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章 從鮮卑山麓到「西海」之畔 轉戰中原建功業:慕容鮮卑的遷徙與建國

第六章 從鮮卑山麓到「西海」之畔

轉戰中原建功業:慕容鮮卑的遷徙與建國

後燕政權的創始者為慕容垂。他為慕容皝之子,曾投降於苻堅。「淝水之戰」后,慕容垂藉機逃回關東地區,他于太元八年于滎陽(今河南滎陽縣東北)稱燕王,史稱「後燕」。后又于太元十一年(386年)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市)。慕容垂平定丁零翟氏政權后,即揮師西進,進攻西燕,取得大勝,「(慕容)永所統新舊八郡戶七萬六千八百及乘輿、服御、伎樂、珍寶悉獲之,於是品物具矣。」無論如何,至此,西遷的慕容鮮卑又重新回到了前燕時期的疆域。後燕政權後為北魏所滅。
慕容德從其計,統率大軍攻破東晉齊郡,進入青齊地區,將廣固(今山東青州市西北)建為都城。從此,青齊之地成為南燕國的根基之地,原來後燕國的許多鮮卑人也隨之進入了這一地區。南燕後為東晉所滅。廣固城被攻陷之後,東晉大將劉裕因久攻不下,積忿于胸,「猶斬鮮卑王公已下三千餘人,沒入家口萬余,以妻女為軍賞,夷其城隍,獲生口萬余,馬二千匹……」據此可知,南燕國內的不少鮮卑首領被斬殺,也有不少人(特別是婦女)被俘,進入了東晉國內。
慕容儁于永和五年(349年)即燕王位,第二年即乘後趙國大亂之際,率軍南伐,先是攻陷薊城(今北京城西南隅),並將燕國都城從龍城遷至薊城,這無疑慕容鮮卑的一次大遷徙。
永嘉初年,慕容廆自稱鮮卑大單于。當時遼東地區成為一個重要的避難地,大批中原漢人逃難流亡,北遷到遼東地區。這為前燕國的建立創造了良好條件。

南燕疆域示意圖

後燕與西燕疆域示意圖
魏收九_九_藏_書《魏書》與李延壽《北史》均將此次遷徙的數量記為「三十余萬口」。無論是三十余萬口,還是四十余萬口,西遷關中的慕容鮮卑數量,較之遷徙前的四萬余戶,又有較大增長,慕容鮮卑的遷離,竟然使長安地區空虛。慕容永等人離開關中地區后,佔據了長子城(今山西長子縣西南),以其為都城。慕容氏西燕政權最終為後燕軍隊所滅。
亦多因循魏、晉……
慕容廆之子慕容皝于咸康三年(337年)自立,稱燕王,這就是歷史上的前燕國。至咸康七年(341年),慕容皝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市)。當時,前燕面對的兩大強敵為宇文歸部與高句驪國。幕容皝首先率軍攻伐高句驪國,取得重大勝利,「大敗之,乘勝遂入丸都(在今吉林集安縣境內),(高句驪王)釗單馬而遁。……掠男子五萬余口,焚其宮室,毀丸都而歸。」其次,慕容皝又率軍親征宇文歸部,也取得大勝,「盡俘其眾,歸遠遁漠北。皝開地千余里,徙其部人五萬余落於昌黎,改涉奕于城為威德城。」燕國記室參軍封裕曾在上書中回顧前燕國輝煌的創業歷史:
鳳凰,鳳凰,何不高飛還故鄉,何故(又作無故)在此取滅亡?
……青齊沃壤,號曰「東秦」。土方二千里,精兵十余萬,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負海之饒,可謂用武之國。三齊豪傑,蓄志以俟,孰不思得明主,以立尺寸之功?廣固城者,曹嶷之所營,山形嶮峻,足為帝王之都……
正由於前燕所在東部地區人口眾多,自然又出現了中國歷史政治地理上常見的「東西制衡」的矛盾。苻堅擔心中原地區形勢難於控制,於是採取了大規模強制性移民行動,「堅徙暐及其王公已下並鮮卑四萬余戶于長安。」《晉書·苻堅載記》對此有更詳細的記載:
然而,這次大遷徙是不成功的,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前秦軍隊在「淝水之戰」慘敗后,前秦國也陷入混亂,遷入關中地區的鮮卑乘read.99csw•com機起事,在慕容泓、慕容沖等人的率領下全面反叛,很快聚集起十萬兵馬,自立,改元,這也就是「西燕」國的前身。同時,慕容沖等率兵向長安城發起猛攻。苻堅無力抵抗,在外逃途中被殺。慕容泓自立后不久即為部將所殺,慕容沖在長安城稱帝。由於慕容沖所率鮮卑軍隊在長安濫殺無辜,引起眾怒,故其友人勸其趕緊返回關東地區:
西晉初年,慕容廆降附中原政權,被封拜鮮卑都督之職。太康十年(289年),慕容廆又率部遷至徒河(今遼寧錦州市)之青山。徒何,又作徒河,後來成為慕容鮮卑的一種別稱,如魏收《魏書》即稱「徒何慕容廆」。
其後,燕國軍隊又攻克了後趙國鄴都(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慕容儁又于永和八年(352年)即皇帝位。以司州為中州。昇平元年(357年),又遷都於鄴城。鄴城也成為慕容氏前燕國最終的首都。
消滅前燕國,是前秦疆域建設的一項重大成果,據《晉書·苻堅載記》記載:「堅入鄴宮,閱其名籍,凡郡百五十七,縣一千五百七十九,戶二百四十五萬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萬七千九百三十五。」若這些數字屬實,那麼,前燕國晚期,其全國人口總數已接近一千萬!這在兩晉末及「十六國」歷史中應該是相當驚人的記錄,遠遠超過了前秦國首府關中地區的人口。
時二京傾覆,幽、冀淪陷,廆刑政修明,虛懷引納,流亡士庶多襁負歸之。廆乃立郡以統流人,冀州人為冀陽郡,豫州人為成周郡,青州人為營丘郡,并州人為唐國郡。於是,推舉賢才,委以庶政……平原劉贊儒學該通,引為東庠祭酒,其世子(慕容)皝率國胄束修受業焉。廆覽政之暇,親臨聽之,於是路有頌聲,禮讓興矣。
都城的遷徙,是慕容鮮卑族遷徙的重要標誌。都城往往是一個民族國家最重要的政治與軍事中心,也是本民族的聚居中心,聚集了數量可觀的本族人口。都城的遷徙便意味著本民族人口的遷徙。慕容鮮卑部的聚居中心九-九-藏-書從最早的鮮卑山到徒何的青山,從徒何又到大棘城,從大棘城又到龍城,從龍城又到薊城,從薊城又至鄴都,真可稱之為「燕都五遷」。隨著都城的遷徙,慕容部不斷向中原腹地挺進。這是遷徙的歷程,同樣也是逐漸接受漢族禮制文化的歷程。慕容鮮卑由此也從一個邊塞部落,發展壯大成為一個中原強國。
如此看來,前燕國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個民族大遷徙的產物。大批避難的各族百姓聚居在一起,「流人(即難民)」的數量竟然超過當地土著人口的十倍以上,顯然是各族人民共同組建的新興政權,譽之為避難者的「樂土」,是當之無愧的。在天下大亂的苦難中,慕容氏前燕政權的創立,可以稱之為「重整河山」的壯舉。相形之下,古史中常見的「五胡亂華」的論調是何等之荒謬啊!
鳳凰正是慕容沖的小名。可見,儘管在關中的鮮卑族人數量不少,但與其他各族相比並不佔有多大優勢。慕容沖即位后不久即被部下所殺。重返關東的重任就落在了慕容永的身上。西燕政權的最重要的皇帝當屬慕容永。慕容永在前燕國滅亡后,也被遷往長安。「淝水之戰」后,慕容永成為慕容沖手下戰將。據《十六國春秋·後燕錄》的記載,慕容沖被殺后,(慕容永等人)率鮮卑男女四十余萬口,乘輿、服御、禮樂、器物,去長安而東,於是長安空虛……
攻佔後趙國后,前燕國疆域大為擴展。據《十六國疆域志》,前燕國的疆域主要設有11州,分別是:平州、幽州、中州、洛州、豫州、兗州、青州、冀州、并州、荊州、徐州,覆蓋了今天華北大部分地區。但時至東晉太和五年(370年),前燕國遭遇到滅頂之災。燕國末代皇帝慕容暐在位期間,國力衰弱,朝政混亂,在前秦苻堅軍隊的強大攻勢下,前燕國分崩離析。
元康四年(294年),慕容廆又移居於大棘城,棘城也就成為前燕的第一個都城。在當時的傳說中,棘城是上古顓頊皇帝生活過的遺址。在此,慕容廆開始仿效中原政權,進行較全面的政治與經濟建設,「教以農桑,法制同於九-九-藏-書上國(指西晉)。」
大燕雖革命創製,
至於朝廷銓謨,
在中原王朝傾覆之際,由非華夏族人主導的慕容鮮卑地區竟成了華夏人士嚮往的「禮讓之邦」,這也是兩晉之交亂局中的一個特殊現象。慕容部不僅設置郡縣,還建立儒學庠館,彼此之間哪裡還有「華夷之別」?在大批華夏名士的輔佐下,前燕國規模初具,雄踞一方。因此,將之歸為鮮卑族政權並不十分準確。

前燕疆域示意圖
現代學者周偉洲教授對鮮卑族的遷徙歷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特彆強調:魏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族遷徙的規模之大,路途之遙,影響之巨,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很引人注目的。這種遷徙的主流,是居於今蒙古草原、東北地區的鮮卑一批一批向南、向西南遷入內地;東起山東,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長江,到處都有他們的蹤跡。由於鮮卑族大量內遷,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先後在北方建立了代、前燕、西燕、後燕、南燕、西秦、南涼、吐谷渾等八個政權。『五胡』之中,鮮卑是建立政權最多的一個民族。」其中,由鮮卑族所建立的「四燕」政權,即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均由慕容鮮卑人所建立。
——〔前燕〕常煒
自永嘉喪亂,百姓流亡,中原蕭條,千里無煙,饑寒流隕,相繼溝壑。先王(指慕容廆)以神武聖略,保全一方,威以殄奸,德以懷遠,故九州之人,塞表殊類,襁負萬里,若赤子之歸慈父,流人之多舊土十倍有餘,人殷地狹,故無田者十有四焉。殿上(指慕容皝)以英聖之資,克廣先業,南摧強趙,東滅句麗,開境三千,戶增十萬,繼武闡廣之功,有高西伯(指周文王)……
九九藏書燕政權的創立,也是慕容鮮卑大遷徙的成果。南燕的創立者為慕容德,為慕容皝之少子,曾參加「淝水之戰」。後燕時期,慕容德長期官拜冀州牧,鎮守于鄴城(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總制南夏地區。北魏攻滅後燕時,慕容德據守鄴城。在自感無力回天之後,慕容德便於隆安二年(398年),「乃率戶四萬、車二萬七千乘」,自鄴城徙居於滑台(今河南滑縣東滑縣城),自立為燕王,史稱「南燕」。南燕國建國之初,疆域面積相當狹小,處於北魏、後秦及東晉等政權的夾擊之下,國勢岌岌可危。「時德始都滑台,介於晉、魏之間,地無十城,眾不過數萬」。於是,其謀臣潘聰力勸慕容德向青齊(即今山東地區)進軍:
前燕國的創始人為慕容廆(音委),原籍為昌黎縣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據《晉書·慕容廆載記》,慕容氏出於「東胡」,為匈奴擊敗后,避居於鮮卑山。到曾祖莫護跋時,舉部遷居遼西郡(治今遼寧義縣西)。他歸附於中原政權,跟隨司馬懿征戰,因功封拜為率義王,定居於棘城(今遼寧義縣西磚城子)之北。其祖父為鮮卑左賢王,父親涉歸進拜為鮮卑單于,后遷邑至遼東郡(治今遼寧遼陽市)以北地區。
關於慕容氏的由來,史籍中記載了這樣的故事:當時,燕代地區的漢人流行頭帶「步搖冠」,莫護跋非常羡慕,便改變原來披髮左衽的習俗,束起頭髮,也帶上了「步搖冠」,其他鮮卑部人因之稱其為「步搖」,后因音訛傳為「慕容」。這個故事是很有代表性的,與其他北方部族相比,慕容鮮卑更早地南下遷居邊塞地區,與中原漢族人民交往密切,且以傾慕「華風」著稱,這一點在慕容鮮卑後來的遷徙及政權建設中也都有突出的體現。
徙關東豪傑及諸雜夷十萬戶于關中,處烏丸雜類于馮翊、北地,丁零翟斌于新安……諸因亂流移,避仇遠徙,欲還舊業者,悉聽之。
十萬戶之中,鮮卑族人就佔了四萬戶以上,這無疑是鮮卑族人較為徹底性的又一次大遷徙。遷入地便是前秦腹地——關中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