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費正清

費正清
收藏

美國(1907-1991)

費正清(英文名:John King Fairbank,1907年-1991年9月14日),1907年5月24日生於美國南達科他州胡休倫,是亞瑟·波·費和羅萊娜的獨生子。父親是位牧師的兒子,早年立志跟隨其父從事教會,后從學法律,入考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法學院。1921年畢業后在南達科他州定居,在胡龍鎮做律師,任市鎮律師。

母親羅萊娜對費正清的成長影響很大。她出生於德克塔,在芝加哥就學,最後又回到故鄉,但她所留戀的始終是芝加哥、紐約、波士頓和那裡的文化。她是美國大學婦女協會成員,隨後任該協會一分支機構主席。羅萊娜畢生為爭取婦女權利而工作,參加婦女選舉權的遊行和示威活動,組織各種集會,是位政治上相當活躍的人物,費正清早年的從政志向都與其母親的引導有關。

在1927年進入哈佛時,費正清尚未考慮研究中國,而且,當時的哈佛還沒有開設系統研究現代東亞的課程。他主攻文科,包括希臘語、歷史、哲學、政治、藝術和經濟。

1929年秋,費正清赴牛津大學。他的專業方向為東亞研究,但當時他尚不具備漢語和中國歷史文化的基礎,好在當時牛津大學的學位論文不要求參加考試,也不要求相關的學術經歷。1931年論文完成後,費正清開始攻讀博士學位。是年,費正清在華盛頓美國國會檔案局收集資料,隨後在劍橋和巴黎查資料。

費正清在牛津大學的兩年研究收穫甚豐,他把現代中國作為研究主題,以中美外交和機構史為新視點,他的博士論文正是從以上三個方面探討中美關係的發展史,突破了傳統漢學的局限,具有相當的創新意義。

費正清認為中國研究不應只局限於西方的資料,還應依靠中國本土的資源,考察中國的觀點,這自然要求掌握漢語和在中國的生活經歷。牛津的治學研究隊伍十分有限,而且沒有漢語課程。費正清向羅德獎學金委員會提出申請,羅德獎學金委員會批准了他的申請,費正清成為第一位在遠東地區的羅德獎學金學者。

1932年初,費正清來華,一面進修漢語,一面從師清華大學蔣廷黻進行研究工作。1936年1月,他回到英國牛津,獲得了博士學位,學位論文題為《中國海關的起源》。這篇論文後經過修改、補充,以《中國沿海的貿易與外交:1842——1854年通商口岸的開埠》為題,於1954年出版。

獲得博士學位后,費正清於是返回哈佛大學任教。從1939年起,他與賴肖爾一起在哈佛大學開設了東亞文明課程。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四個月,他被徵召到情報協調局工作,中間兩次來華任職。1946年8月,費正清回到哈佛大學,擔任區域研究(中國)項目的第一任主持人。1955年,他取得哈佛大學的支持和福特基金會的資助,創建了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並且親自出任主任,直至1973年。1977年3月,為哈佛大學作最後一次講課而後退休,他從教職退休時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命名為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

作品總覽,總共2筆
  • 觀察中國

    觀察中國

    《觀察中國》中論及中美兩國和兩國人民的交往,記錄了費正清對近、現代中國歷史的敏銳觀察和精闢分析。

    全書共收文26篇,分成五輯:一、外國帝國主義在中國扮演的角色;二、中國革命的領袖們;三、中美邦交恢復正常化;四、文化大革命的弊端;五、美國訪華人士的觀感。

    費正清表達了一個美國學者的獨特視角下的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

    蕭乾在中文版序言中寫道:「《觀察中國》是15年來費正清在美國報刊上所發表的關於中國論文的結集,記錄了他對近、現代中國局勢的觀察及評論。不同於一般外國人的評論中國著作,他一向以歷史學家的眼光,透過中國數千年的演變,來分析、評論當前所發生的一切。這是對我國感悟最渾厚而成見最少的一位正直的美...

  • 費正清中國回憶錄

    費正清中國回憶錄

    《費正清中國回憶錄》是「頭號中國通」、美國最負盛名的中國問題觀察家、美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領域的泰斗費正清唯一的一本個人自傳。

    在這本書里,費正清回顧了自己長達50年的中國情緣,講述了他半個多世紀與中國有關的生活與工作,記錄了他對近現代中國歷史的敏銳觀察和精闢分析。費正清以博學而洒脫的風格,風趣、清新的筆調,將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娓娓道來。對讀者而言,這本書將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個人傳記,而是讀懂中國歷史的一本重要著作。

    正如余英時評價的:「作為史學家的費正清,費正清的學術事業——東亞研究中心,費正清在中美關係中所持的立場。三個方面,三條線索,貫穿了費正清的一生,也是費正清的主要業績所在,主要思想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