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章 從漢字看中國古代生產生活 二、古代畜牧

第五章 從漢字看中國古代生產生活

二、古代畜牧

「為」的甲骨文字形作「」,像手牽象之形,是遠古時期人類役使大象幫助勞動的反映,本義就是「做,為」。「為」的甲骨文字形說明殷商時期先民已經能夠馴服大象。古代傳說有「象耕鳥耘」的說法,意思是大象幫助耕地,群鳥幫助除草和鬆土。殷商時期黃河流域是溫潤的亞熱帶氣候,適合大象的生存。考古發掘中,黃河流域有很多大象的骨骼出土,充分證實了這一點。根據「為」的古字形和文獻材料,我們推測「用象耕種」很可能是當時的一種生產方式。
「牢」在殷商時期的字形異體繁多,有的從牛作「」,有的從羊作「」,有的從馬作「」,另一構件像平地上圍成的圈欄,整字表示用圈欄畜養牲畜。該字在甲骨卜辭中的意義主要是指用來祭祀的牲畜,也就是犧牲。古代用於祭祀的犧牲,往往經過特殊的飼養,所謂「衣以文綉,食以芻菽」,然後可稱為「牢」,如「太牢」「少牢」。後來畜養動物的地方也稱「牢」。「牢」字形體說明把動物關到圈欄內是畜養動物的重要方法。

「養」的小篆字形作「」,《說文解字》說解為:「供養也。從食羊聲,,古文養。」「養」的古文字形提供了豐富的文化信息。首先,古文字形「」,與甲骨文字形「」或「」一脈相承,像手拿棍棒或鞭子驅趕牛羊之形,表現的是「放牧」的畜養方式;小篆字形「」,從食羊聲,本義是「供養」,表現的是「圈欄」的畜養方式。能夠表現「圈欄」畜養方式的字還有「牢」「圂」「養」「芻」等。九_九_藏_書

https://read.99csw.com

「圂」,甲骨文作「」,像把豕(豬)關在圈中之形,表示「豬圈」,「圂」在古代文獻中除了有「豬圈」義,還有「廁所」義。這是因為,我國北方一些地區,廁所往往與豬圈相連相通,從而讓豬可以直接吃掉人拉出來的糞便。使用糞便豢養產肉動物在我國有悠久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時代,最早的記載見於《國語·晉語》:「臣聞昔者大任娠文王不變,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病焉。」意思是:文王的母親大任在懷孕時,身體沒有任何變化,在廁所小便時,生下了文王,沒有感到任何痛苦。其中「豕牢」就是養豬的廁所。自西漢到西晉,古墓中出土的陶制明器,常見有豬圈模型,河北、河南等地出土的陶制「帶廁豬圈」明器顯示,豬圈位於廁所旁邊,是整個宅院的一部分,而且不論是富貴人家還是普通農民都把廁所和豬圈相連建造。
圈養動物就要為動物提供食物。小篆「養」字以「食」為部首說明,為動物提供食物是畜養動物的最重要特徵。因此,割草或採集野菜成為日常重要的勞動。「芻」字甲骨文作「」,像用手斷草之形,就是常說的打豬草。由打豬草引申指牲畜吃的草,如上文提到的「衣以文綉,食以芻菽」中「芻」就是指牲畜吃的草。
「狩」字甲骨文作「」,左邊的構件是有丫杈的木棒,為遠古先民狩獵作戰的武器;右邊的構件為犬,說明犬在當時已被馴化https://read.99csw•com幫助狩獵。
長期豢養動物,使人們逐漸熟悉了動物的習性,掌握了動物的生長生殖規律,並馴服某些動物為人類服務。如「牡」的甲骨文字形異體繁多,有的作「」(從牛),有的作「」(從豕,即豬),有的作「」(從羊),有的作「」(從鹿),另一構件像雄性生殖器之形,分別表示「公牛」「公豬」「公羊」「公鹿」;「牝」(pìn)的甲骨文字形異體繁多,有的作「」(從牛),有的作「」(從豕,即豬),有的作「」(從羊),有的作「」(從虎),另一構件表示雌性,分別表示「母牛」「母豬」「母羊」「母虎」。「牡」「牝」甲骨文字形異體繁多,說明當時辨別動物的雌雄非常重要,這也說明畜牧業在當時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read.99csw•com
「畜」的甲骨文作「」,從「」從「」,「」像束絲形,表示繩索,「」像某個範圍中有草木之形,表示養牲畜的地方。《淮南子》中有一句話,叫「拘獸以為畜」,意思是說,把狩獵所得的野獸,進行拘養,這就是畜。後來,「」變為形近的「玄」,「」簡化變異為「田」,「畜」字變為由「玄」「田」組成的合體字。由狩獵到拘養,這是先民生產生活中不斷積累經驗的結果。獵人長期狩獵,熟知各種獸類的脾性,逐漸認識到馴養某些性情溫和的草食類動物是可能的。同時,打到的活的動物,在暫時不食用的情況下,往往豢養起來;尤其是獲得幼獸后,不是立即吃掉,而是飼養起來。隨著動物越養越大,先民逐漸意識到,飼養動物比狩獵獲利更大,同時隨吃隨殺,沒有挨餓的風險,於是由自發到自覺地養起動物來。九九藏書
「犁」的小篆字形作「」,《說文解字》說解為「耕也,從牛黎聲」,「犁」字以「牛」為部首,說明牛與農耕關係非常密切,確切地說,是牛被馴服拉犁耕地。用牛幫助農耕開始於什麼時期,有不同說法,比較通行的說法是開始於春秋時期。當時人們經常把祭祀用牛與耕牛進行比較,如《論語》:「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意思是,耕牛所產之子如果夠得上作犧牲的條件,山川之神一定會接受這種祭享。那麼,仲弓這樣的人才,為什麼因為他父親「下賤」而捨棄不用呢?孔子這句話用「騂且角」的「犁牛之子」作喻體,這說明春秋時期,牛耕已相當普遍。另外,古人的名與字往往是相關聯的。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司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說明當時「牛」與「耕」是有密切聯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