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部 長安不見使人愁,1071~1085 26、遺表真情獻大忠

第四部 長安不見使人愁,1071~1085

26、遺表真情獻大忠

司馬光渴望再次見到神宗,當面向神宗剖陳心跡,以回聖心。他後來回憶說:「每當我看到老百姓的愁怨,便會憂心江山社稷的安危。夜深人靜之時,我只要一想到這些,就會失聲哀嘆。我心裏一直還盼望著神宗皇帝能夠再次召見我,向我詢問宮城外面的事情,讓我有機會把心裏的話都倒出來,即使說完之後立即處死,我也死而無憾。」那麼,神宗呢?是否還想要再度召回司馬光?
死亡,司馬光是不怕的。他放心不下的是國家。一種生命行將逝去的緊迫感抓住了司馬光的心,他想要趁著還有一口氣,把心中所想告訴皇帝—大宋朝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想到這裏,司馬光披衣下床,鋪開了紙,拿起了筆,開始寫作《遺表》:
元豐五年(1082)九月永樂城的陷落是神宗西北拓邊事業的又一次重大挫敗。大約一年前,元豐四年初冬,宋朝曾經五路出師,攻打西夏,想的是「直搗西夏首都,顛覆夏人巢穴,一舉平定西夏」。結果卻是軍糧不繼,「士卒飢困無人色」,又遭遇大雪,非戰鬥減員百分之二三十,剩下的兵,一人逃奔則全軍潰散。司馬光在《遺表》中所說的「百姓膏脂換來的武器資仗,白白丟棄在異域的土地上,數十萬大軍『無罪就死』,『暴骸于曠野』」,便是元豐四、五兩年間宋神宗拓邊西北的慘烈現實。

耆英歡會苦中樂

在司馬光的眼裡,宋朝國家已經是岌岌可危。皇帝信任、倚重王安石,而王安石作風剛愎,「足己自是,以為從古到今,沒人比得上自己。別人贊同便歡喜,有不同意見就暴怒。喜歡的人幾年之內平步青雲,惱怒的人排斥打擊,終身不用。到如今,從中央到地方,只要是實權職務要害部門,不是王安石的人是進不去的」。宋朝官場的寬容風氣雪融冰消,幾乎再也聽不到不同意見。青苗、免役、保甲一層又一層加重農民負擔,市易法弄得小商人紛紛破產。還有一幫奸詐之臣,教唆皇帝開邊,輕啟戰端,刻剝來的百姓膏脂化作武器資仗,白白丟棄在異域的土地上,數十萬大軍「無罪就死」,「暴骸于狂野」。
這群老人家的聚會,洛陽人給起了個名兒,叫做「耆英會」—老年英傑的聚會。「耆英會」與唐代白居易晚年的「九老會」遙相呼應,成為洛陽古城新的人文景觀。文彥博決定把「耆英會」佳話定格、傳揚。他請來福建畫家鄭奐,在資聖院佛寺新落成的耆英堂牆上畫了一幅大畫。鄭奐是一位寫生的高手,畫面九-九-藏-書上十三位老人家面貌神態栩栩如生,離近了彷彿能聽到老人家喘氣時吹動鬍子的聲音。且慢,十二個人聚會,怎麼畫出來是十三個呢?這第十三個人,是當過副宰相的王拱辰(1012~1085)。王拱辰家在洛陽,可是這會兒正在河北工作,他人在河北,聽說了「耆英會」的事情,羡慕得心癢,寫信給文彥博說:「照年齡、地位,我絕不在與會諸公之下,只是因為工作關係沒辦法參加,心裏很遺憾。(如今畫像,)求您把我也列上吧,千萬別再落下我。」於是,十二人參加的聚會到了畫面上就成了十三個。畫面是虛假的,卻也是真實的。洛陽這幫老頭兒,跟司馬光一樣,都是被王安石排斥,從開封放逐出來的。開封的是當權派,洛陽的是反對派,是靠邊站的隊伍。王拱辰主動要求位列其中,看上去是湊熱鬧,其實是政治表態—他人雖然還在政府里,但心卻站在王安石的對立面。
臣子獻給皇帝的遺書,叫做《遺表》。大臣高官,將死之際,由親友代筆,向皇帝表達忠誠,為家族謀取最後的特權,「欲乞一恩例,沾及寒族」,比如說:「我為陛下工作三十年,一個兒子都沒安排下。我們家老大今年三十八,考進士沒考上,祈求陛下開恩,給他安排個文官做做。」宋朝恩待高官,有份上表的,多半照準。皇恩浩蕩,泛濫成災,「老婆娘家人、外孫子都能沾染恩澤,甚至家裡的門客、僕人也能撈個官兒做」。遺表獻忠,當然不能說是假意;祈求特權,卻毫無疑問是真情。但不是每一份遺表都流於俗套。
跟他一起玩兒的,是一群七十朝上的白鬍子老頭兒,一共十一人。領頭的是洛陽留守、前任宰相文彥博,七十七歲;最年長的是退休在家的前任宰相富弼,七十九歲;剩下的也都是退休高官。整個洛陽都在讚歎,這幫老頭兒太會玩兒了。他們輪流坐莊,互相宴請,把洛陽的名園古剎遊了個遍。幾位老人家都是頭髮鬍子雪白,衣著儒雅,氣度非凡,看上去就像是天上神https://read.99csw.com仙。而花前席間按管調弦、輕歌曼舞的家妓,面容清麗,歌喉婉轉,跟勾欄瓦肆里賣唱的相比,更多一分典雅脫俗。每當老人家們從街市上經過,都會引來大批圍觀群眾。一次活動結束,洛陽人又在盼著下一次。

遺表真情誰能解

在司馬光的文集中,就保留著一份特殊的《遺表》。它不是旁人代筆,每一個字都是司馬光自己寫、自己謄抄的。全文很長,卻沒有一個字提到家人。更為特殊的是,這封遺表的寫作時間是元豐五年(1082),而這時候,距離司馬光離世還有四年。那麼,司馬光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寫作這樣一份特殊的遺表?這封遺表究竟寫了些什麼?它又是否抵達了神宗皇帝的視聽?元豐五年,在司馬光的生命中,究竟是怎樣的一段特殊時光?
不知各位是否還記得,司馬光給自己定的規矩,《資治通鑒》的定稿工作,每三天要看一卷,如果有事耽擱,一定要補課。從元豐四年(1081)秋到元豐五年正月,司馬光肯定沒少了補課,他實在是太忙了,忙著赴宴,忙著喝酒吟詩,忙著玩兒。
說到底,洛陽耆英會就是失意政治家的苦中作樂。對於現行政策,他們極力反對,卻無從置喙。他們所能做的,只能閉目塞聽,把這富貴的、安閑的日子過得張揚活潑、花團錦簇。然而,誰又是孤島,可以隔離出現實?!更何況他們都是以修齊治平為己任的士大夫,是有理想、有能力、有經驗的高級官員!當然,如果什麼都做不了,也不妨把生活過得高雅快樂。

喪偶中風惹離憂

皇帝畢竟也是人,人都受情緒的影響,而神宗顯然是一個聰明易感的皇帝。只有回到當時,我們才能理解神宗發出「三十個月之約」的真實意圖。元豐五年九月二十六日,比司馬光的《遺表》略早。在這個時間點上,究竟發生過什麼,竟然導致神宗對之前的路線發生了動搖?

特殊的《遺表》

元豐四年五路出師之後,神宗還是不甘心的,他在戰後隨即給在前線主持戰局的宦官李憲(約1035~約1086)和武將種諤(1017~1083)下詔,讓他們整軍備戰,「以俟春暖再出討」。然而,元豐五年九月永樂城之敗徹底地把神宗(至少在當時)打垮了。神宗死後,宋朝人總結說,「及永樂陷沒,(神宗)知用兵之難,於是亦息意征伐矣」。窮兵黷武並非正面形象,後人粉飾,容或有https://read•99csw.com之。然而,如果我們回到當時,似乎也可以相信,元豐五年九月,在經歷了死亡的恐懼之後,身體狀況欠佳的神宗很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心灰意冷,真的要「息意征伐」了。
這封《遺表》,司馬光親自謄寫,保存在卧室之內。他囑咐兒子,一旦自己過世,要把《遺表》交給范純仁、范祖禹,讓他們交給皇帝。諫諍的最高等級叫做「死諫」,「言既不從,情既不移,可殺己身以厭彼志,是為死諫也」。元豐五年的《遺表》,正是司馬光的「死諫」!
這道敕旨,司馬光極其珍視,卻未敢貿然執行,在任滿之際直接赴首都。元豐八年二月,司馬光任期將滿,特地打報告提醒神宗三十個月之約,希望神宗召見,給他一個正君之過、拯民出水火的機會。那麼,司馬光能夠等來神宗的召見嗎?
於是,九月二十五日,當有關部門送上來司馬光的「提舉西京崇福宮」任命草案之後,神宗隨手批下了一旦任滿「不候替人,發來赴闕」八個字。為什麼不即刻召見?因為,此刻的他心煩意亂,還沒有心情接見司馬光,他希望靠自己的力量整頓河山,然後再約談司馬光,討論政策轉向。這就是司馬光心中的「三十個月後即召見」的約定。
《遺表》是大宋純臣司馬光對皇帝的臨終告白。
這一年的八月十一日,神宗病重,無法聽政。這個年輕人究竟患了什麼病,我們不清楚。二十五日,邊境傳來報告,宋朝邊防軍修築永樂城,作為對付西夏的橋頭堡。神宗一力推動的西北拓邊事業,大見起色。九月九日,西夏三十萬大軍進攻永樂城,大將曲珍(1028~1086)在城外與夏人決戰,大潰而歸,收羅殘兵剩勇,得一萬五千人,騎兵皆棄馬,緣崖而上。夏人圍困了永樂城。而這個消息,要在八天之後才能抵達開封。因此,就在曲珍戰敗、永樂城遭到圍困,形勢急轉直下之後,神宗還沉浸在永樂城修築成功的喜悅中。九月十一日,永樂城被圍困兩天之後,神宗病愈,發布赦令,與京畿百姓同慶。十七日,永樂城被圍困的消息抵達開封,神宗下令增援。二十日,救援的命令還沒有抵達陝西,永樂城已經陷落。當天夜裡,大雨傾盆,西夏人從四個方向同時對永樂城發起猛攻,城中守軍飢餓疲憊,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夜半,永樂城陷落,一萬軍人,「得免者什無一二」。九-九-藏-書
元豐五年(1082)正月初十,司馬光奉文彥博之命,寫了《洛陽耆英會序》,記錄聚會的盛況和壁畫產生的緣由。那個時候,他是忙碌的,也是快樂的。
臣光上言:臣世受國恩,常思補報,只是生性愚鈍,見識粗陋,不合陛下的心意。因此這麼多年來,閑居閉嘴,不敢再說什麼。如今我身染重病,日漸衰弱,行將就木。這才膽敢把我的一腔忠懇,奉獻給陛下。希望陛下知道我對朝廷沒有任何要求,然而我的心卻一時一刻也不曾忘記國家。
所有這些最深切的憂患,司馬光用最激烈的言辭,寫在了元豐五年(1082)的這通《遺表》里。「我希望陛下知道我對朝廷沒有任何要求,然而我的心卻一時一刻也不曾忘記國家」。陛下是陛下,朝廷是朝廷,國家是國家,這三個概念,在司馬光的文章里,區分是清清楚楚的。國家最大,它是天下萬民,是江山社稷。皇帝代表國家,朝廷治理國家。治理有好治理有惡治理,皇帝會迷失,會走錯路,會固執己見。大忠之臣要忠於的,是國家,而不是皇帝個人。願陛下改弦易轍,「使眾庶安農桑,士卒保首領,宗社永安,傳祚無窮,則臣沒勝於存,死榮于生,瞑目九泉,無所復恨矣!」唯有天下國家,才是司馬光念茲在茲的終極關懷!
在司馬光的心裏,神宗與他曾經訂立過一個「三十月後即召見」的約定。司馬光在洛陽閑居,掛著一個「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的閑職,雖是閑職,也有任期,一任三十個月,到期上報中央重新任命。元豐五年(1082)九月二十六日,司馬光第四次擔任這個閑職,當時神宗有指示,這一任三十個月任滿,「不候替人,發來赴闕」,也就是說「不必等候繼任者來接班,直接到開封來(見朕)」。宮觀閑官,毫無職業,何須跟繼任者交代?所以,在司馬光看來,神宗這道「不候替人,發來赴闕」的敕旨,就是一個「三十個月後即召見」的約定。
形勢已經到這般田地,「宗廟社稷,危於累卵,可https://read.99csw.com為寒心」,可是卻沒有一人敢開口說一句實話,皇帝陛下深居九重,天天聽到的都是阿諛奉承的話,還以為天下太平,沾沾自喜,這是比嚴峻的形勢更嚴峻、更可怕的事情。這樣下去,大宋王朝都不知道是怎麼亡的!
司馬光不明白,神宗如此聖明的一個皇帝,為什麼不學習古代的聖王,反而要效法秦始皇、漢武帝這樣的暴君,「縱然大軍能越過蔥嶺,橫絕大漠,又有什麼了不起?自古以來,皇帝喜歡用兵,導致百姓疲敝,不堪忍受揭竿而起,或者外國窺伺覬覦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然而,人生苦短,歡樂的時光是多麼稀少!二十天之後,司馬光便遭遇了他晚年最沉重的打擊—相伴了四十四年的張夫人溘然離世,得年六十歲。司馬光與張夫人,少年結縭,那時候司馬光二十歲,剛剛金榜題名,張夫人十六歲,恰是青春年少。兩人相伴四十四年,一朝撒手,便成永別!張夫人性情柔和,敦厚樸實,司馬光就沒見她發過一次大脾氣。司馬光生活作風簡樸,張夫人夫唱婦隨,從不亂花錢,可是接濟親戚朋友,一絲也沒含糊過。司馬光還記得,年輕時家裡遭過一次賊,當時他在國子監工作,俸祿低,本來就沒什麼值錢東西,賊捲走的不過是幾件衣裳,可是這也把司馬光愁壞了。沒有衣裳,怎麼出門,怎麼見人啊?司馬光正在牢騷愁悶,張夫人輕輕拍了他一下,說:「人平安就好,財物肯定會再有的。」到如今,張夫人仙去,她當時的笑容,當時的神態,在司馬光的眼前卻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鮮活!這讓司馬光感到恍惚,他想,張夫人可能就在卧室里,可是,卧室是空的,布滿灰塵的銅鏡告訴他,他早已不再是那頭戴宮花的少年,他的新娘也真的不在了。
然而,司馬光又豈是尋常老臣?他是王安石路線的反對派領袖,召見他就意味著要做政策調整,離開王安石路線。神宗為什麼會發出這樣一道詔旨?他的真實想法究竟是什麼?

卅月之約有真意

兩個月之後,司馬光將張夫人安葬在涑水老家的司馬氏家族墓地。這裏安息著司馬家的列祖列宗,包括司馬光的父親母親,司馬光曾經在此守喪五年,他死後也將回到這裏,回到父母和夫人的身邊。儒家講究的是節制,喜悅要有喜悅的分寸,哀傷要有哀傷的尺度。安葬張夫人之後,司馬光回到洛陽,表面上看情緒逐漸平靜下來,身體卻是每況愈下。入秋之後的一個早晨,家人發現,一向勤奮的司馬光竟然未能按時起床。僕人喊了兩聲,沒有回應,只好去請司馬光的獨子司馬康。在司馬康的呼喚和扶持之下,司馬光醒了,能起床,能走,但是開始出現輕度口吃的狀況。如同那個時代的很多讀書人一樣,司馬光略通醫理,他心裏明白,自己這恐怕是中風的癥候,倘若再度發病,只怕就過去了。夫人走了,自己的日子怕是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