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計算機中的精靈 連接成網

第五章 計算機中的精靈

連接成網

通過將計算機連接起來,從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這種情況在大學以及與大學相關的研究機構中比較普遍。大專院校計算機文化中產生的另一種現象,尤期是20世紀6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是隨意拷貝軟體。由於一位名叫理查德·斯托爾曼的學生的倡導,軟體應該隨意分配使用的思想成了不斷擴大的編程界的共同價值觀。
網際網路的原設計人員一直在研究建立一個足以經受核打擊的國防科研通信系統。這些施樂PARC的設計人員受到了著名的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思路的啟發,此人畢生的努力目標是想不斷豐富人類的知識。施樂PARC的設計人員在創建乙太網時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辦公室的同事之間能夠更好地展開工作上的協作。
大約20多年前,特德·納爾遜提出的一種設想也許是最具雄心的。他想建立一個規模龐大、結構巧妙的人類知識的交流網路。他對未來的設想是,信息可以通過各個繁忙街角的特許地點進行交換,這與麥當勞快餐店有些相似。
在斯坦福研究所,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提出了類似特德·納爾遜的思路。20世紀70年代,恩格爾巴特安裝了一個系統稱為NLS,這是ONLine System(在線系統)的縮寫,該系統實際上是最早的超級文本系統。在更早的時候,他發明了最早的集成式雙向計算機/九_九_藏_書視頻會議系統。他演示了不同地方的每個人如何進行即時數據交換,並且在電視屏幕上互相可以看到對方,這一切都是在計算機的控制下進行的。恩格爾巴特還發明了計算機滑鼠、超級媒體、多窗口屏幕、群體操作、在線排版和電子郵件等計算機技術和產品。
斯托爾曼創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FSF),來推廣他的這個思想。這裏的「自由」一詞是指「公開」的意思,而不是指「免費」。該基金會的成員並不反對通過開發軟體來賺錢,他們自己就是編程員。他們只是反對將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封鎖起來的思想。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能夠利用已經存在的各種思路。這是對計算機衛道士特權的又一次衝擊,不過它採用的是另一種形式。
若要將計算機連接成網,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克里斯坦森發明了一個公用告示牌的電子版,在公用告示牌上,人們可以互相留言,並且這種操作完全是用軟體進行的,擁有一台計算機、一個數據機和一根電話線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他的代碼建立一個計算機用戶群體。而費爾森斯坦的公用存儲器系統卻並不要求用戶必須擁有計算機、數據機或者電話線,他的低技術、易學易用的終端放在公共場所供每個人隨意使用,這些終端非常結實,即使是未受過操作訓練的read.99csw.com用戶,用他們僵硬的手指在鍵盤上猛敲猛打,機器也照常不出問題。
恩格爾巴特和納爾遜對計算機用戶群體發展規模的預言尚未完全實現,但是萬維網(Web)網卻在繼續不斷地向前迅猛發展,儘管它並不總是沿著這些預言家指定的方向來發展。
乙太網採用的技術與網際網路的基本技術很相似。它也有一個未曾預料到的優點,那就是通過區域網,每一台個人計算機都可以訪問網際網路,儘管它們實際上並不能納入網際網路。
個人計算機軟體開發人員中的精英蘊釀著另一股並不是以錢為本的技術開發潮流。當務實的企業家、電子設備業餘愛好者和60年代文化領域的各種變革,促使70年代的技術開拓者努力使個人計算機變成現實的時候,另一些人則試圖將這些設備變成人與人之間進行通信的計算機。除了想從計算機的「衛道士」(即惟一有權運行或接觸大型計算機的人員)手中獲取計算機的功能並且與其他人共享計算機外,人們還希望將計算機本身用做與其他人交流思想的工具。
1981年,ARPA網大約擁有200個站點。1993年,整個網路改用一種新的協議,它採用了新的數據傳輸方法,使整個計算機網路能夠互相連接起來,這樣,ARPA網就演變成為一個網中之網。1986年,該網路大約有3000個網站,3年後,網站read•99csw.com數量猛增到15萬個。於是這個網中之網被人們稱為網際網路(國際互聯網)。
用計算機將人與人之間聯繫起來的另一個重大開發項目在更早的時候就開始進行了。早在1960年,哈佛大學的學生特德·納爾遜提出了一個思路,用來解決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他的一個問題,即如何組織編排他的便條信息。納爾遜是個喜歡天馬行空四齣雲遊的思想家,他想尋找一種方法,將他隨意書寫在無數便箋卡片上的成千上萬條思路互相串連起來。他的想法是打算將所有信息存放在計算機中,他將這種技術稱為超級文本。
奇怪的是聯合的實現花費了那麼長的時間,然而它來得竟是如此突然。
不過分時系統離用戶比較遠,不是個人專用的。李·費爾森斯坦在從事公用存儲器的開發時,試圖使分時概念具備個人專用的特性。公用存儲器終端安裝在公共場所,人們可以隨意使用。這些終端採用一種告示牌模式,雖然它的功能不像沃德·克里斯坦森的系統那樣強大,但是它基本上不需要任何說明,人們只要走到終端那裡,幾分鐘后就可以學會使用它。在今天的獨立信息站中依然採用這種終端的思路,不過,公用存儲器系統還允許用戶添加自己的信息。
——《計算機圖書館》一書的作者特德·納爾遜read.99csw.com
20世紀80年代初,施樂公司的PARC(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羅伯特·梅特卡夫開發成功了一種網路新技術,稱為乙太網,從而使區域網(LAN)的建立成為可能。乙太網是與克里斯坦森的BBS完全不同的一種網路模式。區域網是由散布在相對有限的一個區域中的計算機組成的,它並不像公用存儲器終端那樣試圖建立或者服務於一個計算機用戶的群體。從一開始,區域網就是主要用來進行業務協作的一種工具。它將企業中每個人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樣就可以實現數據和資源的共享。
通過計算機將人們連接起來而採用的各種方法,其發展情況各不相同,演變的結果有時是提出方法的人都沒有想到的。計算機告示牌系統(BBS)得到了很好的推廣應用,而公用存儲器終端的應用卻困難重重,但仍在勉強掙扎著向前發展。乙太網和區域網的應用發展十分迅速。網際網路開始時發展比較緩慢,主要是大專院校和軍方使用較普遍,後來便開始爆炸式增長,其用戶數量每年翻一番,甚至連富有遠見的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和特德·納爾遜也沒有料到20世紀末網際網路的影響會如此深遠,應用範圍會如此之廣。
斯坦福研究所曾經在一段時期內進行過深入的計算機連網的研究工作。1969年,該研究所參与了美國國防部主持的一個項目的開發。該項目的參与者試九九藏書圖研製一個計算機通信系統。即使在出現核戰爭或某種其他危機時某些組成部分癱瘓,該系統仍然能夠繼續運行。第一個遠程終端連接是在斯坦福研究所與UCLA之間進行測試的。這個試驗性系統後來擴展為一個廣域網,稱為ARPA網,它將國防部的研究所和院校的計算機連接起來,並且為計算機用戶提供了遠程登錄和文件傳輸等服務,後來又提供了電子郵件服務。
20世紀70年代末,當沃德·克里斯坦森設想建立他的數據傳輸標準和提出計算機告示牌系統(BBS)的概念時,他並不是考慮將計算機連接在一起以實現信息共享的第一個人。並不是當時的計算機尚未連接到一起,也不是一般人無法接觸計算機。早在70年代初,有些小型計算機系統的管理人員就開始讓公眾通過分時系統來訪問其機器的有限數量的功能。只要擁有一個終端和一個數據機,就能夠訪問這些分時系統中的一個系統。
他設想用來實現超級文本的系統名叫贊納杜(Xanadu)。在後來的幾十年裡,由於支持經費時多時少,因此贊納杜系統的開發也時冷時熱,然而它卻是當時對未來計算機連網提出的最大胆和非常完善的一個思路設想。贊納杜實際上是個通用信息存儲庫,是人類未來的知識寶庫。通俗地講,贊納杜與BBS和公用存儲器系統一樣,都是連接計算機的一種技術,它使大量的用戶能夠迅速地實現思路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