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歌德

歌德
收藏

德國(1749-1832)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1775~1828)。《少年維特之煩惱》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享有世界聲音。《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改造。是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的藝術概括。悲劇不但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言行都形成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係。

歌德一生尤其是後期創作的輝煌成就,是同他對這一現實主義原則的恪守分不開的。歌德早年曾領導過狂韌突進運動,傾向於浪漫主義。但以後意識到當時浪漫主義的「病態」,轉向古典主義。歌德所倡導的古典主義,實質上便是現實主義。現實主義問題是歌德後期理論思考的一個焦點。在西方現實主義理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歌德的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稱得上是一座里程碑,曾給予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以直接而有力的推動。興起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運動,顯然受到過歌德文藝思想的深刻影響。

他並不企圖在作品中「體現某種抽象的東西」,而只是把自己從生活中獲得的「感性的、生動的、可喜愛的、豐富多彩的」「印象」,「用藝術方式」進行加工,通過「生動的描繪」提供給人們。歌德在這裏雖然沒有指明「印象」的來源,但聯繫整段話的內容,不難理解,所謂「印象」,不是別的,而正是客觀外界的現實生活在作家主觀意識中的反映,而作家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生活的一種「觀照」。因為他認為這才是文藝創作的真正的基礎和根據。

歌德在同愛克曼談到《浮士德》的創作時,他一方面承認其中「沒有哪一行詩不帶著仔細深入研究世界與生活的明確標誌」,另一方面他又說道:「我如果不先憑預感把世界放在內心裡,我就會視而不見,……我們周圍有光也有顏色,但是我們的眼裡如果沒有光和顏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顏色了」。他所說的「預感」以及眼裡的「光和顏色」,即是指作家能動地感應和預測生活的心理條件,或者說是創作主體所應具備的一種宏闊、靈勁、富有張力的心理形式。從這裏可以讀出這樣一層意思:文學創作者對特定外界事物的感受與把握,依賴於相應的主體條件,如不具備這方面條件,客觀存在的事物即使再有意義也不會成為他的對象,因而也不能引發他的創作衝動。

作品總覽,總共2筆
  • 歌德短篇小說選

    歌德短篇小說選

    本書收錄了個歌德所著短篇小說十九篇,分別為《一對鄰人兒女的奇緣》、《商人、美人兒和律師》、《女歌唱家安托奈麗》、《聰明的家庭主婦》、《一個男孩的奇遇》、《狩獵》、《面紗》、《美麗的女店主》、《神秘的敲擊聲》、《一條大河的故事》、《逃往埃及》、《聖約瑟二世》、《天涯痴女》、《褐姑娘》、《誰是泄秘者?》、《危險的打賭》、《不要太過分》、《新美露西娜》、《斐迪南》。

    歌德不僅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他還是畫家、自然科學家、物理學家、美學家、政治家、教育家,並且他長年擔任過魏瑪宮廷劇院的經理。他多才多藝,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 浮士德

    浮士德

    歌德的《浮士德》根據德國一個鍊金術士向魔鬼出賣靈魂以換取知識和青春的古老傳說,反其意而之,演示了廣闊、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內容,為人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響徹寰的凱歌。在第一部正文前面,還有一幕提綱挈領的「天堂序曲」,為全劇的主題思想奠定了基調。

    《浮士德》不是讀一兩篇就能透徹理解的。除了內容上博大精深,包括哲學、神學、神話學、文學、音樂等方面的知識外,更有形式上的錯綜複雜,其中有抒情的、寫景的、敘事的、說理的種種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劇、中世紀神秘劇、巴洛克寓言劇、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假面劇、義大利的行會劇以及英國舞台的新手法、現代活報劇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體裁幾乎採用了每一種已知的西方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