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國歷史上之考試製度-2

中國歷史上之考試製度-2

惟此制本為一種亂世變通權宜的辦法,一到西晉,全國統一各地方政權,均已恢復,而九品中正制依然推行,則流弊自所難免。第一、全國各地人才,多必奔湊中央,廣事交遊,博取名譽,希望得中正好評。如此則失卻漢代安心在地方政府下懇切服務之篤實精神。第二、九品簿不論已仕未仕,一概登列,亦有未經實際政治磨練之名士,品第在上中高級,彼即存心一躍便登高位,不願再九*九*藏*書從下級實際政治上歷練,如此更易長其浮竟虛華之風氣。第三、漢代用人選舉與銓敘分別,選舉僅為入仕之途,必待其正式入仕后,再憑實際政績,由政府銓敘升黜。九品制則全憑中正名冊。此項冊籍,每三年改換一次,名譽佳者升,名譽劣者降,吏部憑之遷黜。如此則人人都驚于外面虛譽,在其職位上服務成績實際甚差,而轉得美名,品題升遷。而九_九_藏_書埋首服務,實際政績雖佳,因不為中正所知,而反成降黜。如此之類,在所不免。因此魏晉以下人,全務清談虛名,不能像漢代吏治風尚厚重篤實,此制實大有關係。至於中正而不中正,此乃人事,不關制度,可不詳論。
就上所述,可見每一制度,斷不能十全十美,可以長久推行而無弊。每一制度,亦必與其他制度相配合,始能發揮出此制度本身之功效。九品中正制之創始,九_九_藏_書用意並不差。而其時門第勢力已成,六朝以來,此制遂轉成為門第勢力之護符。雖多經反對,終未能徹底改革。其時人才政風之不如西漢,此制實有影響。
漢末之亂,地方與中央,失卻聯繫,交通既不方便,而許多地方,亦並無施政之實際權力,選舉制度,遂告崩潰。政府用人,漫無標準。陳群為曹操吏部尚書,遂定「九品中正」制,以為兩漢鄉舉里選制之代替。此製備受後代人責備,然就九_九_藏_書創立此制之原意言,則亦有苦心,並亦有相當之實效。所謂九品中正制,實際是一種人才之調查與評核。先就中央政府官長中有德望者,分區任命一中正。又在大中正下分設小中正。中正之責,即在就其所知本鄉人才,登列簿冊,冊分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不論已仕未仕人,都可列入,送吏部憑冊任用。此制與漢代選舉不同之點:第一是漢代選舉,其權操于郡九九藏書國之長官,九品中正則由中央官兼任。此因當時四方荒亂,人才都流亡集中於中央政府之附近,地方長官,不克行使選舉職權,故暫以中央官代替。第二則漢代選舉,只舉未入仕者,而九品中正之名冊,則不論已仕未仕,全部列入。此亦別有用心。因當時用人無標準,尤其是軍隊中,各長官都任用親私。此刻吏部只憑中正人才簿,名列下等者,就其本鄉輿論,可以按名淘汰,改授新人。曹魏因此制度,而用人漸上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