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司馬遼太郎

司馬遼太郎
收藏

日本(1923 - 1996)

一九二三年八月七日,司馬遼太郎誕生於大阪。他原名福田定一,其筆名乃取自「遠不及司馬遷之太郎」之意。司馬遼太郎的祖父本是個日本算術家,但他于明治初年遷至大阪改行從商,販賣糕餅 。他父親則在大阪當開業藥劑師。在最具商人氣息的地方從商,最重要的即是要具備理性的經營頭腦 。這個特性影響司馬遼太郎極為深遠,在他的小說中,經常以冷靜、理性的歷史觀來審查主觀的、非理性的意識型態。因此,有人稱他的歷史小說為「非意識型態」的歷史小說。

司馬遼太郎從十三歲開始,即經常到大阪市立圖書館博覽群書,至他大學畢業時,幾乎已經讀完圖書館的藏書。其好友寺內大吉(作家)回憶說,司馬遼太郎在報社上班時曾經住過他家,他每天要到報社上班時,總是撕下一頁百科全書來背誦。

他十八歲時進入大阪外國語學校(今大阪外國語大學)蒙古語科就讀,名作家陳舜臣是高他一年的學長(印度語科)。二十一歲(一九四三年)時被徵調到中國東北的戰車連隊。他大學時代的專攻(蒙古語)以及後來的中國經驗,無形中影響了他的寫作風格。本來日本作家並不擅長描寫大時代的社會動態,若是以讀俄國小說或是法國小說的態度來讀日本小說一定大為失望,因為日本作家只擅於描寫內心的感受以及身邊的瑣事,名之為「私小說」,並自認為是日本小說的特色。吾人若看了托爾斯泰的小說再去看「私小說」,肯定打瞌睡。

然而司馬遼太郎的小說卻具有從天空俯瞰大時代動態的特質,也因為這個特質吸引了無數的日本讀者。筆者認為他這特質與他的蒙古語學有莫大的關係。因為住在沙漠中的民族,為了要辨識方向,尋找水源,他們關心視界以外的世界,因此總是將視點如老鷹般高懸在天空中某一點往下俯瞰。這種觀點自然與屬於森林文化的日本觀點大相逕庭。事實上司馬遼太郎極喜歡蒙古,他除了到蒙古旅遊外,早期的作品如「波斯的幻術師」、「戈壁的匈奴」,以及晚年的「韃靼疾風錄」都是描寫北方騎馬民族的作品。

他從一九四六年(二十三歲)至一九六一年,先後在新日本新聞社及產經新聞社當記者。這記者生涯可以說是他歷史小說的原點。三年前他曾經對他的朋友說:「若有來生,我還要當個新聞記者。」可是他這個記者與大多數的記者不同,他永不厭倦地充實自己的知識,而且由於他隸屬於文化部門,因此經常到各大學與寺院去採訪,獨自研讀寺廟中所藏的古文書,並與大學教授結為好友。通常的歷史小說作家都只是搜集文獻,考察當地風光,以作為寫小說的準備工作。而司馬遼太郎不只如此,他至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去,必定像個新聞記者般詢問當地的居民:「你出生於何地?是否知道事件的傳說 ?」換言之,他把事件的主角當作仍然活在該地一般。

他是個徹底的現場主義者。他一定要到那塊土地去,呼吸那裡的空氣。他說過,有時從空氣中能夠發現重大的事實。除了歷史之外,他還研究地理學、地勢學、交通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人心地理學。 他認為,我們不能以一個地方的風土論斷一個人,但是每個地方確實存在其風土特性。亦即,每個人都具微量的風土特性,如果數十萬人聚集起來即顯現其特徵來。若是追溯其歷史,則數百萬人的特徵聚集起來即更顯著。因此他舉例說,阪本龍馬的故鄉土佐(現四國高知市),當地的人黑白分明,好訴訟,具平等思想。近江(現滋賀縣)人具商人天份,與華僑的習性相似,然明治時代之後,產業資本興起,商業資本沒落,因此近江商人也跟著沒落。

偉大的作家大都極為注重人物背景的形象。筆者在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草稿上發現他畫著教堂、人物等具體的圖畫;黑澤明在拍電影前也會先畫圖來捕捉影像。司馬遼太郎曾經說過:「我在寫作時,如果看不到那個人的臉,看不到那個人站的地方,那麼我就無法寫下去。譬如說,我寫豐臣秀吉時,寫到有一個使者到他前面來。此時,我雖然在小說中沒寫出來,可是我會想像豐臣秀吉的前面站著多少人?天氣是陰是晴?這附近是否有松林?這松林是蒼翠欲滴的幼松,還是蒼勁挺拔的老松?」總之,他對鮮明的形象極為執著。

再舉一例證明。司馬遼太郎曾對山崎正和說:「我寫的小說,從一開始,我就打算寫給外國人看。我所謂的外國人,並不一定要真正的外國人,日本人也無所謂。總而言之,我想像的讀者是,對日本歷史完全沒有知識的人。譬如說我寫源義經(一一五九至一一八九年,平安末期至鎌倉初期的武將)時,絕不以了解他生平的讀者為對象去寫。」既然是以外國人為對象,那麼要特別注重具體而詳細的形象描寫。

司馬遼太郎雖然寫過各種各樣的歷史小說,甚至也寫過忍者小說,但是他最拿手的還是明治時代前後的歷史小說。換言之,他喜歡描寫一個沒沒無聞的人在亂世中如何開創歷史成為英雄,而明治時代正好是這樣的一個時代,而且明治時代所留下的史料又最豐富。

由於他喜歡描寫英雄,所以他小說中的人物大都是健康開朗的人物。這與日本明治以後的小說不同, 例如夏目漱石所描寫的人物多半是內省的厭世者,或是生活趨向破滅的人物。而司馬遼太郎的小說能夠獲得日本讀者的喜愛,其理由之一,即能夠消除日本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壓力,使精神生活得到凈化。他的小說也與寫「眠狂四郎」的柴田鏈三郎的小說不同。有一個評論家指出:「小說家好像是個病人,他向讀者說,我這裏痛,那裡難過。而評論家好像是個醫生,他聽病人訴說病情,幫他看病,幫他診斷。可是司馬遼太郎卻是以醫生的身分登場,日本突然產生這種作家,使我們一時不知所措。若以舊有的觀念來說,就好像一個沒有小說家特質的人突然寫起小說來。」

雖然司馬遼太郎喜歡描寫英雄,但是他卻認為日本沒有真正的英雄。他在與美籍日本文學家唐納金 (Donald Keene)對談時說:「源賴朝(一一四七至一一九九年,鎌倉幕府的首代將軍)是個偉大的政治家,但是沒有人緣;源義經是個無聊的人物,但卻大受歡迎。大久保利通(一八三0至一八七六年)也是相當偉大的政治家,然而日本人卻喜歡稚兒氣的西鄉隆盛(一八二七至一八七七年)。也就是說,政治原本是男人的世界,但是日本人卻喜歡女性的特質。譬如說,西鄉隆盛有時會寫寫詩,發表幾句名言,結果比大久保更得人緣。」

他又提到日本的政治家可分為受尊敬的政治家與受歡迎的政治家兩類:「像豐臣秀吉胡作非為,可是大家都喜歡他。而德川家康建立了江戶體制,雖然他的功過見仁見智,但總之完成了政治家最重要的任務。可是日本人卻對他敬而遠之。如果你對日本人說,你像德川家康,兩人一定吵起架來。要是說,你像豐臣秀吉,那他就難掩喜悅之情。」

司馬遼太郎一生的作品無數,而且自一九六0年(三十七歲)之後,幾乎年年得獎,宛如為他的作品設獎似的。因其作品汗牛充棟,今僅以其得獎作品為中心簡介於下:一九六0年以忍者小說「貓頭鷹之城」獲直木賞,一九六六年以「龍馬風雲錄」、「盜國物語」獲菊池寬賞。

「龍馬風雲錄」是一本大河小說(即將時代、社會的變遷視同長江大河般描繪的長篇小說),書中每個人物都具鮮明深刻的個性與形象。其主角阪本龍馬(一八二五至一八六七年)是德川幕府末期的革命義士,雖然對明治政府成立有功,但最後被幕府官吏暗殺身亡。龍馬少年時,被稱為愛哭鬼。後來他學了北辰一刀流,得到下級武士的眾望,成為他們的領導人物。他在大變動的時代覺醒過來,體認到必須推翻幕府日本才能得救,於是乃毅然決然地脫離所屬的土佐藩國,加入倒幕的行列。後來他從革命義士逐漸成長為成熟的政治家。龍馬的行動猶如天馬行空,最後他超越了國界,神遊于擁抱全世界

作品總覽,總共14筆
  • 司馬遼太郎歷史小說選

    司馬遼太郎歷史小說選

    一九二三年八月七日,司馬遼太郎誕生於大阪。他原名福田定一,其筆名乃取自遠不及司馬遷之太郎之意。司馬遼太郎的祖父本是個日本算術家,但他于明治初年遷至大阪改行從商,販賣糕餅。他父親則在大阪當開業藥劑師。在最具商人氣息的地方從商,最重要的即是要具備理性的經營頭腦。這個特性影響司馬遼太郎極為深遠,在他的小說中,經常以冷靜、理性的歷史觀來審查主觀的、非理性的意識型態。因此,有人稱他的歷史小說為非意識型態的歷史小說。

  • 國盜物語·織田信長

    國盜物語·織田信長

    本書緊接《國盜物語·齋藤道三》的故事。盜取美濃一國的齋藤道三最終卻在自己的兒子的叛亂中倒下。繼承了道三遺志的兩人:織田信長和明智光秀,開始在亂世活躍。立志統一天下的織田信長,藉助優秀的部下木下藤吉郎、竹中半兵衛等人的謀略,最終奪取美濃,進而擁立將軍,成功攻佔京都。而明智光秀也為了再興幕府而歷經磨難,最終成為信長的家臣。隨著「天下布武」的統一理想逐漸實現,織田信長和明智光秀兩人之間的間隙也越來越深。外向的激情和內向的鬱結,充滿革新理念和尊重舊秩序權威。同被齋藤道三影響的兩人,最終迎來了本能寺的戰火。

  • 國盜物語·齋藤道三

    國盜物語·齋藤道三

    ★日本第十四屆菊池寬獎獲獎作品。

    ★歷史小說巨匠司馬遼太郎,連續九年榮獲日本最受歡迎作家第一名。

    ★日本戰國「下克上」的完美體現,戰國梟雄齋藤道三的盜國之路。

    前編:戰國初期,松波庄九郎被稱作妙覺寺中「最聰明的法蓮房」,心有覺悟而蓄髮還俗。他用計獲取了京都油商奈良屋的巨額家產,經過周密細緻的調查,決定將美濃國作為「盜國」的起點!序篇描寫了戰國的革命兒齋藤道三如何在年輕時代有勇有謀地從一介浪人之身搖身變為美濃國主土岐賴藝的心腹,作者以獨特的歷史觀與洞察力揭開了宏偉壯大的歷史篇章。

    后編:能沉得住氣等候時機的是智者。一旦時機來臨,瞬息間一氣呵成者是英雄。——這是庄九郎的信念。庄九郎正是智者,也是英...

  • 坂本龍馬

    坂本龍馬

    德川幕府末期,獨裁專制,閉關鎖國,民不聊生。坂本龍馬乃日本高知鄉下草民,卻獨身促成「薩長聯盟」,一致倒幕;創建日本第一家公司,奠定日本商業文化基石;提出大政奉還,船中八策,確立現代日本國家政體;以和平方式終結德川幕府三百年專制,開啟明治維新大幕。一介草民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呢?

    他首次提出「日本國」概念,超越勤王攘夷,倡導富國強兵;

    他隻身化解薩摩、長州百年恩怨,促成「薩長聯盟」一致倒幕;

    他提出「大政奉還」,為大和民族定魂;

    他創建了日本第一家株式會社「龜山商社」,奠定日本商業文化的基石;

    他的「船中八策」,確立現代日本國家政體的基本框架;

    他以和平方式終結了德川幕府三百年的專制政權;

    他開啟...

  • 城塞

    城塞

    「夢,醒了!」戰國時代悲情謝幕的最後一戰

    「東軍號稱百萬,竟無好漢一人!」

    戰國武士精神櫻花般壯麗輓歌

    關原之戰結束后,德川家掌握天下大權。豐臣家自豐臣秀吉死後,逐漸衰敗,至此已如困獸。德川家處心積慮,想要一舉掃平豐臣家的勢力。

    小說主人公小幡勘兵衛以德川家間諜的身份進入大阪。豐臣家年輕的主公秀賴由母親及其侍女團操控,對德川家懷有強烈的敵意。在德川家的蓄意挑釁和安排下,豐臣對德川宣戰。對德川家心懷不滿的各地浪人紛紛雲集大阪城,其中不乏能征慣戰的名將和勇士。

    歷史的兩股激流,終於在此遭遇,將裹挾著的各色人物推上風口浪尖。

  • 新史太閣記

    新史太閣記

    ★歷史小說巨匠司馬遼太郎,連續九年榮獲日本最受歡迎作家第一名。

    ★從出身貧賤的無名小卒到終結亂世的天下霸主,日本戰國第一傳奇人物豐臣秀吉。

    日本最受大眾歡迎的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講述戰國第一出人頭地之人豐臣秀吉傳奇的一生。

    自幼出身寒微、少年飽嘗苦難的豐臣秀吉,得到織田信長賞識,在戰國亂世大放異彩。墨股「一夜城」,金崎退卻戰,糧困鳥取城,水攻高松城。中國大反攻,平息光秀叛亂;決戰賤岳嶺,消滅勝家勢力;安撫毛利,懷柔家康,最終結束戰國亂世,統一日本全國,完成稱霸天下大業。

  • 新選組血風錄

    新選組血風錄

    他們是幕末最強劍客集團,被稱為「壬生之狼」;他們的隊規極為嚴酷,若有違背,切腹無赦;他們堅守職責,卻成為維護幕府的守舊勢力,遭受滅頂之災。然而,他們最後的武士之心,卻始終堅守在光陰變遷的夾縫中。

    元治元年(1864)六月五日夜,新選組局長近藤勇僅率四名隊士沖入京都三條小橋附近的旅店池田屋,與在此密謀的二十余名倒幕派浪人展開激戰。刀光劍影,驚心動魄的一晚過後,浪人死傷殆盡,新選組迎來了最巔峰的曙光。

    慶應四年(1868)五月三十日,年輕的天才劍士沖田總司在江戶千馱谷植木屋旅館里病逝。直至最後一刻,他仍不知局長近藤勇兩個月前已被處斬,新選組已經成為歷史,甚至武士的時代也即將過去……

    時代洪流衝突激...

  • 豐臣家的人們

    豐臣家的人們

    《豐臣家的人們》所寫的,是在日本歷史上實現了統一全國偉業的豐臣秀吉及其幾個親屬的故事。全書由九個短篇小說組成。由於所寫的都是豐臣家的人們的事,相互有聯繫,因而這九篇故事既是獨立的短篇小說,又可以當作描寫豐臣家的興衰史的長篇小說來讀。

  • 鎌倉戰神源義經1·初陽之卷

    鎌倉戰神源義經1·初陽之卷

    源義經是源氏首領之子,他的名字總是在悲劇性的音調下被提及。雖貴為首領之子,卻被寄養于鞍馬山,之後則輾轉于關東、奧州度過其黑暗的少年時代。義經建立了不少輝煌的戰功,因而突然登上英雄的寶座,但卻被哥哥源賴朝所排擠,遂面臨了凄慘的末路。

    這是壹部生動描寫義經奇特壹生的長篇傑作,時代背景為日本平安時代(公元810-1185)與鎌倉時代(公元1185-1334)交替之際。

  • 鎌倉戰神源義經2·逆浪之卷

    鎌倉戰神源義經2·逆浪之卷

    義經以轟轟烈烈之姿登上歷史的舞台,將木曾義仲趕出京都,接著轉戰平家,在壹之谷、屋島、壇埔消滅平家....就在他最意氣風發的時候,毀滅之神卻悄然到來。

    義經雖是軍事天才,可是,他對政治卻遲鈍到令人悲哀的地步,因此,對苦心經營鎌倉幕府(西元1185-1334)的哥哥賴朝而言,弟弟義經便如毒藥壹般。

  • 關原之戰(上)

    關原之戰(上)

    慶長五年(一六零零年)九月十五日,東西軍在關原盆地對陣。誰能料到這場日本本土規模最大戰爭,竟然二十四小時內便分出勝負!此役宣告德川家康接收豐臣秀吉遺留的勢力,進而在三年後就任征夷大將軍,開創江戶幕府。

    主戰場雖在關原,但此役牽動太廣,由東北到九州諸大名為求一族存續,或出於義憤私慾,各有盤算;而家康在吞忍數十年、奪取天下的最後關頭,自然縝密布局,先行發動軟硬攻勢。

    慶長三年太合秀吉歸天,未久豐臣政權敗象蔓生。在此之前,注重經營治理的文官派與共打天下起家的武鬥派即時有齟齬。且看家康對於各方勢力如何獻媚安撫、挑撥離間,百般拉攏——戰爭,早在兵戎相見之前就已展開!

  • 關原之戰(下)

    關原之戰(下)

    縝密擘畫不敵時勢轉化:東西軍數十萬將兵,匆匆聚集關原盆地,日本本土規模最大戰爭一觸即發!理念先行的石田三成因性格局限,無視攤展眼前的不利情報;相對務實的德川家康忍之又忍,待萬事俱備才發足戰場……

    兩雄相爭判定天下歸屬,勝敗更影響戰場上個人生死、家族榮枯。自一場戰役窺看一個時代,進而逼近人生最終抉擇——重義理、或取利?司馬遼太郎蒐羅龐大史料,運用渾然天成,筆力磅礡渾厚,由人物評點切入歷史事件,俯瞰關原各線戰況,透視決戰在即的武將心理!

    被喻為司馬遼太郎「戰國三大作」、「家康三大作」之一,宛如大河繪卷的《關原之戰》,終於迎來波瀾壯闊的完結篇!

  • 關原之戰(中)

    關原之戰(中)

    戰國末期地方諸霸頭角崢嶸,《關原之戰》綿密刻畫各人物的性格、心理、謀略與作為,其家族起源及興衰,鋪陳關原之戰從起因到終結的各個環節,決戰前後的派系鬥爭、政軍情勢,兩大陣營的攻防交錯。

    深受太合秀吉信賴的能吏石田三成,堅守故主遺命,輔佐少主秀賴;武鬥派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人痛恨三成,逐漸為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籠絡。在家康率眾討伐會津藩上杉景勝途中,於野州小山舉行軍事會議,曾受豐臣家恩顧的諸武將一舉投入家康旗下,轉而對抗三成。

    三成方面得知動態,亦積極密會連署,阻止其餘大名投向家康陣營,繼而包圍西軍總大將毛利輝元所在的伏見城,以近十萬兵力正式向家康宣戰!

  • 項羽與劉邦

    項羽與劉邦

    一個是百戰百勝,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個是屢敗屢戰、打不過就跑的漢中王。中國歷史上,可能再沒有比「楚漢爭霸」更富戲劇性,更具有傳奇色彩的雙雄對訣!

    這是一部項羽與劉邦的楚漢爭霸史,也是一場項梁、蕭何、韓信、張良、陳平等風雲人物權智對決的精彩大戲!項羽一世英雄,何以最後兵敗垓下?劉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寶劍,如何崛起於亂世而成為漢代開國皇帝?貧士韓信因何脫離項羽轉投劉邦?張良如何成為中國不世出的大軍師?陳平的連番毒計、趙高的變態慾望、章邯的無奈戈,項梁的薄命、彭越的寡情、侯生、蒯通、陸賈魔術師般的謀略,人世的善與惡、義與欲、人心的險惡與脆弱,剛犯與陰柔,隨著司馬遼太郎筆下一個個鮮活人物的進場與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