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一章 宋元時期經濟(宋:公元960~1279年;元:公元1271~1368年) 五、元代勸督農桑行農社制

第十一章 宋元時期經濟(宋:公元960~1279年;元:公元1271~1368年)

五、元代勸督農桑行農社制

農社亦負責植樹造林。規定每家每年栽種桑、棗樹20棵,種桑為造衣用;種棗樹為防備米麥不夠時應付荒年之用。因當時尚未有玉蜀黍、馬鈴薯等雜糧出現,故北方植棗樹特多。
安史之亂后,北方經濟重心移向南方。北方經濟衰敗的另一原因,是由於北方在遼、金統治下,「猛安謀克」的屯田並不成功,田地多荒蕪了。
元代之勸農司曾多次改名。先改大司農司,再改農政院,后又改司農寺及務農寺。雖屢改官名,但重視農業則一。
每一農社選出年長而懂農事者為社長,由社長協助政府勸農。
另一種重要設施是辦農校,即每一農社設立學校,並聘請社師,在農閑時讓子弟進學,以便識字;凡有成績良好的學生,可呈報地方官,俾便徵用。
遼、金、元時代,由於當時不重視農業,故設置「勸農」一類的官。遼時或有「勸稼」、「勸獲」一類的官,可見當時對農事不努力;金read.99csw•com朝亦設諸路勸農。人民不服,認為既然恃農以生,何以要勸呢!「勸農」實是「妨農」。後來仍設「勸農」,乃是勸金國人注意農業,並非勸一般的中國人。
當時每一地方官兼任勸農司之銜。政府衙門兩壁均繪有「耕織圖」,以促使地方官注重農業。金、元時代大力呼籲勸農,正說明了金、元時代之農業已瀕臨崩潰的邊緣。
倘農社之50家中有一家生病或病故而不能耕種者,則由其他各家協助耕種之。
此外,農社尚有幾件重要的事情。其一是要設公立社倉,即所謂義倉。即每逢豐收之年,每家每口須繳米、麥一斗,如無米、麥,可用雜糧代替,如一家三口,即繳納三斗,以便荒年時之用,稱為「公共儲蓄」。
如逢養蠶季節,某家人力不足時,亦得由同社其他人協助之。
綜言之,元代的農社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有意思的制度。此制度有利https://read•99csw•com中國農村,相當值得注意。
凡多個農社的地區水利設施不足時,則由政府協助開鑿河渠;又如有堤高水低等情況時,則由政府供給木材製造水車,待社方秋收有錢時還給政府。
宋代時,河北、察哈爾、綏遠、熱河及遼寧一帶的北方地區為遼國所佔。黃河流域及以南地區才是宋疆。
如果某社遇疫症,有數家亦同時遭遇災禍時,則由其他農社協助之。
如社員中有牛死亡,則由別家出資助其購回一耕牛,等田間作物有收成時再還款給資助者。
如該地區不宜種植桑、棗時,可代之以榆、柳。每年每一壯丁須種雜果樹十株,多種亦可。
為使人民重視農業,政府設立勸農司,並頒發《農桑輯要》一書分送全國各地;又命各路地方官派勸農官到各地指導農業。
每家所種之田須在田邊插一木牌,上書某社某人耕種。由社長經常去察看,如發覺某家之田種得不好時https://read.99csw.com,須向地方政府的勸農司報告,又如某戶有不孝順父母者等情事亦同時報告,並將其過錯寫下掛在門上,待該農戶自省改過後才取下。如該戶在一年期內尚不肯改過,即喪失「自由農」之資格,便得在社中罰做苦工。
衙門的「耕織圖」,亦證明當時社會農桑並重。當時黃河流域已有蠶桑事業的發展,明代以後北方才開始衰落而轉到南方地區。
成吉思汗統治中國后,初不知田地之功用,卻將田地盡變牧場以養牛馬。當時助元得天下的遼人,名叫耶律楚材,他從金國投元,勸元政府不可將田地變為牧場。因田地可收租稅,可成為國庫主要收入來源。於是元世祖統一中國后開始勸農。
凡農村中有50家者組成一社,100家者組成兩社,如一村落中不足50家者,則將兩個或三個小村落合組成一社,如村與村之間相距太遠時,則20家亦可組成一社。
元代對農社社長有特別優待九_九_藏_書的措施,例如可免差役,可免當兵等,以便社長能專職全力勸督農桑。
元之農社制度,實是一種農村自治。此制度非蒙古人設計,實乃由宋代「鄉約」制度而來。凡蒙古人住在漢人地區者,亦得加入農社。當時設立「農桑文冊」,每年由地方官造冊呈報大司農。但土地有限,每年植樹卻有增加,後來人笑為「紙上栽樹」,原來冊上報多的都是官樣文章。
自元朝統治全國后,亦有屯田;明代便有衛所制度,相當於唐代的府兵制。但明之衛所並非學自府兵制,乃是銜接元朝而來。
由於遼、金時代戰亂的關係,桑、麻作物受到摧殘,於是元代大規模種植棉花,同時亦鼓勵恢復桑麻的種植,以解決衣的問題。
元世祖時,發動農村組織農社,頒布農桑制度,共有14條,大意如下:
社區如近湖塘,則必須養魚、鴨、鵝,並栽種蓮藕、菱及蒲葦等。荒地先讓較窮苦人家墾植,做到家家有地,人人盡其餘力,地九-九-藏-書無絲毫荒棄。
無水源處則規定鑿井取水。
金國為游牧民族,全國皆兵。金國特別重要的有所謂「猛安謀克」,其實是一種屯田制度,兵士不作戰時便耕種田地。金人來中國后便圈地讓軍隊屯墾,所屯之田即是官田。
元末松江有位女紡織家黃道婆,她曾久居海南島學得了紡織技藝,再回到家鄉松江把織布機加以改良,甚至把紡織推廣到黃河流域。黃道婆也因而致富。
農社的建立,實在是一種良好互助的經濟合作制度。
每年由社長去田間察看有無蝗蝻等蟲害滋生,有則設法除滅之。
元代每一地方均設有學田,到處辦了書院。凡地方官新上任,首日必須去書院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