甚至有手不釋卷者」(月湖漁隱「三集」序)。同年六月,三集六十回問世,讀者得見金豹,月湖漁隱贊其「筆墨之奇妙,驚人之怪事,尤較之初、續兩集有過之無不及也」(月湖漁隱「三集」序)。[1]
《七劍十三俠》寫明武宗正德(1506-1521)年間,賽孟嘗徐鶴(字鳴皋)等十二英雄(徐慶、羅季芳、一枝梅、狄洪道、王能、李武、楊小舫、包行恭、周湘帆、徐壽、伍天熊)聚義,各仗俠肝義膽、超群武藝,劫富濟貧,除暴安良,后在七子(七位以「子」命名的劍仙,即玄貞子、一塵子、飛雲子、霓裳子、默存子、山中子、海鷗子)及十三生(十三位以「生」命名的劍仙,即凌雲生、御風生、雲陽生、傀儡生、獨孤生、卧雲生、羅浮生、一瓢生、夢覺生、漱石生、鷦寄生、河海生、自全生)的幫助下,隨右都御史楊一清平定甘肅安化王朱寘鐇叛亂、隨僉都御史王守仁平定江西寧王朱宸濠叛亂,結果七子十三生與十二英雄各受封賞。書中所述安化王朱寘鐇及寧王朱宸壕作亂始末,系「據原史而增撰之」(月湖漁隱「三集」序),與史實大致相符。
《七劍十三俠》問世后,續作與仿作紛出,以至於在清末民初形成了一個武俠小說的新流派。這種既貫穿懲惡揚善的傳統俠義精神,又閃爍著劍光俠影、亦真亦幻的劍俠小說,不但以其「令人色舞眉飛、拍案叫絕」(江文蒲「初集」序)的奇妙筆墨影響了同代人的創作,而且對於五十年代興起的以金庸、梁羽生為代表的所謂「新武俠小說」的創作也有著直接的影響。
海國春秋
海國春秋(原名《希夷夢》)十二卷四十回。敘述韓速、閭丘仲卿二人在海國建功立業五十年,而兩宋興衰已三百年的故事。
署名不題撰人。據序知作者為汪寄。汪寄,號蜉蝣子,清安徽徽州府(今安徽祁門一帶)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清仁宗嘉慶初前後在世。作此書當在乾隆五十一(1786)年之前。著有《希夷夢》四十卷四十回,《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傳於世。
本書結構新穎,故事曲折。主要反映的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不滿後周的沒落,秘密組織力量,利用陳橋兵變自立為皇帝,迫使後周恭帝遜位,奪取了王位。趙匡胤此舉,遭到了一些舊臣的激烈反對,但這些反對最後均告失敗。舊臣子弟閭仲卿與韓速,為復周救國,前往南唐等國遊說起兵復周,也未成就。兩人失意后誤入希夷老祖的仙山洞府,在希夷老祖的神力安排下,他們睡于洞中石上。睡夢中二人分別流落進入了東海諸島。由於二人才華出眾,武藝絕倫,閭促卿在浮石國施政有方,最後被封為武侯大將軍,成了雙龍島主;韓速在浮金國護國得力,最後被封為冠軍,成了天印島主。兩人戰勝了兩國佞臣的各種陰謀,巧妙地解決了兩國的軍事爭端,直轄市了兩國的政治關係,使兩國重修於好。而他二人也于夢中實現了他們在復周鬥爭中未能實現的政治抱負,得到了安慰。
官場現形記
《官場現形記》,晚清作家李伯元著,是我國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直面社會而取得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也是譴責小說的代表作,為四大譴責小說之一,首開近代小說批判社會現實的風氣。共60回,結構安排與《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後即轉入下一人,如此蟬聯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場為表現對象,集中描寫封建社會崩潰時期舊官場的種種腐敗、黑暗和醜惡的情形。這裏既有軍機大臣、總督巡撫、提督道台,也有知縣典吏、管帶佐雜,他們或齷齪卑鄙或昏聵糊塗或腐敗墮落,構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圖。
《官場現形記》從中舉捐官的下層士子趙溫和佐雜小官錢典史寫起,聯綴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長史、省級藩台、欽差大臣以至軍機、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們為陞官而逢迎鑽營,矇混傾軋,可以說為近代中國腐朽醜陋的官場勾勒出了一幅歷史畫卷。書中一些章節如制台見洋人等,把人物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入木三分,讀來令人捧腹。
該書以暴露清朝官場黑暗腐朽為主題,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展示了清廷官員上自中堂、巡撫、總督,下至道台、知縣、統領、典吏等一幅百丑圖。這群吸血蟲對內作威作福,巧取豪奪,草菅人命,殘害百姓;對外奴額婢膝,投降賣國。他們視錢如命,以「千里做官只為財」為信條,公開賣官鬻爵,假公濟私,貪污受賄,剋扣軍餉,販賣人口,到了不擇手段、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爭名奪利,為了追求升官發財,對上阿諛奉承,投其所好,而相互之間,或狼狽為奸,相榮相衛,為我所用;或爾虞我詐,設陷傾軋,排除異己。他們窮奢極欲,紙醉金迷,吸毒狂賭,納妾嫖娼,喪盡天良。全書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面貌。看了此書,使人感到清朝的滅亡,勢在必然。雖然作者在書中自稱,專門指摘為官者的壞處,以使他們知過改過,「戒其為非」,「引之為善」。但是作者這種良好的願望在當時是不能實現的。另外,作者對農民起義持否定態度,誣衊太平天國革命和義和團運動。面,都體現了作者的時代局限性和改良主義思想。
本書是一部專門揭露官場黑暗的小說。它從地方到中央,從州縣衙門的令尹衙役到軍機處的軍機大臣作了全方位的總體剖析和透視,對各級大小官吏作了普遍的繪聲繪色的描述,它不但寫出了大批形形色色道德敗壞的貪官污吏,而且寫出了清末賣官鬻爵、招權納賄的官場運動機制。
古本水滸傳
梅氏藏本《水滸傳》,又稱《古本水滸傳》或《古本水滸》,初由江蘇常熟醫生、藏書家、小說家梅寄鶴髮現,被一部分研究者認為是《水滸傳》的一個古老但長期被埋沒的、甚至《水滸傳》作者最初的版本。但是此說也被另一部分研究者認為並不屬實,這一觀點認為此書實為清朝或民國時所作。雙方各有理據,此書成書年代和作者目前仍有爭議。
梅氏藏本《水滸傳》共一百二十回,前七十回與金聖嘆評點的貫華堂本《水滸傳》基本一致,后五十回則與現存任何其他《水滸傳》版本不同。在沒有特別註明的情況下,一般所稱「梅氏水滸」或「古本水滸傳」等,即指此書後五十回部分。
據當時資料記載,江蘇常熟人梅寄鶴(1899-1969)是此書的收藏和發現者。經梅寄鶴之手,此書於20世紀30年代初次出版,上海中西書局在1933年單獨排印了后五十回。20世紀下半葉又有多個出版社曾出版此書,有的以百二十回全本面貌推出,有的則以水滸續書的形式只出后五十回。出版時多以「古本水滸傳」或「古本水滸」為書名。作者有標為「施耐庵」的,也有標為「梅寄鶴」的。
梅氏水滸后五十回中,梁山好漢多番與惡霸、官軍血戰,至結尾仍未受招安,一百單八將也未折損一人,因此受到不少讀者的歡迎。此書的結尾,則是一個開放性結局,並未對梁山泊的前途做出明確的描寫,引人遐想。有學者認為在梅氏水滸一百二十回后還應該有七十回左右的失傳部分存在,其內容可能與抗金有關。
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全書共一百回。《封神演義》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紂白話文》,可能還參考了《商周演義》、《崑崙八仙東遊記》,全書以武王伐紂、商周易代的歷史為框架,敘寫天上的神仙分成兩派捲入這場鬥爭,支持武王的闡教,幫助紂王的為截教。雙方祭寶鬥法,幾經較量,最後紂王失敗自焚,姜子牙將雙方戰死的要人一一封神。
《封神演義》一百回,今存最早的刊本為明末金閭舒載陽刻本,但其成書時代是在明隆慶、萬曆年間。它的作者是誰,歷來多有爭論。在舒載陽刊本的卷二上,題「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而其他各卷都不題撰人。據此,魯迅、傅惜華先生認為作者為許仲琳。但許仲琳其人生平不明。孫楷第先生在《傳奇匯考》卷七《順天時》傳奇解題中,發現有「《封神傳》系元時道士陸長庚所作,未知的否」的記載。此陸長庚當指明代江蘇人陸西星,生於正德間,萬曆時仍在世。此書的作者到底是誰,尚無定論,但學術界還是認為許仲琳的可能性大些。
全書內容以篇幅巨大、幻想之奇特而聞名於世。其內容依託商滅周興的歷史背景,用武王伐紂為時空線索,從女媧降香開書,到周武王姬發封列國諸侯結束。其中的哪吒鬧海、姜子牙下山、文王訪賢、三搶封神榜、眾仙斗陣鬥法等情節,展現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騰雲駕霧、呼風喚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水遁、土遁、風火輪、火尖槍……
東周列國志
《東周列國志》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是一部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早在元代就有一些有關「列國」故事的白話本,明代嘉靖、隆慶時期,余邵魚撰輯了一部《列國志傳》,明末馮夢龍依據史傳對《列國志傳》加以修改訂正,潤色加工,成為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國志》。清代乾隆年間,蔡元放對此書又作了修改,定名為《東周列國志》。
《東周列國志》寫的是西周結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的歷史故事,內容相當豐富複雜。《東周列國志》所敘述的歷史,正是這樣一個時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展開的。
其中敘寫的事實,取材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冶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歷史演義。秦漢前的一些史家為了某種原則立場,對歷史事件的敘述和評價,有時會隱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記述的文字中,沒有一定見地的人,很難發覺,更談不上理解了。
這部書的通俗之處,正是將那暗礁一樣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種種是非善惡,忠好智愚,畢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這是作者編寫此書的用意,也是他們對後人的貢獻。
《東周列國志》與其他史書一樣,以國家的興亡成敗為主題,致力探討氣運盛衰、人事成敗之間轉化變遷的因果關係。作者通過人物命運的沉浮,形象地告訴人們,能否注重道義,任用賢能是判斷一個國家前途命運的最根本的依據。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義是對無意的闡發,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舉,民心亡,其政息。這種人本主義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
《東周列國志》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群星燦爛,千百年後,雖不乏其人,但這一時期的人和事,在歷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幾乎是後世是非成敗的理論源頭,更是後人行事為人的標準和榜樣。小說通過豐富而生動的故事情節,讚揚了從善人流、賞罰嚴明、胸懷大度的王侯和忠貞、有勇有謀的將相,也讚揚了那些見義勇為、機智果敢的豪俠。與這些正面人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說也塑造了一些昏聵、殘暴、荒淫無恥的帝王、諸侯等統治者,和貪婪、奸詐。陰險的佞臣小人。作者對他們揭露與鞭撻的態度自然而然地融入情節的進展之中。
狄青演義
《狄青演義》清代歷史人物演義小說,作者李雨堂,號西湖居士,共六十八回。
《狄青演義》敘述了傳奇人物楊宗保、包拯、狄青等忠臣良將抗擊外侮、斥佞除奸、忠君報國的故事。包公斷狸貓換太子案,以及楊、包、狄與奸相龐洪的鬥爭都寫得有聲有色,扣人心弦,楊宗保的老成持重,狄青的血氣方剛,包拯的足智多謀,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狄青字漢臣,出生於1008年。他的家鄉在今天山西汾陽,這裏以汾酒而出名。由於他身材魁梧,武藝高強,又善於御馬,後來加入了騏驥院做了騎御馬直,也就是皇家儀仗隊的一名馬兵,倒也威風凜凜。1038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在延州前後四年,狄青參加了大小戰役二十五次,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宋夏戰爭中,他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後來的小說家稱,狄青是北宋第一大帥哥。到底有多帥?帥到上戰場不敢以真面目視人,怕敵人看到狄青長得太過秀美,嘲笑宋軍無人,派了個奶油小生來打仗。所以,戰場上的狄青裝束非常獨特,披頭散髮,戴上青面獠牙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狄青的面具太過猙獰恐怖,敵軍乍見,常以為是妖魔鬼怪,還沒交戰,魂魄早已嚇掉三分,因此狄青每戰必勝。
聽說有位神奇的面具將軍將從前線凱旋京城,京城士女早已傳說紛紜,熱切地期盼著一睹英雄的風采。回到京城,狄青每次上街,都能吸引大批民眾的圍觀,導致交通堵塞,其派頭絕不亞於今天的超級偶像、天王巨星。
由於狄青勇猛善戰,在征西與平南戰爭中屢建奇功,所以升遷很快,幾年之間,便被任命為樞密使,作了最高軍事長官,然而種種禍患也就由此而生。這位年僅49歲,曾馳騁沙場,浴血奮戰,為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沒有在兵刃飛矢之中倒下,血染疆場,馬革裹屍,卻死在猜忌、排斥的打擊迫害之中。
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終自食其果,在後來的民族戰爭中,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到宋神宗登基,希圖重振國威,但又苦於朝中沒有能征善戰之人,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他親自為文,派使者到秋青家祭奠之靈,並將狄青的畫像掛在禁中,但已於事無補,只能是嘆息國勢日頹,發思古之幽情而已。
二刻拍案驚奇
該書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三言」「二拍」的最後一部,是凌濛初繼《初刻拍案驚奇》之後創作的第二部小說集。《二刻拍案驚奇》的思想內容和創作旨趣與《初刻拍案驚奇》是一脈相承的,都全方位地反映了明代後期市民階層的社會生活,但範圍更廣泛了。凡是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階層、人倫道德的各個主題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同時,明末社會動蕩,內憂外患紛起,社會矛盾更加複雜尖銳,這一狀況,《二刻拍案驚奇》表現得也比《初刻拍案驚奇》更為充分。可以說,《二刻拍案驚奇》勾勒出一幅晚明社會日薄西山的慘淡圖畫。
初刻拍案驚奇
《初刻拍案驚奇》是明朝末年凌濛初編著的擬話本小說集。成書于明朝天啟七年,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書的內容很複雜,思想傾向也不盡相同,主要有描寫商人思想行徑、命運遭際的作品和描寫婚戀的作品。故事題材雖多出自前代著述,但經過凌氏的再創作,卻表現著晚明的社會現實和時代氣息,浸含著凌氏本人的思想觀念和憤世俗的不平之氣。
《初刻拍案驚奇》與《二刻拍案驚奇》兩部膾炙人口的奇書,共有短篇小說七十八篇,雜劇一個,它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擬話本」形式,描寫了眾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如商人由厄運而致富,讀書人由貧寒而成名;清官們斷案如神,貪吏們枉法如虎;惡棍們姦淫攬訟,騙子們爾虞我詐;青年們怎樣追求忠貞不貳的愛情,而封建禮教又如何製造婚姻悲劇。語言通俗簡練;情節曲折起伏,撲朔迷離,然又合乎情理;人物內心刻劃細緻入微,藝術形象栩栩如生,非常值得一讀。
八仙得道傳
《八仙得道傳》又名《八仙全書》、《八仙全傳》,是八仙題材的小說中,敘述八仙故事最全,情節最為豐富的一種。該書作者清代無垢道人自幼流落成都,師從清雲觀志元法師長達二十八年,熟讀道教典籍,深通玄理。同治七年(1868年)無垢道人自序于京西白雲觀。咸豐二年(1852年),遵從師命,遊覽江山之勝,歷南北十余省。后至京師,落腳白雲觀,著書講道。無垢道人有感於道統失緒,「故就老祖以來,迄于近代諸仙祖得道始末,與夫修道情形,著為《八仙得道傳》一書」。
該書從平和夫婦二龍修道大鬧天宮,玉帝思慮招攬賢人起,詳細敘述了李鐵拐、張果老、鍾離權、呂洞賓、藍采和、韓湘子、何仙姑、曹國舅八仙得道過程始末。因作者深通玄理,在敘述過程中將道教說理融入其中。最令人稱道的是,作者巧妙地利用轉世之說,將孟姜女殉夫、嫦娥奔月、東方朔智竊蟠桃、費長房捉鬼、白娘子水漫金山、王泰劈山救母等膾炙人口的故事穿插其問,時間從大禹治水到北宋初年跨越數千年,情節豐富曲折。同時本書敘述語言流暢,文字生動,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飛龍全傳
《飛龍全傳》是清朝人吳璿著的一本小說,主要內容是趙匡胤當皇帝之前的青年時期的發跡經歷。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市井豪俠的有血有肉的形象。
《飛龍全傳》共六十回,雖然寫的是個開國皇帝,但主要內容卻是趙匡胤當皇帝之前的青年時期的發跡經歷,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市井豪俠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在他身上,作者凝聚了市民階層所認同的理想人物的多種品格:他大胆粗豪,敢作敢當,扶弱誅強,行俠仗義,忠信重義,一諾千金。這一形象具有強烈的民間文藝的氣息,與水滸英雄的形象是一脈相承的。
與趙匡胤的形象相映照,鄭恩和陶三春的性格基調則是喜劇性的。鄭恩粗魯爽直,貪吃好酒,勇猛無畏,又有點狡獪詼諧。陶三春則是一個新的女性形象,她面貌雖丑,卻心地善良,力大無窮,豪爽奔放,十分惹人喜愛,成為後世戲曲舞台上影響較大的一個人物。
玉梨魂
《玉梨魂》是一部哀情小說,它是鴛鴦蝴蝶派早期代表作家徐枕亞的成名作,也是這一流派成型時期最重要的奠基之作,被視為「鴛鴦蝴蝶派小說的祖師」。自從1912年在《民權報》上出版單行本以來,風行一時,再版達三十二次之多,銷量數十萬多冊,還被編為話劇,拍過電影等,風行一時,確是民國影響很大的一部文言哀情小說。
小說描述了一個凄美哀婉、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小說的主人公何夢霞,由蘇州到無錫鄉下教書,借宿遠房親戚崔家。崔翁之子病死,留下年輕貌美的寡婦和八歲的孩子鵬郎。夢霞白天去學校,晚上教鵬郎讀書。夢霞視鵬郎為己出,教養兼施,梨娘心中大感安慰,遂由感激到敬慕而漸生愛情。在兒子傳信的過程中,兩人感情俱增,但深知不可能違背傳統禮法而自由結合在一起時,梨影便想起了一個李代桃僵的辦法,將小姑筠倩許給夢霞,但何夢霞非白梨影,並以死相逼,遂白梨影以為她死了何夢霞就能死心了,所以生病後拒絕服藥,最後殉情而死。當筠倩看了白梨影的信以後,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又加上婚姻不能自主而鬱鬱寡歡,不久也夭亡。何夢霞受重重打擊之後反倒冷靜下來,按梨影生前遺囑東渡日本求學,辛亥革命時回國參加武昌起義,在一次戰鬥中壯烈犧牲,死前胸前還揣著與梨影唱酬的詩詞冊子。
- 上一頁1234567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