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章 論音樂——《禮記·樂記》第十九

第十章 論音樂
——《禮記·樂記》第十九

語譯
雄偉的音樂與自然和諧,隆重的禮儀與自然的節奏配合。因為和諧,故能不失萬物之本性;有固定程序,故有祀天祭地之禮。明處用禮樂,暗處有鬼神。如此,天下之人,皆能相敬相愛。換言之:禮的儀式有所不同,但其宗旨在於相敬;樂也有所不同,但其宗旨皆在於相愛。因為禮樂是使人相敬相愛,故歷代英明之主一貫以禮樂施政。政事歷代不同,禮樂也因君王成就之慶典而異。
看到一個國家的舞,就知道此一國家的特性。
語譯
語譯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髮外,唯樂不可以為偽。
語譯
魏文侯問于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卧;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子夏對曰:「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會守拊鼓,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也。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奸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侏儒,獶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也。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者,與音相近而不同。」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語譯
文侯曰:「敢問何如?」子夏對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然後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詩》雲:『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此之謂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魏文侯向子夏問道:「我穿著官服,衣冠整齊聽古典音樂時,就一直想睡覺;但是,聽到鄭衛的音樂時,卻精神振奮。請問:古樂為什麼會使人那樣,而新樂又為什麼read•99csw.com會使人這樣呢?」子夏回答道:「所謂古樂,是大眾共同動作,或進或退,步調齊一,配以和平純正而寬緩的樂聲。弦樂管樂,都按『拊』與『鼓』的節拍。開始時擊鼓,收場時鳴鐘。用『相』調節收場,用『雅』調節快速動作,有君子解說敘述,全是關於修身、齊家、安定社會的事。古樂的表演是如此。至於新樂,舞與彎腰屈脊,淫|聲|浪|語,無限誘惑。還有俳優丑角,男女混雜,父子不分,歌舞終了仍不知內容為何,更無古事古訓。這就是新樂的演奏。現在大人問的是樂,但大人愛好的卻是音。樂雖也有音,彼此相近,但實際卻是兩件事。」
原文
語譯
人心自外界接受到刺|激,音樂便自內發生。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而起反應,即表現於聲音。因反應不同,所發的聲音也不同。不同的聲音相應和,就顯出變化。將此變化列成一定的節奏,則成為歌聲。比照歌聲而配合以樂器以及跳舞用的道具,就是「樂」。
所以最精美的音樂,不見得就是最複雜的音樂。最盛大的宴席,不見得就是最講究的酒席。譬如周代大祭,伴奏清廟樂章所奏的樂器瑟,只有朱紅的弦和稀疏的底孔,一人唱詩,三人和聲,所彈所唱的甚為簡單,其目的不在於美好的音樂。大祭享之禮,水首要,而盤裡只是生肉生魚,羹湯也沒調味,可知其目的不在於口味了。因此,可知先王制訂禮樂,不在於滿足人口腹耳目之欲。恰恰相反,其宗旨是用禮樂教導人民,使人分辨愛與憎以恢復到天性的真純。
原文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
樂表現宇宙的和諧;禮表現宇宙的秩序。因和諧故能化生萬物;因秩序故能顯出品級。樂由於自然而來,禮因社會的生活而作。禮逾越了秩序則亂,樂逾越了和諧則暴亂。知道天地的關係,而後才能創製禮樂。
聲音生於人心,而音樂則通於人倫物理。所以,只聽聲而不知文理的,是禽獸。只懂https://read.99csw.com聲音而不懂得音樂效用的,便是一般大眾。唯有君子能懂音樂。因此,從分辨聲而懂得音;從分辨音而懂得音樂的道理;從分辨音樂的道理而懂得政治的道理,這才會有全盤治國的計劃。所以不知聲的人,不可和他討論音,不知音的人,不可和他討論「樂」。如果懂得「樂」的功能,大概也懂得禮的意義了。若深通禮和樂,就可稱為有德之君。德就是心得。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
原文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語譯
原文
原文
原文
土壤瘠敝,草木不生。漁撈無時,魚鱉不大;氣溫不正,生物不長;社會濁亂,則禮失其常,音樂淫|靡。因此音雖悲哀而不莊重,雖喜悅而不安詳。
音樂出於人的內心。人有感於心,就表現於聲音便有了節奏,便是樂。所以,太平盛世的音樂安詳而愉快,政治也清平。亂世的音樂怨恨而憤怒,即因其政治之錯亂。亡國的音樂悲哀而愁思,當時的人民必流離困苦。由此看來,音樂的道理與政治是密切相關的。若以五音之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而此五音協調不亂,就不會有不和諧的聲音。宮音亂時,顯得慌亂,有如國君驕恣而賢者去位。商音亂則顯得傾頹,有如官常敗壞而國事阽危。角音亂則顯得憂愁,有如人民愁想而隱憂四伏。徵音亂則顯得悲哀,有如百事須苦而勤勞無功。羽音亂則顯得危迫,有如物資匱乏而民用匱乏。若五音全亂而交相侵犯,國家也就行將滅亡了。古代鄭、衛地方的音樂,是亂世的音樂,幾乎完全錯亂。師涓從濮水上聽到的音樂,就是殷紂亡國之音樂。當時政事荒廢,人民流離,不知愛國家只圖私慾,敗壞無度。
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語譯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盪,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https://read•99csw•com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原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原文
所以聖哲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分明而且完備之後,天地各盡其功能了。
語譯
原文
原文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音,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知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語譯
語譯
語譯
音樂使眾人結合,禮儀使眾人區別。因其結合,故使人彼此親近;因其區別,故使人彼此尊敬。太重視樂,容易使人鬆弛;過分講究禮,會使人隔閡而不親。所以,禮與樂,是用以保持正當的感情與儀錶。有一定的禮儀,就會顯出賢能者貴,不賢能者賤的等級;有相同的音樂,居上位者與在下位者情感即可交流;有好壞的標準,才會顯出誰賢誰不賢。不賢的,禁之以刑;賢能的,以爵賞推舉;政治自然修明了。以仁心愛民,以正義治之,民治的理想即可實現了。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世亂則禮慝而樂淫。是故其聲哀而不庄,樂而不安。
故觀其舞,知其德。
樂顯示宇宙原始的力量,而禮則反應于創造的形體。顯示不停的動是天;顯示凝定的靜是地;又動又靜的則在天地之間,即聖人所論的禮樂。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並,名與功偕。
文侯又問道:「這是怎麼說呢?」子夏回答道:「在古時,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人民有德,農產豐盛,沒有疾疫災禍,也沒有妖怪異象發生,這叫大當。然後聖人制訂父子君臣的名分,作為人與人關係的綱紀。綱紀既定,社會便有了秩序。社會安定之後,便稽考音律,調和五音,用樂器伴奏歌謠舞曲,叫做德音。這種德音才叫樂。《詩經》里有詩云:『德音雖靜,德行卻表現read.99csw.com得明白,而且合乎德行。適於做領袖,做君主,為大國的國王。能遵循前代遺風,上配文王,從不做懊悔的事。受蒙上帝降福,直到他的後代。』此乃德音的真義。大王既不喜歡德音,喜愛的是那些靡靡之音吧。」
語譯
先王創作禮樂,是使人有所節制,比如披麻戴孝時的哀哭,是使人節哀,鐘鼓干戚之設,用以慶祝安樂;婚姻冠笄之事,用以區別男女;射鄉食饗之禮,用以糾正社交禮俗。用禮調節人的性情,用樂調和人的聲音,用政令實行,用刑罰防治違法。禮樂刑政,四方面相輔而行,毫無衝突,政治之道便完備了。
音樂出於人的內心。人有感於心,就表現於聲音便有了節奏,便是樂。所以,太平盛世的音樂安詳而愉快,政治也清平。亂世的音樂怨恨而憤怒,即因其政治之錯亂。亡國的音樂悲哀而愁思,當時的人民必流離困苦。由此看來,音樂的道理與政治是密切相關的。
語譯
語譯
天尊而在上,地卑而在下,正似君與臣。高低分列,貴賤則各有其位了。動靜各有定律,大小隨以分別。萬物以類而分,動物亦各自成群。在天為星球,在地成山河。而禮亦即據差別而定的。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陰陽互相摩盪,雷霆鼓動,風雨滋潤,四時周流,日月照耀,而萬物化育生長。所以樂是與宇宙自然之理并行不悖的。
原文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庄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原文
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樂雲。
原文
原文
語譯
語譯
語譯
原文
人雖皆有血氣心知的本性,但哀樂喜怒的心情,則隨境況而變。必待外物刺|激而引起慾望。而低沉的聲音引起人感傷憂愁。倦怠平易而音調慢長的聲音,引起寧靜喜悅。強而有力聲音,發與收皆猛壯而昂奮的聲音,引起剛強堅毅之心。清純正直而莊嚴誠懇的聲音,引起肅穆而虔敬。發出寬舒清潤平靜的聲音,引起慈愛之心。淫|盪刺|激的聲音,引人心情邪亂而悖德。
語譯
原文
是故九_九_藏_書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原文
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原文
人的思考力受了外界的刺|激,才有了愛好或厭惡兩種慾念。好惡的慾念沒有節制,而外物又引誘不停,人若不能反省,以良知抑制衝動,則天生的理性就要毀滅了。外界不斷刺|激人,人若隨其刺|激而生好惡的反應,不以理性制衡,那就是接觸外物也隨之改變了。隨外物改變,就是滅絕理性而追隨人慾。於是便生有悖道詐偽的心,做出淫泆亂法的事,終致強者脅迫弱者,多數欺壓少數,智者詐騙愚者,勇者欺負懦怯者,有病者無人照顧,老幼孤獨者流離失所,這就天下大亂了。
樂發自內心,禮自外來。樂發自內心,所以平靜。禮自外來,所以表現於儀式。盛大的音樂必然平易,最大的典禮必須簡單。樂教實行,人的情思都表達于外,心內便無怨恨;禮教流行,人的舉動皆有定規,言行上便無衝突。所說「揖讓而治天下」,即指禮樂的政治。要使無暴民作亂,遠近諸國都來朝拜,無須動兵作戰,不動用刑罰而百姓無憂,天子不怒,便是樂通行了。普天之下,父子相親,長幼有序,國民敬愛。天子能做到這樣,這就是禮通行了。
原文
「樂」是由聲音所構成,對內心之刺|激而來。所以心裏悲哀時起的反應,則發出焦急低沉的聲音。快樂時起的反應,則發出寬裕徐緩的聲音。喜悅時的反應,則發出興奮爽快的聲音。憤怒時的反應,則發出粗野凄厲的聲音。恭敬的反應,則發出虔誠而清純的聲音。戀愛的反應,發出體貼溫柔的聲音。這六種反應,不是人之天性不同,而是因不同的刺|激所引起的。因此古代聖王非常重視人心所受的「刺|激」。要用禮誘導人心,用樂調和人聲,用政令劃一行為,用刑罰防止社會的邪惡。禮、樂、刑、政其終極目的是相同的;全是要齊一人心而實現政治清平的理想。
語譯
德是人性的基本;樂是德的光華。至於金石絲竹製成的是樂的工具。詩抒發心思,歌表現人的聲音,舞則表現人的動作。詩、歌、舞,都是發於人心,而佐以樂器。因此,樂所表達的心志雖然幽深,而形象卻是明白;氣氛使人興奮,感化效用卻有力量。精神的和諧來自心靈而表現於音樂,所以在音樂上不可以作偽。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