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測試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式 經驗係數:不誠實與誠實間的分界線在哪裡?

第一章 測試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式

經驗係數:不誠實與誠實間的分界線在哪裡?

儘管大多數人沒有像這個年輕人這樣有意識地算出(或者少報告)自己能夠接受的說謊估值,我們每個人在欺騙時都有個度,只要沒有超過這個度,我們就不至於有「罪惡感」。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對此提出一個理論,而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將對這一理論進行驗證。概括地說,該理論的中心論點即,我們的行為受兩種相反的動因影響。一方面,我們希望自己是誠實可敬的人,希望在照鏡子時,能有良好的自我感覺(心理學家稱為自我動因)。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從欺騙中獲益,得到九_九_藏_書儘可能多的錢(這是標準的金錢動因)。很明顯,這兩種動因是相互衝突的。我們如何保證能在欺騙后獲利且仍將自己視為誠實優秀的人呢?

為了你能對「經驗係數」理論有更好的理解,請回憶一下你上次填寫報稅表的情況。在不得已做出模稜兩可和不明確的決策時,你是怎麼做的?用公費支付你的一部分修車費是合法的嗎?如果你認為合法,你覺得用公費支付多少才算合適呢?如果你有兩輛車,情況又將如何呢?說這些並不是在向美國國稅局https://read•99csw•com解釋我們的決策是合理的,我現在討論的是用什麼方法能向自己證明我們誇大了的扣稅程度是合理的。
顯然,貝克爾和標準經濟學理論並不能使我們了解有關欺騙的所有真相。首先,因欺騙而獲得的金額在很大程度上(在我們實驗中的所有程度)未能影響欺騙程度。這一發現表明,欺騙並不是對不誠實的成本和收益做簡單考慮后的結果。其次,欺騙程度不會隨著被抓概率的變化而變化。這一實驗結果使得「欺騙行為基於成本—收益分析」的觀點變得備受質疑。https://read.99csw•com最後,許多人在有機會欺騙時並沒有騙人。這一事實表明,主導欺騙的動因比理性犯罪的簡單模式所預測的要複雜得多,也有趣得多。
他說:「當我釣到40條魚時,就會告訴大家我釣了50條或是40多條。但我不會再多報了,因為說謊是罪惡的。」
能夠做到這一點要歸功於我們驚人的認知靈活性。多虧這項人類技能,只要欺騙的程度較小,我們就能從欺騙中獲益且仍然自視為很棒的人。這種平衡行為是理性化的過程,也構成了我們稱為「經驗係九九藏書數」的基礎。
我想傑羅姆·K. 傑羅姆在他於1889年寫的小說《三怪客泛舟記》中,找到了這條界線。這本小說敘述了全世界最普遍的欺騙話題:釣魚。他這樣寫道:
或者,假設你和朋友一起去餐館就餐。他們要你說說你最近花費大量時間攻堅的某個項目,說完以後,你認為這頓晚餐用公費支出合適嗎?你可能覺得不合適,但如果這頓晚餐是你在出差途中吃的,或者你希望其中一個就餐同伴能在近期成為你的顧客,情況又會如何呢?如果你從未支出這種業務費用,你同樣也遊走在道德邊緣。總之,我認為我們九九藏書所有人都在不斷努力地定義一條邊界線,一條可以通過欺騙獲利而不危及自身形象的邊界線。正如奧斯卡·王爾德寫的那樣,「道德好比藝術,關鍵在於在某處劃清界限」。問題的關鍵是,界線在哪裡?
我曾認識一個年輕人,他是我見過的最正直的人。當他用假蠅釣魚時,就下定決心自己多報告的捕魚數不會超過實際捕魚數的25%。
弄清經驗係數理論的內部原理,即在保持良好的自我印象的願望和從欺騙中獲得利益,這兩種自相矛盾的需求間實現微妙的平衡,是我們接下來將要關注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