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編 情感體驗 親子之愛

第二編 情感體驗

親子之愛

在嬰兒期,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如同成年獸和幼獸,生物性因素佔據著優勢。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社會性因素必然逐漸擴大,並且終將佔據優勢。於是,親子之間的自然人的關係變成了社會人的關係,孩子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一員,不管親子雙方是否願意,都必須脫離父母的庇護,獨立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了。但是,這隻是一個方面。
對孩子的愛是一個檢驗,一個人連孩子也不愛,正暴露了在愛的能力上的缺陷,不能想象這樣的人會真正去愛一個人,哪怕這個人是他此刻迷戀得要死要活的超級尤|物。
有些年輕人選擇做丁克族的理由是,孩子是第三者,會破壞二人世界的親密。表面看似乎如此,各人都為孩子付出了愛,給對方的愛好像就減少了。但是,愛所遵循的法則不是加減法,而是乘法。各人給孩子的愛不是從給對方的愛中扣除出來的,而是孩子激發出來的。愛的新源泉打開了,愛的總量增加了,愛的品質提高了,而這一點必定會在夫婦之愛中體現出來。把對方給孩子的愛視為自己的虧損,這是我最無法理解的一種奇怪心理。事實上,雙方都特別愛孩子,夫妻感情一定是加深了而不是減弱了。
我說親子之愛是無私的,這個論點肯定會遭到強有力的反駁。
可不是嗎,有了遺產繼承人,多少人的斂財貪慾惡性膨脹,他們不但要此生此世不愁吃穿,而且要世世代代永享富貴。
但是,讓我們記住,這隻是一個譬喻,兒女不完全是我們的作品。即使是作品,一旦發表,也會獲得獨立於作者的生命,不是作者可以支配的。昧於此,就會可悲地把對兒女的愛變成惹兒女討厭的專制了。
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亦即把孩子看作一個靈魂,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九九藏書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而如果沒有教養,愛就會失去風格,僅僅停留在動物性的水準上。
在做父母之前,我們不是首先做過情人嗎?
從理論上說,親子之愛和性|愛都植根於人的生物性:親子之愛為血緣本能,性|愛為性|欲。但血緣關係是一成不變的,性|欲對象卻是可以轉移的。也許因為這個原因,親子之愛要穩定和專一得多。在性|愛中,喜新厭舊、見異思遷是尋常事。我們卻很難想象一個人會因喜歡別人的孩子而厭棄自己的孩子。孩子愈幼小,親子關係的生物學性質愈純粹,就愈是如此。君不見,欲妻人|妻者比比皆是,欲幼人幼者卻寥寥無幾。
凡真正美好的人生體驗都是特殊的,若非親身經歷就不可能憑理解力或想象力加以猜度。為人父母便是其中之一。
為人父母提供了一個機會,使我們有可能更新對於世界的感覺。用你的孩子的目光看世界,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當然,世上並非沒有穩定專一的性|愛,但那往往是非生物因素起作用的結果。性|愛的生物學性質愈純粹,也就是說,愈是由性|欲自發起作用,則性|愛愈難專一。
在撫養幼崽的日子里,我們彷彿變回了成年獸,我們確實變回了成年獸。我覺得,做一頭成年獸,這個滋味好極了。作為社會生物,我們平時太多地過著複雜而抽象的生活,現在生活重歸於簡單和具體了。
這麼說,親子之愛反倒是天下最自私的一種愛了。
好孩子是愛出來的。一個在愛的呵護下成長的孩子,他的心是溫暖的,充滿陽光的,也會開放愛的花朵。親子之愛是孩子最早的愛的課堂,孩子一定會以愛回應愛,並且由愛父母而學會了愛一切善待他的人。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代缺乏被愛和愛,日後在其它各種愛的形態上就很容易產生障礙九*九*藏*書
不錯,但我敢說,一切深篤的愛情必定包含著父愛和母愛的成分。一個男人深愛一個女人,一個女人深愛一個男人,潛在的父性和母性就會發揮作用,不由自主地要把情人當作孩子一樣疼愛和保護。
過去常聽說,做父母的如何為子女受苦、奉獻、犧牲,似乎恩重如山。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這受苦同時就是享樂,這奉獻同時就是收穫,這犧牲同時就是滿足。所以,如果要說恩,那也是相互的。而且,愈有愛心的父母,愈會感到所得遠遠大於所予。
我以前認為,人一旦做了父母就意味著老了,不再是孩子了。現在我才知道,人唯有自己做了父母,才能最大限度地回到孩子的世界。
養育小生命或許是世上最妙不可言的一種體驗了。小的就是好的,小生命的一顰一笑都那麼可愛,交流和成長的每一個新徵兆都叫人那樣驚喜不已。這種體驗是不能從任何別的地方獲得,也不能用任何別的體驗來代替的。一個人無論見過多大世面,從事多大事業,在初當父母的日子里,都不能不感到自己面前突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小生命豐富了大心胸。生命是一個奇迹,可是,倘若不是養育過小生命,對此怎能有真切的領悟呢?
如果王位的繼承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而這位母親卻擋住前來擁戴小王子即位的官宦們說:「我的孩子玩得正高興,別打擾他,隨便讓誰當國王好了!」如果一筆大買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而這位父親卻對自己說:「我必須幫我的女兒找到她心愛的破布娃娃,她正哭呢,那筆買賣倒是可做可不做。」——那麼,我這才承認我看到了一位真正懂得愛孩子的母親或父親。
另一方面,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親子關係中的精神性因素也應該逐漸擴大,佔據主導地位。然而,社會性九_九_藏_書因素的主宰是由客觀的社會力量強迫實現的,與此相反,倘若沒有父母的自覺,親子關係就永遠不可能具備精神性品格,會始終停留在動物性溺愛的水平上。判斷是否具備精神性品格,一個恰當的標誌是看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否逐漸形成了一種朋友式的關係。
既然都是獨立的靈魂,彼此的關係就應該是平等的。平等尤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親子之間要有商量的氛圍,凡屬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橫加干涉,而是懷著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商量。另一方面,親子之間要有交流的氛圍,經常聊天和談心,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在自願的前提下,分擔孩子的憂愁,共享雙方的喜樂,溝通彼此的心靈。
但是,我斷然否認那個揪著正在和小夥伴們玩耍的兒子的耳朵,把他強按在國王寶座上的母親是愛她的兒子。我斷然否認那個奪走女兒手中的破布娃娃,硬塞給她一枚金幣的父親是愛他的女兒。不,他們愛的是王位和金幣,是自己,而不是那幼小純潔的生命。
然而,情人之愛畢竟不是父愛和母愛。所以,一切情人又都太在乎被愛。
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當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有人說性關係是人類最自然的關係,怕未必。須知性關係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關係,因而不可能不把他們的社會性帶入這種關係中。相反,當一個成年人面對自己的幼崽時,他便不能不回歸自然狀態,因為一切社會性的附屬物在這個幼小的對象身上都成了不起作用的東西,只好擱置起來。隨著孩子長大,親子之間社會關係的比重就愈來愈增加了。
可不是嗎,自古以來醞釀過多少陰謀,爆發了多少戰爭,其原因就是為了給自己的血親之子爭奪王位。
人們常說,孩子是婚read.99csw.com姻的紐帶。這句話是對的,但不應做消極的理解,似乎為了孩子只好維持婚姻。孩子對於婚姻的意義是非常積極的,是在實質上加固了婚姻的愛情基礎。
當我們做了父母,回首往事,我們便會覺得,以往愛情中最動人的東西彷彿是父愛和母愛的一種預演。與正劇相比,預演未免相形見絀。不過,成熟的男女一定會讓彼此都分享到這新的收穫。誰真正學會了愛,誰就不會只限於愛子女。
對孩子的愛是一種自私的無私,一種不為公的舍己。這種骨肉之情若陷於盲目,真可以使你為孩子犧牲一切,包括你自己,包括天下。
其實,任何做父母的,當他們陶醉於孩子的可愛時,都不會以恩主自居。一旦以恩主自居,就必定是已經忘記了孩子曾經給予他們的巨大快樂,也就是說,忘恩負義了。人們總譴責忘恩負義的子女,殊不知天下還有忘恩負義的父母呢。
朋友式的關係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獨立,二是平等。
獨立,就是把孩子視為一個靈魂,一個正在成形的獨立的人格,不但愛他疼他,而且給予信任和尊重。當然,父母自己也是獨立的靈魂,而正是通過對孩子的尊重,孩子會鮮明地意識到這一點,從而學會了也尊重父母,尊重他人。我要強調靈魂的概念,有些父母是沒有這個概念的,從不把自己視為一個靈魂,因而也不可能把孩子視為一個靈魂。這樣的父母往往把孩子視為一個寵物,甚至視為一個實施自己的庸俗抱負的工具,其結果恰恰是扼殺了孩子的獨立人格,使孩子成為靈魂萎縮的不完整的人。
一個小生命的到來,是啟示我們回到生命本身的良機。這時候,生命以純粹的形態呈現,尚無社會的堆積物,那樣招我們喜愛,同時也引我們反省。這時候,深藏在我們生命中的種族本能覺醒了,我們突然發九_九_藏_書現,生命本身是巨大的喜悅,也是偉大的事業。
在一切人間之愛中,父愛和母愛也許是最特別的一種,它極其本能,卻又近乎神聖。愛比克泰德說得好:「孩子一旦生出來,要想不愛他已經為時過晚。」正是在這種似乎被迫的主動之中,我們如同得到神啟一樣領悟了愛的奉獻和犧牲之本質。
性是大自然最奇妙的發明之一,在沒有做父母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大自然的深意,以為它只是男女之歡。其實,快樂本能是淺層次,背後潛藏著深層次的種族本能。有了孩子,這個本能以巨大的威力突然蘇醒了,一下子把我們變成了忘我舔犢的傻爸傻媽。
然而,隨著孩子長大,本能便向經驗轉化,神聖也便向世俗轉化。於是,教育、代溝、遺產等各種社會性質的問題產生了。
親子之愛的優勢在於:它是生物性的,卻濾盡了肉|欲;它是無私的,卻與倫理無關;它非常實在,卻不沾一絲功利的計算。
父母對兒女的愛很像詩人對作品的愛:他們如同創作一樣在兒女身上傾注心血,結果兒女如同作品一樣體現了他們的存在價值。
我們從小就開始學習愛,可是我們最擅長的始終是被愛。直到我們自己做了父母,我們才真正學會了愛。
養育小生命是人生中的一段神聖時光。報酬就在眼前。至於日後孩子能否成材,是否孝順,實在無需考慮。那些「望子成龍」、「養兒防老」的父母褻瀆了神聖。
對於現代人來說,適時回到某種單純的動物狀態,這既是珍貴的幸福,也是有效的凈化。現代人的典型狀態是,一方面,上不接天,沒有信仰,離神很遠,另一方面,下不接地,本能衰退,離自然也很遠,彷彿懸在半空中,在爭奪世俗利益中度過複雜而虛假的一生。那麼,從上下兩方面看,小生命的到來都是一種拯救,引領我們回歸簡單和真實。