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讀《舊約》及其他 牛虻的魅力

讀《舊約》及其他

牛虻的魅力

牛虻說,他的生命已經變成了一把刀子,用來同教士作鬥爭。我們從這句話中讀出的是戀父的情結,是因為太愛,因為被這愛所欺騙而要反抗,要報復,並在反抗與報復中重新同對象接近,去獲取那不可能的愛;反之,蒙泰尼里則是出於心底的愛而犯了大罪,繼而又欺騙了親生的兒子,他的整個人生似乎就是一場騙局,他要維持心底的愛,就要將欺騙的格局維持到底,因為那是生存的前提。兒子和父親都以自己的方式讓生命撞出了最耀眼的火花,雙方都向對方袒露了自己真實的活法:一個是在懺悔中哭泣著生,另一個是在鬥爭中向死而生。很難說誰更能打動人,因為這兩個人或許就是一個人,是作家那在懷疑的痛苦中絞扭著的靈魂的展示。
三十多年以後我又重讀《牛虻》《牛虻》是一個離奇的故事,一段曲折慘痛的經歷,一種情感的戲劇性的演繹,一類信仰的崩潰與重建。但又決不止於此。只要眼界開闊一些,就可以看出,主人公亞瑟的奇特經歷,以及他成熟后的對於宗教的激烈到神經質的反抗read.99csw•com,仍然是以宗教中的原罪感作為底色而演繹出來的。由此也就不難看出,宗教與人性仍然是可以完全相通的。亞瑟的出生是一種罪,是以欺騙作為他存在的前提,覺醒后的亞瑟以自己整個一生的反抗來揭穿騙局,來為自己贖罪,最後終於用自己的犧牲來證實了他的信念。這個模式也許完全不同於宗教提倡的生存模式,卻屬於藝術生存的模式(或近似於);然而兩種模式又有著血緣的聯繫,甚至可以說是「異道同歸」。天才的作家以父子這種血緣來作為牛虻與蒙泰尼里對立與依存的前提,也就將最極端的衝突安排在那種鐵的統一之中了,其結果可想而知。所以與其說這樣的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還不如說它描繪的是宗教與人性之間那種既勢不兩立,又始終依存的痛苦體驗。作為西方人,他們的宗教感是融于血液裏面的東西,這一點我們中國人很難體會到,所以淺層次的閱讀很容易將這樣一部才華橫溢的小說看做是向宗教的挑戰,而它實際的內涵要深read.99csw.com得多。讀者只要忠於自己的藝術感覺,就會遇到這個問題,即,牛虻的全部的反抗,甚至他那種刻意為之的殘酷,都是為了證明一個信念:人的尊嚴是最高的尊嚴;人的精神可以戰勝肉體;宇宙中因為有了人,一切才有了意義;人不需要憐憫,只需要尊重。然而作為大主教的親生兒子的牛虻,在他那可怕的人生經歷中建立起來的這種信念,難道真的同他從前的,也就是他父親的信仰完全無關並相反嗎?血緣的關係真的已經完全斬斷了嗎?作者給我們的是對這個問題的相反的啟示。身為革命志士的牛虻,正是由於血液裡頭那種改變不了的宗教感,才鬼使神差般地選擇了「做犧牲」這條不歸路,最後終於宿命般地同他的精神之父蒙泰尼里殊途同歸。或者說他是以反宗教的表面形式同他血液中的宗教感達成了最後的同一。人活著就要鬥爭,就免不了褻瀆宗教(有時要殺人),但即使如此,也比用觀念來壓制人,不讓人活要好。牛虻在犧牲前對蒙泰尼里說的那番肺腑之言就是想用自己的藝術人生https://read.99csw.com來感動他,讓他也像自己那樣生活;但父親的生命已經獻給了宗教,他不能答應兒子。然而這兩種人生又是多麼相似啊,就連結局也是一樣,最後他們都以肉體的犧牲走完了自己的路。於是牛虻那種種的矛盾行為,他對蒙泰尼里又痛恨又深愛的深層心理,他那不可思議的赴死的做法,全都從根源上得到了解釋。以父子關係做背景的藝術與宗教的關係,充滿了對稱的激|情,作品因此獲得經久不衰的魅力。有一點值得疑問的是蒙泰尼里最後的講演,以及他將聖體砸在地上的舉動。我認為作者在此處也許為某種意識形態主宰而偏離了她的藝術感覺。以蒙泰尼里大主教的德高望重,他對於《聖經》教義的精深理解,他對耶穌始終如一的忠誠,即使是喪子的悲痛使他的精神崩潰也很難設想他會有這樣的舉動。不過他死於心臟破裂卻是非常合理的,所以這點小破綻可以說是瑕不掩瑜。
也許有人會說牛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那種革命的浪漫不再有市場。我不這樣看。我認為即使在今天,牛虻的精神仍然是我們最九九藏書缺乏的。對於企圖不斷完善自我,追求高尚境界的現代人來說,牛虻那種義無反顧的、甚至殘忍的自我批判仍然能給我們帶來某種啟示,而牛虻那閃光的、「片面的」真理,也很接近於今天的我們自身追求的寫照。這種真理將在同終極之美的匯合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從而讓我們看到人類不懈的追求的軌跡。無論在什麼樣的社會裡,「牛虻」式的認識論總不會過時,除非人放棄認識,讓精神枯萎,讓境界消失。
第一次閱讀《牛虻》是在三十多年以前,這本書成了使我走上文學道路的為數很少的幾本啟蒙書之一。仔細地回憶起來,令我整個青少年時代如醉如痴的,是書中那種英雄主義的激|情,那種追求高尚到了忘我,突出個性到了刻意的境界。在我們那個灰色的、集體大一統的、毫無生氣的、令人沮喪的時代里,外國小說《牛虻》成了我們那死氣沉沉的日常生活中的一抹亮色,一捧甘泉。情竇初開的少年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完全不同於自己已有的生活的活法,他們深深地感到,這種來自西方的情操對於自己具有那樣不可抗拒的吸引九*九*藏*書力。在一個喪失了希望、前途茫茫的社會裡,這些少年們不甘墮落,一心想要「學好」,但他們又沒有人可以仿效,社會給他們提供的那些榜樣因其空洞和不著邊際並不能打動他們。於是自然而然地,成千上萬純潔的青少年們出於熱情的本能選擇了西方革命者牛虻,作為自己理想追求中的偶像。書中那遙遠而陌生的異國風情,那令人大開眼界的個性描寫(雖然在今天看起來不乏幼稚之處),那迥異於本國文學的對於人性的大胆袒露,以及對於人性中不可調合的矛盾的渲染,對於我本人精神上的成熟和後來的發展,可以說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一個人的一生中,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所讀的書,人不能因為自己後來發展了就蔑視自己的過去,所有的人都擺脫不了自己的影子。我對《牛虻》一書的作者,永遠心存非同一般的感激,因為它和我那艱難而脆弱的青少年時代緊緊地聯在一起,不止一次地給我以蔑視現實的力量,直到後來逐漸為另外的一些偶像所取代。那就像一場接力賽跑,精神不斷地從同質的精神那裡獲得動力,永不停歇地奔向它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