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近世開端的織豐時代和中世終末的戰國時代 十二章 慶長之役

近世開端的織豐時代和中世終末的戰國時代

十二章 慶長之役

就這樣,山上宗二被殺后才過了不到兩年,豐臣秀吉便以大德寺山門事件和倒賣茶器為借口,于天正十九年(公元1591年)二月十三日,下令將千宗易幽禁在堺,並於二十五日將他召回京都,勒令自殺。宗易本是商人出身,商人總是要賺錢的,況且茶人養家之道,本就是鑒定和出售茶器,這就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吧。
就這樣,開戰僅兩個月,朝鮮南方的全羅、慶尚、忠清三道就全部丟失了,京城再度裸|露在日本侵略者面前。然而就在這一危急時刻,扭轉戰局的仍是天神般的朝鮮水軍大將李舜臣,還有已為階下囚的沈惟敬。
豐臣秀吉死於慶長三年(公元1598年)八月十八日凌晨,地點是在伏見城本丸的內室之中。死因不詳,根據後人分析,有說是痢疾的,也有說是腳氣病、尿毒症、腎病的,莫衷一是,最荒誕的傳說是,他是被沈惟敬下毒害死的——開玩笑,沈惟敬離開日本都已經整整三年了……
當然,最主要的問題,還在於日本發動的是非正義的戰爭,不得天時、地利、人和。這不是老生常談的空話,李朝雖然爛到了極點,日軍的殘暴卻更使朝鮮百姓深惡痛絕,日軍所到之處,老百姓都持不合作態度,甚至義軍蜂起,搞得日軍四下撲火,焦頭爛額,應接不暇。本來後方的糧草便已經運不上來了,在佔領區征糧又是千難萬難,空著肚子可怎麼打仗呀?日軍被迫到處搶掠,所造成的後果是朝鮮百姓都把糧食藏了起來,並且義軍的勢頭燃燒得更為旺盛,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日軍不敗,當真是沒有天理了。
營中失火云云,應該不是董一元戰敗的主要原因,明軍數量本就不如日軍,開始靠著銳氣連戰連勝,但銳氣是不可能過於持久的,一旦銳氣受挫,同時遭受到正面和側翼的敵軍兩面夾擊,董一元就算是千古名將也很難再挽回敗局了。這便是邢玠三路分兵的弊端所在,倘若只以兩路牽制敵軍,而將主力聚於一路,尤其是聚于董一元這一路,大概早就把日軍的一部給徹底吃掉了。終究蔚山之敗不是敗在日軍的增援,而是敗在楊鎬的攻勢太緩,明明佔據絕對優勢,竟然一連十日都拿不下島山,師老兵疲,敵軍增援一到,自然潰退——邢玠卻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天正十九年(公元1591年)八月,豐臣秀吉唯一的兒子鶴松夭折了,秀吉考慮到自己年事已高,恐怕很難再有子嗣,便於十二月將關白之位讓給了秀次,自己名義上退居二線——因為退位的關白習慣上被尊稱為「太閣」,故而此後人們就尊稱秀吉為「豐太閣」。這等於是確定了秀次的繼承人地位,並且朝廷也下詔任命秀次為正二位內大臣。

殺生關白

據說豐臣秀次很有商業頭腦,他規劃了八幡山城下町的格局,並且頒布《八幡山下町中掟書十三條》,包括樂市樂座、免稅等舉措,使市場變得非常繁榮。此外,他還開掘八幡堀,便利水路交通,在城下町設置了日本最早的排水道。他因為治理得法,加上從征小田原北條氏的功勞,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被加封尾張國,主城移到清洲,領地年貢超過了一百萬石。
總之,秀次的惡名越傳越廣,但對照其過往的所作所為,和一貫的個性,獵鹿、食肉尚有可能,殘殺平民之事,除非瘋了,否則應該是做不出來的吧。這很可能是秀吉的陰謀,為了除去秀次而預造輿論。
切腹最常用的工具是脅差,即長約一尺的短刀。武士在從容切腹的時候,都會脫卸鎧甲,身著代表死志的白衣,然後跪坐在整潔的坐席上,解開衣襟,露出肚腹,再將脅差插入腹中。切腹有多種形式,最常見的是「一字形腹」,即用右手執脅差深刺入左側肋骨下,然後刀刃稍微上翻,一字狀橫拉到右側腹。還有所謂「二字形腹」和「三字形腹」,則是在一字形腹的傷口上方或下方,再橫拉一刀或兩刀。最罕見的是「十字形腹」,即在一字形腹的基礎上,不拔出脅差,而直接將其抽回到靠近臍部處,先向臍下豁開,再從臍下向咽喉方向上划。
至於為什麼選擇切腹作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現在普遍認為:古代許多國家和民族均主張人的靈魂是寄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將自己的靈魂向外展示的時候,採取切腹以示眾人的方法和儀式。
先說李舜臣,他重整朝鮮水軍的基地,是在半島最西南端的右水營,由此地再往西南,通過一道狹窄而水流湍急的海峽,便是珍島,這道海峽就稱為「鳴梁」。日軍在得知這一情報后,於九月初派出以藤堂高虎為主將的三百三十余艘戰船,並兩萬陸軍,準備趁鳴梁漲潮的時候快速突入,全殲朝鮮水軍。
且說明朝使團離開日本,先乘船來到釜山。楊方亨察覺到了釜山日軍不但不做退兵的準備,反似有秘密增兵的跡象,因此匆忙馳返北京,向朝廷彙報。沈惟敬則暫時滯留釜山,以監督日軍的撤退行動。就在這種情況下,豐臣秀吉謝恩的表章遞到了北京,隨即戰事重開。明朝當時並沒有指斥此表為假,只是雞蛋裡挑骨頭地斥以三罪:一,「不奉正朔」,也就是說沒有使用明朝的年號;二,「無人臣禮」,行文用語不夠恭敬;三,「用豐臣圖書」,即加蓋的是秀吉私章,而不是朝廷才剛下賜的日本國王金印。
十月,董一元對新砦發起總攻,首先發射大炮打碎砦門,明軍奮勇衝上,拔起周邊的柵欄,眼看便要攻進砦去。可是就在這個時候,董一元的本營中突然不慎失火,點著了貯藏的火藥,立刻火光衝天,煙焰騰起。島津義弘抓住這個大好機會,親自領兵衝殺出去,同時固城的援兵也從側翼殺到,明軍大潰,一路逃回晉州。
二月二十八日,千宗易在上杉武士的監督下,于聚樂第葭屋町的宅邸內切腹自盡,死前留下一偈:「人世七十,力圍希咄,吾這寶劍,祖佛共殺。我著具足而提一太刀,即於今日向天拋去!」
相比千宗易之死來說,豐臣秀次的死亡其實更具有悲劇性,並且對豐臣政權的損害更為沉重。秀次本是豐臣秀吉的姐姐瑞龍院日秀之子,是秀吉的親外甥。秀吉出身寒微,所以一般認為他的姐姐嫁給了一個農民,然而既然咱們已經分析過秀吉也並非普通農民出身,那麼他的姐夫起碼該是個低級的鄉下武士吧。總之,因為瑞龍院早死,秀吉便把外甥領過來自己撫養,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秀次與其說是秀吉的親戚,倒不如說是被親舅舅頻繁耍弄的一件政治道具。
李舜臣早趁退潮的時候,派人在海峽中設置了鐵索和木樁,以遲滯侵入敵軍的進退速度。等到十六日日軍攻來,他先將許多民船偽裝成戰船,排列在水營後面以迷惑敵軍,然後親率那十二條戰船出而誘敵。一番大戰,兩艘日艦被擊沉,日軍主力直到退潮時候也沒能靠近朝鮮水營。潮水向東退去的時候,日艦無法前進,原地打轉,李舜臣趁機發起猛攻,先後擊沉被鐵索和木樁攔住的三十多艘日艦,擊斃日軍四千餘人。連三島水軍的大將得居通年、來島通總兄弟也中箭而亡——通總是這場戰爭中唯一被擊斃的日本大名。
從表面上來看,有兩件事促成了千宗易的死亡。首先是大德寺山門事件,天正十七年(公元1589年),宗易資助修建了大德寺山門的金毛閣,大德寺住持古溪宗陳感念其恩,便在閣上安置了宗易的木像,此事引起了豐臣秀吉的嫉恨。另外一件事據說是因為宗易倒賣茶器,他早已出家為僧,如此貪圖財富的惡性使秀吉異常憤怒。當然,這些都不過是借口和導火索而已,宗易與秀吉在茶道方面的認知全然不同,才是導致兩人反目的重要原因。
這個https://read.99csw.com時候,日軍的部署是分為三路,東路為蔚山的加藤清正,中路為島津義弘據泗川,西路為小西行長,佔據粟林、曳橋等地,行長配下水軍往來三處聯絡支援。相應日軍的三地拒防,邢玠也將明軍分為三路,東路麻貴、西路劉綎、中路李如梅(后以董一元代之),加上陳璘所率水軍,各守防區,相機進剿。
縱觀整個抗倭援朝戰爭,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大致為一比一。明軍勝在裝備精良,敗在主帥無能,將驕兵惰;日軍勝在數量較多,素質較高,雖然缺乏統一指揮,但矛盾重重的各部間配合也還沒出什麼大問題,敗在後勤運輸跟不上。
秀吉的辭世句是:「如露降生,如露消逝,此即吾身。難波(指大坂城)之事,夢中之夢。」雖為人生無常的慨嘆,卻態度平和,並無張皇頹唐之感——雖然生前有來自朝鮮的敗戰消息,生后兒子尚幼,不知終將如何結局,但身為茶人的秀吉在其最後一刻,心態或許從一名獨裁者回歸為一位藝術家了吧。他若能以如此心態以對千宗易,宗易不會死,而秀吉也不會落到這般下場,真是可嘆,更復可鄙。
況且,因為關白豐臣秀次即將成為下一位「天下人」,各地諸侯紛紛趨勢逢迎,羽州的大名最上義光就把十五歲的愛女駒姬獻給秀次為妾——秀次和他的親舅舅豐臣秀吉只有一事相像,那便是極好女色,各處搜羅妻妾無數。然而大名們這種拍馬屁的舉動,反而更使秀次遭到秀吉的猜忌。

瘋狂

至於現代的日本法西斯作家三島由紀夫切腹,用的竟然是長長的軍刀,那實在是太不專業,也太可笑了……
那麼,豐臣秀吉確實是因為受到小西行長的欺騙才勃然大怒,再度下令侵朝的嗎?恐怕未必。所謂先伐朝而後侵明,再攻天竺、南蠻等語,固然狂悖,也可能只是一時的妄語而已。秀吉在繼承了信長的事業,大踏步地進軍統一日本的同時,為了提高聲望,積聚財富,曾經遣使朝鮮,就如同當年足利義滿和今川了俊那般,想要通過朝鮮為中介,聯絡明朝,重開勘合貿易。然而朝鮮君臣貪婪顢頇,一方面恐怕中日之間的貿易復興,將會削弱朝鮮的財源,另一方面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肯居中說項。秀吉為此大怒,這才發兵侵朝。
豐臣秀吉最後的主城是在伏見,彼處密植桃樹,故此俗稱「桃山」——「桃山時代」的稱謂便因此而來。但是隨著秀吉的去世,桃山時代也很快走向落幕,就像織田信長一亡,安土時代立刻終結一般。最終德川家康篡奪了日本的權柄,受封征夷大將軍,日本邁入了江戶幕府時期——在日本史學上,稱平安後期到戰國時代為「中世」,從織田信長進京到明治維新為「近世」,而「近世」的第一個小階段,即為「織豐時代」,或稱「安土桃山時代」。
東路麻貴所部三萬,殺至蔚山。加藤清正還未從年初的大戰中緩過勁來,一開始被明軍打得左支右絀,但他隨即假裝退卻,引誘麻貴進入預先布設了伏兵的空砦,一聲號響,伏兵四起,麻貴也只得掉頭而逃。
而對抗這樣一支雖然悍勇頑強,卻不得天時、地利、人和,彷彿一個陷足泥沼之中,無法閃展騰挪的彪形大漢般的軍隊,明朝大軍竟然屢次戰敗,就算獲勝也多是慘勝,這實在是很丟臉的事情。抗倭援朝戰爭最終是中朝聯軍取得了勝利,但並不能因此便吹噓說我天朝軍隊如何強大,真正強大的軍隊不會打得那麼難看。
這一切,老奸巨猾的德川家康全都看在眼中,樂在心頭。家康乃因天下大勢而被迫臣服於秀吉,倘若當日與后北條、伊達結成牢固同盟,與秀吉相抗,即便無法取勝,亦足割地自雄。如今秀吉既然已經不在了,家康放眼而望,自覺得天下無人是自己的對手,於是立刻便展開了下克上的陰謀盤算。
年表
年號具體年份事件
天正1583年羽柴秀吉進攻瀧川一益;
賤岳合戰,柴田勝家敗歸北庄城后自殺
1584年羽柴秀吉與德川家康、織田信雄在尾張對峙,旋爆發小牧·長久手之戰;
島原合戰,隆造寺隆信敗死;
秀吉先後與信雄、家康講和
1585年羽柴秀吉鎮壓雜賀;
秀吉就任關白,降服四國的長宗我部氏;
佐佐成政歸降於秀吉
1586年羽柴秀吉將其妹朝日姬嫁於德川家康為繼室,促使家康上洛覲見;
島津義久開始進攻大友領;
秀吉就任太政大臣,發布《關東、奧兩國總無事令》;
秀吉獲得豐臣賜姓
1587年豐臣秀吉發動九州平定戰,島津氏降伏;
秀吉勒令傳教士離開日本;
肥后國眾爆發一揆
1588年后陽成天皇行幸聚樂第;
鎮壓肥后一揆,豐臣秀吉勒令佐佐成政自殺;
秀吉發布《刀狩令》和《海賊停止令》
1589年伊達政宗攻滅葦名氏;
琉球國王尚寧被迫與島津義久一起上洛覲見;
建造方廣寺大佛
1590年豐臣秀吉發動小田原之陣,滅亡后北條氏;
伊達政宗前往小田原城下覲見秀吉;
徳川家康移鎮后北條氏故地;
「奧州置仕」,旋爆發葛西·大崎一揆
1591年豐臣秀吉命令千利休自殺;
秀吉發布出兵朝鮮的命令;
豐臣秀次就任關白
文祿1592年豐臣秀吉前往名護屋;
侵朝戰爭正式爆發,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登陸朝鮮,並很快佔領京城(文祿之役);
肥后爆發梅北一揆;
小西行長和沈惟敬商定最初的和談協議
1593年明軍入朝參戰,收復平壤;
日軍退出京城;
豐臣秀吉向明朝提出七項和議條件;
豐臣秀賴誕生
1594年開始建造伏見城;
小西行長派內藤如安赴北京覲見明神宗
1595年明朝使團從北京出發,前往釜山;
豐臣秀次被迫自盡
慶長1596年慶長大地震;
豐臣秀吉在大坂城中接見明使,接受冊封;
旋撕毀協議,再度下令進攻朝鮮;
秀吉下令在長崎處死天主教徒(二十六聖人之殉教)
1597年日軍再次侵朝(慶長之役);
《長宗我部元親百個條》發布
1598年豐臣秀吉向諸大名要求向其子秀賴效忠的誓書,旋去世;
日軍全面從朝鮮撤退,露梁海戰爆發
九-九-藏-書
當時島津義弘、立花宗茂、宗義智等人統率一萬余兵馬,乘坐艦船五百余艘,進入連通朝鮮中南部大陸和南海島的海峽——露梁,準備前往增援巨濟島,協助撤離。中朝水軍事先得到情報,於是在此地設伏,先鋒是陳璘的副將鄧子龍。這位鄧子龍年逾七旬,卻性格豪邁,武藝嫻熟,一點也不弱於少年人,他率三艘巨艦首先對日軍發起進攻,並且親將三百壯士躍入日船,奮勇殺敵,所向披靡。

番外篇 武士的切腹

所以很有可能,沈惟敬所作所為並沒有史書上記載的那麼不堪,也沒有那麼荒誕無稽,他或許搞了一些小動作,力促和議達成,但那也都是受到石星的指使。等到戰事重開,石星下獄,失去靠山的沈惟敬也便只得成為替罪羔羊,遺臭萬年了。
然而蕭應宮並未能救下沈惟敬的性命,不僅如此,他本人反倒被誣陷為「誆怯」,被逮捕下獄了。
公元1596年,也即明朝萬曆二十四年,日本文祿五年,九月一日,明朝冊封使團進入大坂城。在四十多名諸侯的圍觀下,豐臣秀吉穿戴好明朝下賜的藩王衣冠,頭頂折角烏紗,身披大紅蟒袍,滿面春風地前來接受明史楊方亨等人的冊封。
切腹是非常痛苦並且很講究技巧的自殺方式,因此非武士階層都沒有切腹的資格。而武家的女性、兒童自殺,一般是以脅差自刺咽喉,也不會採用甚至不被允許採用切腹的方式。
大德寺山門金毛閣的塑像,本身就是千宗易茶道思想的體現。這座木像所描繪的宗易的外貌是安詳而平和的,他穿著木屐,拄著拐杖,有如儒家思想中的「玄聖」,有如道家傳說中的「真人」,是完全超脫於世俗之外更脫離於世俗統治者所管轄的道德代表。如果不是因為如此,掌握整個日本的豐臣秀吉為何會對一座茶人的塑像而如此嫉恨和惱怒呢?
侵朝戰爭使得本就還處在草創期的豐臣政權千瘡百孔,秀吉一死,各方面矛盾立刻激化起來。首先是文治派和武斷派的鬥爭,前者以石田三成、小西行長等人為代表,後者以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人為代表。
此時朝鮮半島上的日軍雖然兩次慘勝,卻已疲憊不堪,加上德川家康等人實際上全都反對對外戰爭,因而秀吉才一咽氣,「五大老」立刻會商拍板,派遣德永壽昌、宮木豐盛等人渡海前往朝鮮的泗川,下令各路日軍即刻撤退歸國。
天正十七年(公元1589年)四月,曾經繼千宗易成為豐臣家茶頭的、宗易最有天分的弟子山上宗二,因為屢屢忤逆豐臣秀吉,在小田原之陣中被秀吉處死了,這件事給宗易的刺|激是非常巨大的。宗二為人執拗,他更明確地認識到,並且著意體現藝術家是無冕之王,不應屈從於世俗統治者,因此才會被殺。可以說,正是宗易本人的思想教導出了宗二,也導致了宗二的死亡。
豐臣秀吉所發動的侵朝戰爭,不但給兩國人民都帶來沉重的災難,同時也一手埋葬了他自己創建的新的太平之世,導致豐臣一族的覆滅。在統一全日本的過程中,秀吉曾經表現出來的寬厚、仁慈的一面,也最終被他晚年的極端忌刻和殘暴所徹底掩蓋……
千宗易並不僅僅在茶道思想,更根本的是在社會道德教化思想上與豐臣秀吉背道而馳,他與反對侵略戰爭的蒲生氏鄉等人站在同一立場上,甚至還預言侵朝戰爭必將失敗,這更使豐臣秀吉忍無可忍。豐臣秀吉原本繼承了織田信長在近畿的勢力,對於近畿最大的貿易港口堺依賴甚深,等到他以九州為基地圖謀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時候,逐漸傾向於利用北九州地區尤其是博多的豪商們,而把堺拋到了腦後。天正十五年(公元1587年),秀吉在征伐九州的過程中於箱崎召開了盛大的茶會,邀請了博多的豪商神谷宗湛和島井宗室等人——對比千宗易「幽、寂」的茶道,神谷和島井等人的茶道更溫和,與秀吉的茶道風格並不那麼格格不入。
不過楊鎬上任以後,立刻便給豐臣秀吉發了一道咨文,就其內容來看,明朝對日本的內情比過去已經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咨文中嘲笑並且警告秀吉說:「你已經六十多歲了,還能再活幾年?你的兒子還不到十歲,要靠誰來輔佐?聽說日本列島的酋長們都在等待時機,好趁機起兵報仇,一旦禍起蕭牆,加藤清正等人也會個個都想當國王,誰肯屈居於你之下?將來又有誰肯屈居你兒子之下?」
日軍北上的時候,明軍尚未聚齊,京城只有麻貴的一萬七千兵馬而已,楊鎬、麻貴倉皇之下,想要放棄京城,撤退到鴨綠江邊。海防使蕭應宮聞訊,匆忙從平壤兼程馳至王京攔阻,人心才逐漸安定下來。隨即楊鎬向參軍李應試問計,李應試就問他朝廷究竟有何方略,楊鎬湊在他耳邊說:「陽戰陰和,陽剿陰撫,此為政府八字方略,慎勿泄露。」
然而割開腹部並不一定會死,更不會立刻就死,據說如果切腹不得法,人要長達七十二小時后才會斷氣。因此武士在完成整個切腹過程后,會將脅差從腹腔內拔出,然後直刺心臟。為了防止切腹后即脫力,沒有能力再刺心臟,一般情況下都會配一名「介錯」,在武士完成切腹動作后,從后揮刀斬斷其頭。介錯的技術要求很高,首先,必須在武士切腹后前傾的一瞬間出刀,其次,雖說一刀斷頭,卻不能全斷,要在咽喉部位留下一點皮肉相連,以免頭顱滾遠。
戰鬥是在十一月十二日午夜時分打響的,正在惡戰的重要關頭,突然友艦誤發火器,點燃了鄧子龍所躍入的日艦,眼看船中火起,李舜臣急忙乘船來救,卻不幸被日軍的流彈打中,慷慨殉國——順便提一句,李舜臣真是死得其所,他如果活到戰後,那個專會自毀長城、鳥盡弓藏的朝鮮李氏王朝,還不知道會怎樣對待他呢!
臨終前,秀吉召來德川家康等「五大老」,並前田玄以等「五奉行」,留下遺言共十一條,要他們簽下血書,表態維持豐臣氏的固有秩序,善加輔佐其幼子豐臣秀賴。
萬世德還沒上任,此時身在朝鮮的明朝最高統帥是兵部尚書邢玠,此人還算有些頭腦,他知道兵力不足是無法打垮日軍的,於是急忙從江南招募水軍,通過水路又運來了大批兵馬。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二月,都督陳璘率廣東兵、劉綎率四川兵、鄧子龍率浙江兵,陸續趕赴朝鮮戰場——這些都是慣於山地作戰的步兵勁旅。
楊方亨手捧詔旨,以中文宣讀,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下賜金印。在座的日本大名們根本就聽不懂,而就算兩國文字基本相通,那些駢四儷六的深奧句子,也不是豐臣秀吉這類武人所能夠理解的。等到第二天,秀吉讓僧人西笑承兌以日語翻譯詔書,並且加以解說,雖然小西行長事先關照承兌要改動一些句子,但承兌倉促間無法完成如此繁難之事,還是原樣照讀了。
文祿二年(公元1593年),就在朝鮮戰場上中日雙方暫時停戰,準備開始和談的時候,豐臣秀吉竟然意外地又得到了一個嫡子——鶴松的母親淀姬再度生產,孩子起名拾兒,也就是後來的豐臣秀賴。秀賴的誕生,使豐臣秀次的地位變得非常微妙,他雖然仍冠有關白的頭銜,但很可能隨時都會失去繼承人的https://read.99csw.com寶座。
再說沈惟敬,他此前一直待在釜山日軍軍營之中,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人仍然希望可以通過和談而順利歸國,因而盛情款待,惟敬在明朝已成過街老鼠,在日軍中卻威望日益高漲。楊鎬在進入朝鮮,抵達釜山以後,即以手書召惟敬來見,趁機派楊元將其在丹溪誘捕。
七月十五日,以「海賊大名」九鬼嘉隆為首,龐大的日本艦隊偷襲了停泊在漆川島的朝鮮水軍。此時雙方仍處於停戰狀態,加上接替李舜臣指揮艦隊的又是元均那個徹底的無能之輩,竟然誤以為遠遠駛來的是日本的運輸船團,等遭到猛烈攻擊之時,再想抵抗已經來不及了。戰鬥很快落下終幕,朝鮮水軍幾乎全部覆沒,日軍就此掌握了制海權,隨即運送大量物資和兵源在半島登陸。
豐臣秀次初次上陣,即為著名的「小牧·長久手合戰」,這個年僅十六歲的小孩子雖然名為總大將,但根本不具備軍事指揮才能,更不具備總大將應有的威信,從而導致失敗,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吧,不能因此就否定他的成長價值。事實上,秀次此後屢次跟隨豐臣秀長和豐臣秀吉南征北討,先後參加過四國之陣和小田原之陣,表現也還算中規中矩。
若說豐臣秀吉瘋狂,其實「文祿之役」初期還僅僅表現在伐朝侵明的言辭上,而到了這個時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已經徹底喪失理智了。因為豐臣政權的內部鬥爭不但沒有因為對外作戰而得到緩解,反而愈演愈烈,豐臣秀吉也幾乎威信掃地——倘若得不到足夠的好處,他是斷然不肯從朝鮮撤兵的。
蔚山之戰,日軍損失近萬,明軍則估計在兩萬上下,輜重物資全都拋散。楊鎬一口氣逃回京城,越想越是擔心,竟然和邢玠合謀串通,向北京發了大捷的偽報,並且聲稱明軍損失只有百餘人。
當然,秀吉很清楚,明朝為朝鮮的宗主國,不可能不派兵援救,打朝鮮,其實就等於打明朝,因此才有了借道伐明的花招,實乃假途滅虢之計也。以秀吉想來,朝鮮文恬武嬉,明朝也好不了多少,以我百戰之兵,想要取勝還不容易嗎?即便明朝大軍前來,我照樣有機會吃掉朝鮮。

海岸邊的廝殺

戰爭在十二月份正式結束,日軍敗兵陸續突圍遁回國內,小股殘餘藏入乙山,因為崖深道窄,明軍不敢入內搜索。還是陳璘膽大,半夜潛入布置好火器,等天亮了槍炮齊發,日軍嚇得落荒而逃,陳璘從后追擊,沒有放走一個。
當豐臣秀吉前往北九州名護屋,遙控侵朝戰事的時候,豐臣秀次就留在大坂和京都處理政事,雖然國家的大政方針往往還要秀吉點頭認同,秀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是一具傀儡而已,但大家都知道,這個傀儡只是暫時的,只要秀吉一咽氣,秀次便將是新的「天下人」。這種格局本來很利於長治久安,然而變數終於出現了——
文祿四年(公元1595年)七月,豐臣秀吉終於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下令將關白秀次流放到高野山中。十五日,正當秀次在青岩寺和僧人隆西堂下將棋的時候,突然接到石田三成、增田長盛等人帶來的罪狀書,被勒令自殺——享年僅二十八歲。
日本武士在戰敗后習慣「自刃」,這裏所謂的「自刃」並非以劍刎頸,而是指切腹。切腹又名割腹、剖腹,是日本古代所獨有的一種自殺方式。這種方式並非古已有之,最早的記載是在永祚元年(公元989年),傳說大盜藤原保輔在被捕前,用刀將自己的腹部割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臟,拋向搜捕他的官軍。
朝廷不能明白承認自己上當受騙了,而必須找一個合適的台階來下。
先說千宗易,他本是堺市的豪商,師從武野紹鷗學習茶道,號拋筌齋、利休居士——故此俗稱「千利秀」。天正十一年(公元1583年),也就是本能寺之變的次年,宗易被豐臣秀吉聘請為家中茶頭,負責茶事。在當時,茶道並不僅僅是一門藝術,因為很多知名武將都醉心於茶道,故此茶人也經常會扮演外交使節的角色,利用主持茶道儀式來折衝于諸侯之間。千宗易成為豐臣家的茶頭,也就等同於進入了豐臣政權的統治核心,對秀吉協調與朝廷、大名乃至於豪商們的關係,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慶長二年(公元1597年)二月,豐臣秀吉調集了十四萬大軍,第二次大規模侵略朝鮮,這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慶長之役」。
而這時候,明朝已經通過民間途徑得知了豐臣秀吉去世的消息,於是當年十一月,各路明軍再度南下,果然發現日軍正在陸續上船撤回國內。邢玠急命陳璘等將配合李舜臣的朝鮮水軍遏阻日軍撤退之路,陸軍麻貴等部從后追擊。日軍的原計劃是全都後撤至巨濟島,然後陸續登船歸國,然而被中朝水師所阻,退得艱難無比——就在這種情況下,爆發了最後的露梁海戰。
豐臣秀吉的侵朝戰爭給朝鮮人民帶去了深重的災難,而日本人也沒能從中得到絲毫益處。被驅趕上前線的武士們陷身在朝鮮這個大泥沼中,缺衣少糧,而又必須成天提防朝鮮義軍的襲擊;留在後方的百姓、町人則被迫繳納高額貢賦,擔當勞役以支撐不義的並且看不到前途的戰爭繼續打下去。當前線戰事明顯不利於己以後,連秀吉本人也開始悲觀喪氣,為了散心,他的生活更為奢靡腐化,放著好好的大坂城不待,還要修建更為宏偉的伏見城,便是一個例證。
據說豐臣秀次對和歌、茶道、書法、將棋等藝術門類都深有研究,他還下令保護逐漸衰退的官學,將在戰亂中遺失的書籍重新整理起來——作為深受三好笑岩熏陶的文化人秀次來說,做這些事情本是理所當然的吧,況且國家大政仍然控制在秀吉手中,他也有很多閑空可以做這些瑣事。然而在秀吉看來,秀次這般舉動,是想麻痹自己呢,還是想提升威望,收買人心呢?
切腹的開始盛行是在鎌倉幕府以後,武士因丟失陣地而引咎切腹,或恥于被擒而陣前切腹,佔了絕大多數,一直延續到戰國時代——但在江戶時代以前,還不能算是武士自殺的主流方式。德川家康江戶開幕以後,社會秩序相對平穩,因殉死而切腹,和作為刑罰的「詰腹」,這兩種方式逐漸佔據主流。雖然幕府嚴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無法阻止這一歷史性的趨勢。
日軍的目標是穩固地佔領朝鮮南部四道,然後左右兩路大軍合圍京城。聽聞日軍開始行動的消息,朝鮮君臣這才慌了手腳,匆忙於七月二十二日把李舜臣從獄中放了出來,但仍不讓他官複原職,而要其「白衣從軍」,戴「罪」立功。李舜臣集合漆川島海戰中殘留的艦船,只剩下十二艘而已,於是他暫時蟄伏,重新整合擴充兵力,尋找時機再次進攻日本水軍。
然而號稱「天下第一茶人」的千宗易,最終卻被秀吉勒令自殺,此事發生於天正十九年(公元1591年)的二月,也即豐臣秀長去世后的次月。事實上,秀吉和宗易的和睦關係早就已經破裂了,當可以保護宗易的最後一道牆垣秀長倒塌后,宗易也便終於無可避免地迎來了他的死期。
隨著李舜臣的戰死,老將鄧子龍也終於倒下了。此時陳璘主力艦船已到,副將陳蠶、季金從側翼夾擊,殺得日軍大敗虧輸。島津義弘最後只率五十艘戰船突圍而去,其餘日艦全被擊沉,兵將死傷大半,殘餘逃到岸上的,也都被從陸路殺來的劉綎等部殲滅。此次援朝抗日戰爭中,可以稱得上真正大捷的,也便只有李舜臣的鳴梁海戰與這次露梁海戰了,慘勝的平壤大捷等等,根本都排不上號。
傳言越來越邪,有說秀次把殺得的鹿帶入寺中燒烤、食用,並且還把鹿肉投入僧侶的飯食中去,更有甚者,說秀次以鐵砲射殺田間農夫、逮九九藏書捕京中盲人處死、每夜徘徊街上襲擊行人、剖開孕婦的肚腹並取出胎兒……
在明朝方面,自從去年談判破裂以後,對於日軍隨時可能發動突然襲擊便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當年元月,朝鮮國王遣使入明,因為日軍長期佔據朝鮮沿海釜山等地,而請求明朝再次出兵,將其徹底驅逐出去。於是二月間,明朝再起援朝之議,任命麻貴為備倭總兵官,開始集合人馬,整備物資。三月,又任命山東右參政楊鎬為僉都御史,經略朝鮮軍務,以侍郎邢玠代替石星為兵部尚書,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協同御倭。
日本歷史上,僅室町晚期和戰國時代,類似事件便屢有發生,一般情況下都是臣子們分裂為二,一派擁護嫡子,一派擁護養子,從此大打出手——「應仁之亂」即肇端於此。當然,豐臣秀吉非足利義政可比,他是不會讓這種變亂真的在眼皮底下發生的,為此睜大了眼睛,緊盯著秀次究竟何去何從。
十二月二十三日,戰鬥正式打響。明游擊擺砦首先率三千精騎前往誘敵,隨即斬殺四百余敵,突進攻克了蔚山。加藤清正被迫後退到地勢更為險要的島山,連夜築就三砦,以抵擋明軍的進攻。此時日軍后無退路,抵抗得極為頑強,相反,楊鎬則分明顯得決心不足,生怕損失過大,於是打打停停,遷延日久。仗打到翌年一月四日,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島津義弘等將均率援兵趕到,前部一萬三千人繞至明軍側後方,楊鎬大驚失色,首先撥馬落荒而逃,麻貴看到主將撤離,也立刻退兵,牽動全軍,敗得難看無比。
秀吉聽到詔書中全然不提割讓朝鮮一半領土和派朝鮮王子赴日為質等問題,不禁勃然大怒,於是在恭送明使離開以後,驟然翻臉,下令再伐朝鮮。當年十月二十七日,后陽成天皇改年號為慶長,則本年既是文祿五年,又是慶長元年,侵朝戰爭開始了第二個階段,日本史稱「慶長之役」。
「沈惟敬之事,根據下官的調查,錯不在他。朝鮮早就與日本有所勾結,開戰之前,關白就向朝鮮索要王子和陪臣做人質,但朝鮮的臣僚有如婦人一般膽怯,就連陪臣都不敢前往日本,愚弄其主以求告中國,又愚弄中國以斗倭寇。開戰以後,他們還隱匿糧餉、囤積貨物,使我國千里迢迢運送糧草,三軍饑寒,這才使戰爭久拖不決。你們想想這些事情,不覺得朝鮮人可恨,而沈惟敬可憐嗎?我願意以身家性命擔保沈惟敬,他雖有疏失,卻並無大罪。」
日本陸軍進展順利,左路軍先後攻克泗川、南海、光州,一直殺到南原城下。此時防守南原的只有明軍和朝鮮官軍各三千人,主將為明朝副總兵楊元,堅守數日後,楊元見損失慘重,遂棄城而走。南原西北方便是重鎮全州,守備全州的明將陳愚衷見南原失陷,也立刻向北撤退。此後不久,日軍又攻陷了忠清道的金州、公州等城。

手書退倭兵

歷來都以為此番談判的破裂,都應歸咎於小西行長和沈惟敬,行長急於停戰,惟敬想立大功,於是欺上瞞下,甚至假造文件,最終陰謀敗露。然而行長為秀吉愛將,或敢背主行事,沈惟敬又有什麼倚仗,竟敢如此肆意妄為呢?他應該知道,一旦真相大白,行長或可免罪,他是必定會身首異處的呀。況且,惟敬原不過一介平民而已,如今所掛也不過是虛職,就算他有膽量偽造往來文書,甚至詔旨,但他有這份寫偽書的才能嗎?
然而戰事的發展卻並不如意,因此他才起了和談之念——若無秀吉的暗示,小西行長斷不敢自行其是。然而此際已與平安時代不同,日本朝野上下皆以向明朝稱臣為恥,足利義滿當年便是頂著強大壓力才得以與明朝進行勘合貿易的,其子足利義持頂不住壓力,乾脆跟明朝一刀兩斷。豐臣秀吉逐漸意識到,成為明朝所冊封的「日本國王」,不但無法提升自己的威望,反倒可能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而朝廷也不願意再有一位足利義滿般強勢的武家領袖出現,因而才找借口突然翻臉。
咱們分路來說,首先是西路軍的劉綎所部兩萬餘人逼近小西行長的營壘,首次進攻便斬敵九十二人。陳璘率領水軍也來協攻,擊沉行長部下艦船百余艘,打了個大勝仗。然而行長隨即暗派千余精銳從側翼攻擊明軍,劉綎吃了大虧,朝後敗退,陳璘受他的連累也被迫棄舟登岸而走。
就在「文祿之役」爆發的前一年,也即天正十九年(公元1591年)元月,豐臣政權的最大棟樑、秀吉的弟弟豐臣秀長病逝了。秀長是豐臣政權的核心人物,他是著名的內政家,並且擁有很強的統合能力,在年輕的譜代眾和老奸巨猾的外樣中間一直扮演著調停人的角色。秀長去世以後,石田三成等秀吉親信與德川家康等有力大名間的矛盾愈發突出,並且逐漸滑向不可調和的深淵。
據說豐臣秀次受其養祖父三好笑岩入道的影響很深。笑岩入道原名三好康長,是三好長慶的叔祖父,本為河內高屋城主,后歸降織田信長而受封阿波一國。笑岩是著名的文化人,秀次十多歲的時候生活在三好家中,圍繞在笑岩膝下,這對他性格和才能的養成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天正十三年(公元1585年),因為從征四國有功,秀次受封近江四十三萬石的領地,主城在八幡山,對於八幡山的內政建設,這個年輕人終於顯示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
豐臣秀吉的刻毒殘暴,在殺死養子秀次一事上表現得尤其明顯。秀次雖然切腹了,他仍下令將其首級割回,放在京都附近處決犯人的三條河原曝晒示眾,不僅如此,還將秀次的妻妾子女三十餘人也都押往彼處斬首。最上義光的愛女駒姬當然名列其中,據說義光請託了包括德川家康在內的很多人,還是未能救下女兒的性命。
武士切腹,有很多經驗和技巧。首先,為了表現自己的英勇氣概,切腹的時候不能閉上眼睛;其次,身體傾倒的方嚮應該是正前方,因此整個切腹過程中,膝蓋要併攏,身體要略微前傾,並且為了保證向前伏倒,可以將衣襟下擺壓在雙腿底下。脅差上一般也都裹以吸水性強的白紙,以免鮮血污穢了屍體。
因為「文祿之役」實際上的失敗,日本人吸取了部分教訓,重新調整戰略部署。首先,豐臣秀吉實施反間計,運用散播謠言等方法,使朝鮮李朝解除了李舜臣的職務,並將其逮捕下獄——這種自毀長城的做法,歷史上也是屢見不鮮的,朝鮮君臣一定會為這種愚蠢行為付出代價,然而可憐的是,無辜的朝鮮人民也被迫要遭到同綁連坐。

最後的露梁

從這些人事安排來看,明朝並沒有汲取第一次援朝戰爭獲得慘勝的教訓,邢玠等人的能力比宋應昌要差很多,而麻貴無論經驗還是威望,也都比不上李如松,更重要的是,主要準備調動的仍是薊遼等地善於平原作戰的部隊。
當時的日本人,因為佛教氛圍非常濃厚,因此人們普遍不肯食用飛禽和牲畜,即便貴族、武士,日常肉食也只有水產而已。武士們為了訓練自己作戰的技能,往往沉溺於狩獵,但除了偶爾烤些野味來開葷以外,多數獵獲全都拋擲荒野。秀次同樣醉心於狩獵,據說他曾在正親町院駕崩之時,公然闖入禁止殺生的比睿山中院的領地去獵鹿,就此得到一個外號,叫「殺生關白」。
明軍所起的作用,其實僅僅能夠保住朝鮮北方四道,以及竭力阻止日軍向北挺進而已,只要不改變基本戰略,不替換有能力的主帥,或者不繼續增兵,明軍根本就沒有實力把日軍徹底擊垮。最終打垮日軍的是日軍自己,是豐臣秀吉的驟然辭世,以及李舜臣將軍所部朝鮮水軍的力量——在李將軍面前,什麼八幡海賊,什麼三島水軍,什麼鐵甲船,都如同草芥一般。九*九*藏*書

太刀向天拋去

豐臣秀吉還在織田信長麾下為將的時候,跟隨信長鏖戰江州,對抗淺井氏和北面的朝倉氏。為了立功,秀吉前往拉攏原屬淺井氏的豪族宮部繼潤,為了證明自己的誠意,便把親外甥送去宮部家做了養子兼人質——那是元龜二年(公元1571年)間的事情,這可憐的孩子年僅三歲。
小西行長分辯說是明朝違約,不幹自己的事情,舌綻蓮花,好不容易才逃過了制裁,卻被豐臣秀吉再度扔回朝鮮戰場。至於那位居中聯絡的明人沈惟敬先生,據說他返回朝鮮后還假造了一道豐臣秀吉的謝恩表章,派人送回北京。然而花樣不可一玩再玩,西洋鏡終於被拆穿了,萬曆皇帝大怒,先把主和的兵部尚書石星下了大牢(最後死於獄中),然後傳令駐朝明軍捕拿沈惟敬,並於三年後斬首正法。
豐臣秀吉在他最後的統治期間,先後殺死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的死亡,給他的政權造成了難以彌補的裂痕,同時也使他的威信遭到極大損害——一個是茶道宗師千宗易,還有一個是他的養嗣子豐臣秀次。
島津義弘的新砦三面臨江,一面通往陸地,就算這一面也挖了深深的戰壕,並且灌入海水,可謂是金城湯池一般。此外,砦子周圍的水面上塞滿了戰船,並且左右各築一砦,名為金海、固城,以為掎角之勢。
應該說,秀次對此也並非毫無察覺,但他天性軟弱,並非齋藤義龍、大友宗麟、最上義光、伊達晴宗那般敢於向父親揮舞刀劍的梟雄。秀次預感到自己終將身首異處,卻又毫無辦法禳解,憤懣之下,開始疏忽政事,耽於享樂,過一天就算一天。
滅亡淺井氏以後,宮部繼潤便將小人質送了回來。等到秀吉繼承織田信長的事業,掌控了天下,還沒有獲賜「豐臣」之姓之時,為了抬高自己家族的地位,他首先要為窮親戚們都找個高貴的靠山。想來想去,他讓自己的姐夫去做名門三好氏的養子,改名為三好吉房,而吉房之子,也就是秀吉的那個親外甥,就起名為三好信吉,又被送去了三好家。其後因為秀吉沒有子嗣,便把信吉接回來做了自己的養子,賜以上字,這才被稱為羽柴秀次,后改豐臣秀次。
中路董一元打得最好,他所部一萬五千人攻克晉州,隨即乘勝渡過南江,連續取下兩座日砦,直插島津義弘的大本營泗川。經過一番激戰,義弘在泗川構築的城砦也被明軍攻克了,他被迫退至海邊,憑藉新砦艱苦防守。「島津」的發音為「西媽茲」,當時寫作「石曼子」,因為義弘能征善戰,所以中朝軍民都稱其為「鬼石曼子」——這位鬼石曼子,這一日險些便真的成了明軍刀下之鬼。
千宗易開創了「千家流」的茶道流派,他主張「幽、寂」的茶道精髓,崇尚古樸簡約;與此相反,豐臣秀吉則追求奢華絢麗的風格。天正十三年(公元1585年),秀吉開放了自己苦心設計的「黃金茶室」,這座茶室規模很小,這點可以說和宗易所追求的風格相通;然而茶室及其中布置的各種器物都由黃金鑄造,並且可以拆卸運輸,造價昂貴,恐怕除了「天下人」秀吉外誰都無法仿效,這卻是使宗易瞠目結舌,並且大搖其頭的。
然而這時候,喪心病狂的豐臣秀吉已經沒有回頭路可走了,他只能孤注一擲。朝鮮水軍覆沒以後,日本陸軍立刻分兵兩路北侵。左路由宇喜多秀家為主將,以小西行長為先鋒,率四萬九千人沿宜寧、晉州一線向全羅道挺進,目標是重鎮南原;右路軍由毛利輝元為主將,以加藤清正為先鋒,率六萬四千人沿密陽、大丘一線指向全州。日軍步步為營,到處構築日本式的城砦,以扼殺各地層出不窮的朝鮮義軍。
而此時明朝大軍已經陸續進入朝鮮,會聚京城,於是為了打破對峙的僵局,明軍策劃發動了蔚山戰役,準備先擊垮位於最東北方的加藤清正,然後再將剩餘敵軍各個擊破。這一策略本來頗有道理,然而入朝的明軍總兵力不過七萬余,要對付超過十萬的日本陸軍,必須集中兵力擊其一部,爭取快速將其吃掉,可惜楊鎬用兵卻並沒有那樣雷厲風行。
因為鳴梁海戰的敗北,加上沈惟敬手書給畫的和談大餅,日軍遂放棄了合圍京城的計劃,收縮防線,退至朝鮮南部沿海,憑藉預先構築的日式城砦,打算嚴密防守,積聚物資,熬至明春再發動新的攻勢。當時其基本部署是,由西向東,小西行長在順天,島津義弘在泗川,黑田長政在梁山,加藤清正在蔚山。
當時楊鎬、李如梅率左路軍,麻貴、李芳春率右路軍,高策明率中路軍,三路合圍蔚山,總兵力三萬余。蔚山守敵兵力不過五千上下,大概楊鎬認為以三萬對五千,便可以穩操勝券了吧。
楊鎬麾下的贊畫主事丁應泰聽說吃了敗仗,跑去找楊鎬,問他該怎樣處理善後事宜,楊鎬不但不自責,還拿出宰輔張位、沈一貫寫來的信給丁應泰看,神情非常得意。原來楊鎬在出征前父親死了,按禮法本該回家守喪,但朝廷正當用人之際,就「奪情」派他來朝鮮指揮戰鬥。宰輔們都覺得對不起楊鎬,準備頒旨獎勉,旨意還沒有下,張位、沈一貫等人先寫信來通知他這件事。楊鎬的這副嘴臉使丁應泰噁心透了,於是憤而上書,把明軍戰敗的真實情況彙報給朝廷。萬曆皇帝怒不可遏,當場就要下旨砍楊鎬的腦袋,多虧首輔趙志皋的保護,才暫時免去楊鎬職務,改由天津巡撫萬世德代為經略朝鮮軍務。
在茶道方面的理念不同,其實正體現了千宗易和豐臣秀吉兩人對世間的認知,以及對自身定位的不同。在宗易看來,茶道是超脫了世俗的、直指人心的藝術,更是支撐宇宙間的大道的體現,古樸簡約,正是大道所規定的社會道德規範。而在秀吉看來,茶道是顯示他所開創的太平盛世的工具,也是他個人權威的體現,宗易的茶道理論勢必將超凡的藝術凌駕於世俗權威之上,勢必導致天意掌握在藝術家們手中而不是掌握在統治者手中的社會認同。
駒姬臨終前作絕命詩一首,大意是:「無罪之身,無辜受斬,前往彼世。彌陀之劍,慈悲為懷,指引往生。此身罪業、深重五障,隨之消解。」年僅十九歲——豐臣秀吉此時殘忍瘋狂的行為,不亞於織田信長晚年,因此豐臣政權的末日,也便隨之很快到來了。
敗報傳到北京,萬曆皇帝大怒,命令當場斬殺兩名游擊以正軍法,讓董一元等人戴罪立功——其實董一元本人倒是頗為冤枉的。就在這個時候,福建都御史金學曾通過特殊渠道得到了一條驚天動地的情報,他立刻上奏朝廷說:「豐臣秀吉已經去世,各部日軍正打算從朝鮮撤退,倘若不趁此機會予以重創,恐怕等其國內穩定后還會再來。」於是明廷立刻下令邢玠火速進兵,不得遲誤。
李應試說那就好辦了,沈惟敬與倭人大將素有往來,你只要以活命為餌,讓他去勸說,即可遲滯倭軍。楊鎬果然因此向沈惟敬索得手書,勸退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人,但是隨即就變了臉,直接把沈惟敬押回北京定罪,麻貴也趁機上報說青山、稷山大捷。蕭應宮查明內清以後,大怒道:「倭人是因為沈惟敬的書信才暫時退卻的,青山、稷山並未接仗,怎敢論功?!」他上疏彈劾楊鎬、麻貴,為沈惟敬鳴冤——這封書信在朝鮮史料上有所記載,大意是:
從蔚山之戰以後,日明雙方都暫時喪失了發動大舉進攻的能力,因此一直對峙了大半年。直到當年九月,邢玠認為部隊休整得差不多了,於是指揮水陸大軍全面挺進。他的計劃是各部齊頭並進,使得日軍不能互相支援,認為這樣便可以避免蔚山之敗的悲劇重演。然而明軍總數此時仍比不上日軍,再分兵而進,還有機會對敵軍任何一部造成重大打擊甚至是殲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