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偽君子 危機,並非巧合

偽君子

他給自己搭的牌坊巍峨壯麗,高聳入雲。倘並不了解此人一生所為,只讀史書所記述的他的言論,你簡直會相信這是上下五千年屈指可數的賢君之一,那樣憂民愛民,那樣敬仰天命,那樣理性澄明,那樣好德樂道。

危機,並非巧合

公元1398年,明朝立國者朱元璋死。歷史規律沒有放過這個機會,危機如期而至,並以壯闊、宏偉的方式加以演繹,成為歷史上所有此類危機中一個完美、淋漓盡致的範例。
第二個大朝代漢,同樣在此關頭出事;高祖劉邦死,新君惠帝即為呂后所挾,七年後惠帝抑鬱死,呂氏徑直臨朝。
五大皇朝無一例外都在這節骨眼兒上出事,當然不是什麼巧合。朝代更迭之際,巨大的君權還來不及找到穩定的運行方式,第一代君主的過世往往意味著可怕的權力真空,不管死去的君主看上去是否曾經牢牢地控制著局面,事實上各種潛伏的勢力早已悄悄等候著他一命嗚呼的時刻的到來,以便隨時把垂落的權杖抓在自己手read•99csw.com中。
專制政體第一脆弱處,是權力繼承環節。此環節尤在作為政權創立者的第一代君主死亡以後,與作為繼承人的第二代君主確立之間,普遍演變為嚴重危機。稽諸歷史,自極權體制以來,中國所有大朝代無一例外在這時發生劇烈動蕩。
帝權體制始作俑者秦,公元前210年,始皇帝死於巡幸途中,丞相李斯相信如果太子扶蘇繼位,將對己大不利,乃與宦官趙高合謀,偽造遺詔,殺扶蘇及大將蒙恬,擁立嬴政第十八子胡亥為秦二世。
第四個大朝代宋,太祖趙匡胤壯年猝死,時年五十,傳位其弟趙匡義,是為太宗。這件事很奇怪,因為中國王位繼承製在商代逐步由父傳子、兄傳弟並舉過渡到父傳子制以後,基本原則一直是父死子繼(先嫡后庶,先長后幼),如果無子,則兄終弟及——而趙匡胤共有四子,除長子、三子早亡,次子趙德昭、四子趙德芳均健在,皇位不傳子而由弟繼,大悖禮法,此事遂成千古之謎。被控制的官史竭力掩飾真相,並構造「金匱之盟」的故事,給趙匡義繼位提供合法性,稗史卻普遍懷疑趙匡胤死於謀篡,最無爭議的事實則是,趙匡義得位后,並未踐「金匱」之約,而由其子孫繼位,直至北宋亡。九九藏書九九藏書
第三個大朝代唐,高祖李淵次子李世民,未等父皇晏駕,先下手為強,殺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李淵交出皇位、做太上皇。
令帝權很難避免這種規律性動蕩的,至少有三個原因:第一,王朝雖已更迭,但塵埃遠未落定,在推翻舊王朝和建立新王朝過程中積聚的各種能量沒有完全釋放開,諸種勢力之間的較量必在第一任君主身後有所解決。第二,塵埃落定之前,野心家、陰謀家最九_九_藏_書為高產,搶班奪權意願最為強烈,以此為背景,極易滋生陰謀集團,向立足未穩的秩序發起有力挑戰,而當格局既定之後即便有這類人物,卻往往孤掌難鳴,不能成其事。第三,極權體制自身有種種致命病症,尤其是權力高度集中而隱含的絕對排他性,致使政治遊戲參与者之間只能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攫取這樣的權力就可決定別人命運,反之則被別人所決定,屈抑一方為此不惜鋌而走險,放手一搏。
末路皇朝清代,稍有差異。第一個正式在紫禁城當皇帝的順治死後,第二任皇帝康煕順利接班,沒有出事。不過與歷代開國皇帝比,順治的情況非常特殊,他既非朝代創立者(為滿人打下天下的皇太極死於明朝滅亡的前一年164九九藏書3年),且登極時年僅八歲,在位頭七年,由孝庄太后監朝、多爾袞攝政,親政不過十年便死去,像是匆匆過客。實際上,在清朝第二任君主康煕的身上,才找到歷來開國皇帝的氣象與感覺。如注重實質而不拘泥數字的話,那麼應該說康煕才是清代政治真正的奠基人。一旦以康煕為界,我們發現則危機復至,前述規律再次起作用——康煕死前對此似已深有預感,他有子三十五人,長大成人者二十人,接班人問題是他一生唯一焦頭爛額卻始終未能妥善解決的問題,儲位兩度廢立,竟不了而了之。最終,皇四子胤禛在混亂和疑雲中取得繼承權,隨後兄弟相殘、血雨腥風,雍正以後又走上了正軌,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從此順順噹噹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