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火種的傳播 傳播計算機動態信息的工具

第六章 火種的傳播

計算機刊物形成了真正的計算機愛好者市場。
——若干計算機刊物的創辦人戴維·邦內爾

傳播計算機動態信息的工具

70年代初,斯坦福醫學中心也是斯坦福自由大學的所在地,它提供了另一種非正規大學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這正是沃倫喜歡的。不久,他就成了斯坦福自由大學的執行秘書和新聞通訊編輯,同時又從事許多不同的諮詢工作。正是在那裡,他遇到了鮑勃·奧爾布雷克特和丹尼斯·艾利森。
格林的前妻弗吉尼亞·格林擔任《位元組》刊物的辦公室主任,赫爾默任主編,《73》雜誌的相當一部分員工轉為《位元組》雜誌的員工,這樣格林便著手出版刊物的第二期。他估計,《位元組》雜誌的讀者中有20%的人是《73》雜誌的讀者。為了增加讀者數量,格林帶著第一期《位元組》雜誌走訪了各個製造商,包括阿爾伯克基的MITS公司、鹽湖域的斯菲爾公司以及聖安托尼奧的西南技術公司。每到一個公司,格林都受到熱烈的歡迎,製造商為他提供了客戶的地址清單。他想這些清單可以使《位元組》雜誌的訂戶再增加20%~25%。
計算機刊物基本上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讀者群體。
計算機刊物完全伴隨著它們所介紹的產品而一道向前發展。技術性比較強的雜誌,比如《位元組》,涉及的內容包括各種各樣的計算機平台(比如運行CP/M操作系統的計算機、IBM PC和梅肯套希計算機),主要面向對各種計算機感興趣的讀者。隨著計算機日益成為一種消費產品,而計算機市場也分割成IBM兼容機和梅肯套希計算機這樣兩大陣營,因此計算機雜誌變得更加側重於介紹特定平台的產品。這種變化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對於擁有IBM PC的用戶來說,介紹梅肯套希軟體的文章對他們毫無用處,反之亦然。這些新刊物提供了詳細的產品評介,有助於客戶評估硬體和軟體的相對優劣。好的評介文章對供應商來說是極有價值的。銷售流行的文字處理之星軟體的微處理國際公司的創辦人西摩·魯賓斯坦說:「產品評介將產品的優劣分得一清二楚。」
比較多產的計算機出版商是MITS公司的戴維·邦內爾,他曾經創辦了一系列相當成功的計算機刊物,比如《PC雜誌》、《PC世界》、《梅肯套希世界》、《通報》和《新媒體》等,1966年他又創辦了計算機經營刊物《力爭上遊》。
除了其他文章外,該雜誌還刊登了經典的小型BASIC語言的實現代碼,這是由王利成、湯姆·皮特曼(在加里·基爾多爾之前為英特爾晶元編程的諮詢員)以及其他一些人編寫的代碼,另外,該雜誌還發表了各種關於微機開發中的新聞、傳聞和沃倫發現的閑話。《多布博士》雜誌使用一種隨意而有些傲慢的語調,反映出60年代對該雜誌的編輯所產生的影響。沃倫的信條是要將一個人的力量貢獻給全人類的幸福事業,實際上70年代初期他對自己究竟是否應該從事計算機方面的工作還感到猶豫不決。他認為計算機只不過是一些剛剛問世的小玩意兒,它們是可以用來模仿國際象棋的玩具機器,但是基本上沒有什麼社會效用。正如他後來所說:「我一直是在一種清教徒式的工作倫理環境中長大的(儘管不是純粹的清教徒式的價值觀),這是一種一切為社會做貢獻的倫理環境,10年的教書生涯,工資待遇很低,這就說明我當時所處的環境,對此我無怨無悔。」
沃倫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后在得克薩斯州長大,並且在得克薩斯州教了5年數學。然後他移居舊金山海灣區,在矽谷後面的貝爾蒙特的天主教女子學校聖母瑪利亞學院擔任了5年數學系主任。當時,沃倫喜歡在自己家裡舉行大型聚會,大多數人都是裸體參加。他回憶道:「按照通常的標準來衡量,這些聚會都是非常嚴肅的,只不過參加者都是一|絲|不|掛。」
格林要求赫爾默斯將文章內容搞得通俗一些,以擴大讀者面,而赫爾默斯不同意。當第一期《位元組》雜誌發行后,他與弗吉尼亞迫使格林退出雜誌社,從而接管了這份刊物的出版工作。1九_九_藏_書977年1月,《位元組》雜誌的發行量達5萬份,成為這一領域中的主要刊物。這份雜誌的大小與《科學美國人》相同,內容的編排與刊物《鄉村之聲》一樣緊湊,刊物的風格與霍姆布魯計算機俱樂部會議的新聞通訊一樣。赫爾默斯仍然任刊物主編,並且是公司的共同擁有人。1979年4月,他與弗吉尼亞將公司賣給了出版商巨頭麥格勞-希爾公司。赫爾默斯從事該刊物的編輯工作直到1980年9月。
1975年,格林打算對《73》雜誌發行部的工作實現計算機化。他打電話給一些主要的計算機公司,每個公司都派來一名代表,每個代表都對他說,不要購買其競爭對手的計算機。格林發現每個代表的話都很有說服力。計算機投資部門感到就像墮入五里霧中。當時購買一台計算機要花10萬美元,因此在花這筆錢之前,格林決定了解一下這一領域中的公司的情況。
各種各樣的計算機愛好者雜誌紛紛出籠,其中有些是從現有雜誌派生出來的。例如,《人民計算機公司》的新聞通訊派生出《娛樂計算》雜誌,它面向範圍比較廣泛但不太注重技術的讀者。一些企業也創辦了刊物。《計算機通報》是直接由MITS公司創辦的,重點介紹該公司的Altair計算機。它的主編戴維·邦內爾辭職后創辦了很受讀者喜愛的刊物《個人計算》,它的文章主要面向個人計算機的初學者。
儘管《PC雜誌》的員工全體辭職,但是這份雜誌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齊夫有他的辦刊方針,首先他投入一大筆初始資金,以便建立自己的經營領地,接著他又採取措施加強刊物的發行工作,吸引面向產品的稿件,並且非常注重刊物的裝潢。這種辦刊方針通常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不過他也遇到過某些重大的失敗,比如1992年創辦的《企業計算》刊物就不太成功。後來齊夫越來越厭倦公司的管理,於是在1994年將公司賣給了一家投資銀行,兩年後,該投資銀行又以21億美元的價格將該公司轉讓給一個日本企業家。
對於卡爾·赫爾默斯所說的刊物的三重目的,吉姆·沃倫又加上了兩個要素,即社會的認同和60年代產生的反權威的態度。
正當沃倫想要尋找一份新工作時,一位朋友建議他去做編程工作。這位朋友向他保證,他一定能夠做好這項工作。為此,沃倫前往斯坦福醫學中心從事編程,並且最終他愛上了這項工作。僅僅出於好玩,他成了這一領域最新技術潮流的熱情追隨者,並成為計算機軟體技術的熱心愛好者。
沃倫過得很快活,並且相信別人也應該很快樂。他給《多布博士》雜誌注入了一種歡快的情調,這成了該刊物的特色之一。無所事事最終使他變得心情煩躁,但快樂仍然是他性格的主要特點。他說:「讓我們不要去擔心是否違背了傳統。我們應該做我們喜歡做的事情,並且從中得到樂趣。」他被「人民的計算機公司」新聞通訊所吸引,原因是它是最早將計算機視為適用於知識型娛樂工具的新聞通訊。
——《位元組》雜誌的首任主編卡爾·赫爾默斯
人們對這份雜誌的反響非常強烈。1976年1月,這份雜誌成為一份繼續發展的出版物,名叫《多布博士的小型BASIC健美操與正牙術》。「多布」是艾利森與奧爾布雷克特的名字「丹尼斯」與「鮑勃」的英文字母縮寫。刊物名字的其餘部分是一種玩笑話,表示「如果沒有過多的位元組就可以瘦身」。吉姆·沃倫受聘負責刊物的經營管理。沃倫認為刊物的名字實在太古怪了,於是不久就將它改為《多布博士的計算機健美操和正牙術》。
麻煩馬上接踵而來。赫爾默斯非常了解計算機業餘愛好者對刊物的要求,但是格林多年來也創辦了好幾份很成功的刊物,因此對自己的辦刊方針深信不疑。他認為任何人都應該能夠購買兩三期雜誌,從而加快刊物發行的速度。赫爾默九-九-藏-書斯彙編了一些技術性非常強的文章,就像是供高技術讀者群閱讀的公告欄一樣。
格林認為這對他來說是開拓事業的極好機會,因此決定創辦一份刊物,使初學者能比較容易地了解微機知識。他需要給這份刊物選一個名字,一個簡潔、生動而又能說明這是份計算機刊物的名字,於是他決定選擇《位元組》作為該刊物的名字。
邦內爾是在IBM PC剛剛問世之後在他的舊金山家裡創辦《PC雜誌》的。1982年1月發行的第一期上有一篇約翰·德雷珀對文字處理軟體「簡易編寫器」(EasyWriter)的評介文章,題目是「並非如此簡易的編寫器」。由於這篇評介文章的刊出,致使該軟體的銷售一蹶不振。
還有一些刊物是由計算機業餘愛好者之間互相交換的非正式新聞通訊演變而來的,而許多其他刊物似乎是憑一時興起而出現的。哈爾·辛格和約翰·克雷格共同創辦了名叫《Mark8新聞通訊》的刊物,為Mark8計算機用戶提供有關的信息。(後來克雷格成為《千波特》雜誌的主編。)南加州計算機學會出版了一份名叫《介面》的新聞通訊。戴維·阿爾離開數字設備公司后,創辦了《創意計算》雜誌,它帶有目光敏銳和思維敏捷的主編所具備的那種活潑歡快的風格。《ROM》雜誌定期刊登李·費爾森斯坦和特德·納爾遜等反傳統觀念的撰稿人的文章,並且在刊物的中間一頁加上一個「光碟」,比如星球大戰的droid R2D2。《ROM》雜誌只辦了不到一年。
《位元組》雜誌是微機刊物中辦得比較成功的一份刊物,但是它的成功完全是因為它敢於頂撞甚至出賣某些公司而取得的。《位元組》雜誌於1975年中期創刊,這是韋恩·格林精心創辦的一份刊物,格林還為無線電業餘愛好者出版了另一份刊物《73》。韋恩·格林住在新罕布希爾州彼德堡,他既是個計算機業餘愛好者,也是一名黑客。格林喜歡推廣他感興趣的東西,比如業餘無線電收發報活動、微機,還有他自己。有些人將格林視為具有前衛思想的哲學家,他喜歡進行深思熟慮的爭論,也喜歡邊思考邊說話,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他是個難以共事的思想複雜的人。他的頭腦一刻不停地思考著問題,一會兒想著軟體的最新發展動態,轉而又去思索某個超自然現象,但是它最終還是回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上。韋恩喜歡賺錢。
如果說計算機刊物、用戶群體、計算機展覽會和計算機商店對個人計算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說法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這種說法可能會產生會誤導的作用,除非講清楚早期個人計算機革命時的刊物、展覽會和商店與今天的刊物、展覽會和商店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差別的實質是,當初無論是刊物的編輯、展覽會的組織者和商店的店主出於何種動機,目的都是為了建立一個計算機用戶的群體,這有助於形成一種文化,在這種文化中,可以想象、製造和理解個人使用的計算機,並且幾乎可以附帶進行計算機的買賣。
詞彙的含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這使歷史學家的工作變得更加複雜。
《位元組》是一份能夠及時反映計算機發展動態,內容通俗,形式活潑的計算機刊物。它採用計算機和電子設備業餘愛好者新聞通訊的風格,直接面向製造、購買和渴望了解微機的人員。由於它採用了正確的刊物形式,因此取得了全面的成功。
當時的計算機刊物在這種混亂的環境中起到了雙重的但又幾乎是自相矛盾的作用。刊物的編輯通過其刊物報道計算機開發取得的進展,刊登廣告,但又沒有提醒讀者去注意那些不符合標準的產品,因而加劇了這種局面的混亂程度。例如,卡爾·赫爾默斯在刊物上刊登介紹產品的文章時,並不對產品質量進行評估,他這樣做的理由是,「如果產品達不到承諾的質量標準,那麼久而久之它們自然就會被淘汰。」但是有些出版物主動地將質量好的產品與質量差的產品區分開九*九*藏*書來。一直在霍姆布魯計算機俱樂部會議廳用紙箱銷售計算機圖書的亞當·奧斯本,開闢了一個揭短專欄,這個專欄先是出現在《介面時代》雜誌上,後來又出現在《信息世界》雜誌上,它提醒計算機買主注意某些產品的質量缺陷。《人民計算機公司》的分支刊物《多布博士》雜誌堅定地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引導讀者不要去購買那些事後會感到懊悔的產品。
在出現微機刊物之前,電子學方面的刊物幫助緩解了郵購計算機時遇到的麻煩。在那些日子里,用郵購方式來購買微機,買賣雙方之間要有充分的信任。客戶將支票寄給他們從未聽說過的公司,以便購買他們沒有把握究竟是否存在的產品。實際上他們是在玩「微機輪盤賭」。他們只知道自己想買一台計算機,因此把錢匯出去,然後便等待機器的到來。等啊,等啊,一直就此等下去。這可以看做是計算機營銷的新手段。對於計算機製造商來說,幸好早期的微機買主很少要求提供客戶服務,他們都是計算機業餘愛好者,為了得到自己的計算機,他們幾乎一切都能忍受,包括郵購中的欺詐行為,只要機器的價格適中,這就足夠了,哪裡還敢奢求服務。
計算機圖書如今成了熱銷書籍。連鎖店和夫妻書店裡都設有計算機技術圖書專櫃,而且書架上的計算機圖書琳琅滿目。至少有一些計算機圖書的作者和若干家出版社通過撰寫和銷售介紹軟體使用方法的圖書賺了不少錢,這些圖書與用戶手冊的作用基本相同。據說在一筆圖書交易中,出版商為《軟體目錄總匯》一書預付了110萬美元,這是一本評介軟體產品的圖書。負責協調這項交易的斯圖爾特·布蘭德回憶說,儘管在該書出版前許多軟體產品的評介已經過時,但出版商仍然支付了這筆巨額預付款。
僅僅依靠計算機雜誌就使郵購方式的計算機銷售重新流行起來。隨著客戶對計算機產品了解的深入,他們不再拒絕在沒有親眼見到產品的情況下購買該產品,尤其是如果雜誌在某一篇文章中介紹過這種產品,那麼他們更不會拒絕購買。邦內爾說:「一夜之間出現了許多郵購廣告。」這種情況導致戴爾計算機公司(Dell Computer)和其他從事產品直銷的企業的崛起。郵購還使某些零售連鎖店走向沒落。回顧網際網路的發展歷史,郵購是導致網際網路爆炸式增長的一個預兆。
對於他以350美元的月薪從事的《多布博士》雜誌的編輯工作,他也不感到遺憾,如果他去從事諮詢工作,那麼他的收入會高得多。只要能夠為社會做貢獻,金錢就顯得毫不重要。他喜歡丹尼斯·艾利森引用的一句格言:「讓我們互相支持,而不是互相拆台。」
計算機雜誌正在不斷發生變化,但是它們仍然是傳播和交流新產品和新思想的重要載體。多年來人們獲取信息的另一個有效途徑是計算機展覽會。
隨著網際網路伸向全球的每一個角落,並且進入了人們的家庭,主要的出版商便開始絞盡腦汁思考如何、何時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轉向在線出版的問題。早期的一個變化是網路上傳輸的內容不同了。當一份雜誌上網后,新聞就會更多地移到「網際網路上去」,以便更快地傳遍世界。但是,一旦新聞上了萬維網(Web),新聞將很快變成舊聞,如果重複印刷已經在網上出版的雜誌,那麼這完全是一種徒勞。因此大多數雜誌趨向于在書面刊物中加上更多的說明,不過這仍然在試驗之中。看來還沒有人真正了解在線出版究竟如何適應整個出版業的變革。目前還沒有大量的證據能夠說明網際網路廣告產生了很大的效益,但是人人都想在Web上佔有一席之地。
這麼多的雜誌起到了傳播微機信息的重大作用,使得處於最邊遠地區的計算機業餘愛好者能夠隨時掌握個人計算機的最新發展動態。隨著80年代個人計算機發展成為一個大規模的產業,介紹個人計算機發展動態的工作也演變成為個人計算機產業的一個大型衛星產業。對計算機信息的需求增長速度似read.99csw.com乎超過了對計算機設備本身的需求。
格林發現,當時可以得到的計算機著作和刊物好像都是用外文寫的一樣。只有計算機俱樂部的新聞通訊可以看得懂。這些新聞通訊也是了解新型微機的惟一的信息來源。格林對這種情況想得越多,他就更加意識到持這種觀點的人決非他一人。全國有許多人都需要用明白易懂的英文書寫的介紹計算機的文章。
新聞媒體對沃倫的家庭聚會進行了採訪。《花|花|公|子》雜誌發了圖片報道,英國廣播公司將這些聚會拍成了紀錄片電影,《時代》雜誌也載文報道了這些聚會。這些報道迫使聖母瑪利亞學院的官員採取了必要的措施。沃倫被告知,他的行為在天主教學校中奏出了一種刺耳的音調,為此學院官員要求他離開。沃倫聳聳肩,離開了該學校。他想,大千世界之中,一定能夠找到比這裏更有意思的工作。
產品還沒有設計好,更不要說製造,往往就開始大肆進行宣傳了。《大眾電子學》雜誌曾經在它的封面報道中刊登了一個空機殼圖片,作為原始Altair計算機的樣機,而處理器技術公司的索爾計算機刊登的則是個模型的圖片。新聞界的這種過分做法也許不會造成什麼損害,但許多廣告也採用了相同的欺騙手法。《位元組》雜誌的卡爾·赫爾默斯說:「我並不是說這種做法是合法的,但是在技術領域肯定到處都在採用這種做法。產品可以用所謂的功能性模擬形式來加以展示,功能性模擬是向實際產品的問世邁出的一步。」
韋恩·格林並沒有長時間賦閑而無所事事。1976年8月,他穿梭于各個計算機製造商之間,以了解他們是否支持他主持創辦一份新刊物。據他說,人們的反應的確很積極。格林想把新刊物起名為《千位元組》,但是《位元組》雜誌社指控它侵犯了它的名稱權。由於格林跟人們講,新刊物的任務是「擊敗《位元組》雜誌」,因此《位元組》雜誌社的指控並非毫無道理,為此格林只好將他的刊物命名為《千波特》。
邦內爾的《PC世界》刊物也辦得非常紅火,到20世紀90年代末的時候,《PC世界》和《PC雜誌》的發行量都增加到100萬份以上,從而獲得了大量的廣告收入。這兩份刊物每一期都有電話簿那樣厚。「獲得客戶的廣告是如此容易,」邦內爾說,「你只需等在電話機旁就行了。」
格林聘請卡爾·赫爾默斯擔任刊物的主編。赫爾默斯獨自一人在波士頓辦過一份刊物,名叫《實驗計算機系統》(Experimenters Computer Systems,ECS)。自從1975年1月以來,就在《大眾電子學》雜誌發表關於Altair計算機的文章之後,赫爾默斯每月要撰寫20~25頁的文章,介紹他對微機製造和編程方面的見解。然後他要對文章進行編輯、照相膠印,最後分銷給大約300名讀者。赫爾默斯接受了格林的聘請,來到了新罕布希爾州。格林設法吸收ECS等早期新聞通訊的撰稿人為《位元組》雜誌投稿,並且從他自己辦的業餘無線電收發報雜誌的訂戶中吸引了一些讀者,他相信這些人一定是《位元組》雜誌的當然讀者。當第一期《位元組》雜誌於1975年8月1日出刊時,1.5萬份拷貝立即銷售一空。就這樣,一份新刊物終於問世了。
卡爾·赫爾默斯認為,早期的刊物通常要達到3個目的,即盈利目的、教學目的和社會目的。這些刊物形成了一個市場,傳播了一些重要的新聞,並且加強了計算機業餘愛好者之間的交流和聯繫。這些刊物造就了一個全國性的計算機用戶群體。赫爾默斯說:「我居住的彼得堡是個小鎮,它的地域範圍非常狹窄。」在這樣的小鎮中,人與人之間都互相認識,有什麼事情一旦發生,便會立即傳遍全鎮,業餘微機愛好者不管住在什麼地方,也都互相認識並且了解當地發生的所有事情。任何刊物都比不上韋恩·格林早期創辦的《千波特》那樣具有小鎮特色,它配有內容深入淺出的社論、新聞短評以及九*九*藏*書業界的大事記。
這時Altair計算機問世了,接著又出現了蓋茨和艾倫開發的BASIC語言。奧爾布雷克特在不打網球或者不教孩子學習計算機時,喜歡喝啤酒吃比薩餅,因此身體日見發福,丹尼斯·艾利森是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學教授,他們開始尋找各種途徑,將他們的專長用於傳播計算機知識。《位元組》雜誌已於1975年9月創刊,但是當時沒有軟體雜誌。業餘愛好者要求《人民計算機公司》新聞通訊提供一個這樣的雜誌。得克薩斯州泰勒市的迪克·惠普爾和約翰·阿諾德給《人民計算機公司》新聞通訊發去了一個很長的代碼清單,它構成了一個「小型BASIC」,屬於2K版本的完整BASIC,可以在內存有限的計算機上運行。艾利森決定出版一份版本有限的只有3期的雜誌,以便將這個代碼送到業餘愛好者手中。
1998年,一家主要的技術出版商CMP向麥格勞·希爾收購了《位元組》雜誌,並將它變成了一份在線刊物,接著CMP公司本身又被米勒·弗里曼出版公司(Miller Freeman Publication)兼并,該公司曾在多年前收購了《多布博士》雜誌。這些最早的計算機刊物創辦后差不多過了25年時間,編程員已經能同時從同一個Web站點讀到這些雜誌上的文章。
韋恩·格林挖掘到了一處豐富的寶藏,因此感到興奮異常,但是同時他也遇到了一個問題。這個公司並不屬於他,而是屬於與之離異10年的妻子弗吉尼亞。這種不同尋常的安排是格林存在的一些法律問題所造成的後果,因為他犯有逃稅罪,並且還有其他一些尚未解決的法律問題。格林解釋道:「律師說我們應該以另一公司的名義創辦一份新刊物,讓某人擁有該公司的股票,而股票則與其他資產分開,直到訴訟得到裁決為止。」於是他將《位元組》雜誌委託給了他的前妻弗吉尼亞。
廣告中的「功能性模擬」產生的誤導作用最小,因為它至少使買方能對機器的功能有所了解。還有一些廣告完全是嘩眾取寵,根本不實事求是。「喜歡杜撰計算機性能的傢伙可以異想天開搞出任何樣子的系統。」赫爾默斯說。「而這樣的人確實大有人在。」
第一期《PC雜誌》厚達100頁,裏面插滿了廣告,包括IBM公司的一個廣告。第二期增加到400頁。一年後邦內爾想要找一家外面的投資商,甚至想找一個雜誌社的買主。出版界巨頭齊夫·戴維斯公司(Ziff-Davis)的比爾·齊夫和國際數據集團(IDG)的帕特·麥戈文均想獲得該雜誌。邦內爾心想,他與麥戈文之間已經訂有協議,但是他的初始投資商卻與齊夫達成了另一筆交易。邦內爾與他的員工感到非常惱火,於是全體辭職,為IDG創辦了一份競爭性刊物《PC世界》。這樣,邦內爾由於為PC用戶創辦了兩份重要刊物而倍受人們的稱頌。
格林時刻注視著市場發展的動向。當他創辦《千波特》雜誌時,所有讀者幾乎都是計算機業餘愛好者,這些人並不擔心自己安裝計算機的附屬設備,或者用烙鐵來修理他們的設備。大約1980年的時候,格林結識了一群新的業餘愛好者,他們喜歡計算機設備,但是不願意做那種修修補補的調整工作。根據這一變化,格林將雜誌的名字改為《微計算》,使之能夠吸引更多的讀者。大約與此同時,他又創辦了另一份刊物《80微計算》(后改名為《80微》),主要面向無線電室公司的TRS-80計算機系列的用戶。赫爾默斯和他在《位元組》雜誌社中的後繼者多年來一直將《位元組》雜誌辦成一份高技術刊物。
《千波特》雜誌是格林在《73》雜誌中設置的一個稱為「輸入/輸出」的定期計算機特輯的擴充。新刊物將努力實現韋恩·格林的既定目標,即任何人都應能選中該雜誌,並且在閱讀兩三期后,就能理解它的內容。格林感到難過的是,《千波特》在發行量和廣告上從未達到《位元組》的水平,不過它顯然也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